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三峡》教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三峡》教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05 20:33: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授课日期




《三
峡》


新授课
主备人
总课时
授课人



学目

知识与能力目标: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通文意,熟读成诵。2、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感受三峡之美。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朗读中走进文本,在品读中感受三峡之美。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学重
点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虚词,背诵全文。(重点)2.学习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难点)3.感受祖国山川的壮美雄奇,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难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一、说三峡——导入新课(1)著名学者余秋雨曾说:“在国外,一个外国朋友问我,‘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许多次了,常常随口吐出的答案是‘三峡’。”三峡为何有这样大的魅力呢?
早在1500年前,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对三峡的风光作了精彩的描述。今天,让我们跟随郦道元的脚步,一起来领略三峡美丽的风光吧!(2)展示三峡的图片。(3)回忆与三峡有关的诗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二、读三峡1、检查预习情况(1)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2)作者简介: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我国古代卓越的地理学家、散文家。出生于官宦世家,曾任御史中尉、河南尹等职。他是一位奇才,自幼好学,博览群书,涉猎天文地理等广泛领域,所撰《水经注》是一部专门研究河流水道的书籍。(3)作品背景:《水经》是三国时代桑钦所著的一部地理学著作,此书简要记述了137条全国主要河流的水道情况。原文仅一万多字,记载相当简略,缺乏系统性,对水道的来龙去脉及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记载不够详细、具体。为此郦道元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第一手资料,亲自给《水经》作注,是为《水经注》。其中,《三峡》一篇原本只是注释的一部分,但因其章法严谨,浑然一体而独立成篇,有较高的文学价值。(4)读准下列词语的音阙(quē)
叠嶂(zhàng)
曦(xī)月
襄(xiāng)陵沿溯(sù)
素湍(tuān)
绝 (yǎn)
漱(shù)
长啸(xiào)
属(zhǔ)引
哀转(zhuǎn)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1)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节奏。如停顿、重音、声调等。(2)学生试读课文师:请同学们端起课本,读一遍课文,争取读得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地方就多读几遍。学生练读课文。(3)教师领读课文:第一,要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第二,读出四字词语的节拍,你看,你们刚才四字词语的节拍没有读出来;第三,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节奏、拖音、节拍、顿音都是音乐术语。“领起”词的短暂拖音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至于/夏水襄陵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虽/乘奔御风则/素湍绿潭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四字词语的节拍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清荣峻茂”
四个字要读开,顿一顿,为什么呢?因为写的是四种事物,水清,树荣,山峻,草茂。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最后一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情感要读出来,“泪―沾―裳”三个字之间要顿一下。(4)全文节奏划分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第2课时三、译三峡1.
学生自学注解并尝试概括、翻译文章内容(1)自读自悟。自己一句一句地读,参考有关注释,弄懂句子的意思,练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2)小组合作学习。小组中每人读一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的意思及重点字词的意思,对不同意见的地方,认真讨论,实在弄不懂的词句记下来,准备质疑。2.
教师找出重点字词和句子,请学生解释该词/句的含义。(1)请同学们找出带“山”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以及带“氵”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带“山”旁的巴东三峡——峡:两山夹水的地方。重岩叠嶂——嶂:zhàng,高耸如屏障的山峰。岩:巨石凸起形成的山峰。(注意“岩”字,这里指巨石凸起形成的山峰,一般说山上的大石头叫岩,这里指山峰。)绝 怪柏—— :yǎn,极高的山峰。清荣峻茂——峻:jùn,高而陡峭。带“氵”旁的字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sù
逆流而上。素湍绿潭——湍:tuān,急流的水。悬泉瀑布——瀑:从河床陡坡或悬崖倾泻而下的水流。飞漱其间——漱:shù,冲荡。林寒涧肃——涧:此指峡谷。猿鸣三声泪沾裳——沾:浸湿。(“裳”这个字我建议大家读cháng,如果你们如果查新华字典,是没有shāng这个音的。衣裳的“裳”读轻声,不读yīshāng。cháng是古人穿的一种裙子,古人的裙子和我们现在的裙子不一样,就用一块布在腰下面围一下,男女都穿这样的裙子。所以这个字读cháng,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g)。)(2)分析重点字词“自三峡七百里中”的“自”:在,从,在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这个“自”是“如果”的意思,如果不是亭午夜分的时候。“至于夏水襄陵”,陵:丘陵,小山头,小山包。“或王命急宣”,或:偶或、有时。“虽乘奔御风”,虽:即使、纵然。御:驾着、驾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一般翻译为“认为”,不认为有这么快,不认为它快。我认为在这里最直接的意思是“如”,不如它快。不以疾也,不如它快。“良多趣味”,很多的趣味,确实有趣味。“林寒涧肃”,肃:寂静。“空谷传响”,响:指回声。【自:在,从
