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藤野先生》课件(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藤野先生》课件(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10 20:50: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6、




鲁迅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你回忆在你的求学生涯中,让你记忆最深刻的老师是谁?她/他有哪些品质让你最为敬仰?
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鲁迅
1、掌握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识记本文的重点词语 ;
2、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本文的线索,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重点)
3、理解文中反语的用法;(重点)
4、透过事件理解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变化, 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难点)
5、 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情,正直的高贵品质 。
教学目标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作者简介
本藤野严九郎:出生于日本福井县,毕业于爱知医学校(现名古屋大学)。日本的医生、教授。因和其学生鲁迅的交往而闻名。其家族世代为医,藤野严九郎是藤野家的第六代医生。
1901年10月,藤野应聘到仙台医科专门校(现东北大学)任解剖学讲师,其时藤野刚刚满27岁。1911年,东北帝国大学(现东北大学)成立,1912年仙台医科专门校并入,成立为东北帝国大学医学部。
1915年决定成立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因学历不够,被迫于6月底提出“请求免职”,7月1日降为临时讲师,8月9日被解除讲师职务。1919年回故乡自立诊所。1945年8月11日(日本宣布投降的4天前)在福井逝世。
藤野先生简介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1902年4月,刚满二十岁的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到日本留学。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藤野先生,并与其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同时,鲁迅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决定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1926年8月,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这篇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生活的文章,就是在这一时期写的。
写作背景
樱花

绯红
宛如
掌故
落地
畸形
不逊
匿名
诘责
呜呼
凄然
教诲
油光可鉴
杳无消息
抑扬顿挫
正人君子
深恶痛疾
xié
fēi

xùn

jié
huì
jiàn
yǎo
cuò

解剖
pōu
瞥见
piē
绯红:鲜红。
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鉴,照。
标致: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传说或故事。文中指学校里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
畸形:生物体某部分发育不正常。
不逊:傲慢无礼。逊,谦虚。
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匿,隐藏。
诘责:责问。
杳无消息: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了极点。疾,痛恨。
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一、本文以藤野先生为题,说说这样的题目有什么作用?
考点拓展:标题的作用:
1、内容上:点明时间、地点;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点明背景;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2、结构上: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贯穿全文的线索;
3、主旨上:点明/暗示/突出主旨;寄托感情;
4、表现手法上:运用了什么手法,新颖独特;引用歌词/诗词,富有诗意,富有文学色彩
交代了文章主要内容
和写作对象
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二、请根据作者的行动轨迹,将文章分为三部分,并归纳每一部分的大意。
1、(1-3段) :在东京 -对留学生的厌恶
2、(4-35段):在仙台 与藤野相识、交往、离别
3、(36-38段):离开仙台,怀念先生
再读课文,感受师恩
一、读6-35段,请找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事件,并体会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修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
关心实习
了解裹脚
匿名信事件
与先生惜别
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循循善诱,严谨
热心诚恳
求实精神
没有民族偏见,
感情真挚
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请读课文1-3段,想一想作者对东京的生活是什么感受?你是通过哪些词语句子感受到的?想一想为什么要先写在东京的生活?
感受:对东京生活的不满,其中留学生的腐化生活让人厌倦。
词语:无非,标致,精通时事……
先写东京的生活为在仙台的生活做铺垫。
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二、说一说第三段在文中的作用?
结构上: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内容上:独立成段,强调对东京生活的不满,为下文在仙台的生活做铺垫。照应文章开头“无非”
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三、读4-35段,在去仙台的路上,为什么作者对“日暮里”、“水户”这两个地方记忆深刻呢?
日暮里: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表现了作者离家思乡的情感;同时,又有日薄西山之感,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家岌岌可危,表现了作者对国家的忧虑。
水户这个地方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体现了作者对朱舜水的敬仰和同情之情,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之情。
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四、读第5段,作者对自己初来仙台时所受的优待有哪些?作者对此是什么感受?
不收学费,为我的食宿操心。
作为国民的心酸,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五、24-31段,想一想哪些事件让作者产生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联系背景请你说一说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从那个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
匿名信事件极大地伤害了作者的的民族自尊心,也激发了他对国家的忧思;看电影事件又让作者看到了麻木不仁的中国人不管体格如何健全,都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民众的不觉醒是国家落后、受欺凌的原因,学医只能医治身体疾病,无法唤起民众的反抗意识,只有通过文学创作,才能救治国人灵魂。
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六、许寿裳谈鲁迅“弃医从文”从那个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鲁迅在弘文学院的时候,常常和我讨论下列三个相关的大问题:
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
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
三、它的病根何在
他对这三大问题的研究,毕生孜孜不懈,后来所以毅然决然放弃学医而从事于文艺运动,其目标之一,就是想解决这些问题,他知道即使不能骤然得到全部解决,也求于逐渐解决上有所贡献。因之,办杂志、译小说,主旨重在此;后半生的创作数百万言,主旨也重在此。
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六、许寿裳谈鲁迅“弃医从文”从那个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1、要有爱国情怀,为国立志;
2、志向要高远,并为之不懈努力;
3、要适时转变志向,将个人的人生
与民族的前途,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
……
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六、读38段,理解“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根烟,再继续写一些为'正人君子'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结构上:总结全文,深化主旨
内容上:藤野先生的精神鼓舞着我,我要用文字来拯救国民,把自己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爱国之情融合在一起,将对往事的回忆和现实斗争结合在一起,深化主题,增强感染力。
回顾全文,体会主旨
这篇回忆性散文记述了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一段经历,以及作者在日本先学一儿后弃医从文的经过,表现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对他的真挚怀念,并反映出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特有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 。
细节探究,体会语言特色
一、本文在写作语言上,具有很多特色,请你赏析以下句子,
1、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留级留,实在是标志极了。
标致:原意是好看的意思,这里形容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辛辣地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之情。
细节探究,体会语文特色
一、本文在写作语言上,具有很多特色,请你赏析以下句子,
2、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这句话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作者以自己的心态反映出“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了作者的愤恨与不平。“也无怪乎他们疑惑”更体现了作者受屈辱后的心酸和愤慨之情。
细节探究,体会语文特色
一、本文在写作语言上,具有很多特色,请你赏析以下句子,
3、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直抒胸臆,总,时时表明我一直怀念藤野先生,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直抒胸臆,真挚地表达了我对藤野先生的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语言朴实,感情真挚。
合作探究,把握文章线索
学习了本篇文章,有人认为,本文的线索是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离别)为线索贯穿全文的,也有人认为本文是以作者的爱国感情的变化(对留学生的厌恶-去仙台的侥幸-在仙台的无奈心酸-对爱国青年的愤恨不满-弃医从文的决心-与正人君子之流的斗争)为线索,对此, 你怎么理解?
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交往的缘起、交往的经过与别后的怀念)为叙事线索。(明线)
同时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也是本文的线索(暗线)
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鲁迅先生深情怀念恩师的同时,也表达出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心路历程,从而让我们感受到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那么在以后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树立高远志向,实现人生目标,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课外拓展——爱国故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爱祖国高于一切。——肖邦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李白
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陈毅
人类最高的道德是什么?那就是爱国之心。——拿破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课外拓展——爱国故事
投笔从戎
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曾经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因此,班超决定学习傅介子、张骞,为国家奉献自己。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各式各样的危机。
班超一生总共到过五十多个国家,和这些国家保持和平,也同时宣扬了汉朝的国威。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课外拓展——爱国故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爱祖国高于一切。——肖邦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李白
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陈毅
人类最高的道德是什么?那就是爱国之心。——拿破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