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0课《三峡》比较阅读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0课《三峡》比较阅读 (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09 08:37: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峡》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题。
(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二)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磓①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②,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教谷。至江山月出,击汰③中流,掬弄珠壁④。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选自苏轼《游白水书付过》)
【注】①磓(duī):坠落,绳端系石使之下坠。②倒行:沿着来路回去。③汰(tài):水波。④珠璧:此处指倒映在水中的月亮。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见曦月
曦:太阳
B.虽乘奔御风
奔:飞奔
C.食余甘煮菜
食:吃
D.顾影颓然
顾:回头看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3.语段(一)结尾处引用渔者歌词有什么作用?
4.语段(一)和语段(二)都写到了水,侧重点有何不同?
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峰,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塘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水巴落,峽中平如油查”。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晚至瞿塘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关西门正对滟濒堆。堆,碑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
(节选自陆游《人蜀记》)
[注]①油盎:油瓶。②峙:裂缝。③滟灏堆:在瞿塘峡口,是江心突出的巨石。
1.请解释下列加粗词在文中的意思。
(1)沿潮阻绝
沿:______________
(2)不以疾也
疾:______________
(3)发大溪口
发:______________
(4)仰视天如匹练然
如…然:______________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
3.[乙]文段写出了江水相对于滟濒堆在不同季节水位的高低变化:作者到瞿塘关时,______________;等到夏秋水涨时,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个文段都描写了三峡的山,画线句子分别突出了山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水经注校证》)
【乙】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①,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③之所游处;在人间,可为都邑④之胜境,静者⑤之林亭。而置州⑥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节选自《右溪记》)
【注】
①欹(qī)嵌盘屈:(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②洄悬激注:溪流触岸后回旋激荡。③逸民退士:退隐的人。④都邑:都市,城市。⑤静者:喜欢安静的人。⑥置州:设置州县。
(1)下列各项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故渔者歌曰
温故而知新
B.回清倒影
清荣峻茂
C.猿鸣三声泪沾裳
士别三日
D.素湍绿潭
素不相识
(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或/王命急宣
B.有时/朝发白帝
C.虽乘奔/御风
D.徘徊/溪上
(3)下列关于选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写三峡的水,跌宕多变,夏水激荡奔放,春秋之水清波回旋,冬水凄清。
B.【甲】文的作者是北魏郦道元,他撰写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C.【甲】文写三峡的秋景,先直述猿声凄异,再引渔歌为证,情景交融,渲染了秋天的凄凉萧瑟。
D.【乙】文中的右溪流于怪石之间,佳木映衬左右。
(4)把选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都写水,其中【乙】文哪些句子是写水的?【甲】【乙】两文共同突出了水什么特点?
(6)两文在写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四、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甲]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里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①,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②,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以往、过去。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略无阙处__________
(2)属引凄异__________
(3)二人对酌__________
(4)越钱塘,绝长江__________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4.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
(1)《三峡》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二翁登泰山》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城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略无阙处__________
(2)虽乘奔御风__________
(3)负势竞上__________
(4)望峰息心__________
2.下列加粗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B.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3.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___________,《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___________。
4.根据两文内容,完成下面一副对联。
上联:两岸连山无阙处
下联: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一、答案:1.B
2.(1)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2)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煮熟食物吧。
3.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渲染出三峡秋季萧瑟悲凉的气氛。
4.语段(一)侧重写三峡一年四季水的不同特点:夏季水势浩大、水流湍急,春冬水流和缓、清深宁静,秋季水枯气寒。语段(二)侧重写水的不同形态,重点写温泉水温之高、悬瀑水势之大、潭水之幽深。
解析:1.B项,“奔”在这里指“飞奔的马”。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将语句翻译完整、通顺。此外,还要将句中的重点字词翻译准确。如这两句中要注意“略无”“阙”“甚”“殆”的意思。
【参考译文】
(二)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一起去白水佛迹院游玩,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煮熟食物吧。
沿着山路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百仞高的瀑布,山路有八九处转弯的地方,每处转弯的地方都成了一汪潭水,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拴住石头放下去五丈,还到不了底。瀑布像雪花般飞溅,声响如雷鸣一般,让人又喜爱又畏惧。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人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傍晚时我们沿着来路回去,看到山谷在夕阳的映照下,仿佛在燃烧,上上下下走过了几个山谷。到了江边,月亮从山中出来了,在江心划船,用双手去捧那倒映在水中的月亮。
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又与苏过饮酒,吃余甘煮菜,回头看着灯下的影子,像要醉倒的样子,却又无法入眠。(于是)写下这些交给苏过。东坡翁。
