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综合测试
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一、
单选题
(本题共计
5
小题
,每题
3
分
,共计15分
,
)
1.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托辞(cí)
教诲(huì)
不逊(xùn)
深恶痛疾(wù)
B.诘责(jié)
发髻(jì)
陌生(muò)
抑扬顿挫(cuò)
C.绯红(fēi)
解剖(pāo)
芦荟(huì)
杳无消息(yǎo)
D.订正(dìng)
匿名(nì)
瞥见(piě)
油光可鉴(jiàn)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欢跃
曾经
电钮
广播
B.语调
公告
关礼
总部
C.胸膛
检阅
阅兵
横坚
D.街道
距离
路续
速度
3.
下列语句中画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哪吒之魔童降世》一经播出,便以锐不可当之势红遍全国。
B.工程师和设计师们殚精竭虑,耗费了四年时间,终于实现了这个目标。
C.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终于圆了航母舰载机着舰这一强军梦。
D.他是个非常有责任心的人,也是一个谦虚的人,对工作和学习都一丝不苟。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让我们领略到了爱到深处的言之切切、情到浓处的低沉婉转、悲到痛处的肝肠寸断。
①具有很强的民间基础
②它不仅是书本里的知识
③更重要的是诗词里有天地、有历史、有社会、有故事、有人生、有情怀
④是我们日常生活的情感共鸣、流行歌词的灵感来源
⑤而书信亦如是
A.⑤②③④①
B.⑤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⑤
D.①②④⑤③
5.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中,充满活力的千年商都广州作为领跑者,在经济这方面不仅要锐意创新,还要在法制方面进行改革,这两者是相互促进的。(“不仅”放在“在经济”之前)
B.《科学》杂志研究报告预估、中国政府的防控措施将使中国减少大约70万左右的新冠肺炎感染者。(将“大约”或“左右”删去)
C.防止校园欺凌事件不再发生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领域齐心协力完成。(将“多方面”与“多领域”互换位置)
D.通过展示具体的SG信号使用范例,让人们能更清楚地了解5G可以为日常生活带来改变。(将“通过”或“让”删去)
二、
综合读写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8分
,
)
6.(8分)
假如你所在的班级准备于明天下午第三节课在第一多媒体教室举办一次主题为“走近民间吆喝”的班会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拟标语】为明确主题、烘托气氛,请你在黑板上写一组对偶句做标语。
(2)【发邀请】语文老师让你去邀请教历史的王老师来参加明天的班会活动,你打算怎样向王老师说?
(3)【谈思路】老师给你所在的学习小组分配的任务是搜索家乡的“吆喝”风俗文化,你打算怎样完成这个任务?请把你的思路写在下面。
(4)【提问题】假如由你来向教历史的王老师提两个关于“吆喝”的问题,你打算提什么问题?
