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神经调节
第3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过基础
教材必备知识精练
1.下图是处于兴奋状态的神经纤维兴奋传导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B.未兴奋部位电位呈“外正内负”状态是因为此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大
C.神经纤维兴奋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是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D.兴奋部位的“内正外负”电位状态,主要是该部位Na+内流形成的
2.如图1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图,图2表示Na+通道和K+通道的生理变化,其中图2中的甲~丙可以对应图1中的①~⑥。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1中③过程Na+进入细胞需要消耗能量
B.图2中的乙和丙可分别对应图1中的③和⑤
C.由图可知,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D.适当降低细胞外液中的Na+浓度,图1中④对应的峰值会有所增大
3在一根神经纤维上的a、b两点(细胞膜外)之间接一个电流计在神经纤维上的某点给予电刺激,电流计指针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在a点的左侧刺激,兴奋传导到a点时,电流计指针如图所示
B.若在a、b两点之间刺激,电流计指针不会如图所示
C.若在a、b两点之间刺激,电流计指针一定有一次图示现象
D.若在b点的右侧刺激,兴奋传导到b点时,电流计指针如图所示
4.(不定项)如图为神经纤维的局部结构示意图,被髓鞘包裹区域(b、d)钠、钾离子不能进出细胞,裸露区域(a、c、e)钠、钾离子进出不受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c区域处于兴奋状态,膜内钠离子较膜外多
B.b、d区域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C.a区域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较大
D.局部电流在轴突上的传导方向为a→c和e→c
5如图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M、N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结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③合称为突触小体,是神经元树突的末端
B.a点兴奋时,a点膜内电位为正b点膜内电位为负
C.神经递质存在于②中,⑤处液体属于组织液
D.神经递质通过④的方式为自由扩散
6.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与抑制性神经递质两种,如乙酰胆碱可作为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可作为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二者由突触前膜进人突触间隙时都需要借助载体的运输
B.二者都能够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体现了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C.二者都能够长时间作用于突触后膜使膜电位长时间发生改变
D.二者作用于突触后膜后,细胞膜对K+、Na+的通透性都发生改变,产生动作电位
7.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是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因此,α-银环蛇毒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症状分别是
A.肌肉松弛、肌肉僵直
B.肌肉僵直、肌肉松弛
C.肌肉松弛、肌肉松弛
D.肌肉僵直、肌肉僵直
8.N2O被称为“笑气”,吸食N2O会使身体机能出现多方面紊乱,医疗上曾用作可吸入性麻醉剂,其麻醉机制可能与位于突触后膜的一种名为“NMDA受体”的阻断有关。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可能与多个神经元形成联系
B.突触小体中的线粒体可为神经递质的分泌提供能量
C.吸食“笑气”或毒品后,人产生愉悦、快乐的感觉属于条件反射
D.N2O能被用作麻醉剂可能是其影响了某些突触后膜上Na+的内流
9.研究发现,某些毒品分子可以导致神经递质一一多巴胺的分泌增加,从而使人上瘾且极难戒治。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多巴胺与
上的受体结合后,可将信息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最终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愉悦感。
(2)在突触前膜上有回收多巴胺的转运蛋白,某种毒品分子会
(填“促进”“抑制”或“不影响”)多巴胺的回收,从而延长“愉悦感”时间。
(3)海洛因是一种常见毒品,属于阿片类药物。在正常人的脑内和体内一些器官中存在着内源性阿片肽和阿片受体。在正常情况下,内源性阿片肽作用于阿片受体,调节着人的情绪和行为。人在吸食海洛因后,
(填“促进”“抑制”或“不影响”)了内源性阿片肽的生成,逐渐形成在海洛因作用下的平衡状态,一且停用就会出现不安、焦虑、忽冷忽热等“戒断反应”。由于毒品对人危害巨大,应远离毒品!
