1.1.4
生物学的研究工具
计者:
审核者:
执教者:
使用时间: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显微镜,说出各部分结构的名称与功能。
2.通过练习显微镜的使用,能独立规范的操作显微镜,并观察到清晰的图像,会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3.识别并初步学会使用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其他研究工具。
重点:
说出显微镜各部分结构的名称与功能。独立规范的操作显微镜。
难点:
独立规范的操作显微镜。
教学过程:
(结合课程标准或者单元目标进行简要分析)
本节课包括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和其他常用研究工具,两部分内容。课程标准对本节课要求是,说出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和用具,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分析近三年中考题,发现显微镜的使用也是中考必考内容,考点覆盖了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如何让移动装片寻找物像、判断异物的位置、如何调节物像清晰度、放大倍数和物镜及目镜的关系、显微镜下物像和实际物像的关系、如何调节光线的强弱等,分值一般是两分。这就要求学生能熟练使用显微镜,既为学习后续内容奠定了基础,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学生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会使用酒精灯、镊子等工具。多数学生是第一次使用显微镜,部分学生使用过显微镜,但操作不规范,学生对显微镜充满好奇并且急于亲自动手操作。显微镜的操作有着严格的操作规范,教学中必须保证学生学会使用方法,安排充足的时间进行独立操作练习。由于本节实验是初中学生的第一个实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高度重视实验养成教育。
备
注
教学导入
一个凸透镜能放大物体,能不能用两个透镜把物体放得更大呢?
早在1665年,罗伯特虎克就是这样做的,这样做出来的仪器你知道是什么吗?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看到了微小世界的奥秘,看到了微生物,发现了细胞,引起了医学和生物学的划时代革命。你想探索微小世界的奥秘吗?那么,首先你得学会使用显微镜。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认识和使用它。
设计意图:通过不断向学生抛出新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过程(一)新知探究部分第一学程:
学习任务:显微镜的构造主问题1.
显微镜各部分结构的名称与功能是?学法指导自学:(学法指导----自学课本14-15页“显微镜的取拿与安放”、“认识显微镜的构造”解决下列问题。)如何取拿与安放显微镜?2对照15页图1.1-10说出显微镜各部分结构的名称与功能。思考:显微镜中最重要的结构是什么?组内展学:(学法指导----组长主持,组员轮流回答,其他组员纠错、补充。)3.将显微镜取出并安放在实验台上,按从上往下的顺序,说出显微镜的构造和各结构的功能。三.组内互学:(学法指导----①组长主持,组员轮流回答,其他组员纠错、补充。②组内总结。③组长做好组员的任务分工,为班内展学做好准备。)4.观察目镜和物镜(思考:为什么双手取拿显微镜,而不是单手?)镜头镜头长短透镜大小是否有螺纹目镜低倍高倍物镜低倍高倍结论:目镜放大倍数与镜头长度成
比;物镜放大倍数与镜头长度成
比。放大倍数越大,透镜越
。5.分别转动粗、细准焦螺旋,观察镜筒位置怎样变化?(注意:双手转动粗、细准焦螺旋)6.观察遮光器上光圈的大小。(思考:显微镜观察时如果视野较暗,应选用什么光圈?)7.转动反光镜,辨别其两面的特点,思考哪一面聚光能力强?(思考:显微镜观察时如果视野较暗,应选用什么面镜?)四.班内展学以上“三”的内容。主问题1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重点难点”与“学科核心素养”两个角度分析):学生在对显微镜充满好奇,但对显微镜的构造和功能了解不详细,操作也不规范。首先利用教科书和显微镜让学生充分自学、整体感知显微镜的构造及功能。然而,在使用显微镜时,往往要调节光线、移动装片以寻找物像、调节清晰度等,这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小组共同观察、讨论显微镜的部分重要结构及功能,会对显微镜的构造和功能有更透彻的认识,为显微镜的使用打下基础。主问题1预设答案1.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2.目镜:放大物像
物镜:放大物像转换器:调换物镜
镜筒:连接目镜和物镜粗、细准焦螺旋:升降镜筒
载物台:放置玻片通光孔:光线通过
压片夹:固定玻片遮光器:调节光线强弱
反光镜:反射光线最重要的结构是目镜和物镜。3.同2。4.目镜和物镜的作用:放大物像。(区别: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5.粗细准焦螺旋的作用:升降镜筒。(幅度不同,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
6.遮光器:调节光线强弱。(上有大小不一的光圈,调节通光量)7.反光镜:反射光线。(凹面镜聚能聚光)
强调:显微镜是非常精密的仪器,必须规范操作,所以大家一定要先学会了怎样使用,再去操作,不要随意操作。整体感知显微镜的构造和功能。(难度较小,自学即可。)在使用显微镜时,会遇到光线问题、放大倍数问题、移动装片问题、物像不清晰问题等。通过对重要结构进行细致的观察,为熟练解决显微镜使用中遇到的问题打下基础。(难度较大,通过互学、展学学习效果更好。)
第二学程:
学习任务:显微镜的使用主问题2.如何规范的使用显微镜?学法指导一.自学:(学法指导----课本15-16页解决下列问题。(要求能脱离课本叙述,不进行显微镜的实际操作。)显微镜的使用步骤有哪些?取拿与安放→(
)→(
)→(
)
→(
)对光时,依次转动了哪些结构?(要求能脱离课本叙述。)对光完成后,光线依次经过哪些结构进入眼球?对光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安放装片?观察时,如何操作?(要求能脱离课本叙述。)如果物像不清晰,如何操作?如何整理与存放?二.组内互学“一”的内容:(学法指导----①组长主持,组员轮流回答,回答正确一步,操作一步。其他组员纠错、补充。②组内总结。③组长做好组员的任务分工,为班内展学做好准备。)三.班内展学:叙述“一”的内容,边叙述边操作。四.组内展学:清楚操作步骤后,组长安排每位小组成员轮流使用显微镜观察字母“e”。五.组内互学:(学法指导----①组长主持,组员轮流有序观察。②组内总结。③组长做好组员的任务分工,为班内展学做好准备。)观察字母e,并将观察到的图像如实记录下来。字母e发生了什么变化?(思考,为什么把显微镜安放在实验台略偏左的地方?)放大倍数是如何计算的?向上、下、左、右移动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物像向哪个方向移动?9.
