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理解并背诵五首诗词。
2.品味精彩语句的含义。
3.能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译讲并背诵第1、2首诗。
2.品味重点诗句的精妙之处。
3.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备件,能理解诗文中寄寓的情感。
课前预习:
默读古诗,借助词典,读准字音。参考注释,结合课前“预习”部分,重读课文,疏通文意。参考注释重读课文,画出诗中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陶渊明在南山种菊花,采菊花,十分闲适;杜甫在战火中流离失所,感时伤世,念家悲己。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饮酒(其五)》和《春望》两首诗,体会诗人的深沉情感。
二、出示目标
过渡语: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
屏幕出示:
1.能正确朗读、译讲并背诵第1、2首诗。
2.品味重点诗句的精妙之处。
3.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备件,能理解诗文中寄寓的情感。
过渡语:同学们通过预习,会读诗歌的请举手。好!下面检测预习,比谁通过预习就能正确朗读诗歌。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诗文
(一)出示:
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诗文
自学指导
比谁预习得好,能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声音响亮,富有感情。
过渡语:会读生字、诗文的同学举手。好。
(二)指名朗读(一人读一小层,尽量让多数人读)。
1.如读得对,教师高兴地夸奖:“对”或者“好”,“好,声音响亮。”“好,停顿正确。”
2.如有读错的地方,其他同学读,或举手帮助纠正,教师在课题右下方板书读错的字。
3.指名读生字。
检测:车马喧
见南山
相与还
后进生先读,如有错,其他会读的学生纠正。
教师出示拼音:车马喧xuān
见jiàn南山
相与还huán
最后学生齐读。
4、过渡语:同学们主动预习,能认识生字,正确朗读诗歌!下面继续检测,比谁能够正确译讲诗文。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译讲诗文
(一)出示:
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译讲诗文
自学指导
边小声读诗文,边结合课下注释练习翻译。如有疑难,可问同学、老师或查阅工具书。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
(二)检查交流:
1.指名后进生逐句理解古诗,如发现错误,让尖子生更正并讲明原因。若尖子生也不会,教师更正,并在黑板右边适当板书学生译错的字词。
2.讨论:小组内其他同学若还有疑难,就向本小组尖子生提出疑难,让其讲解。
3.生译后,自由读古诗,并巩固词句义。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比正确背诵诗文
(一)出示:
第三次“先学后教”:比正确背诵诗文
自学指导
反复读课文,结合文义一句句练习背诵。看谁能在6分钟内背会诗文。
(二)学生背诵,师巡视。
(三)时间到,调查学情,
(四)互查背诵。
过渡语:诗歌我们都会背了,接下来,我们比回答问题,理解诗歌中的情感。
六、第四次“先学后教”:比正确回答问题
(一)出示:
第四次“先学后教”:比正确回答问题
自学指导
朗读古诗,认真思考问题,2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
1.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关于陶渊明《饮酒(其五)》,苏东坡这样评述:“因采菊而见南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你怎么理解苏东坡的这段话?说说你的想法。
3.《春望》与《月夜》都是杜诗中的名作,也都作于杜甫困居长安期间。阅读、理解这两首诗,比较它们在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上各有什么异同。
(二)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准备后教。
(三)讨论
1、师:《饮酒(其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本诗通过记结庐之事,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以纯朴自然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抒发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抒发了诗人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师:说得很好,那杜甫的《春望》,大家读出了什么情感呢?
生: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被叛军占领的长安城的所见、所感,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2、师:你怎么理解苏东坡的这段话?说说你的想法。
生:陶渊明在东篱采菊,无意间一抬头,南山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而“望”相比于“见”,更有目的性,更像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
3、师:《春望》与《月夜》两首诗歌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
生:两首诗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但《春望》更表达了对国家衰乱、人民流离失所的悲痛,以及对自己日渐衰老的感伤。相比较而言,《春望》的感情忧郁,《月夜》的感情真挚。
师:两首诗在写作手法上有何异同?
