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设计者:
审核者:
执教者: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使学生知道青蛙的生殖方式是有性生殖,并进行体外受精。
2.通过比较蝌蚪和成蛙的不同之处,认识青蛙的变态发育。
3.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对比,让学生认识到环境变迁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习重点:
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学习难点:
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上的不同点。
教学过程:
(结合课程标准或者单元目标进行简要分析)
不同生殖方式的形成,既体现了生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又展示了不同生物类群在连续性方面所表现的发展和进化。而两栖动物是从水生开始向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具有初步适应陆生生活的结构特征,但受精和幼体发育在水中进行,幼体经变态而上陆生活。教材以青蛙为例,着重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来反映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和特点。在探究两栖类生殖发育对水环境的依赖时,从侧面反应人和环境的关系,进一步体现了教材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思路。
备
注
一、教学导入
观看《小蝌蚪找妈妈》,请你思考:1、刚出生的小蝌蚪为什么不知道妈妈的模样?小蝌蚪是怎样诞生的?2、小蝌蚪历经几番周折后找到了妈妈,却发现妈妈和自己长得不一样,这是怎么回事呢?答案老师先不告诉你们,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以后,你们就知道了。下面我们就以青蛙为例来学习两栖动物的相关知识。
思考回答
二、教学过程(一)新知探究部分第一学程:
学习任务
两栖动物的生殖过程主问题1——两栖动物的生殖过程是怎样的?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要求(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导学单上的学习任务)
学生阅读课本,思考:1.什么时候青蛙开始鸣叫?
2.是不是所有青蛙都会鸣叫?3.鸣叫的目的是什么?4.雌、雄蛙产生的卵细胞和精子在何处进行受精?
5.青蛙抱对有什么意义?6.为什么每个受精卵上面的颜色要深一些?第二步:互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1)组长主持,组内互学,及时纠错。组内总结。(3)组长做好组员的任务分工,做好展讲准备。)阅读课本57页第二、三段,小组合作解决第一步中的问题:第三步:展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声音洪亮,语言流畅,逻辑思维清晰;各小组认真倾听,积极补充,质疑提问对小组进行评价。)选取1-2小组上台汇报。主问题1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重点难点”与“学科核心素养”两个角度分析):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然后分组讨论问题,小组展示。通过自学互学展学明确了两栖动物的生殖过程和特点,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能力。主问题1预设答案两栖动物生殖的过程:雄蛙鸣叫(求偶)
雌雄蛙抱对
→排出卵细胞和精子→体外受精生殖特点:体外受精
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完成学案。(3分钟)完成之后交流答案,并做好准备汇报。(3分钟)
第二学程:
学习任务
两栖动物的发育主问题2.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和特点是怎样的?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学生独立思考,明确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49-50页内容,明确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青蛙的发育过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第二步:互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有序交流,自由表达。按号讲述,依次补充,组长总结归纳,达成共识)问题引领,深入探究,分组讨论:填表对比早期蝌蚪与成蛙异同点。生活环境呼吸器官
有无四肢
有无尾运动方式早期蝌蚪
成
蛙
第三步:展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根据组长分工,有序汇报。声音洪亮,表达清晰、流畅。根据汇报内容,其他小组进行补充、质疑和评价。)鼓励1-2个小组上台展学:描述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通过填表对比早期蝌蚪与成蛙异同点,得出两栖动物的发育特点。主问题2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重点难点”与“学科核心素养”两个角度分析):通过观察,能够描述蝌蚪与幼蛙在形态结构上的不同,分析蝌蚪的形态结构特点对适合于水中生活的意义,从而理解蛙的生殖发育为什么离不开水 为什么两栖动物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得出青蛙是变态发育的特点。主问题2预设答案青蛙的发育过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青蛙的发育特点:变态发育
第三学程:
学习任务主问题3.如何保护两栖动物?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学生阅读资料,设计保护两栖动物的宣传标语
)
生阅读资料:环境影响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第二步:互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有序交流,自由表达。按号讲述,依次补充,组长总结归纳,达成共识)观看、思考,组内交流,表明观点,表达交流,体验保护青蛙及其生活环境的责任感及使命感。第三步:展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根据组长分工,有序汇报。声音洪亮,表达清晰、流畅。根据汇报内容,其他小组进行补充、质疑和评价。)鼓励1-2个小组上台展学:说出本组设计的保护两栖动物的宣传标语。主问题3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重点难点”与“学科核心素养”两个角度分析):通过观看、思考,组内交流,表明观点,思考、选择,表达交流,体验保护青蛙及其生活环境的责任感及使命感。主问题3预设答案略
(二)达标检测部分第四学程:
学习任务主问题4.
当堂检测
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
自主完成当堂检测
第二步:互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
小组内交流,形成统一的答案
第三步:展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
找1—2个小组到讲台汇报
主问题4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重点难点”与“学科核心素养”两个角度分析):
及时检测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查缺补漏.
主问题4预设答案
略
三、教学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以及环境变迁对青蛙生殖发育的影响。重点要掌握的是青蛙的生殖过程中的体外受精和变态发育过程.并通过资料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受环境的影响,两栖动物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从而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保护环境、保护动物对生态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板书设计一、两栖动物的生殖过程(代表:青蛙)
雄蛙鸣叫,吸引雌蛙→抱对→排精、排卵在水中→形成受精卵。二、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代表:青蛙)
1.
蛙的发育过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2.
对比早期蝌蚪与成蛙生活环境呼吸器官
有无四肢
有无尾运动方式早期蝌蚪
水中
鳃
无
有游泳成
蛙水陆两栖肺,皮肤有
无游泳,跳跃三、归纳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特点:雌雄异体,体外受精,卵生,水中发育,变态发育。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PAGE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