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散文二篇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把握行文思路,品味关键语句,理解文章主旨。
3.探寻思想境界,领会人文内涵。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预习
默读课文,借助字典、课文下注解,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领会作者思想。
第一课时
《永久的生命》
严文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议论性散文《永久的生命》。
二、出示目标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大屏幕显示)
1.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把握行文思路,品味关键语句,理解文章主旨。
3.探寻思想境界,领会人文内涵。
过渡语:同学们,通过课前预习、查字典,能读准字音、解释词语的请举手。好!下面检查预习。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检查预习,比谁能读准生字、解释词语
屏幕出示:
第一次“先学后教”:检查预习,比谁能读准字音、解释词语
一、指名读生字,解释难理解的字词
臼齿
(
)
洗涤(绦)(
)
牛犊(
)
茸毛(
)
蔓延(
)
凋谢(
)
(指名读生字,如读对一个,则白板出示一个生字的拼音,如读错,其他人纠正,可适当地结合图片解释个别词语的意思,但不要与下面的解词重复,最后齐读两遍。)
二、解词
1.洗涤:
2.蔓延:
(生口答,师逐一出示答案)
(二)质疑问难:还有不认识的生字或不理解的字词的同学,请大胆举手质疑!(请其他同学帮忙正音、解词)
过渡语:同学们会读字词了,能解释词语的意思了,那文章讲了什么内容呢?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场比赛。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课文,概括段落大意
(一)出示:
永久的生命
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课文,概括段落大意
自学指导
比谁能正确朗读课文,声音响亮,能准确概括段落大意。
(二)边读边讨论
教师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提醒其他同学边听边准备概括段落大意。
1.指名读第1段。
概括第1段段落大意。指名后进生答,若后进生答错或答不出来则让其他学生更正、补充。答对后,出示: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
2.指名读2、3、4段。(三人,一人一段)
3.概括第二部分段落大意。指名后进生答,若后进生答错或答不出来则让其他学生更正、补充。答对后,出示:正面论说“永久的生命”这一话题。
4.指名读第5段,概括第5段段落大意。(指名后进生答,若后进生答错或答不出来则让其他学生更正、补充)答对后,出示:以一个精警的句子收束全文,令人印象深刻。
过渡语:从标题看,作者的写作意图非常明确,即热情地歌颂永久的生命。“永久”是课文论说的重点。本文先抑后扬,有一个较低平的起点,渐入崇高的理想境界。下面我们深入理解课文,把握作者情感。
第三次“先学后教”:
比正确回答问题
(一)出示
自学指导
默读课文,认真思考下列问题,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
1.阅读第2段,怎样理解“生命自身”的不朽?
2.阅读第3段,“分开来”“合起来”分别指什么?
3.阅读第4段,生命在“终于要凋谢”的花朵中“永存”,看似矛盾,却富有哲理,为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组织学生讨论。指名答,尖子生补充,尖子生不会的教师点拨,明确答案。
点拨:1.第1题,“不朽”是什么意思?作者谈及小草、花朵、小牛犊等有何用意?