3.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和对课内文言语段内容的理解。作答时,要在理解文段内容的基础上,仔细分析歌词的内容。“巴东三峡巫峡长”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猿鸣三声泪沾裳”通过写猿声的哀切,渲染出三峡秋季萧瑟悲凉的气氛。据此概括即可。
4.本题考查课内外文言语段的对比阅读。解答本题,应找到两个语段中描写水的特点的句子。语段(一)中第二至四段写了三峡四季水的不同特点,抓住每段的关键词分别概括即可。语段
(二)中的“浴于汤池,热甚”写出了温泉水温之高;“有悬水百仞”写出了悬瀑的高度,“雪溅雷怒”写出了悬瀑声势之大;“深者磓石五丈,不得其所止”写出了潭水之幽深。据此概括即可。
二、答案:1.(1)顺流而下;(2)迅速,快;(3)出发;(4)好像……的样子
2.(1)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2)有人在圣姥泉旁大声喊叫,就会有泉水流出,(人们)多次喊叫(泉水)就会多次流出。
3.江水低于滟濒堆(数十丈);江水高于滟灏堆(数十丈)
4.甲文画线句子突出了山绵延的特点,从文中所描写的两岸群山连绵数百里、没有缺口可以看出。乙文画线句子突出了山高峻的特点,从文中所描写的两岸悬崖峭壁耸人云霄可以看出。
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对重点文言词语意思的把握。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大致理解加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翻译推断词语的准确意思。解释课外文言词语的意思时,既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又要调动考生的课内积累。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语句翻译完整、通顺。此外,要注意将句中的重点字词翻译准确,并将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第(1)题,“自非”应翻译为“如果不是”;曦”在这里指太阳;第(2)题,所给句子为省略句,“屡呼则屡出”应补充为“(人们)屡呼(泉水)则屡出”。
3.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乙】文段中,写江水相对于淹滪堆在不同季节水位变化的句子为“堆,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气考生据此可提取概括出答案。
4.本题考查文言文对比探究能力。答题时,考生可先把【甲】【乙】两文段中的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这样“山”的特点就很明确了;然后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甲】文段画线句可翻译为“在七百里三峡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据此可知写出了山连绵不断的特点。【乙】文段画线句可翻译为“两岸石壁对峙耸立,高高地插入云霄,石壁非常平整,就像用刀削成的”,据此可知写出了山高峻的特点。考生据此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乙】二十六日,从大溪口出发,进入瞿塘峡。两岸石壁对峙耸立,高高地插入云霄,石壁非常平整,就像用刀削成的。仰望天空,(天空)好像一匹白绢的样子。江水已经下落,峡中的水面平静,看上去就像一个口小肚大的油瓶。经过圣姥泉,那泉实际上是岩石上的一条裂缝。有人在圣姥泉旁大声喊叫,就会有泉水流出,(人们)多次喊叫(泉水)就会多次流出。晚上到达瞿塘关,唐代故郡夔州,与白帝城相连。瞿塘关的西门正对着滟滪堆。滟滪堆,由碎石堆积而成,高出水面几十丈。当地的人说:“在夏秋季节水涨的时
候,水又高出滟滪堆几十丈。”
三、答案:(1)C
(2)C
(3)A
(4)①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②(我)在小溪岸上走来走去,为它(景色秀丽但无人欣赏)感到失意和不快。
(5)【乙】文写水的句子是:“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清流触石,洄悬激注”。【甲】【乙】两文共同突出了“水流湍急”的特点。
(6)(示例1)借景抒情。【甲】文借长江三峡四季之景,表达作者对
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乙】文借溪水景色奇特却无人赏爱,表达了作者的怅惘之情。(示例2)动静结合。【甲】文中“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乙】文中“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两文都将动景与静景结合来写,使景物更加生动。
解析:(1)A.因此/旧的知识。B.清波/清澈。C.泛指多。D.白色的/平素,向来。
(2)C项停顿应为:虽/乘奔御风。
(3)A项中的“春秋之水清波回旋,冬水凄清”应为“春冬之水清波回旋,秋水凄清”。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关键词有:“虽”,即使,“奔”,飞奔的马,“疾”,快;“徘徊”,走来走去,“之”,它,指代这里的景色,“怅然”感到失意和不快。注意②中的“徘徊溪上”为状语后置句,翻译时应调整为“溪上徘徊”。
【参考译文】
【乙】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这条小溪向南流几十步远,汇入营溪。凡溪水到达的两岸,全是一些怪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不能够用语言形容。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流回旋激荡。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野,就很适合隐士游玩居住;如果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城市里的胜地,是喜欢清静的人植林建亭的地方。但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喜爱,(我)在小溪岸上走来走去,为它(景色秀丽但无人欣赏)感到失意和不快。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能力。第一问:细读【乙】文,抓关键字“水”找句子即可。第二问:【甲】文中“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表现出“水流湍急”;【乙】文中的“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也表现出“水流湍急”。
(6)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比较分析能力。写景类散文常用的写作手法有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等。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先答出写法,然后举例说明。
四、答案:1.(1)同“缺”,中断
(2)延长
(3)饮酒
(4)横渡
2.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3.(1)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2)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已经走过了半座大山。
4.(1)连绵不断(山多);隐天蔽日(山高)
(2)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的困难
解析:[参考译文]
[乙]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里中。甲老翁的妻子和孩子早去世了,只有他自己而已。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以前我曾去冀、雍两地游玩,但没有登过泰山,你想不想和我一起去呢?”甲翁说:“那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现在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乙翁说:“你说得不对吧!以前的愚公,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今日我们才六十来岁,哪里老呢!”甲翁说:“那太好了!”第二天,两个老人一起前往(泰山),越过钱塘江,渡过长江,走着到泰山的北面。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他,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互相搀扶。”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已经走过了半座大山。
五、答案:1.(1)同“缺”,空隙、缺口
(2)即使
(3)凭借
(4)平息
2.A;
3.凄凉;生机勃勃
4.示例:百里江水皆碧透
解析:2.A.趣味:使人感到愉快、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古今义同。B.古义:至、到达。今义:乖张;罪过。C.古义:筹划、治理。今义:比喻规划、管理国家大事。D.古义:天和山。今义: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