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07 16:45: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同步练习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我热心地搜寻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到了一九二〇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我被派到上海去帮助组织反对赵恒惕的运动。那年(一九二二年)冬天,第二次党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我本想参加,可是忘记了开会的地点,又找不到任何同志,结果没有能出席。我回到湖南,大力推动工会的工作。
(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1)文中的“我”是谁?
(2)下列有一本书不属于材料中提到的“三本书”是( )
A.《共产党宣言》
B.《资本论》
C.《阶级斗争》
D.《社会主义史》

2.
名著阅读。
(1)斯诺说:“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请结合该著作的内容,说说你对斯诺的话的理解。
(2)彭德怀青少年时期极具反抗精神,请简述一件相关事件。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那年夏天,我决定到北平去,当时叫北京。当时湖南有许多学生打算用“勤工俭学”的办法到法国去留学。法国在世界大战中曾经用这种办法招募中国青年为它工作。这些学生打算出国前先去北京学法文。我协助组织了这个运动,在一批批出国的人里面有许多湖南师范学校的学生,其中大多数后来成了著名的激进分子。A也受到这个运动的影响,他放弃了湖南师范学校的教席到法国去,这时他已经四十多岁了。不过他到一九二七年才参加共产党。
我陪同一些湖南学生去北京。虽然我协助组织了这个运动,而且新民学会也支持这个运动,但是我并不想去欧洲。我觉得我对自己的国家还了解得不够,我把时间花在中国会更有益处。那些决定去法国的学生从现在任中法大学校长的李石曾那里学习法文,我却没有这样做。我另有打算。
北京对我来说开销太大。我是向朋友们借了钱来首都的,来了以后,非马上就找工作不可。我从前在师范学校的伦理学教员B,这时是国立北京大学的教授。我请他帮助我找工作,他把我介绍给北大图书馆主任。他就是C,后来成了中国共产党的一位创始人,被张作霖杀害。C给了我图书馆助理员的工作,工资不低,每月有八块钱。
我的职位低微,大家都不理我。……但是我并不灰心。我参加了哲学会和新闻学会,为的是能够在北大旁听。……我对政治的兴趣继续增长,我的思想越来越激进。我已经把这种情况的背景告诉你了。可是就在这时候,我的思想还是混乱的,用我们的话来说,我正在找寻出路。我读了一些关于无政府主义的小册子,很受影响。我常常和来看我的一个名叫朱谦之的学生讨论无政府主义和它在中国的前景。在那个时候,我赞同许多无政府主义的主张。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1)文中的“我”指的是_______________,文中的A、B、C三人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北京时,“我”的生活情况怎样?我的思想倾向又是什么?
(3)《红星照耀中国》中还写到了“我”第二次到北京的情况,期间,“我”的世界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4)读书需要感悟,需要反思。联系文中“我”的成长,说说对自己的启示。

