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短文两篇“”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短文两篇“”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06 19:43: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记承天寺夜游》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 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 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 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2.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孩子无不希望得到父母的褒奖,这对其自尊心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B. 今年判阅语文微写作的老师要求必须读过《红楼梦》《老人与海》等原著。
C. 南方科技大学校园开放日16日举行,来自多个省市的近千名考生和家长冒雨前来。
D. 英国的莎士比亚、狄更斯等世界级文豪对中国文坛有着深远的影响。
3.“拆字对联”是一种活泼精巧的对联样式,体现了汉字之美。下面四副对联中不属于“拆字对联”的一项是(

A. B. C. D.
4.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知/天上宫阙 B. 我/欲乘风归去 C.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 相与/步于中庭
5.下列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月色人户(窗户) B.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 怀民亦未寝(睡觉) D. 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二、填空题
6.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夕日欲颓________
沉鳞竞跃________
晓雾将歇________
与其奇者________
遂至承天寺________
藻、荇交横________
________
盖竹柏影也________
7.《答谢中书书》结尾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康乐”指________的________,作者引出这位诗人,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________
8.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________
②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________
③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________
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________
⑤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__
9.填空。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陶弘景,字通明,号________。丹阳秣陵人,著有《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朝的文学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10.贯穿《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
三、综合题
11.比较本课的两篇文章,完成下面的填空
(1)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________,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________。
(2)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________”之美,乙文描写了“________”之美。但这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答谢中书书》一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思想感情;《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一句中。
(3)《答谢中书书》一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对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和“________”。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
四、文言文阅读
12.课内文言文阅读
【甲】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湖心亭看雪(节选)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丙】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列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下列加点词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湖中人鸟声俱绝(隔绝)
C.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边)
D.佁然不动(呆呆的样子)
(3)下列对选文文意理解概括与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则选文都有叙事。甲文写的是夜游承天寺,乙文写的是到湖心事赏雪,丙文写的是游览小石潭。
B.三则选文都写到了水。甲文写了水中竹柏倒影的景致,乙文写天云山水一片混沌的景色,丙文写了水中鱼儿嬉戏的面面。
C.三则选文都融情于叙事写景中。甲文抒发了苏轼贬谪的悲凉,乙文抒发了张岱对故国往事的怀念,丙文抒发了柳宗元贬官失意后的孤凄。
D.画线句子写景各有千秋。甲文运用比喻手法,富有情趣:乙文采用白描手法,形神兼备:丙文动静结合,游鱼与潭水相映成避。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话。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来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欣然起行________
②水中藻、荇交横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怀民亦来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请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妙处。
(4)文中“闲人”一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的情感,请参照示例,写出你的理解,并说明理由。
示例:闲人——表现出苏轼的自得之情。月夜处处都有,可只有他和张怀民这种情趣高雅的人才懂得欣赏。
答案部分
一、单选题
1.
A
2.
C
3.
D
4.
C
5.
A
二、填空题
6.
tuí;lín;xiē;yù;suì;zǎo;xìnɡ;bǎi
7.南朝;谢灵运;作者能与诗人一样欣赏到山川美丽的景色,自豪之情跃然纸上。
8.
交相辉映;四季;散尽;坠落;参与,文中指欣赏
9.
(1)华阳隐居;陶隐居集
(2)苏洵;苏辙
10.
月光(赏月)
三、综合题
11.
(1)描写;议论抒情
(2)山川;月色;热爱自然,沉醉山水的思想感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
(3)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四、文言文阅读
12.
(1)C
(2)D
(3)B
(4)①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②(鱼儿)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13.
(1)高兴的样子;交错纵横
(2)①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到院子里散步。②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清闲之人罢了。
(3)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成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成藻、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和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4)表现出苏轼的悲凉之情。他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受诬遭贬,不愿做闲人却只得做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