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孟子三章》阅读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孟子三章》阅读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09 20:26: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孟子》三章
1.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一)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
(二)
何易于为益昌令。盐铁官榷取茶利①,诏下,所在②毋敢隐。易于视诏书曰:“益昌人不征茶且不可活,矧③厚赋毒之乎?”命吏阁诏④,吏曰:“天子诏何敢拒?吏坐死,公得免窜⑤邪?”对曰:“吾敢爱一身,移暴于民乎?亦不使罪尔曹。”即自焚之。观察使素贤之,不劾也。
(节选自《新唐书·何易于传》)
【注】
①榷取茶利:通过对茶实行专管专卖而谋利。榷(què),专卖。②所在:这里指盛产茶叶的地方。③矧(shěn):况且,何况。④阁诏:搁置诏书。⑤窜:这里指被流放。
(1)解释下面加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丈夫之冠也
冠:__________
②得志,与民由之
由:__________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善用修辞手法增强雄辩力量是孟子散文的突出特点,请结合语段(一)第二段的内容简要分析。
(4)根据你对语段(一)中“大丈夫”的理解,你认为语段(二)中的何易于能否称得上“大丈夫”?请结合他的所作所为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主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节选自刘向《新序》,有删改)
【注】
①出亡:失国后逃亡。②发政举事:施行政治,任用官吏。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喟然叹曰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实是欲界之仙都
C.所以动心忍性
吾知所以亡矣
D.孙叔敖举于海
相与步于中庭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
②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认为造就人才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什么因素?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和司马迁忍辱写《史记》的故事,印证了甲文中的什么说法?
(4)乙文中,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是什么?如果用甲文中的话来概括,其原因是什么?
3.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题目。
(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因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注】。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孙叔敖疾》)
【注】机:迷信鬼神,向鬼神求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___________
②困于心,衡于虑
衡:___________
③王数封我矣
数:___________
④孙叔敖之知
知:___________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请简要叙述语段(一)的论证思路。
(4)语段(二)中孙叔敖的行为体现了语段(一)中的什么观点?结合语段(一)和语段(二)进行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题目。
(一)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二)海瑞,字汝贤,琼山人。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①橐②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选自《海瑞传》,有删改)
【注】①发:打开。②橐(tuó):一种口袋。
(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是
B.得志,与民由之
由:遵从
C.御史诣学宫
诣:到
D.属吏咸伏谒
咸:都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用“/”给语段(二)中画框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
(4)语段(一)中,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有哪些特征?
(5)语段(二)中海瑞的事例能否作为语段(一)“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5.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题。
(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勾践①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②。”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③矣,请报之。”……果行,国人皆劝④。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⑤,又败之于⑥,又郊败之。
(选自《勾践灭吴》)
【注】①勾践:春秋末年越国国君。他曾被吴王夫差打败。②更:改正。③节:节制。④劝:勉励。⑤囿:古地名。⑥没:古地名。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利
天时不如地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
B.国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人道之
C.至
寡助之至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顺
以天下之所顺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3)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什么?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是什么?
