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蝉》教案( 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蝉》教案( 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05 19:06: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蝉
法布尔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对昆虫的感情,感受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
2.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3.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内容。
4.了解蝉的特点,把握蝉的习性,理解说明顺序。
5.学习本文的写法,体会文章科学性与文学性兼顾的特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预习:
课前,默读课文,借助字典、课文下注解,读准字音,理解词义;结合“阅读提示”,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是如何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客观记录蝉的生活习性与成长规律的。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对昆虫的感情,感受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
2.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3.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法布尔笔下的昆虫是鲜活的。鲁迅曾把《昆虫记》称为“讲昆虫故事”的楷模。为什么给予这样高的评价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蝉》,看作者如何把蝉写得活灵活现。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显示)
1.理解作者对昆虫的感情,感受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
2.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3.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内容。
过渡语:同学们,通过课前预习、查字典,能读准字音、解释词语的请举手?好,把手放下。下面检查预习。
第一次“先学后教”:检查预习,比谁能读准生字、解释词语
(一)屏幕出示

第一次“先学后教”:检查预习,比谁能读准字音、解释词语
一、给加点字注音
金蜣(qiāng)
黏(粘)(nián)
涂墁(漫)(màn)
薄(báo)盖
罅(xià)隙
徘徊(pái
huái)
刹(chà)那
二、解释词语
1.罅隙:
缝隙。
2.喧嚣:
声音杂乱,不清净。嚣,吵闹,喧哗。
(二)质疑问难:还有不认识的生字或不理解的字词的同学,请大胆举手质疑!(请其他同学帮忙正音、解词)
过渡语:生字词会读了,词语也理解了,下面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比谁能准确概括段落大意。(去掉白板上的生字词,只留课题)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课文,概括段落大意
出示

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课文,概括段落大意
自学指导
比谁能正确朗读课文,声音响亮,能准确概括段落大意。
(二)边读边讨论
教师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提醒其他同学边听边准备概括段落大意。
1.指名读第1段。(一人一段)
概括第1段段落大意。指名后进生答,若后进生答错或答不出来则让其他学生更正、补充。答对后,出示:表明自己有很好的的环境可以研究蝉的习性,并介绍蝉出现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2.指名读2至7段。(二人,一人一段)
指名学生读第2、3段,概括第2、3段段落大意。指名后进生答,若后进生答错或答不出来则让其他学生更正、补充。答对后,出示:
说明蝉的地穴的外部情形。
②指名读第4段,概括第4段段落大意。出示:说明蝉的地穴的深度、形态及其坚固的特点。
③指名读第5段,概括第5段段落大意。出示:说明地穴墙壁和外部顶层薄盖的特点和作用。
④指名读第6段,概括第6段段落大意。出示:补充说明地穴和顶层薄盖的作用,照应第⑤段。
⑤指名学生读第7段,概括第4、5、6、7段段落大意。指名后进生答,若后进生答错或答不出来则让其他学生更正、补充。答对后,出示:
写作者对蝉的地穴的考查。
3.指名读第8、9、10、11段。(四人,一人一段)
①指名读第8段,概括第8段段落大意。出示:说明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的活动情形。
②指名读第9、10段,概括第9、10段段落大意。出示:写蝉的幼虫蜕皮的过程。
③指名读第11段,概括第11段段落大意。出示:写幼虫变为成虫的经过。
④指名学生概括第8、9、10、11段段落大意。指名后进生答,若后进生答错或答不出来则让其他学生更正、补充。答对后,出示:
写对蝉的幼虫蜕皮情形的观察。
⑤指名学生概括第8至11段的段意(指名后进生答,若后进生答错或答不出来则让其他学生更正、补充)答对后,出示:
详细介绍蝉的地穴特点及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变化过程。
4.指名读第12、13段。(二人,一人一段)
①指名读第12、13段,概括第12、13段段落大意(指名后进生答,若后进生答错或答不出来则让其他学生更正、补充)答对后,出示:介绍蝉产卵的地点、方式和数量。
5.指名读第14至17段。(四人,一人一段)
①指名读第14、15、16段,概括第14、15、16段段落大意(指名后进生答,若后进生答错或答不出来则让其他学生更正、补充)答对后,出示:具体介绍了蚋对蝉卵的极大危害。
②指名读第17段,概括第17段段落大意(指名后进生答,若后进生答错或答不出来则让其他学生更正、补充)答对后,出示:说明蝉面对蚋将要破坏蝉卵时的表现,表达了作者的同情与惋惜之情。
③指名学生概括第14至17段段意(指名后进生答,若后进生答错或答不出来则让其他学生更正、补充)答对后,出示:写蝉卵遇到的危险。
6.指名读第18至24段。(七人,一人一段)
①指名读第18段,概括第8段段落大意。出示:蝉卵开始孵化时的形态及器官功能。
②指名读第19至22段,概括第19至22段段落大意(指名后进生答,若后进生答错或答不出来则让其他学生更正、补充)答对后,出示:介绍幼虫蜕皮后、落地前、落地后的情形以及落地后所面临的的危险。
③指名读第23、24段,概括第23、24段段落大意。出示:写幼虫必须快速掘洞隐藏的原因及过程。
④指名概括第18至24段段落大意(指名后进生答,若后进生答错或答不出来则让其他学生更正、补充)答对后,出示:介绍蝉卵的孵化和幼虫的活动,详细说明了蝉的幼虫从蜕皮、悬挂、落地到藏身地下的经过。
指名读第25、26段。(二人,一人一段)
①指名读第25、26段,概括第25、26段段落大意(指名后进生答,若后进生答错或答不出来则让其他学生更正、补充)答对后,出示:概括介绍蝉的生命历程。
②指名概括第12至26段段落大意(指名后进生答,若后进生答错或答不出来则让其他学生更正、补充)答对后,出示:详细介绍蝉从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出示段意:
一(1-11)写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二(12-26)写蝉从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提问:本文在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蝉的喜爱之情以及对自然生命的尊重与赞美。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指名学生回答,明确答案:按照事物发展的过程来写的,是时间顺序。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呢?下面进行第三次先学后教。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比正确回答问题
(一)出示:

第三次“先学后教”:比正确回答问题
自学指导
默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内容,2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
从全文来看,作者是按照幼虫—成虫—卵—幼虫的顺序来写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二)指名两个学生口头回答,其余学生认真听。老师注意学生中有几种答案,思考如何后教。
确定答案:使行文新颖活泼,不落俗套,引起读者的兴趣,加深印象,突出蝉“四年黑暗的苦工”这一重要特点。
六、当堂训练
当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暴晒(shài)
干燥(zào)
折皱(zhóu)
B.隧道(suì)
倒塌(tā)
黏土(nián)
C.纤弱(qiān)
臃肿(yōng)
刹那(shà)
D.狭窄(zhǎi)
顾忌(jì)
寻觅(mì)
2.结合句子,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热闹)
B.幼虫再用它肥胖的身体压上去,使烂泥挤进干土的罅隙。(缝隙)
C.所以它工作好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做成一圈涂墁得很坚固的墙壁,以求适于上下爬行。(指幼蝉带着粘液涂抹、平整地穴)
D.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枯瘦的样子)
(二)临摹生字
1.出示
当堂训练:
临摹生字
认真观察行楷生字笔画的变化、连笔、间架。临摹生字,5分钟后比谁写得好。
2.出示课本上“读读写写”。指名说出难写的生字该注意什么。
3.学生临摹生字。
4.点评:谁写的字好。
(1)出示最优秀的练习纸。对照方格里的字,是不是与方格里的字一个样,表扬。
(2)出示差的练习纸,说说哪个字与方格里的字不一样。
5.如果有时间则听写生字。
教后记: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对昆虫的感情,感受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
2.学习本文的写法,体会文章科学性与文学性兼顾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蝉》,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是(投影显示)。
1.理解作者对昆虫的感情,感受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
2.学习本文的写法,体会文章科学性与文学性兼顾的特点。
师:本文在说明中兼用文学的笔法,作者为了说明清楚蝉的特征,使用了什么写法呢?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回答问题
(一)出示:

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回答问题
自学指导
请默读课文,同时认真思考下列问题,3分钟比谁能正确回答。
1.“统治”的说法是不是很有趣?
2.蝉的窠与其他掘地昆虫的窠有什么不同?作者是怎么知道这种不同的?
3.蝉的“统治”为何那么喧闹,你明白了吗?
4.结尾一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师巡视,发现学生写的答案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误的,存在什么倾向性的问题,为“后教”做准备。
(二)找后进生口头回答,如有不同意见,其他同学补充更正。师认真听学生回答问题,了解学情。
师点拨:“大词小用”就是将一个概念、范围较大的词用在一个概念、范围较小的事物上;或者说,将小事物故意说成大事物,以突出渲染,强化读者印象。
答案:
1.很有趣。“统治”在这里是大词小用,夸张地表现了蝉控制了七月的整个局面。
2.蝉的窠ロ约一英寸口径,周围一点儿土都没有。而大多数掘地昆虫,窠外面总有一座土堆。作者是通过仔细观察它们遗弃下的储藏室,然后分析它们的工作方法得知的。
3.明白了。因为蝉在地下奋斗四年,在阳光中的歌唱只有五星期,所以它们要尽情歌唱。
4.运用抒情、议论两种表达方式。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总结蝉的一生,抒发对蝉经过艰苦劳动才换来短暂欢乐的由衷赞叹和同情。
点拨:本文具有科学性,又具有文艺笔调,而且语言生动传神,大量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充满感彩。那本文又运用什么说明方法来说明蝉的特征的呢?请看自学指导。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分析说明方法及语言
(一)出示自学指导:

第二次“先学后教”:分析说明方法及语言
自学指导
默读课文,同时认真思考下列问题,3分钟后比谁回答正确。
1.课文第3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课文第8段“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常常在邻近的地方徘徊,寻求适当的地点……”一句中的“常常”能否删除?为什么?
(二)生自学,师巡视,了解学情。
(三)检查自学效果,指名学生答,其他同学认真听,准备补充更正,尖子生还不能更正的教师点拨,明确答案。
1.运用了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举了金蜣掘窠的例子,并将它的窠和蝉的地穴作比较,具体突出了蝉挖掘地穴的特点。
2.不能删除。“常常”表示经常,但是也有例外,如果去掉“常常”,就变成所有的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都要在邻近的地方徘徊,这可能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四)教师补充、拓展:
本文没有引用什么科学资料,完全是靠文艺的笔调对蝉的生长过程进行具体的、甚至是相当细致的描写,同时表达了对蝉艰苦一生而追求短暂辉煌的悲悯和礼赞,也表现了作者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四、当堂训练
阅读119-120页的“写作实践一”,利用材料抓住坎儿井的一两个特征,整理出一篇说明文。题目自拟,不少于300字,时间:15分钟。
提示:
1.仔细阅读材料,归纳坎儿井有哪些不同方面的特征。
2.材料中坎儿井的各个特征既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又有联系,写作时要注意这一点。
3.利用材料整理文章不等于节录、照抄,要根据自己的思路,整合、组织材料,还要对材料的表述方式做一定程度的调整。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