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短文二篇》同步检测
(满分:70分
时间:4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7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晓雾(xiǎo)
沉鳞(lín)
夕日欲颓(tuī)
B.石壁(bì)
猿鸟(yuán)
与其奇者(yǔ)
C.欣然(xīn)
相与(yǔ)
五色交辉(huī)
D.积水(jī)
竹柏(bǎi)
解衣欲睡(jiè)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四时俱备(全,都)
晓雾将歇(消散)
B.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指鱼)
C.念无与为乐者(怀念)
相与步于中庭(互相扶持)
D.五色交辉(辉映)
四时俱备(四季)
3.选出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盖竹柏影也
盖以诱敌
B.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D.夕日欲颓
实是欲界之仙都
5.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2分)
A.夕日欲颓,沉鱗竞跃。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6.用原文语句填空。(10分)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答谢中书书》中,作者惋惜世人对秀美山水无动于衷,从而曲折地表达自己高洁志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记承天寺夜游》中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4)《记承天寺夜游》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学常识填空。(4分)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陶弘景,字通明,自号__________。题目中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______(体裁),主要描述了作者谪居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断,反映了他______的特殊心境。
8.填空。(6分)
①《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两文都紧扣______特征去写
,也都运用了堪称点睛之笔的
_______、
______和_______的表达方式。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_____”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_____”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9.学了《记承天寺夜游》后,班里决定开展一次“‘踩’访苏轼的足迹”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7分)
(1)【连线苏轼】下面列举了我国的一些重点风景名胜区,都与苏轼有关系。请仿照示例,选择你最熟悉的两个景点,写出与之有关的诗文、传说或故事名称。(2分)
①赤壁
②永州
③承天寺
④黄楼
⑤杭州西湖
示例:承天寺——苏轼: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拟写广告】承天寺入围“文化名人苏轼十大旅游名片”的候选名单,请你根据课文中的描写,拟一条广告语以吸引游客。(3分)
(3)【巧联妙对】有人根据本文意蕴,拟写了一副对联,上联已给出,请你对出下联。(2分)
上联: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33分)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回答问题。(22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加点字。(5分)
(1)自康乐以来
_________
(2)猿鸟乱鸣
_____________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
(4)月色入户
_____________
(5)怀民亦未寝 ________
2.翻译句子。(4分)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填空。(6分)
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__________之美”,乙文描写了“__________之美”。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
“__________”。两文表达的思想情感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语句中。
4.面对美景,两篇文章的作者各发出怎样的感慨?情感有何相同之处?(4分)
5.乙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他被贬后还能欣赏到美好的月景,还
以“闲人”
自诩。对于作者这样的做法和心境,你怎样看待?请结合实际谈谈。(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1分)
[甲]
《记承天寺夜游》
[乙]
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 ”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③杂糅,屠沽④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 过⑤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⑥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选自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
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州:苏轼被贬之地,现属海南。③民夷:汉族和当地少数民族。④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⑤过:苏轼的小儿子。⑥韩退之钓鱼:韩愈曾在诗中借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之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遂至承天寺 ___________
(2)水中藻荇交横
_______________
(3)有老书生数人来过
__________
(4)盖自笑也
_____________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步
城
西
入
僧
舍
历
小
巷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
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甲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八个字,高度概括了作者在寂寞夜晚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B.乙文中“笑韩退之”是笑韩愈被贬后不能看破人生得失,不能做到随遇而安。
C.甲、乙两文分别用凝练的笔墨描写了庭中夜色之美和上元之夜的繁华景象。
D.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作者被贬后抑郁不能排遣,追求解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C
2.
C
3.C
4.D
5.C
6.(1)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2)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4)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1) 华阳隐居 书信
(2)散文
随缘自适而有惆怅、悲凉
8.①景物
描写
议论
抒情
②闲
仙
9.(1)示例一:杭州西湖——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示例二:赤璧——苏轼: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示例三:黄楼——苏轼:朝来白露如细雨,南山不见千寻刹。
(2)示例:承载天地之灵气,品味苏轼之底蕴;
走进承天寺,品苏轼文化。
(3)谪人共婵娟遣忧排愁
(或:闲人赏婵娟步入中庭)
二、阅读理解
(一)
1.(1)从
(2)此起彼伏
(3)参与,这里指欣赏
(4)这里指门
(5)睡觉
2.(1)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日光)照在庭院里好像一片积水澄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3.山川
月色/月夜之美
猿鸟乱鸣、沉鳞竞跃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对即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甲】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乙】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美景处处在,“我”是赏景人,热爱山水,为自然所陶醉。
5.
示例:这是作者乐观旷达人生观的体现,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应学会乐观面对,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例如我们面临考试失败的抑郁,就应乐观的面对,调整自己的心态,继续快乐的努力,才会有成功的可能。(扣住乐观或苦中作乐,结合实际。)
(二)
1.(1)于是,就。
(2)纵横交错。
(3)拜访。
(4)大概。
2.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
3.苏过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
4.
D
[参考译文]
[乙]
己卯年农历正月十五,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来拜访,(他们)说:“如此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一起出去呢 ”我很高兴地跟随他们出去了。走到了城西,进入了和尚的住所,经过了小巷,各地的百姓聚居在一起,做生意的人很多。回到家中已经三更了。家里的人闭门熟睡,已经睡得很酣甜了。(我)放下拐杖笑起来,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 苏过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然而也是笑韩愈钓大鱼没有钓到,还想要到更远的地方钓鱼,却不知道在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