过能力
学科关键能力构建
1.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能抑制下神经元的兴奋
C.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和体内反射弧中均为双向传导
D.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基础
2.图1表示神经纤维在静息和兴奋状态下K+跨膜运输的过程,其中甲为某种载体蛋白,乙为通道蛋自,该通道蛋白是横跨细胞膜的亲水性通道。图2表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图1中的A侧为神经细胞膜的内侧,B侧为神经细胞膜的外侧
B.图2中③处对应膜外为负电位,此时膜外Na+浓度小于膜内
C.图2兴奋传导过程中,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D.图2中②处对应膜上K+
通道开放,④处对应膜上Na+通道开放
3.电表与神经纤维的连接方式如图1所示,图2是在箭头处施加一定的刺激后,根据电表指针的变化作出的曲线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无刺激时,电表测得的是静息电位,且图1中a、b两处膜内K+
浓度均比膜外高
B.若在b中点用药物阻断电流通过,在箭头处施加刺激,电表指针发生一次偏转
C.若减小图1中ab间的距离,则施加刺激后图2中的d也随之减小,当ab=0时电表指针不发生偏转
D.若将a点处电极移向膜外,在箭头处施加刺激,电表指针变化曲线图与图2不同
4.刺激某一个神经元可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当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同一个神经元,发现兴奋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这是由于该药物
A.抑制了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
B.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
C.与递质的化学结构完全相同
D.抑制了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
5.γ-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此种局部麻醉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如与辣椒素同时注射才会发生如图2所示的效果。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该种局部麻醉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
通道,阻得Na+
内流,从而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B.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I-内流,从而促进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C.分析图示可知,该种局部麻醉药和γ-氨基丁酸的作用机理不一致
D.神经细胞兴奋时,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6(不定项)如图所示为人神经系统中的一种结构,细胞b与细胞a之间具有突触1,细胞a与细胞c之间具有突触2,突触1或突触2受刺激后释放的足量乙酰胆碱(ACh)均可导致相应突触后膜产生兴奋。分别刺激细胞a或b将会导致ACh释放量不同,具体如表所示。
A.甲组中,突触2后膜上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B.乙组中,突触1释放的ACh导致对应后膜上的Na+
通道打开
C.丁组中,突触2释放的ACh量偏少可能与细胞a内正电荷变多有关
D.若刺激细胞c,则会使细胞a对细胞b的兴奋产生抑制
7由于神经元特殊的连接方式,神经中枢引起的兴奋可能并不会立即消失,而会延续一段时间。如图甲为中枢神经元之间的一种连接方式,图中各结构均正常,M和N为连接在神经元表面上的电流计;图乙是将蟾蜍的神经元分别浸浴在Na+
浓度由低至高的三种溶液中,然后给予相同的刺激,记录的膜电位变化。请据图回答:
(1)若在图甲A处给予一个刺激,M的指针偏转,N的指针未发生偏转,推测最可能的原因是
;若图甲中神经元均为兴奋性神经元,则刺激A处,N的指针偏转次数的情况是
(填“一次”“二次”或“多次”)
(2)图乙中给予神经元刺激后,膜内电位变化是
,这一变化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引起的,实验结果说明
。
(3)河豚毒素是一种离子通道阻断剂。先用河豚毒素处理神经细胞,一段时间后再将神经细胞移至高浓度氯化钠溶液中,给予足够刺激,结果膜电位变化大幅下降。分析原因是
。
8.图中A、B神经元与痛觉形成有关,C神经元能释放内啡肽。内啡肽是一种抑制疼痛的神经递质。结合图示回答问题
(1)当痛觉感受器受到刺激时,产生的神经冲动沿A神经元传至轴突末后,P物质释放到突触间隙进而与B神经元上的
结合,引发B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并传至痛觉中枢,产生痛觉。内啡肽与A神经元上的阿片受体结合后可促进A神经元K+
外流,试结合图示分析内啡肽镇痛的原理是
。
(2)吗啡是一种阿片类毒品,也是麻醉中常用的镇痛药,据图分析,吗啡镇痛的原理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影响A神经元的功能。长期使用吗啡后可致欣快感而依赖成瘾,一旦突然停止使用吗啡则P物质的释放量会迅速
,出现更强烈的痛觉等戒断综合征。研究表明,兴奋剂和毒品等大多是通过
(结构)来起作用的。
(3)γ-氨基丁酸(GABA)也具有明显的止疼作用,其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当GABA与受体结合后,使膜上某些
(填“阴”或“阳”)离子内流抑制突触后神经元_______________(填“静息电位”或“动作电位”)的产生,从而抑制疼痛。释放的GABA可被体内氨基丁酸转氨酶降解而失活,若将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抑制剂作为药物施用于癲痫病人,可缓解病情,这是由于抑制剂
,从而抑制病人异常兴奋的形成。
答案
1-8.
D
B
D
BC
B
B
A
C
9.(1)突触后膜
大脑皮层
(2)抑制
(3)抑制
1-6.
C
D
C
B
B
BC
7.(1)A处所在神经元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
多次
(2)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钠离子内流
动作电位的大小与膜外钠离子浓度(或膜两侧钠离子浓度差)有关
(3)河豚毒素作用于钠离子通道,影响钠离子内流
8.(1)P物质受体
内啡肽促进A神经元K+外流,抑制A神经元释放P物质,导致B神经元不能产生动作电位,从而阻止痛觉产生
(2)与A神经元上的阿片受体结合
增加
突触
(3)阴
动作电位
可以抑制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活性,使GABA分解速率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