4.
名著阅读。
(1)阅读下面选段,回答后面问题。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A,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我第二次看见他是傍晚的时候,A光着头在街上走,一边和两个年轻的农民谈着话,一边认真地在做着手势。我起先认不出是他,后来等到别人指出才知道。南京虽然悬赏二十五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旁的行人一起在走。
语段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此书又名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选文中的A是_______________(人名)。
(2)红军长征路上历尽千辛万苦,作者斯诺认为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七律·长征》中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就描写了两次战役,一次是“巧渡金沙江”,另一次是:_______________。
5.
1936年,有一名美国记者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延安,切实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写成了一本世界畅销书。这名记者是谁?这本书叫什么?书中描写了哪些红军领导人?(列举四个)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片段一】这些战士战斗得那么长久,那么顽强,那么勇敢,而且——正如各种色彩的观察家所承认的,就连蒋介石总司令自己的部下私下也承认的——从整体说来是那么无敌,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是什么使他们那样地战斗?是什么支持着他们?他们的运动的革命基础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希望,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理想,使他们成为顽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战士的呢?
【片段二】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我被派到上海去帮助组织反对赵恒锡的运动。那年(一九二二年)冬天,第二次党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我本想参加,可是忘记了开会的地点,又找不到任何同志,结果没有能出席。我回到湖南,大力推动工会的工作。
【片段三】连续三夜,红军把部队分成西、南两个纵队。第四天晚上他们出其不意地进发了,几乎同时攻打湖南和广东的碉堡线。他们攻克了这些碉堡,敌军惊惶奔逃。红军猛攻不停,一直到占领了南线的全部碉堡工事封锁网,这就给他们打开了通向西方和南方的道路,红军的先锋部队就开始了他们轰动一时的长征。
【片段四】总司令的驾到同我记忆犹新的场面——毛泽东、徐海东、彭德怀毫不在乎地走在红色中国的一条街上——截然不同,令人难忘。而且总司令并没有人悬赏要他首级。这生动地说明谁真的害怕人民,谁信任人民。但是即使西安府所采取的全部保护总司令生命的措施后来也证明是不充分的。就在保卫他的军队中间,他的敌人也太多了。
(1)下列对四个片段所做的批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片段一】这些问题为下文作者进行采访奠定了基础,采访就是围绕这一系列问题展开。
B.【片段二】中的“我”是毛泽东,“我”因为忘记了开会的地点,又找不到任何同志,没有能出席第二次党代表大会。
C.【片段三】用“惊惶奔逃”形容敌军,“猛攻不停”形容红军,一贬一褒,表达了作者对敌军的嘲笑,对红军的赞扬。
D.【片段四】“这生动地说明谁真的害怕人民,谁信任人民”是作者基于采访回忆的主观推论。
(2)埃德加·斯诺书中预言“红色革命必将胜利”,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说斯诺提出这个预言的依据。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A.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毛泽东,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霎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我第二次看见他是傍晚的时候,毛泽东光着头在街上走,一边和两个年轻的农民谈着话,一边认真地在做着手势。我起先认不出是他,后来等到别人指出才知道。南京虽然悬赏二十五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旁的行人一起在走。
B.关于毛泽东,我可以单独写一本书。我跟他谈了许多夜晚,谈到各种广泛的问题,我也从士兵和共产党员那里听到关于他的许多故事。我同他谈话后写的访问记录就有大约两万字。他幼年和青年时代的情形,他怎样成为国民党和国民革命的一个领袖,为什么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红军怎样成长壮大起来,他统统告诉了我。他向我介绍了长征到西北的情形,并且写了一首关于长征的旧诗给我。他又告诉我许多其他著名的红军战士的故事,从朱德一直到那个把藏有苏维埃政府档案的两只铁质文件箱背在肩上走了长征全程的青年。
C.在我看来,毛泽东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甚至在说到自己的时候和苏维埃的缺点的时候他也笑得厉害——但是这种孩子气的笑,丝毫也不会动摇他内心对他目标的信念。他说话平易,生活俭朴,有些人可能以为他有点粗俗。然而他把天真质朴的奇怪品质同锐利的机智和老练的世故结合了起来。
D.我想我第一次的印象——主要是天生精明这一点——大概是不错的。然而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地研究,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都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许多日本人都认为他是中国现有的最有才干的战略家,这是令人很感到兴趣的事。
(1)下列对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怀着对有关中国红军、苏维埃和共产主义运动等很多问题进行探寻的愿望,斯诺踏上了寻求令人满意的答案之路。
B.同中国充满折中妥协的历史比较,红军战士顽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红军从整体来说那么无敌,深深地吸引了斯诺。
C.斯诺除了带着一封给毛泽东的介绍信外,没有其他让自己感到放心的东西,但他还是愿意前去探明事情的真相,哪怕牺牲生命。
D.斯诺是从南京出发开始这次采访活动的,他的第一个目的地是西安,计划从那里向北走,进入位于大西北中心的最终的目的地。
(2)斯诺初次见到毛泽东,觉得毛泽东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选段内容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

8.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A)邓发?邓……哦,是的,邓发就是中国红军特务队的首领。而且还有,我的天,还悬赏五万元要他的头啊!
邓发泄露了他的身份,快乐得跳起舞来。他被这有趣的局面所鼓舞,就无法压制他的兴奋;他,这著名的“共匪”,现在是生活在敌人的营幕之中,拿他的鼻子碰着到处密布的侦探呢。
(B)不过我急于把它找回来的直觉,是绝对正确的。因为第二天蒋委员长突然到西安来了,这天的早晨街上完全断绝了交通。通到城里去的所有道路,都排列着宪兵和军队,沿路的农民都被从家里赶了出去,有几家看不上眼的小屋也完全被拆毁。那时候我们的汽车要通过那条路到渭水,是不可能的,因为那条路接近高度警戒着的飞机场。
委员长的到临与仍旧新鲜地留在我的脑子里的场面——毛泽东、徐海东、林彪、彭德怀等在红色中国的街道上闲庭信步,形成了一种不易忘掉的对照。委员长并没有被悬赏通缉,这生动地表明谁怕百姓,谁相信百姓,但是即使在西安为了保护委员长的生命而布置的一切戒备,仍被证明并不充分,因为在保卫他的这一军队内部,也已有他的很多敌人。
(有删改)
(1)选文选自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
(2)选文(A)中的邓发见“我”的任务是_______________;选文(B)中的“它”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3)联系原著,概括作者阐明的主要见解。

