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同步练习试题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金色的秋季,麦子全成熟了,密匝匝的穗子垂到了地面。
B. 连绵不断的雨下了一场又一场,此时的昆明,潮湿.阴冷。
C.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反映百姓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体现人文主义的情味。
D. 一声巨响之后,在场的每个人都一副毛骨悚然的样子,弄不清楚刚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B.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消声匿迹。到处呈现出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在途的寒冬。
C. 都市里的升沉荣辱,振颤着长期迟顿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D. 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3.把下面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
②汪曾祺博学多识,兴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③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狂泻喧腾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丽澄明的小溪边,观鱼游虾戏,听流水潺潺,不是更能让人忘掉精神疲惫而顿感其乐融融吗?
④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式,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
⑤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适应了中国读者文化心态和期待视野的调整。
A. ③①⑤④② B. ③⑤④②① C. ②③①④⑤ D. ②①④③⑤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_________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
②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
___________可见。
③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___________了。
A. 的确
到处
温柔 B. 确实
到处
柔和 C. 确实
随处
柔和 D. 的确
随处
温柔
二、填空题
5.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①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雨季。“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________(感觉
感受)的。
②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________(柔和
温和)了。
③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________(情味
情趣),写了一首诗……
④我________(思念
想念)昆明的雨。
6.下面一段话中有两处语病,请找出来并写出修改意见。
①电信诈骗的泛滥和滋生使许多人成为受害者。②电信诈骗不仅损害了公民权益,而且扰乱了社会秩序。③开展防电信诈骗进校园,是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
(1)第________句,修改意见:________。
(2)第________句,修改意见:________。
7.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①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牒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瓷杯里),坐了下来。________改为________。
②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僻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褂,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
8.文学常识填空。
(1)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表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等。
(2)《昆明的雨》中的诗句“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分别出自________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________》。