第2题,“它”是指什么?结合句子“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理解“分开来”、“合起来”的意思。
第3题,“凋谢”、“永存”是什么意思?这矛盾的词语中又蕴含什么哲理呢?从全文来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三)明确:
1.作者说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这是因为旧的生命逝去,新的生命诞生,生生不息。生命在永不休止地繁殖、蔓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生命自身是不朽的、永存的。
2.“分开来”是指生命存在于个体之中,这个生命是有限的,也是暂时的。“合起来”是指整体的生命。生命生生不息,在永不休止地繁殖、蔓延,所以是永久的。
3.该句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对生命永久的总结。“凋谢”指个体生命陨灭,“永存”指生命现象永存。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旧的生命逝去,新的生命诞生,生生不息。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表露出作者感谢生命,并以自己的全部热情回报生命的情感。
过渡语:好的议论性散文并不空谈哲理,总是与现实保持着一定的联系,本文就是很好的范例。同学们,这篇议论性散文就学习到这,接下来比赛临摹生字。
六、当堂训练:
临摹生字
(一)出示
当堂训练:
临摹生字
认真观察行楷生字笔画的变化、连笔、间架。临摹生字,5分钟后比谁写得好。
(二)出示课本上“读读写写”。指名说出难写的生字该注意什么。
(三)学生临摹生字。
(四)点评:谁写的字好。
1.出示最优秀的练习纸。对照方格里的字,是不是与方格里的字一个样,表扬。
2.出示差的练习纸,说说哪个字与方格里的字不一样。
(五)如果有时间则听写生字。
教后记:
第二课时
我为什么而活着
罗素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品味关键语句,把握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3.探寻思想境界,领会人文内涵。
课前预习
默读课文,借助字典、课文下注解,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领会作者思想。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篇议论性散文《我为什么而活着》。
二、出示目标
(一)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大屏幕显示)
1.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品味关键语句,把握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3.探寻思想境界,领会人文内涵。
(二)过渡语:同学们课前按照提示预习过课文,会读课文、认识生字词的请举手?好,把手放下。下面检测预习,比谁通过预习就能正确朗读课文。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检查预习,比谁能读准生字、解释词语
(一)屏幕出示
第一次“先学后教”:检查预习,比谁能读准字音、解释词语
检测(口答)
一、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遏制(
)
飓风(
)
濒临(频)(
)
颤抖(
)
俯瞰(橄)(
)
呼号(
)
(指名读生字,如读对一个,则白板出示一个生字的拼音,如读错,其他人纠正,可适当地结合图片解释个别词语的意思,但不要与下面的解词重复,最后齐读两遍。)
二、解词
1.濒临:
2.俯瞰:
3.深不可测:
质疑问难:还有不认识的生字或不理解的字词的同学,请大胆举手质疑!(请其他同学帮忙正音、解词)
过渡语:生字词会读了,词语也理解了,下面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比谁能准确概括段落大意。(去掉白板上的生字词,只留课题)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课文,概括段落大意
(一)出示:
我为什么而活着
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课文,概括段落大意
自学指导
比谁能正确朗读课文,声音响亮,能准确概括段落大意。
(二)边读边讨论
教师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提醒其他同学边听边准备概括段落大意。
1.指名读第1段。
概括第1段段落大意。指名后进生答,若后进生答错或答不出来则让其他学生更正、补充。答对后,出示:开篇提出总的观点,即活着的三个理由。
2.指名读2、3、4段。(三人,一人一段)
概括第二部分段落大意。指名后进生答,若后进生答错或答不出来则让其他学生更正、补充。答对后,出示:分述,对上述三种人生追求的详细解释。
3.指名读第5段,概括第5段段落大意。(指名后进生答,若后进生答错或答不出来则让其他学生更正、补充)答对后,出示:总结全文,重申活着的价值。
过渡语:从标题看,作者的写作意图非常明确,即热情地歌颂永久的生命。“永久”是课文论说的重点。本文先抑后扬,有一个较低平的起点,渐入崇高的理想境界。下面我们深入理解课文,把握作者情感。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
比正确回答问题
(一)出示:
自学指导
默读课文,认真思考下列问题,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
1.阅读第1段,体会“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这个比喻句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2.阅读第2段,“深渊”和“仙境”分别喻指什么?