9.
名著阅读。
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哈啰,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我马上就知道了他就是A,那个“鼎鼎大名的”红军指挥员,他曾经是个教会学校的高材生。这时如何接待我的问题终于决定了。……我一边和A谈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着他,因为在中国,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的人物。他个子清瘦,骨胳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寄予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
(1)A是_______________,在斯诺与A的接触中,他发现A并不是一个“狂热分子”,而是一个_______________的人。
(2)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这里的“大迁移”指的是红军长征。
B.这是一部具有新闻报道性的作品,及时是它畅销不衰的首要和基本因素。
C.该书以作者陕北之行的经历为线索,切实报道共产党人的生活和精神。
D.此书充满激情的政论,忠于客观事实,具有“事实胜于雄辩”的威力。
10.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大渡河英雄(节选)
泸定桥建桥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同华西急流深河上的所有桥梁一样都是用铁索修成。一共有十六条长达一百多码的粗大铁索横跨在河上,铁索两端埋在石块砌成的桥头堡下面,用水泥封住。铁索上面铺了厚木板做桥面,但是当红军到达时,他们发现已有一半的木板被撬走了,在他们面前到河流中心之间只有空铁索。在北岸的桥头堡有个敌军的机枪阵地面对着他们,后面是一师白军( )的阵地。当然,这座桥本来是应该炸毁的,但是四川人对他们少数几条桥感情很深;修桥很困难,代价也大。据说光是修泸定桥“就花了十八省捐献的钱财”。反正谁会想到红军会在没有桥板的铁索上过桥呢,那不是发疯了吗?但是红军就是这样做的。
机不可失。必须在敌人援军到达之前把桥占领。于是再一次征求志愿人员。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 )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但是别的人越来越爬近到桥中央,桥上的木板对这些敢死队起了一点保护作用,敌人的大部分子弹都迸了开去,或者落在对岸的悬崖上。
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他们自己的斗志受到了影响;也许他们故意开乱枪不想打死他们;也许有些人暗中祈祷对方冒险成功!终于有一个红军战士爬上了桥板,拉开一个手榴弹,向敌人碉堡投去,一掷中的。军官这时急忙下令拆毁剩下的桥板,但是已经迟了。又有几个红军爬了过来。敌人把煤油倒在桥板上,开始烧了起来。但是这时已有二十个左右红军匍匐向前爬了过来,把手榴弹一个接着一个投到了敌军机枪阵地。
突然,他们在南岸的同志们开始兴高采烈地高呼:“红军万岁!革命万岁!大渡河三十英雄万岁!”原来白军已经仓皇后撤!进攻的红军( )前进,冒着敌人的火焰冲过了余下的桥板。纵身跳进敌人碉堡,把敌人丢弃的机枪掉过头来对准岸上。
这时便有更多的红军蜂拥爬上了铁索,赶来扑灭了火焰,铺上了新板。不久,在安顺场过了河的一师红军也出现了,对残余的敌军阵地展开侧翼进攻,这样没有多久白军就全部窜逃——有的是窜逃,有的是同红军一起追击,因为有一百左右的四川军队缴械投诚,参加追击。一两个小时之内,全军就兴高采烈地一边放声高唱,一边渡过了大渡河,进入了四川境内。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1)请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把守

飞迸

全速
B.据守

飞溅

全速
C.据守

飞迸

全速
D.据守

飞迸

急速
(3)联系选文说说,红军夺取泸定桥的困难有哪些。
(4)联系原著,简析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历史意义。
(5)结合选文,分析作品在写作手法上的特色。

1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①“为了他的第五次即最后一次‘围剿’,蒋介石动员了将近一百万人,而且采取了新的战术和战略。在第四次‘围剿’中,由于他的德国顾问们的建议,蒋介石已经开始采用封锁和防卫建筑的体系。在第五次‘围剿’中他全力实现这一体系。他用他的军队,实行严厉的封锁,整个包围了苏区。他很小心前进,建筑汽车路、碉堡和战壕。他避免把他的主力军队接近红军,他们谨慎地在防御工事后面作战,他们只做短距离的前进,并用飞机、大炮和机关枪掩护着。”
②“在这一时期中,我们犯了两个重要的错误。第一个错误是在一九三三年福建事变中,没有能和蔡廷锴联合。第二个错误是放弃了我们以前的运动战术,而采用错误的单纯防卫战略。在阵地战上,迎击广大优越的南京军队,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因为在这种战争上,红军的技巧和精神都不相适合。”
③……
④“一九三三年十月,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开始。一九三四年一月,在苏维埃的都城瑞金召集了第二次中华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举行了革命成绩的检阅。在这次会议上我做了一个报告,也在这次会议上选举了中华苏维埃政府人员,这就是现在这里的一批人员。不久之后,我们开始准备长征。这长征开始于一九三四年十月,正是蒋介石举行他最后一次‘围剿’的一年以后。在这一年中,不断地有作战和争斗,两方面的损失都很重大。”
(1)选文第④段中的“我”是_______________。这篇文章选自《红星照耀中国》,作者是_______________。
(2)结合选文说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于一九三四年十月开始长征,请列举两个长征中的英雄壮举。
(3)从第五次“围剿”和反“围剿”成败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分析者怎样的性格特点,结合全书说说他的其他一个特点并举例。

