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唐诗五首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
A.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B.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C.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D.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对《使至塞上》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到达地点和作诗缘由,“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B. 颔联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由“归雁”一词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
C. 颈联中,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D. 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
3.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是(
)。
A. 事列《神仙》之传 B. 迹存《述异》之志。 C. 主人处处款之 D. 亦荆吴形胜之最
4.对《钱塘湖春行》颔联内容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具有画面感。构图的背景是“暖树”和“春泥”,主体是“早莺”和“新燕”。 B. 具有动态感。一个“争”字,一个“啄”字,把飞鸟的灵动与欢快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C. 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几处”?“谁家”?妙在说不清,让读者放飞想象。 D. 给人丰富的生活知识。拓展了读者的视野,了解了“早莺”和“新燕”的生活习性。
5.下列对《渡荆门送别》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
B. 首联写诗人从蜀地来到荆门山,游览楚地风光。
C. 颔联描写了山峦渐渐消失,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景象。
D. 尾联照应诗题,将朋友比作故乡水,表达了对友人万里相送的感念。
6.下列选项对《
钱塘湖春行》一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写诗人行至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 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 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 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二、填空题
7.《黄鹤楼》作者通过抒写登上黄鹤楼时的________,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以及对________之情。
8.诗中点明“送别”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表达了诗人________之情。
9.《钱塘湖春行》以_______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________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第________句和第________句是颔联,________联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10.《使至塞上》的首联叙事,交代了________和
________,一个“单”字写出诗人________去慰问边关将士。
11.解释下列词语。
①单车:________
②征蓬:________
③候骑:________
④胡天:________
三、综合题
12.阅读《野望》,回答问题。
(1)首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品析诗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说说最后一句的言外之意。
四、诗歌鉴赏
1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本诗颔联化静为动,富有动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该联展示的画面。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尾联。
(3)下列对该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的“随”“入”二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和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B.颈联承接上联,变换视角,通过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来展现令人陶醉的江上美景。
C.尾联“送”字用得妙,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故乡水因可怜诗人而不辞劳苦送行万里的深情。
D.全诗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既写出诗人初次离家的新鲜、欣喜的体验又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不舍之情。
(4)这首诗主要表现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
(5)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一诗句的画面加以描绘。
(6)诗的颈联在写景上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7)标题中“送别”二字怎么理解?
(8)“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句运用了 修辞手法,展现了一幅 的景象
(9)从修辞角度,赏析“月下飞天镜”一句的妙处。
(10)诗句中“怜”的意思是什么?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1)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12)下列对《渡荆门送别》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景象是诗人立足于行舟上的所见。
B.“天镜”与“海楼”分别指的是水中明月和海市蜃楼。
C.这首五言律诗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诗人送别友人。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
(1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两句诗想像大胆、奇特,被人誉为“神来之笔”,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这美妙的画面。
(14)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哪里?
(15)诗的尾联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6)“月下飞天镜”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 图。
(17)“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情感?
14.请赏析“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答案部分
一、单选题
1.
C
2.
B
3.
C
4.
D
5.
D
6.
D
二、填空题
7.
所见所感;吊古伤今;人生的失意;家乡的思念
8.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
9.
诗人行踪;早春;喜悦;三;四;颈;对偶
10.出使路线;到达地点;轻车简从
11.
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骑马的侦察兵;胡人的领空。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三、综合题
12.
(1)首联表现了诗人徘徊不定,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2)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四、诗歌鉴赏
13.
(1)示例:远远望去,绵延起伏的群山随着一望无际的平原渐渐消失,江水浩荡在广阔无垠的大荒原上流淌。
(2)采用拟人手法;故乡水万里迢迢送我,依依不舍;体现浓浓的思乡怀亲之情。
(3)C
(4)思乡(怀乡)
(5)示例:诗人舟过荆门,眼前,月亮映入清澈的江水中,像飞下的天镜,皎洁明亮;天边,云霞飘飞,如海市蜃楼般变幻多姿,让人陶醉!
(6)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②颔联将明月比作天镜,将云霞比作海市蜃楼,描绘出眼前看到的绮丽景象。
(7)“送别”是说故乡的水恋恋不舍,满怀深情地一路送诗人远行,从另一角度显现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8)对偶|气势磅礴。
(9)示例:本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明月映入江水的状态比作飞下的明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江水的平静、美丽。
(10)怜:喜爱。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喜爱、思念之情。
(11)“送”字直接点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12)C
(13)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视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面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
(14)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15)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
(16)比喻|水中映月
(17)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
14.
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