9.请给下列词语中的划线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末端
鲜腴
气闷
八卦
晕倒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鸡
吆喝
檐下
缅甸
苔痕
三、综合题
10.阅读课文《昆明的雨》第二部分,完成小题。
(1)结合上下文,理解下面划线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①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
②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2)作者在第11自然段满怀深情地说“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那天有什么“情味”让作者“忘不了”呢?
四、现代文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习题
秋天的黄昏
丁立梅
城里是没有黄昏的。街道的灯,早早亮起来,生生把黄昏给吞了。
乡下的黄昏,却是辽阔的,博大的。它在旷野上坐着;它在人家的房屋顶上坐着;它在鸟的翅膀上坐着;它在人的肩上坐着;它在树上、花上、草上坐着,直到夜来叩门。而一年四季中,又数秋天的黄昏,最为安详与丰满①。
选一处河堤,坐下吧。河堤上,是大片欲黄未黄的草。它们是有眼睛的,它们的眼睛,是麦秸色的,散发出可亲的光。它们淹在一片夕照的金粉里,相依相偎,相互安抚。这是草的暮年,慈祥得如老人一样。你把手伸过去,它们摩挲着你的掌心,一下,一下,轻轻地。像多年前,亲爱的老祖母。你疲惫奔波的心,突然止息。
从河堤往下看,能看到大片的田野。这个时候,庄稼收割了,繁华落尽,田野陷入令人不可思议的沉寂中。你很想知道田野在想什么,得到与失去,热闹与寥落,这巨大的落差,该如何均衡?田野不说话,它安静在它的安静里。岁月枯荣,此消彼长,焉有得?焉有失?不远处,种子们正整装待发,新的一轮蓬勃,将在土地上重新衍生。
还有晚开的棉花呢。星星点点的白,点缀在褐色的棉枝上,这是秋天最后的花朵。捡拾棉花的手,不用那么急了。女人抬头看看天,低头看看花,这会儿,她终于可以做到从容不迫,稻谷都进了仓,农活不那么紧了。她细细捡拾棉花,一朵一朵的白,落入她手里。黄昏下,她的剪影,就像一幅画。
你的眼睛,久久落在那些白上面,你想起童年,想起棉袄、棉鞋和棉被。大朵大朵的白,摊在屋门前的篾席上晒。你在里面打滚儿,你是驾着白云朵的鸟②。玩着玩着,会睡着了,睡出一身汗来——棉花太暖和了啊。
最开心的事是,冬夜的灯下,母亲把积下的棉花搬出来,在灯下捻去里面的籽儿。你也跟在后面捻,知道有新棉鞋新棉袄可穿,心先温暖起来。那时,你的世界就那么大,那时,一个世界的幸福,都可以被棉花填得满满的。
人生因简单因单纯,更容易得到快乐。你有些惆怅,因为,现在的你,离简单离单纯,越来越远了。
竟然还见到老黄牛。不多见了啊。人和牛,都老了。他们在河堤上,慢慢走。身上披着黄昏的影子。人的嘴里哼着“呦喝”“呦喝”——歌声单调,却闪闪发光。牛低着头,不知是在倾听,还是在沉思。你想,到底牛是人的伙伴,还是人是牛的伙伴?——相依为命,应该是尘世间最不可或缺的一种情感吧。
鸟叫声在村庄那边,密密稠稠,是归巢前互道晚安呢。村庄在田野尽头,一排排,被黄昏镀上一层绚丽的橙色,像披了锦。炊烟升起来了,你家的,我家的,在空中热烈相拥,久久缠绵。还是村庄好,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设防。
突然听得有母亲的声音:“小雨,快回家吃晚饭啦——”你忍不住笑,原来不管哪个年代,都有贪玩的孩子。
周遭的色彩,渐渐变浓变深。身下的土地,渐渐凉了,你也该走了。再贪恋地望一眼这秋天的夕阳,它一圈一圈小下去,小下去,像一只红透的西红柿,可以摘下来,炒了吃。
(1)说说文章第1段中“生生把黄昏给吞了”中“吞”字的含义。
(2)请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子①的理解。
(3)文章很多句子富有诗意美。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②。
(4)文章以“秋天的黄昏”为题,有什么作用?
1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三角梅
刘成章
那年春天,我们陆续给小院栽了一些花木,其中包括一棵三角梅。我们知道三角梅可以开出很繁盛很灿烂的花,所以对它怀着极为美好的憧憬,特意把它栽在房屋山墙边极为显眼的地方,希望无论是谁来到我家门前,一眼就能看见。
不料遇到了令人非常沮丧的事情。栽的时候,都一样认真,一样施足了底肥浇足了水,栽好之后,管理也没有偏三向四,可是别的花木都长得欢欢势势,到抽条时抽条,到开花时开花,一年下来,都长得很像个样子了,唯独那棵三角梅老是婴儿似的趴在那儿,停滞在那儿,好像完全忘了自己应该长长了。
第二年,那棵三角梅仍然毫无变化。
第三年,满院子的花木都长得青春勃发,高大喜人,那棵三角梅的叶片却比当初栽下时还少了好多,病恹恹的,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我和老伴感伤地想,它总有一天会死去的。但自己亲手种下的,还曾怀有那样美好的憧憬,心中仍存那么一丝丝的期盼。
去年是栽下它的第四个年头了。春天,当别的花木都在泛绿、发芽时,那三角梅依然毫无生机,一点要拥抱春天的意思都没有。我和老伴多次站在它面前皱眉,叹息,甚至责备。我们说,干脆把它拔了吧,省得它还占着一块地方,还要天天浪费几勺水。我的女儿和女婿,也是这样的观点。至此,全家的意见都一致了,欲除之而后快。