1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我带兵的特殊战术是这样的。我自己体格很强壮,能跟弟兄们共同生活,跟他们密切接触,因而获得他们的信任。每次作战不管大小,我事前总要( )地形,精密计划一切。我的主要战术一般都很成功,因为我细心处理一切,亲自领导部队。我总是坚持要从一切角度对敌人的阵地有清楚的了解。我跟民众一般也保持很好的关系,这给了我不少帮助。蔡锷以其指挥战术著称,他教了我许多东西。那时滇军是新式军队,有德国步枪作为武装。我以为对指战员很重要的另一个因素,是对政治形势的了解。有了这种了解,他们才能有坚决地为主义而战的士气。此外就是经验——你仗打得越多,越能掌握局面。
我在四川离开刘湘以后,就搭长江轮顺流而下,到上海寻找共产党。这时,中国已回到军阀的封建时期,前途实在黑暗,我很( )。我在四川当军官的最后一年,即一九二〇年,我染上了吸鸦片的恶习。但在一九二〇年底回到云南时,在从唐继尧手中逃脱出来前,我买了一些戒烟的药品,一九二一年我向西康作第一次“长征”时,实行戒烟,在到上海的船上,继续戒烟。到上海时,差不多已经戒脱了这个恶习,在上海广慈医院住了一星期,我完全戒绝了烟瘾。
我在一九二二年离开四川去寻找中国共产党的时候,一点也不知道怎样同党发生关系,只是决心要同它取得不管是什么的联系。事实上,党刚在几个月前才组织起来,这是我后来知道的。我对于共产主义和布尔什维主义的兴趣,是在我自己阅读有关俄国革命的书籍后引起的。对我的其他影响只有跟法国留学生的几次谈话。我驻在四川的时候,凡是我能够找到的关于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的书籍,我都读了。在这以前,我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保卫民国和在中国实现孙中山的民主政治的战斗上。但一九一一年革命的失败和后来全国陷入劳民伤财的军阀混战,使我大失所望。我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更进一步,必须像俄国革命一样彻底,俄国革命的不断胜利,给了我希望。
我在上海找不到共产党的踪迹,因此我到北京去继续寻找。当时孙中山的机关报《民报》的主笔孙炳文也跟我同去寻找共产党。然而在北京我运气也不好,仍找不到共产党员,我又回到上海,这样,在一九二二年这一年,我从南方跑到北方,又回到南方,像一匹脱缰的马。北京给我的主要印象是国会的腐败和滑稽可笑。然而在另一方面,我又碰到许多学生,我跟其中有些一同旅行,他们的活动给了我很好的印象。
回到上海后,我碰到孙中山、汪精卫、胡汉民和其他国民党领袖。孙中山给我的印象是一个非常诚恳、( )、聪慧的领袖。他要我去打陈炯明,我没有答应。他又要我到美国去,但我却要到德国去研究军事学,亲眼看看世界大战的结果。我在九月间搭船赴欧,经过新加坡和马赛,到了巴黎,我拍了一张从埃斐尔铁塔俯瞰巴黎全景的照片,感到很得意。
在柏林,我碰到周恩来(现在是红军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和别的同志们。我终于在柏林找到了中国共产党!我在一九二二年十月间到达柏林,那时年纪三十六岁左右。我一找到共产党,当场立刻加入,这是一九二二年十月间的事。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有改动)
(1)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查访