3.阅读全文,作者认为既然活得这么苦,为什么是“值得”的?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生思考,师巡视,为“后教”做准备。
(三)组织学生讨论。指名答,尖子生补充,尖子生不会的教师点拨,明确答案。
点拨:
1.第1题,“这三种感情”是指什么?抓住“飓风”、“苦海”、“濒临绝望”关键词体会其表达效果。
2.第2题,“深渊”、“仙境”这些词语各自有什么特点?联系上下文,分析出其喻义。
3.第3题,作者为何而“苦”?却又为何觉得“值得”?这矛盾的词语中又蕴含什么哲理呢?从全文来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四)明确:
1.运用比喻,是指这三种感情无时无刻不在强烈地冲击着他的内心世界,以致他无比痛苦。作者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形象地比喻中,使语言含蓄生动,充满激情,富于理性色彩。
2.“深渊”表现出没有爱情的生活是孤寂的,像在深不可测、令人胆战心惊的无底深渊中一样,这样从反面衬托出爱情的美好。“仙境”则富有浪漫色彩、想象力,他认为爱情是这美丽的神秘缩影,以此来赞美爱情,告诉我们作者追求爱情的理由。
3.罗素觉得他的人生追求是正确而崇高的,回顾一生,问心无愧,并且不无欣慰。字里行间透露着思想家罗素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魅力。
小结:本文既有严密的逻辑性,又富有强烈的感彩,语言富有表现力,生动感人。
(五)总结:本文短小精炼,充满理性的力量,同时又饱含巨大的激情。通过学习,我们从中领悟到:活着就要欣赏自己的优点,认真体会生命的每一分钟,珍惜每一个机会,活着就要心存阳光。同学们,这篇议论性散文就学习到这,接下来我们学习语法知识。
六、第四次“先学后教”:学习语法知识——句子的成分
师:每篇文章都是由段落构成的,段落是由句子构成的,句子也有句子的成分,下面我们就学习句子的成分这一语法知识。
(一)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阅读课本第85页内容,
思考下列问题,2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
句子的成分主要有那几部分构成?
结合例句会利用符号标出句子的成分构成。
(二)学生自学
(三)师生讨论
师指名同学回答。若有不同意见,教师要引导。
师:第1题会的同学请举手。
明确:(1)句子的成分和短语的成分是一致的,主要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师:认为对的举手。(生回答正确,让学生在课本上圈画出正确答案。)
第2题会的同学请举手。
(2)
“‖”前边是主语部分,后边是谓语部分。
“
”标示主语中心语
“
”标示谓语中心语
“
”标示宾语中心语
“(
)”标示定语
“[
]”标示状语
“<
>”标示补语
看例句:(住在山中的)(一位)老人
‖[微笑着]喝(从森林中打来的)泉水。
(3)练习:
利用以上符号分析下面句子的成分: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明确答案: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师:同学们是否真的掌握分析句子成分的方法了?现在趁热打铁,检测学习效果。
补充知识:
汉语句子成分口诀:
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状语有时位主前,逗号分开心有数。
分析方法和步骤:
第一步可先从中分出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
第二步再找出主语部分的中心词——主语与谓语部分的中心词——谓语;
第三步分析有沒有宾语及定语、状语、补语等各种成分。
练习:
(1)满天乌云顿时消散了。
(2)树叶黄了。
(3)小王今年十六岁。
(4)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5)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
参考答案:
(1)满天乌云‖[顿时]消散<了>。
(2)树叶‖黄<了>。
(3)小王‖[今年]十六岁。
(4)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5)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
小结: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分析句子成分的方法,那么就要灵活运用到写作中,让自己的写的句子没有病句,读起来通顺流畅。
过渡语:我们学会了语法知识,接下来我们进行当堂训练。
七、当堂训练
(一)
当堂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臼齿(jiù)
洗涤(
dí)
不朽(
xiǔ)
怪癖(
pǐ)
B茸毛(
róng)
兴味(xīng
)
飓风(jù)
肆意(
sì)
C俯瞰(gǎn
)
桑梓(zǐ)
嘲讽(
fěng)
星辰(chén
)
D深渊(yuān
)
孤寂(jì)
濒临(pín
)
思绪(xù
)
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卑微
凋谢
蔓延
混为一体
B繁忙
牛犊
渴望
闲情逸志
C想象
神密
威力
煞费苦心
D际遇
消逝
愉悦
苦思暝想
(二)临摹生字
1.出示
当堂训练:
临摹生字
认真观察行楷生字笔画的变化、连笔、间架。临摹生字,5分钟后比谁写得好。
2.出示课本上“读读写写”。指名说出难写的生字该注意什么。
3.学生临摹生字。
4.点评:谁写的字好。
(1)出示最优秀的练习纸。对照方格里的字,是不是与方格里的字一个样,表扬。
(2)出示差的练习纸,说说哪个字与方格里的字不一样。
5.如果有时间则听写生字。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