(4)简要分析语段(二)体现了语段(一)中的什么观点。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①行冠礼
②遵从
(2)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平安无事。(意思对即可)
(3)①使用反问,以不可辩驳的语气否定景春的观点。②使用排比(反复),阐明大丈夫的精神实质及特点,义正词严,气势磅礴。(意思对即可)
(4)能。①为茶民和小吏着想,讲仁德,有仁心。②焚诏(抗诏),不惧权势。(意思对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释义能力。可结合句意释义。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能力。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省略句时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特别注意句中重点词,如:惧,害怕。安居,安静下来。熄,同“息”,平息,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参考译文】
(二)何易于担任益昌县令。盐铁官通过对茶实行专管专卖而谋利,皇帝诏书发下,凡是盛产茶叶的地方(的官员)没有敢压下诏书不办的。何易于看了诏书说:“益昌不征收茶税百姓还没法活命,何况要增加赋税伤害百姓呢?”他命令小吏搁置诏书(不去理会)。小吏说:“天子的诏书谁敢拒绝?我们这些小吏会因此而获死罪,大人难道能逃脱被流放的刑罚吗?”何易于回答说:“我怎么能爱惜自己,而危害一方的百姓呢?我也不会使你们获罪。”于是他亲手烧掉了诏书。观察使平时就很欣赏他的耿直爱民,所以没有上奏追究这件事。
(3)本题考查分析修辞的能力。“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使用反问,以不可辩驳的语气否定景春的观点,增强语势;“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使用排比和反复,阐明大丈夫的精神实质及特点,义正词严,气势磅礴。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且富有节奏感。
(4)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内容的能力。结合“吾敢爱一身,移暴于民乎?亦不使罪尔曹”可知,何易于为茶民和小吏着想,讲仁德,有仁心,符合孟子“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说法。结合“命吏阁诏”“即自焚之”可知,何易于为了百姓抗诏,为了百姓和小吏焚诏,不惧权势,符合孟子“威武不能屈”的说法。故可判断,何易于称得上“大丈夫”。
2.答案:(1)D
(2)①通过这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②所以宋昭公逃亡后能够醒悟,最后得以返回国家。
(3)主观因素。印证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说法。
(4)谄谀者众。无法家拂士(或:入则无法家拂士)。
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形容词后缀,……的样子/代词,这样。B.代词,这/表判断。C.通过这样的途径来/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D.都是介词,在。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①句中的“动(使……震撼)、忍(使……坚忍)、曾益(增加)”是重点词语。②句中的“故(所以)、卒(最终)、反(同‘返’,返回)”是重点词语。
【参考译文】
【乙】宋昭公亡国后出逃,到达了边境,感慨说道:“我知道亡国的原因了。我朝做官的有千人,施行政治,任用官吏,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王圣明!’侍从数百人,披着衣服站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王长得英俊!’朝内朝外都听不到说我的过错,因此到了这个地步!”在宋昭公看来,君王之所以离开国家失掉社稷,是因为说谄媚话的人太多。所以宋昭公逃出了国家后能够醒悟,最后得以返回国家。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第一问:“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写人内心忧困,思绪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第二问:“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和司马迁忍辱写《史记》的故事”与甲文所列六位古代圣贤在困难优患中崛起的事例一致的,所以证明了甲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服,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说法。
(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分析。用乙文“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可知,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是“谄谀者众”。若用甲文阐述的道理来概括,就是“人则无法家拂士”。
3.答案:(1)①兴起,指被任用
②同“横”,梗塞、不顺
③多次
④同“智”,智慧
(2)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3)开头先列举六个事例,运用举例论证得出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出发,由个人到国家,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炼的益处,并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4)孙叔敖的行为体现了语段(一)中“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居安思危)的观点。孙叔敖明白,肥沃的土地可能没办法长期占有。而寝丘是一块贫瘠、地名凶险的土地,楚人和越人都很忌讳,所以能够长期占有。他从长远考虑,告诫儿子接受“不利”的土地,可见孙叔敖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懂得“居安思危”的道理。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课内重点文言实词需要平时积累识记,同时要活学活用,注重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如解释第④题中的“知”,可联系《〈论语〉十二章》中“是知也”中的“知”。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关键词:动,使……受到震撼;忍,使……坚忍;曾,同“增”,增加。
【参考译文】