生:两首诗都体现了“写实”的风格,《春望》“事实”,《月夜》“情实”,都带着时代的烙印。《春望》想象之词较少,主要是融情于景,将对国家败亡的悲痛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甚至让花、鸟都沾染了悲伤的情绪;《月夜》全诗均用虚写,即借助想象,抒写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我们对这两首诗歌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对诗人在诗歌中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有了深刻的体悟,希望我们在朗读诗歌中体会古典诗歌的美,培养审美、鉴美的品质。
过渡语:接下来我们进行当堂训练。
七、当堂训练
屏幕出示:
当堂训练
默写《饮酒(其五)》和《春望》
要求:
1.字体端正,纸面整洁。
2.时间6分钟
教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译讲并背诵第3、4、5首诗。
2.品味精彩语句的含义。
3.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1.查资料,熟悉有关唐诗的常识,了解作者背景。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不同的韵律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25课《诗五首》的《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
二
、出示目标
过渡语: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
屏幕出示: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译讲并背诵第3、4、5首诗。
2.品味精彩语句的含义。
3.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渡语:同学们课前按照提示预习过课文,会读课文、认识生字的请举手。好,把手放下。下面检测预习,比谁通过预习就能正确朗读课文。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诗文
(一)出示:
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诗文
自学指导
比谁预习得好,能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声音响亮,富有感情。
过渡语:会读生字、诗文的同学举手。好。
(二)指名朗读(一人读一小层,尽量让多数人读)。
1.如读得对,教师高兴地夸奖:“对”或者“好”,“好,声音响亮。”“好,停顿正确。”
2.如有读错的地方,其他同学读,或举手帮助纠正,教师在课题右下方板书读错的字,并注上拼音。
节奏:前三联都是4/3,最后一联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师总结:《雁门太守行》看似有律诗的形式,但它实际上是一首古乐府旧题,属于歌行体,即音节、格律比较自由。
3.指名读生字。
检测:角声
提携
折戟
后进生先读,如有错,其他会读的学生纠正。
教师出示拼音:角jiǎo声
提携xié
折戟jǐ
过渡语:阅读不能贪快,要注意语速,读出语气、语调变化,边读边体味,尝试还原诗歌中呈现的画面,让自己融进意境。
最后学生齐读。
4.过渡语:同学们主动预习,能认识生字,正确朗读课文,很好!下面检测同学们通过预习,参考注释重读课文后,能不能正确译讲课文呢?下面继续检测,比谁能够正确译讲诗文。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理解诗文
(一)屏幕出示:
自学指导
边小声读诗文,边结合课下注释练习翻译。如有疑难,可问同学、老师或查阅工具书。五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
(二)检查交流:
1.指名后进生逐句理解古诗,如发现错误,让尖子生更正并讲明原因。若尖子生也不会,教师更正,并在黑板右边适当板书学生译错的字词。
2.讨论:小组内其他同学若还有疑难,就向本小组尖子生提出疑难,让其讲解。
3.生译后,自由读古诗,并巩固词句义。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比正确背诵诗文
(一)屏幕出示:
自学指导
反复读课文,结合文义一句句练习背诵。看谁能在5分钟内背会诗文。
(二)学生背诵,师巡视,时间到后检查学情。
过渡语:第四场比赛是什么呢?请看:
六、第四次“先学后教”:比正确回答问题
过渡语:接下来同学们一起来讨论问题。
出示:
第四次“先学后教”:比正确回答问题
自学指导
默读古诗,思考下列问题,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解答。
1.《雁门太守行》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游就曾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结合《雁门太守行》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
3.细读《赤壁》《渔家做》,想一想:这两首诗词分别表现了作者对自身才华、命运的哪些认识?查阅相关资料,看看自己的想法是否合理。
(二)讨论
1.指名回答第1题。
过渡语:会的同学请举手。
生答:《雁门太守行》歌颂将士们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寄托了诗人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
师肯定:尾联用燕昭王黄金台上延揽天下之士的典故,又契合了古人“士为知己者死”的价值观,含蓄地点出诗作的主旨。
2.指名回答第2题
过渡语:《雁门太守行》的思想感情,我们已把握,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
生答: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肃杀的秋色中,响亮的角声震天动地;寒夜里,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带着风吹半卷的红旗,援军赶赴易水;天寒霜重,鼓声也像是为寒气所逼,沉郁低沉。
师小结:描述画面不仅仅是简单的译讲,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句的所展现的画面。
3.指名回答第3题
(1)生答:《赤壁》借对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抒发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师肯定并问:从哪些句子看出?
生答:最后两句是抒情、议论,含蓄表达作者情感。
师总结:前两句从一件事物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后两句是议论,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方便,那么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东风”一语,除了实指之外,也可以理解为周瑜取胜的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的条件,特别是孙权对他的信任。细细品味,不难读出诗人对周瑜的那一丝不屑和嘲讽,还有那一股“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平。
生答:从“我报路长嗟日暮”中看出《渔家傲》表达了词人的烦闷心境,从“词的后三句”表现了她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师:正确。作者借梦境中与天帝的对话,表达对自己空有一身文学才华却屡遭丧乱,甚至个人的安定幸福都无法保障的不满。
七、当堂训练
屏幕出示:
当堂训练
默写《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
要求:
1.字体端正,纸面整洁。
2.时间6分钟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