换用高倍目镜,视野亮度有什么变化?观察到的玻片范围有什么变化?10.如果视野中有污点,它可能在哪些部位上?如何判断它的位置?尝试着操作一下。六.班内展学以上“五”的内容。主问题2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重点难点”与“学科核心素养”两个角度分析):
显微镜的使用有着严格的操作规程,如果操作不规范,可能会损坏显微镜,观察不到清晰的物像,所以,必须先学会使用,再去操作。通过自学、组内互学,学生会对显微镜的使用步骤有大体的认知。再通过班内展学,由学生演示显微镜的使用,使学生真正学会使用。再学会使用的前提下,通过组内展学,即每位同学都进行练习。通过亲身练习,既能使每位同学在实践中学会使用显微镜,也能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会使用的前提下,再对显微镜使用过程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小组内进行实践和讨论。为以后解决显微镜使用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打下基础。主问题2预设答案1.取拿与安放、对光、安放装片、观察、整理与存放。2.对光时依次转动了:粗准焦螺旋、转换器、遮光器、反光镜。3.光线依次经过:反光镜→光圈→通光孔→物镜→镜筒→目镜4.装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字符正对通光孔。5.从侧面注视物镜,双手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镜头接近装片约2mm处停止;左眼注释目镜,反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发现物像为止。必要时,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取下装片,物镜偏向两旁,镜筒降至最低,竖立反光镜,放回镜箱。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放大倒立的物像。放大倍数是目镜放大倍数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物像和装片的移动方向相反。换用高倍物镜视野亮度变暗,观察范围变小。异物可能在目镜、物镜或装片上。依次转动目镜、装片即可判断。
第三学程:
学习任务主问题3.其他常用研究工具学法指导一.自学:课本17-18页解决下列问题。常用的研究工具有哪些?分别有什么作?举例说明。组内互学:(学法指导----①组长依次取出盒子中的研究工具,组员轮流回答,其他组员纠错、补充。②组内总结。③组长做好组员的任务分工,为班内展学做好准备。)三.班内展学“二”的内容。主问题3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重点难点”与“学科核心素养”两个角度分析):通过自学、互学、展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主问题3预设答案刀片:切取材料。放大镜:用于观察。烧杯:用于加热、配制溶液、转移液体。酒精灯:加热物体。滴管:吸取或滴加少量试剂。试管:盛取少量试剂或用于加热。培养皿:承载培养液或培养基,进行细胞或组织培养。镊子:夹取材料。载玻片:承载材料。电子显微镜:放大倍数更大。
(二)达标检测部分第四学程:
学习任务
当堂检测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
自主完成当堂检测
第二步:互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
小组内交流,形成统一的答案
第三步:展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
找1—2个小组到讲台汇报主问题4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重点难点”与“学科核心素养”两个角度分析):
选择了近三年中考题,及时检测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查缺补漏。主问题4预设答案
略
教学总结
初次学习使用显微镜,学生兴奋,跃跃欲试,而教师必须交代的注意事项又非常多,难免出现一些问题。在严格要求下,学生也难免出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操作显微镜在时间上对教师要求较高。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性,因此教学的要求和辅导都不能一刀切,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四、板书设计第四节
生物学的研究工具一、显微镜的构造:目镜和物镜:放大物像。遮光器:光圈。反光镜:凹面镜、平面镜。二、显微镜的使用:取拿与安放→对光→安放装片→观察→整理与存放
注意:不要用手触摸镜片;不能直接掰动物镜,需通过转动转换器调换物镜。
PAGE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