自非:如果不是陵:丘陵
或:偶或虽:纵然,即使
御:驾着以:觉得,认为
良:甚,很;的确肃:寂静
响:指“回声”】(3)概括段意第一段:在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层层叠叠的高峰,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和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第二段: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断。偶或皇上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达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多里,即使骑着飞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第三段: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第四段: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清凉山涧寂静。常有高处的猿猴在拉长声音鸣叫,连续不断,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第3课时四、赏三峡赏析1:品读第3段,分析三峡之美。(我们一起来发现第三段文字的表达之美,就是品味它的表达之美在哪里。我们要每个字每一句地去分析。比如说有的字是不是写出了一种动态?有的字是不是写出了一种静态?有的字是不是表现了仰视?有的字是不是表现了俯视?有的是不是写白色?有的是不是写绿色?还有动静之美、色彩之美、高下之美、线条之美,很多很多的美,我们都可以去发现。好,开始在课文旁写上你的批语,欣赏这一段的一点之美,哪个地方你觉得它美把它记下来。)【答案】首先看到的是层次美,美在层次的清晰。先点时令,“春冬之时”是总写时令。然后写江水,
然后写山岩,最后总说一句“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这其实是对前面景物的总说。总起――分写――总说,层次清晰,情景交融。美在景物的摄取。就像摄影师一样摄影景物的一角,有山,有水,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之中还有声音;“回清倒影”中“回清”这里面也有声音,这是暗写声音。美在视角的变化。从俯视的角度写的是素湍绿潭,从仰视的角度写了悬泉瀑布。美在线条的组合。这个线条需要我们去想象,回旋的清波,是圆的弧线;高山矗立,很峻峭,是直线。怪柏是奇异的曲线,飞瀑跌落是很漂亮的长长的弧线。美在景物的映衬。本来写潭水就够了,再写倒影,景物的层次就增加了;写山,写山顶就够了,山顶上还有怪柏;写山就够了,但山上还有瀑布。瀑布和山映衬,绝 和怪柏映衬,倒影和绿潭映衬,这所有的景物都互相映衬。美在语言的秀丽。“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就很秀丽。美在语言的生动。“回清倒影”“飞漱”,还有“怪柏”,都很生动。美在语言的精练。特别“清”“荣”“峻”“茂”四个字给我们概括出了不同景物的美点。短短的一篇文章,就这么多美点让我们欣赏,让我们品析。赏析2:小组讨论——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连绵的群山,……一个又一个画面,展示着三峡的奇美景象。“连绵的群山”后面,老师在这儿打了省略号,请你们将省略号变成五个字,连绵的群山,什么的什么,什么的什么,其实就是让你们把课文中写的三峡的景点用五个字表现出来。你们可以说“高耸的峭壁”,可以说“回旋的清波”,注意每个人说一处而且不和人家重复。【答案】飞泻的瀑布、白色的急流、怪异的柏树、回旋的清波、秀丽的山峰、清澈的流水、碧绿的深潭、倒悬的瀑布……(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连绵的群山,雄伟的屏障,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苍翠的怪柏,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一个又一个画面,展示着三峡的奇美景象。)思考1:概括每段所描写的景色。【答案】第
1段总写三峡两岸山势的雄伟。第
2段写三峡夏天江水之大,水流之急。第
3段写三峡春冬的奇丽景色。第
4段写三峡秋季的凄清景色。思考2: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三峡之水的?为什么这样安排?【答案】先写夏水襄陵之峻急雄壮,再写春冬与秋天的水,转为沉静,虽氛围、特色不同,但文脉转缓,其势相同。因为夏水最盛、迅疾,最有特点,春冬与秋天的水风平浪静,顺势而下,入情入理,可谓匠心独运。思考3:
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说说作者笔下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各有怎样的特征。【答案】夏天,江水满溢,一泻千里,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春冬季,水流和缓,潭深水碧,优美、雅致;秋季,万物萧条,凄清哀婉,引人悲伤垂泪。思考4:本文最后收笔落在渔人的歌唱上,这样写的好处是?【答案】借用渔歌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思考5: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文章中的“动”“静”各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从全文看,写山为静,文辞平静舒缓;写夏水为动,文辞激烈紧张。从部分看,“素湍”“回清”是动,“绿潭”“倒影”是静;“绝?多生怪柏”是静;“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动。思考6:本文在中国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史上有很高地位,其主要特点有哪些?【答案】①先总后分,有分有合,结构谨严。先写三峡概貌,总体勾勒;再抓住季节特点分别描写,特点鲜明。而春冬两季,特点相似,绝不浪费笔墨,强做分别,故合写;夏水湍急,秋气萧森,景象不同,故分写。②次序分明,文脉贯通。先写概貌,强调三峡之雄伟;次写四季景象,未按时序来写,而是借着文脉之势,首先写夏水襄陵之峻急雄壮。跟着再写春冬与秋天,转为沉静,虽氛围、特色不同,但文脉转缓,其势相同。③首尾呼应,浑然一体。起首写山;夏天和春冬两季,重点写水;最末段写秋,又以山为主。起句“自三峡七百里中”,似横空出世,突兀凌厉;末尾写渔人歌谣,牵动读者心绪,如余音绕梁,绵绵不绝五、课堂小结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此处为红色笔二次备课

业设


学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