三、
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计
2
小题
,共计30分
,
)
7.(14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①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②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
③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④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⑤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节选自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
【材料二】
①我有一个很懒很任性的妈妈。
②从小学三年级开学的第一天,她送我去学校后,就再也没有接过我上下学。于是,每当其他小朋友的爸爸妈妈来接送时,我只能眼巴巴地羡慕着,然后咬咬牙自己收拾书包,一个人默默地回家。
③长大一点了,我被寄养在爷爷家,她偶尔打电话问问情况。对于我的一切都表示无异议,不管我的英语考了58分还是98分。
④再长大一点,上初中了,寄宿的我和她见面的次数仍少之又少。她几乎从不问我是否遇到过什么困难,也不问我交了什么朋友,只是拍拍我的头,然后淡淡地说:“有解决不了的事情就找我,给我打电话。”她一副风轻云淡的模样,好像我终究有一天会哭着鼻子去求她一样。而我,憋着这口气,默默地处理了所有大大小小的问题,从未找过她。
⑤在我心中,她是一个越来越懒越来越任性的妈妈。
⑥上了高中之后,她除了问问考试成绩与我就无话可说了。我偶尔问她该买哪件衣服好,或者提议生活费的用途,她总是那几句话来回打转,“你决定就好”或者“你喜欢就好”,抑或冷冰冰地甩出一句“你自己做主”。
⑦所以,我时常感到她像空气一样存在我的生活中,反正一直以来无论什么事都是我自己决定。
⑧可是,当我联想到去日本,看她打工时的样子,以及在视频中见到的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她,我才发现她突然苍老了,在我无法触及的远方与无情的时光战斗着。眼神越来越空洞,皮肤也越来越皱,与少年时印象中的那个精明干练的影子怎么也合不到一起。
⑨原来,在那些日子里每当我独自一个人克服困难的时候,或茫然或清醒地面对现实世界的时候,她都站在我身后月光未照亮的角落里,等待着在我快支撑不住的时候,给我一个大大的拥抱。可我从未回过头,只顾一个人一直往前走。
⑩也许,我记忆中很懒很任性的她并非对我漠视不管,她只是预见到自己无法保护我一生,才逼迫我独立,逼迫我快点成长。
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种老虎,小虎到一定年龄时,便会离开它们,让它们独自生活。但是当狮子或者其他群落的老虎威胁到小虎的性命时,它便会跳出来与之战斗。
我想我的妈妈就是这样一只老虎。所以当我一个人在这个广阔的世界里茫然行走时,当我遇到难以跨过的坎时,仿佛听到妈妈在身后说:“你自己决定就好。”
我曾拒绝张开翅膀,谢谢您,逼迫我飞翔。
(选自《做人与处世》)
(1)【材料一】的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和【材料二】的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都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你分析其中一处的作用。
(2)【材料二】中“我”的人物形象是怎么样的?请用词语形容。
(3)对于【材料一】中母亲教育孩子的方式和【材料二】中母亲教育孩子的方式,你认同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8.(16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犁新雨破春耕
梁永刚
①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蓄势待发的旷野到处充满着新生的喜悦和希望;地气升腾,虫啾鸟舞,一年一度的春耕拉开了序幕。
②爷爷是种庄稼的老把式,深谙春耕春种之道。在我童年的记忆中,下过一场透雨,爷爷便将休眠了一冬的曲辕木犁和耙拿到院子当中,仔细地擦拭着厚厚的一层灰尘,专注地敲打着犁铧和耙齿上的泥土,声音不大却清脆悦耳,仿佛要将歇了一冬的农具唤醒。拾掇完农具,爷爷又将耕牛牵出来,到离家不远的坑塘里饮水。憋闷了一冬的耕牛咕咚咕咚喝饱了,枯槁的牛毛在春风的轻抚下油光光、闪亮亮的,立马活泛了许多。同那些苏醒的农具一样,它也在等待爷爷的召唤,随时准备好去春耕的战场上冲锋陷阵。
