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南北对峙》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满江红.怒发冲冠》这首词,师生共同充满激情地朗诵后,提问该词的作者及该词表达了作者一种的怎样的心情。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出:这首词体现了作岳飞当年不愿虚度年华的激昂心情以及决心抗金的雄心壮志。然后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你想知道《满江红.怒发冲冠》中“靖康之耻”是怎么回事吗?岳飞为“收拾旧山河”作出了怎样的斗争?从而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集中注意力,带着问题积极思考。〗
(二)讲授新课
(提问)金朝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建立的少数民族分别是怎样的?金与辽的关系怎样?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第1目,师生归纳知识要点)
(过渡)金灭辽后,又发动了对北宋的战争。面对辽的大举进攻,北宋军民是怎样做的呢?北宋统治者又是怎样做的?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第1目,师生归纳知识要点)
(过渡)由于北宋统治者的妥协投降,北宋军民取得的东京保卫战并没有改变北宋的命运,北宋最终还是灭亡了。那么,北宋又是怎样灭亡的?
(生1:由于发生了靖康之变。生2:北宋统治者的妥协投降和腐败。)教师及时作出肯定及表扬。
北宋灭亡的同一年,南宋建立。生答出南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及定都的都城。南宋建立后,金又发动了对南宋的大举进攻。面对金的大举进攻。以岳飞为代表的抗战派坚决抵抗。教师积极创设一系列环环想扣的问题情境:
课件一:《七嘴八舌岳飞》,你知道有关岳飞的哪些故事?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查资料,学生补充了大量课本以外的知识,使岳飞抗金将领的伟大形象跃于纸上。)
课件二:你知道岳飞领导的岳家军取得辉煌战果的原因有哪些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了积极热烈的讨论,讨论的结果是:抗金斗争是正义的,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这是抗金斗争取得胜利的最主要的原因。其次就是岳飞领导的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等。)
课件三:抗金形势一片大好,宋高宗为何急令岳飞班师回朝?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又展开了依次积极热烈的讨论,讨论的结果是:宋高宗害怕抗金力量的壮大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教师及时总结和表扬,指出岳飞班师回朝后,宋高宗和秦桧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父子。
课件四:你如何评价岳飞?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体验、探究、参与、讨论、调查、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通过综合分析,自己得出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看他对历史发展起的作用”;“看他的作为是否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符合当时人民的利益”。对于学生创新的火花,教师及时作出表扬性的评价。
有的学生认为岳飞是南宋杰出的军事家,著名的抗金将领。他领导的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他领导宋军还取得堰城大捷的胜利,打败金军大将兀术领导的最精锐的部队“铁浮图”和“拐子马”。岳飞等人领导的抗金斗争,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有效地遏制了金统治者发动的掠夺性战争,保护了中原地区较高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使南方地区相对稳定,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
有的学生补充道,岳飞还是一个优秀的词作家和书法家,因为他曾留下了慷慨激昂、豪情满怀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这首词;写了充满爱国情感、气吞山河的“还我河山”这四个大字。总之,岳飞虽死犹生,流芳百世,永远受到人民的尊敬。我希望自己也像岳飞那样,做一个对班级、学校、社会有贡献的人。
课件五:我们说岳飞是抗金名将,能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
在学生互相争辩的基础上,教师指出:一般把为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勇于通外国侵略者斗争的人物称为民族英雄。学生举出了象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等属于民族英雄。
课件六:岳飞的事迹能够流传至今,你认为是为什么?你能从他身上学习到了哪些优秀品质?
学生畅所欲言,一致认为应学习岳飞爱国爱民的高尚品质。从而达到了古为今用、在体验中感悟历史的目的。
岳飞被害后,宋金加紧了投降议和活动,并于1141年,签定了宋金和议。学生回答宋金和议的内容和影响。然后教师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课件展示)你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历史上的三次议和?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三次议和的内容,从正反两方面引导学生考虑三次议和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宋金和议后,为适应对劫掠来的高度发展的农耕地区的管理,(课件展示)假如你是金朝的统治者,你将采取哪些措施改变女真旧俗,巩固自己的统治?(学生根据课本,各抒己见,献计献策。)
(三)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宋金南北对峙,(课件展示)心灵探险:学习了这一课后,你有哪些感悟?又有哪些疑问?(主动探究,互相解疑)最后:得出:历史和人民永远是公正的,爱国爱民者永远受到尊敬;祸国殃民者遭到唾弃,遗臭万年。教师让学生对照板书设计复述宋金南北对峙形成的过程。(课件展示)
(四)布置课后探究活动
以“走进少数民族”为题,调查了解周围生活区的一个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及其历史,办一期历史小报。《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教案
〖课程标准〗
以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明清皇宫,培养平面和空间概念,懂得故宫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建筑和宫殿建筑的典型风格。
知道长城的起止点,训练识别历史地图的能力,知道长城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积极收集有关故宫的图片与文字资料,通过相互交流学习,认识到故宫建筑形式雄伟、庄严,布局严谨、和谐。
积极收集有关长城的图片和文字资料,通过相互交流学习,感悟长城的文化意蕴和精神象征。
利用相关资料,制作简单课件,编写解说词,学会讲解的基本技能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根据掌握的材料积极参与辩论,学会运用史料支持自己的观点和辩论的基本技能。
小组之间团结协作,共同参与竞赛,学会合作,学会交流,树立竞争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故宫、长城的学习,认识到故宫和长城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
通过学习长城,感受先民伟大的气魄和坚毅的精神,体会到长城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坚韧刚毅、充满向心凝聚力等精神的象征。
