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唐诗五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理解并背诵五首诗。
2.品味精彩语句的含义,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3.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前预习:
1.查资料,熟悉有关唐诗的常识,了解作者背景。
2.反复诵读课文,读出节奏与韵味,感受律诗的格律美。
3.参考注释重读课文,画出诗中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背诵《野望》和《黄鹤楼》。
2.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野望》和《黄鹤楼》。(板题:野望、黄鹤楼)
二
、出示目标
过渡语: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背诵《野望》和《黄鹤楼》。
2.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渡语:同学们课前按照提示预习过课文,会读古诗的请举手。好,把手放下。下面检测预习。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课文
(一)出示:
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课文
自学指导
比谁预习得好,能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声音响亮,富有感情。
(二)指名朗读(一人读一小层,尽量让多数人读)。
1.如读得对,教师高兴地夸奖:“对”或者“好”,“好,声音响亮。”“好,停顿正确。”
2.如有读错的地方,其他同学读,或举手帮助纠正,教师在课题右下方板书读错的字,并注上拼音:薄暮、千载
3.指名读生字。
检测:薄(bó)暮
千载(zǎi)
后进生先读,如有错,其他会读的学生纠正。
教师出示拼音:薄(bó)暮
千载(zǎi),最后学生齐读。
过渡语:同学们主动预习,能认识生字,正确朗读课文,很好!同学们,参考注释重读课文后,能不能正确译讲诗文呢?下面继续检测,比谁能够正确译讲诗文。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译讲课文
(一)屏幕出示:
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译讲课文
自学指导
边小声读诗文,边结合课下注释练习翻译。如有疑难,可问同学、老师或查阅工具书。五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
(二)学生自学,练习翻译。教师巡视,帮助解疑。
过渡语:谁还有不理解的字词,请举手提问。
(如有学生提问,教师请会的同学帮助解答;如无人能回答,则教师讲;如没有学生提问,教师则说:译讲比赛开始。)
(三)教师指名学生逐句译讲,边译讲边梳理结构层次。
(如学生答对,则问“认为对的举手”;如有学生解释错误,则请会的同学帮助更正;如仍不能更正,则教师讲。)
学生自学,练习翻译。教师巡视,帮助解疑。
教师点拨:(1)《野望》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地点,以及人物心情;中间两联写景,承“望”字,紧扣“薄暮”写远望静态景色,转而写人,写动态近景;尾联抒发感情,收尾呼应,收束全文。“无相识”表现诗人孤苦无依,引用典故“采薇”表现诗人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表现诗人的高洁的品质;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符合律诗的基本章法。(起-承-转-合)
(2)《黄鹤楼》为咏黄鹤楼的名篇佳作,即便大诗人李白也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叹,因为这首诗写得实在是太高妙了。诗歌首联扣题,从神话落笔,为黄鹤楼罩上一层神秘色彩,一个“空”字,似有无限感慨,仿佛看到诗人凭栏远眺,吊古伤今,陷入沉思的诗人形象;颔联紧承首联,诗人极目远望试图追寻黄鹤踪影,却杳然无得,看到的只是飘飘荡荡的白云;这两联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情景交融,时空切换自然,意境深远而不晦涩,犹如信手拈来,读之如行云流水,一泻而下。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比正确背诵诗文
(一)屏幕出示:
第三次“先学后教”:比正确背诵诗文
自学指导
反复读课文,结合文意一句句练习背诵。看谁能在6分钟内背会诗文。
(二)
学生自背。
(三)
同桌互背。
(四)
指名背。
过渡语:第四场比赛是什么呢?请看:
六、第四次“先学后教”:比回答问题
过渡语:接下来同学们一起来讨论问题。
出示:
第四次“先学后教”:比回答问题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结合文中内容,边读边思考下面的问题,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
1.《野望》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2.《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二)讨论
1、指名回答
过渡语:会的同学请举手,要求讲出哪些句子直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1)学生回答:《野望》描绘了在东皋所见的田园景色。
师问:能用自己的语言具体描述诗人所写了什么样的田园景色吗?
生答:夕阳余晖晕染,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萧瑟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归来。
师肯定:这不就是一幅田园牧歌式的秋山晚景图嘛。“一切景语皆情语”,谁能说说作者表达了什么感情?
生答:反映了诗人一生郁郁不得志的情感。师回答:正确。
教师点拨:“徙倚”点明作者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颔联、颈联虽描绘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但因作者心绪原因,都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和清冷的色彩;尾联写出诗人彷徨、孤独和苦闷。
生答:《黄鹤楼》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起笔高远,再回到现实情境,神妙莫测。颔联与首联相接相抱,浑然一体。
师肯定,问:哪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什么情感?