烦闷

坚毅
B.查勘

苦闷

坚毅
C.查勘

苦恼

坚强
D.查访

烦闷

坚强
(2)朱德为什么要去寻找共产党?文中他先后到哪三个城市寻找共产党?
(3)按照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我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更进一步,必须像俄国革命一样彻底,俄国革命的不断胜利,给了我希望。(分析画线词“希望”的含义)。
②我在九月间搭船赴欧,经过新加坡和马赛,到了巴黎,我拍了一张从埃斐尔铁塔俯瞰巴黎全景的照片,感到很得意。(为什么“我”感到“很得意”?)
(4)朱德在文中讲到了“特殊战术”,他的战术“特殊”在哪里?请分点概括。
(5)《红星照耀中国》中,除了被作者评价为“创建了中国革命军队”的朱德外,还记述了其他几位个性鲜明的伟大革命人物,其中有被评价为“有成就的学者、颇有天赋的军事家和政治家”的_______________,有被评价为“纯粹的知识分子、书生出身的造反者”的_______________,还有“严肃的司令员”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毛泽东。
B
2.
(1)作品素材来源于中国革命者斗争生活的真实经历,可以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但素材的整理与艺术加工是需要作者完成的,当然是作者写的。
(2)示例一:童年时彭德怀在私塾奋起反抗欺负他的地主孩子和老师;
示例二:祖母把孩子们看作奴隶,烟瘾很大,彭德怀将祖母的鸦片烟锅踢掉;
示例三:青年时带领农民反抗囤粮的大地主。
3.
(1)毛泽东,徐特立,杨昌济,李大钊
(2)①“我”在北京生活不易,经人介绍做图书馆助理员谋生,但一直坚持组织、参加多种活动。
②思想混乱,正在找寻出路,读了一些关于无政府主义的小册子,赞同无政府主义。
(3)①“我”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动摇过。
②在北京读了很多书,有《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
(4)示例:人的成长固然与环境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要把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紧紧联系起来,坚持不懈勤奋努力。作为中学生的我,更需要学习他强烈的社会意识,他不倦求索的精神,勤勉好学的品质。
4.
(1)《西行漫记》,埃德加·斯诺,毛泽东
(2)飞夺泸定桥
5.
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或《西行漫记》);毛泽东、朱德、贺龙、周恩来等
6.
(1)D
(2)①红军战士英勇善战;②红军将领信仰坚定;③红军指挥战术灵活;④红军将领信任人民。
7.
(1)D
(2)毛泽东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他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
8.
(1)《红星照耀中国》,埃德加·斯诺
(2)护送“我”去找刘龙火,装有“我”在陕甘苏区采访的十几本日记和笔记,三十卷胶卷以及众多共产党杂志、报纸和文件的提包
(3)作者阐明的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具体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9.
周恩来,待人真诚,温文尔雅,富有个人魅力
B
10.
选文描述的是红军勇夺泸定桥的经过,表现了红军英勇顽强的英雄气概。
C
(3)①自然环境恶劣,大渡河是岷江最大的支流,两岸峭壁林立,水流湍急,恶浪翻滚;②铁索桥上有一半的木板被撬走了,到河流中心之间只有空铁索;③敌人凶顽,敌军的机枪阵和狙击手的射击随时威胁着红军战士的生命安全。
(4)“飞夺泸定桥”是红军长征中一次重要的战略作战行动,关系着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飞夺泸定桥,粉碎了蒋介石南追北堵,意图借助大渡河天险打败红军的美梦。飞夺泸定桥因此成了中国共产党长征时期的重要里程碑,为实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合,最后北上陕北结束长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①作者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渲染自然环境的恶劣和敌军的凶顽,从侧面烘托出红军的英勇机智;②作者描述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叙事描写中带有强烈的赞美敬佩之情。
11.
(1)毛泽东,埃德加·斯诺
(2)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是:一是在一九三三年福建事变中,没有能和蔡廷锴联合。二是放弃了以前的运动战术,而采用错误的单纯防卫战略。
长征中的英雄壮举有:强渡大渡河,翻越川藏边界的大草地。
(3)不管是输还是赢,毛泽东总要分析得失,他善于事前分析,事后总结,吸取成功的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是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秀领袖。
他生活简朴,他的财物只是一卷铺盖,几身随身衣物,伙食也跟其他人一样。(写其他特点也可以,如:热爱阅读、不拘小节、平易近人、感情深邃、爱军爱民等。)
12.
(1)B
(2)因为朱德想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上海、北京、柏林。
(3)①“希望”是指朱德因为俄国革命的不断胜利,从中获得了前进的力量和信心,看到了打倒军阀、建设新中国的希望。
②因为“我”终于可以远离军阀混战的生活,去亲眼看看世界大战的结果,研究军事学,寻找中国人民的救星——中国共产党。
(4)示例:①能跟战土共同生活,密切接触,获得他们的信任;②作战不管大小,事前要查勘地形,精密计划一切;③细心处理一切,亲自领导部队;④坚持要从一切角度对敌人的阵地有清楚的了解。
(5)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