(二)孙叔敖患了(重)病,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十分凶险。楚人畏惧鬼,而越人迷信鬼神。(所以,)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儿了。”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推辞不接受,请求赐给他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有道之人不同于世俗之人的原因。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第一段先列举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人的事例,得出“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第二段“人恒过……而后喻”从正面论证,“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从反面论证,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4)本题考查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解答此题,要认真阅读语段(二),弄懂文段大意。语段(二)中,孙叔敖将要去世时告诉儿子,肥沃的土地一定没办法长期占有,而寝丘贫瘠且地名凶险,楚人和越人都很忌讳,所以能够长期占有。这符合语段(一)中“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观点。
4.答案:(1)A
(2)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3)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
(4)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惑、动摇、屈服。
(5)能。御史到学宫,其他下属官吏都跪在地上谒见,海瑞却只是“长揖”;海瑞生活清贫却执法严明,这都是他“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的体现。
解析:(1)A项,“诚”的意思是“真正,确实”。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关键词:淫,使……迷惑;移,使……动摇;屈,使……屈服。
【参考译文】
(二)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代理南平教谕。御史到学宫,下属官吏都跪在地上谒见,海瑞只是深深地作了一个揖,说:“晋见长官应当用下属的礼节,这厅堂,是师长教育士子的地方,不应当屈身。”升任淳安知县,穿布袍吃糙米饭,让老仆人种蔬菜自给。总督胡宗宪曾经告诉人说:“昨天(我)听说海瑞县令给母亲做寿,(只)买了两斤肉。”胡宗宪的儿子经过淳安,对驿站的官吏发脾气,把驿站的官吏倒挂起来。海瑞说:“过去胡公巡察下属州县,命令所经过的地方不要有排场。现在他的行装很多,必定不是胡公的儿子。”抄出行李中的钱财数千两,纳入府库,快马报告胡宗宪,胡宗宪没有理由归罪于他。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解答本题,一定要结合上下文,弄懂句子大意,根据意思进行断句。本句意思为:(海瑞)升任淳安知县,穿布袍吃糙米饭,让老仆人种蔬菜自给。
(4)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由“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可以得出大丈夫应该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由“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可以得出大丈夫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得出大丈夫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等外部因素所迷惑、动摇、屈服。
(5)本题考查课内外文言语段对比阅读。解答此题,首先要仔细阅读语段(二),抓住关键句分析人物身上的精神。由“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可见其恪守原则,不为强权而屈服;由“迁淳安知县……艺蔬自给”及他人的话可以看出他生活清贫;敢于惩治总督之子,并将收缴的钱财全部纳入府库,可见其执法严明。这些体现了语段(一)中“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质。
5.答案:(1)C
(2)①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②谁有这样的国君啊,能不为他拼死作战吗?
(3)三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是人和。
(4)得道者多助。(或“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语段(二)中勾践施行仁政,得到了百姓的支持,并因此最终打败了吴国,这体现了语段(一)中“得道者多助”(或“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的观点。
解析:(1)A项,优势/锐利;B项,国防/国都;C项,极点/到;D项,均为“顺从”的意思。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要结合上下文翻译出句子大意,并准确翻译出关键词。关键词:故,所以;君子,能行仁政的君主;孰,谁;是,这样。
【参考译文】
(二)勾践对国人解释说:“我不知道自己的力量不足,又与大国结下仇恨,使百姓的尸骨暴露在原野上,这是我的罪过。我请求改正。”于是就埋葬战死的人,慰问受伤的人,供养活着的人,吊唁有丧事的人,庆贺有喜事的人,送走离开越国的人,迎接来到越国的人,废弃百姓所厌恶的事情,补充百姓缺少的东西。……不是他(勾践)亲自种的粮食就不吃,不是用他夫人亲自织成的布做的衣服就不穿。十年之间没向百姓收赋税,百姓家里都备有三年的粮食。
越国的父老兄弟向勾践请求说:“以前夫差使您在各诸侯国面前蒙受耻辱,现在越国已经节制了,请允许我们为您报仇。”……伐吴行动果断开始了,越国的老百姓都互相勉励。父亲勉励儿子,哥哥勉励弟弟,妻子勉励丈夫,大家说:“谁有这样的国君啊,能不为他拼死作战吗?”因此在囿打败了吴军,又在没打败了吴军,又在吴都的郊外打败了吴军。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解答此题,要抓住关键句,由“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句可得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由两个“不如”可知,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是“人和”。
(4)本题考查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解答此题,首先,明确语段(一)的观点,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然后,分析语段(二)的内容,勾践勇于承认、改正自己的错误,以身作则,实施仁政,最后国富民强,赢得了人心,最终打败吴国。这体现了语段(一)中“得道者多助”或“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