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学设计
设计人:张老师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理解“木叶”在古典诗词中的艺术特征,领悟诗歌语言暗示性特质。
2、指导学生掌握课文中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例如辨析诗歌语言精妙之处的方法,并且尝试用这种方法去鉴赏诗歌。
过程与方法
1、本课教学按整体感知---内容分析---质疑解疑---拓展延伸的过程来进行
2、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应以学生自读自研为主,教师点拨,师生相互质疑为主要方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2、体悟古典诗词中的情怀,感受古典诗词中蕴藏着的艺术美,提高审美品位。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教具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 情景导入
欣赏焦永锋朗诵的《再别康桥》,理解景和情的关系,“此景”与“此情”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契合,由此引出今天学习的课题《说“木叶”》。
二 、走近作者,背景回放
学生结合学习资料先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教师适当补充。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资料)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本文是文艺随笔,也是一篇论说文,请同学们按照为什么说“木叶”,怎样说“木叶”,说“木叶”的结果会怎样的思路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
1、阅读1至3段,思考:作者谈了一个怎样的文学现象?
点拨:“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
“树叶”、“落叶”却无人过问.
“木叶”到”落木”,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其关键点在哪里?
点拨:关键点在“木”字上。
2、生筛选4至6段的信息
提问:“木”在形象上有哪些特征呢?
点拨:“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第一,含有落叶的因素。第二,木’’在颜色上具有暗示性。
3、师点拨最后一段:艺术领域,一字之差,相隔千里。
师小结全文思路
全文思路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总结全文
(1—3) (4—6) (7)
↓ ↓ ↓
“木叶”为古代 → 析“木”的两个 → 艺术领域:
诗人所钟爱 艺术特征 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四、重点、难点探究(局部涵咏,筛选信息)
1.“木叶”之“木”具有哪两个艺术特征?
点拨:第一个特征是“木”含有落叶的因素。“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给人“落木千山”的空阔感。第二个艺术特征是“木”暗示着微黄与干燥,透着整个秋天的疏朗气息。(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2、“木”何以有这个特征?
点拨: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3、生齐读最后一段品味“木”与“树”、“木叶”与“树叶”的区别,并思考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
点拨:“木”具有空阔、微黄的特征,“树”则饱满浓绿;“木叶”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树叶”则给人浓密繁华之感。真是一字之差,相去千里。
4、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提示:文章第5节前3句)
点拨:是为了阐述诗歌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课件展示)
五、拓展延伸
点拨: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思考: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
根据你所熟悉的梅花诗,说说“梅”这个意象的特点。展示课件:王安石的《梅花》和陆游、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六 、高考链接(2009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答案: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
七 、课堂小结
“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一如钱钟书所说是“怀孕的静默”,也如维纳斯的断臂,让人生出无穷的美妙的联想和想象。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成为有激情,有修养的人。
八、布置作业
不仅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一般的文学语言都具有暗示性。请同学们写一段情景交融的句子,要突出语言的暗示性。
九、板书设计
说“木叶”
林 庚
意象 艺术特征
木 空阔 微黄
树 饱满 浓绿
木叶 疏朗绵密
树叶 浓密繁华
一字之差 相去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