生答;两个“空”字,可以体会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游览黄鹤楼,忆起神话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描绘了登楼所见景物,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和游子的思想之情。
师小结:作者写景,往往赋予景物一定的情感,即作者内心思想感情投射于外部景物,所以描述画面时,应该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过渡语:接下来我们进行当堂训练。
七、当堂训练
屏幕出示:
当堂训练
默写课文
要求:1、字体端正,纸面整洁。
2、时间6分钟
教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背诵《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和《钱塘湖春行》。
2.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古人为国尽忠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和《钱塘湖春行》。
二
、出示目标
过渡语: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背诵《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和《钱塘湖春行》。
2.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古人为国尽忠的精神。
过渡语:同学们课前按照提示预习过课文,会读古诗的请举手。好,把手放下。下面检测预习。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课文
(一)出示:
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课文
自学指导
比谁预习得好,能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声音响亮,富有感情。
过渡语:会读生字、诗文的同学举手。好。
(二)指名朗读(一人读一小层,尽量让多数人读)。
1.如读得对,教师高兴地夸奖:“对”或者“好”,“好,声音响亮。”“好,停顿正确。”
2.如有读错的地方,其他同学读,或举手帮助纠正,教师板书读错的字。
3.过渡语:同学们主动预习,能认识生字,正确朗读课文,很好!下面检测同学们通过预习,参考注释重读课文后,能不能正确译讲课文呢?下面继续检测,比谁能够正确译讲诗文。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理解诗文
(一)屏幕出示:
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理解诗文
自学指导
边小声读诗文,边结合课下注释练习翻译。如有疑难,可问同学、老师或查阅工具书。五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
(二)检查交流:
1.指名后进生逐句理解古诗,如发现错误,让尖子生更正并讲明原因。若尖子生也不会,教师更正,并在黑板右边适当板书学生译错的字词。
2.讨论:小组内其他同学若还有疑难,就向本小组尖子生提出疑难,让其讲解。
3.教师补充、拓展:
(1)让学生认真体会重点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蕴含的美-----构图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阔大);线条美: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色彩美: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色彩鲜明)。
(2)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所作。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外驶去。
(3)白居易,晚号香山居士,此诗是他人杭州刺史时写的。
过渡语:古诗我们会译讲了,现在趁热打铁,比赛背诵课文。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比正确背诵诗文
屏幕出示:
第三次“先学后教”:比正确背诵诗文
自学指导
反复读课文,结合文义一句句练习背诵。看谁能在8分钟内背会诗文。
(一)学生背诵,师巡视。
(二)
学生自背。
(三)
同桌互背。
(四)
指名背。
过渡语:古诗我们会背了,接下来我们深入理解、讨论问题。第四场比赛是什么呢?请看:
六、第四次“先学后教”:比回答问题
出示:
第四次“先学后教”:比回答问题
自学指导
请结合文中内容并思考下列问题,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
1.《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2.李白年轻时曾“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渡荆门送别》就写于他乘舟东下、出蜀入荆的途中。细读诗作,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景色,注意写景视角的转换,体会作者心境的变化。
3.《钱塘湖春行》写的是初春景色,诗中哪些词语透露出这一点?
(二)讨论
1、指名回答
过渡语:会的同学请举手。
生答:(1)“直”字表现了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感和又苍茫感。这两个词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景象,还把诗人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广阔的景象中,触动人心。
师小结:你分析得对,颈联这两句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这两句笔力苍劲,意境雄浑,壮阔深邃,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观的塞外风光。
过渡语:第2题会的同学请举手。
生答:诗人以移动的视角写了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山峦从诗人的眼中一点一点消失,奔腾的江水从山间奔向原野。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师小结:我们在把握这首诗写景特点外,还应体会到诗人心境的变化,颔颈两联的景物气象阔大,景色优美,正是诗人喜悦开朗心境的展现,但是随着离乡越来越远,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越来越浓,最后一联则转入思乡之情的抒发。
过渡语:第3题会的同学请举手。
生答:从诗中“早莺”“新燕”可以看出是早春景象。
师:不完整。让尖子生补充。
生:“几处”说明早莺尚少;“争暖树”说明是乍暖还寒时候,“乱花渐欲迷人眼”说明花儿还未盛放,但盛放可期;“浅草”说明芳草才生,尚未长高,这些词都说明是早春时节。
师予以肯定,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要全面完整。
师小结:这首诗把西湖的初春描绘得生机盎然,诗人陶醉于西湖初春的美景中,最爱的却不是那莺歌燕舞、绿树红花,而是绿杨阴里的白沙堤。接下来进行当堂训练。
七、当堂训练
屏幕出示:
当堂训练一
默写《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和《钱塘湖春行》原文
要求:1.字体端正,纸面整洁。
2.时间6分钟
当堂训练二
对同学们来说,最熟悉的地方莫过于校园了。想一想,你所在的校园有什么风景 校园里的风景有什么独特之处 围绕“校园一景”写一个片段。300字以内。
提示:1.“校园一景”,意味着不能面面俱到,而是要选取校园的一个局部进行细致具体的描写。
2.除了描写景物外,还可以写一写师生在其中的活动,展现出校国景色的特点。
3.写作时可按一定顺序,例如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等。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