然而,事情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就在我们说这话后的不长时间,我们惊喜地看见,三角梅可怜兮兮的枝叶间,居然抽出了一枝表皮有着细致纹路的新条,而且长得很快,不久就长到二尺长了,接着又在那新条上旁逸斜出,生出了好几条侧枝。我们高兴极了。可为什么会突然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也许是我们要挖掉它的议论被它听懂了吧!如果是,对它来说,那可是个性命攸关的大事啊,于是它就拼命一搏,终于把生命的力量给搏出来了。好像每天太阳一出来,它就死盯着周围的花木,与它们比赛着成长。它身上透露出来的生机,非常生动地展现在蓝天之下,是那么醒目耐看。这时候与其他花木相比,它毫无逊色之处。它像沉默了好几年的毛毛虫,蓄满力量,开始向着花蝴蝶的方向蜕变了。
又过了一个多月,我出门要干什么去,忽见山墙边露出一段红色的花枝,仔细一看,才发现竟然是三角梅开了一嘟噜火红的花。它静静地趴靠在墙边,正好长了一人高。我急忙叫来老伴,让她也高兴高兴。老伴的眼中闪耀出多年来少见的美丽光彩。
又是一个春天来临了,此时的三角梅已长成一棵枝茂花繁的大树,比房檐都高,它的红色花瓣就像红金子捶成的薄片,只要轻轻撞击就能发出动人的声音。太阳照射的时候,它的每朵花都泛溢着红色的光晕;风儿一吹,每朵花都像一只火红的蝴蝶张开了翅膀,扇动着,奋争着,仿佛急欲挣脱枝头,翩翩飞去。
生命,在坚韧中真是蕴藏了无法言说的奥秘和潜能的!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在栽种后的四年里,三角梅的生长经历是怎样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梳理。
生长阶段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生长状态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由毫无生机到开始抽枝,生长,开花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⑧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
风儿一吹,每朵花都像一只火红的蝴蝶张开了翅膀,扇动着,奋争着,仿佛急欲挣脱枝头,翩翩飞去。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篇文章按照时间线索,记录了三角梅从种植后了无生机到繁华怒放的生长经历。
B.第①自然段交待作者栽种三角梅的原因,只是希望每一个经过他家门前的人,都能香到小院中的花。
C.第④自然段描写三角梅“病恹恹”“要死不活”的样子,凸显了它后面的“枝茂花繁”,前后形成对比。
D.因为看到三角梅终于长出旁逸斜出的枝杈,老伴眼中闪耀出多年来少见的美丽光彩。
E.文章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并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4)文章第⑨自然段,作者发出了“生命,在坚韧中真是蕴藏了无法言说的奥秘和潜能”的慨叹。请简要分析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案部分
一、单选题
1.
D
2.
D
3.
D
4.
C
二、填空题
5.
感受;柔和;情味;想念
6.
(1)①;将泛滥和滋生颠倒
(2)③;在校园后加活动
7.
牒;碟;僻;辟;褂;卦
8.
(1)作家;文家;戏剧家;《受戒》;《大淖纪事》
(2)杜甫;春望;陶渊明;读<山海经>
9.
mò;yú;mēn;guà;yūn;zōng;yāo;yán;diàn;hén
三、综合题
10.
(1)①“格调”原指“人或艺术品的品格或风格”,此指炒熟后青头菌的诱人色泽(鲜香口味)。②“张目结舌”原指“睁大眼睛说不出话”,此指牛肝菌味道好得令人吃惊。
(2)这“情味”有雨引起的淡淡的乡愁,也有雨中美景令人陶醉之闲适,幽静、恬淡之感。
四、现代文阅读
11.
(1)“吞”写出了城市灯光亮的之早,灯光之亮,与下文写乡下的黄昏形成对比。
(2)因为秋天的黄昏秋草淹在一片夕照的金粉里,相依相偎,相互安抚,慈祥得如亲爱的老祖母,可以止息疲惫奔波的心;繁华落尽的大片的田野陷入令人不可思议的沉寂中,从不计较得失;晚开的棉花可以幸福一个世界。
(3)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棉花的洁白与柔软,以及童年的欢愉。
(4)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烘托了作者对故乡、对母亲的思念这个主题。
12.
(1)趴在那儿,停滞在那儿,好像完全忘了自己应该长长了;仍然毫无变化;叶片却比当初栽下时还少了好多,病怏怏的,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
(2)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传神地描绘了绽放的三角梅被风吹动时鲜艳如火、活力无限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三角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B,D
(4)这一段文字总结全文,表现了作者被三角梅默默积蓄、奋力生长,最终绽放出灿烂之花的经历所震撼,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所蕴藏的见人精神的由衷赞叹,升华了文章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