③爷爷犁地的时候,我总是屁颠屁颠地跟在后面凑热闹。一改平日的大大咧咧,此时的爷爷神情凝重、一脸虔诚,一手扶着犁拐,一手牵着缰绳。听着行进的指令声,耕牛迈开四蹄铆足力气往前走,锃亮的犁铧经过之处,翻开的泥土像一层层黝黑的波浪,发出亮闪闪的光芒。在空旷寂寥的原野上,爷爷“哒哒咧咧”的口令声潮水一样弥漫开来,给人一种粗犷豪迈、荡气回肠的沧桑感,仿佛这一声声呐喊过后,郁积于胸中许久的苦闷便一点儿一点儿地释放出来。
④有时候,爷爷手中也会握着鞭子,但这鞭子更像是个虚设的道具,从南到北一趟趟走下来,很少实实在在地落在牛的身上,只是在它略觉疲惫意欲偷懒之时,才高高扬起再轻轻放下,虚张声势地吓唬吓唬而已。牛毕竟是牲口,时不时会有把犁拉偏的时候,故而爷爷嘴里的“哒哒咧咧”声几乎没有间断过。我不明白这口令的意思,就趁爷爷在地头吸烟的间隙问他。爷爷笑了:“人有人言,兽有兽语。老祖宗把野牛驯服役使了几千年,要是牛听不懂‘哒哒咧咧’咋干活哩!”原来,从牛落地生下来开始,主人就得训练它“哒哒咧咧”的口令——“哒哒”就是让牛往外拐,“咧咧”就是朝里拐。
⑤犁地不平,难保墒情。犁完地,平了山沟,还要及时用铁齿的耙子耙上一遍,目的是耙碎大块的土坷垃,让土地更加平整。
⑥开始耙地了。煦暖的阳光照在田野上,爷爷吆喝着牛,把耙横在地头最佳的位置。随着手里的鞭子一声脆响,老牛奋蹄向前冲去,爷爷也一个箭步跨上耙架,一手紧拽缰绳,一手挥舞鞭子,行进在犁铧翻过的松软泥土中。此时此刻,站在耙架上的爷爷和平日判若两人,临风而立、雄壮威武,恣意地驰骋在属于他的这一方田地上。很快,那些埋藏于泥土中的枯草、腐叶得以重见天日,一丝丝、一缕缕、一团团地纠缠于耙齿之间,羁绊着拉耙的节奏。
⑦一块地耙完了,爷爷蹲坐在地头,点上一袋旱烟,有滋有味地吞吐起来,排遣着耕作后的一身疲倦。他曾意味深长地对我说:“庄稼活儿使不得一点儿假劲,更偷不得一点儿懒。田间管理如绣花,功夫越细越到家。多耙一遍,地里的土坷垃就会少一些,将来庄稼出苗就齐整,收成也就自然好。”望着长长的地垄,爷爷目光如炬,语气坚定。
(1)在春耕拉开序幕之前,爷爷为春耕做了哪些准备?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听着行进的指令声,耕牛迈开四蹄铆足力气往前走,锃亮的犁铧经过之处,翻开的泥土像一层层黝黑的波浪,发出亮闪闪的光芒。
(3)第③段和第⑥段分别写了爷爷犁地和耙地的过程,却都用简洁的文字写到了原野的风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宋代释智愚的《颂古》诗云:烟暖土膏民气动,一犁新雨破春耕。本文为什么以“一犁新雨破春耕”作为题目,请简要说明。
四、
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11分
,
)
9.(11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王补之文集》序
[宋]曾肇
补之,南城人,姓王氏,讳无咎。补之,字也。平生喜饮酒,遇酒辄醉。稍醒,虽暮夜,众人熟寝,必自起吹灯,读书达旦,终身常然,不为寒暑辍也。盖其勤苦自奋,故其成就如此。
补之始起穷约之中,未有知者。我伯氏一见,异之,归以其妹。其后历抵数公,而从王文公游最久,至弃官,积年不去,以迨于卒。补之之于斯文,非荀然而已。盖其于书无所不读,于圣人微言奥旨,精思力索,必极其至;于诸子百家、历代史记,是非得失之理,必详稽而谨择之。本茂华韡,源深流驶。故其为文,贯彻古今,反覆辨博,而卒归于典要,非特驰骋虚辞而已。充补之之志,盖将著书立言,以羽翼六经。
(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序跋卷》,有删改)
【注】①王补之:王无咎,字补之,曾巩的妹夫、王安石的学生。②曾肇:曾巩的异母弟。③穷约:穷困贫贱。④伯氏:兄长、哥哥。⑤归以其妹: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他。归,嫁。⑥抵:投靠,依附。⑦斯文: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⑧本茂华韡(weǐ):根基茂盛,花枝才会鲜丽繁茂。⑨羽翼:维护。
(1)解释文中画线的词。
①旦( )
②知( )
③择( )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终身常然,不为寒暑辍也。
②充补之之志,盖将著书立言,以羽翼六经。
(3)阅读短文,你认为王补之才学出众的原因有哪些?
五、
古诗词鉴赏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6分
,
)
10.(6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旅中送迁客
吴
融
天南不可去,君去吊灵均。
落日青山路,秋风白发人。
言危无继者,道在有明神。
满目尽胡越,平生何处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灵均”是屈原的字,表面写朋友去凭吊屈原,实写其被贬遭际。
B.颔联点明了送别的时间,色彩很鲜明,所用意象渲染了离别的气氛。
C.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均为送别诗,情感真挚,格调相同。
D.本诗熔叙事、写景、抒怀于一炉,描写简备精当,感情深沉含蓄。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六、
写作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50分
,
)
11.请以“_______________的那一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内不得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人名、地名,否则扣分。
参考答案
1.A
2.A
3.A
4.C
5.C
6.
(1)走近民间吆喝,感受传统文化。
(2)示例:王老师,您好!语文老师让我来邀请您参加咱们班的班会,时间是明天下午第三节课,地点在第一多媒体教室,主题为“走近民间吆喝”。
(3)首先,了解“吆喝”的基本内容;接下来,小组各成员分头走街串巷实地研究当地的吆喝;第三,上网搜集关于家乡吆喝的影像资料或文献资料;第四,到图书馆查阅关于当地“吆喝”风俗的记载;第五,由 17组长汇总各位组员查找的资料,形成书面报告。
(4)示例:①为什么现代社会中大部分人淘汰了“吆
喝”这种传统的宣传手段?②在现代高科技时代,为什么还有一部分人选择用“吆喝”这种方法来宣传自己的产品?
7.
(1)对比。
【材料一】中的对比的作用是:突出了母亲的聪明能干,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敬佩之情。
【材料二】中的对比的作用是:突出了妈妈对“我”的无情,联系后文内容可知,这也突出了母亲对“我”深沉含蓄的爱。
(2)坚强、独立、善解人意(理解母亲和懂得感恩)。
(3)我认同【材料二】中母亲教育孩子的方式。文中的母亲为了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一直放手让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主。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够独立思考,在母亲关注的目光下独立成长。
8.
(1)拿犁耙、擦拭犁耙并敲打犁耙上的泥土;牵耕牛到坑塘里饮水。
(2)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将犁铧翻开的泥土比作黝黑的波浪,还会发出亮闪闪的光芒,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犁铧给予泥土的无限生命力,表现了春耕蕴含着新生的喜悦和希望的特点。
(3)这两处对原野风景的描写,虽寥寥数笔,却交代了爷爷耕作的环境,渲染了春耕的喜悦气氛,烘托了爷爷犁地和耙地时的美好心情,对一年的收成充满了无限期望。
(4)本文引用诗句作为文题,鲜明、醒目,为文章锦上添花,充满了无限诗意;既切合本文描写的春耕的内容,交代了春耕开始的特殊时间是在新雨之后,又有助于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让人产生对于春耕的丰富联想。
9.
(1)①早晨,②了解,③选择
(2)①一生都是这样,不会因为寒冷酷暑而停止。
②补之胸怀大志,大概是要著书立言,以此来维护六经。
(3)①跟随名家学习,终身不懈怠。
②读书多,无所不读。
③做学问探根究底,实实在在。
④刻苦勤奋,不分寒暑昼夜读书。
10.
(1)C
(2)①对朋友的担忧。“天南不可去”,南方荒蛮之地,“落日青山路”,此去路途遥远,为朋友担心。
②对朋友的不舍之情。身边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无人可以倾吐平生心事。
③对朋友正直品格的赞赏。朝中敢于直言的人越来越少,但是非曲直自有神明鉴证,间接赞赏友人敢于直言的品格。
11.略。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