通过讨论长城及其周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带来的危害,感受到保护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通过参与竞争优秀志愿者的活动,关注2008年奥运会,关注国家,关注民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知道故宫和长城,并从中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难点 如何理解故宫展现了明清大一统气派,为什么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故宫和长城是我国保存较好的两座文化遗址,也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学生都听说过甚至有一些学生去过,对它们比较熟悉,容易激起学习的兴趣。另外,这两座景点都在北京,而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办,参与奥运,争做志愿者也已成为当今的一股热潮。根据这两个有利因素,拟将本节课设计成为一节“我是优秀志愿者”的活动课。
课前准备
1.课前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分为6个小组。
2.教师将课文内容分解为6个部分,让学生抽签,每个小组根据抽到的内容进行准备:
(1)介绍故宫的营建历史及建筑特点。
(2)讲解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3)讲解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4)介绍天安门。
(5)讲解长城的修建历史和作用。
(6)介绍长城著名的旅游景点,长城旅游开发带来什么问题,你对此有何建议。
3.学生课前主动查找资料,收集图片、门票、邮票、文字资料等等,在教师的指导下编写解说词,制作课件,为参与竞争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准备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可分配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任务,从中树立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4.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竞争规则:
(1)评分标准:(总分10分)
①解说语言流畅生动,发音准确,富有亲和力;(2分)
②能展现历史的变迁;(2分)
③引用的史料翔实、丰富、准确;(2分)
④展示的手段多样;(2分)
⑤小组团结协作精神好。(2分)
(2)计分方法:每组出一名评委,根据评分标准打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将其余4位评委的分数合计,得出最后分数作为成绩。按成绩高低排名次,评选出优秀志愿小组。
〖教学方法〗
将常规课活动化,以活动课的形式传授学习知识。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2001年7月13日晚10点10分,当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时,整个中国沸腾了!我们为祖国而感到骄傲!为北京而感到骄傲!这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都,2008年除了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参与体育竞技外,还将向他们展示这座迈向国际大都市的古城的历史遗迹和独特魅力。到那时,需要大量的志愿者参与奥运服务。今天就让我们来选拔优秀志愿小组。
我们这次考核的内容就是北京最具代表性的名胜古迹:故宫和长城,分两个环节来进行。第一个环节就是“我是优秀导游员”,每个志愿小组选一名发言人根据抽签的内容为大家做虚拟导游;第二个环节是“少年论坛”,我们将就故宫和长城的有关问题展开激烈的辩论,考查每个志愿小组对北京文化古迹了解的情况。现在请看评分标准。
(出示评分标准)
学习新课
一、我是优秀导游员
每一个小组的发言人先后上台就课前抽到的题目进行讲解,时间控制在3~4分钟之内。以虚拟游北京故宫和长城的形式,由小组代表充当导游,对有关景点进行讲解,并通过课件展示图片。
第一小组:①着重介绍故宫营建的时间、过程、建立者以及历史地位和建筑特点;②展示的图片有明清北京城和故宫的地图、朱棣的画像,故宫平面图、故宫全景图。
第二小组:①着重介绍故宫的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介绍过程中要注意这三大殿的建筑特色、功能,如太和殿的殿名的意思,殿内的大柱子,皇帝的宝座,保和殿后的云龙大石雕、金砖的来历等。②展示的图片有三大殿的内外景、铜龟、铜鹤等。
第三小组:①介绍的内容与三大殿的要求一样,重在体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②展示的图片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的内外景,坤宁宫的喜床、乾清宫的东暖阁、正大光明匾等。
第四小组:①介绍天安门的建筑特点,曾经在此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说明天安门的历史意义。②展示的图片有天安门景色、历次重大历史事件的照片或影视片段。
第五小组:①介绍长城的修建历史和作用;②展示的图片有历代长城的地图和风光图片。
第六小组:①介绍长城的著名景点如山海关、居庸关、八达岭、金山岭,注意收集长城遭到破坏的情况、旅游开发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社会各界对长城发起的保护活动,提出本小组的倡议;②展示的图片有山海关、居庸关、八达岭、金山岭的风光照,反映长城问题的照片,社会对长城进行保护的情景,展示本小组的倡议书。
二、少年论坛
根据上一个阶段学生讲解的情况,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小组自由发言,看哪一个小组收集的资料齐全,能运用史料支持自己的观点,并准确地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
拟提出以下问题:
1.以前的朝代多有修建长城的,而清朝为什么不修建 为什么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2.为什么说故宫体现了明清大一统气派
在辩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将问题细化,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进行分析:
关于第一个问题:①要了解长城的作用;②知道长城修建的背景;③联系清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采取的措施;④对比明清两朝的疆域图;⑤明确什么是中华民族的品质,什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⑥注意把握民族关系问题。
关于第二个问题:①理解大一统的含义;②要考虑故宫营建时明清两朝的国情;③引导学生从故宫建筑的命名、故宫建筑的布局特点、故宫的规模、建筑的色彩、材质和尺度、建筑的风格、太和殿的规模来分析;④从建立到建都,经历两个朝代,两个民族,感受民族的包容性;⑤如此大规模建筑的营建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等等。
通过小组辩论,帮助学生建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史为鉴,掌握历史概念。
评价小结
1.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做出评价。
教师出示幻灯:你和你的伙伴表现怎样 你们得到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做出总结)
学生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应包含以下内容:
(1)通过活动,懂得怎样去收集、提取有效信息。
(2)遇到困难时你是否有信心克服,是怎样鼓励自己的
(3)在合作的过程中,你是怎样加强与他人合作的,是否有利于培养你的合作精神 你还获得哪些良好的心理体验
(4)在学习的过程中,你掌握了哪些历史知识 还懂得了哪些除历史以外的其他知识
(5)在活动的过程中,你获得了哪些情感体验
(6)注意对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在这次活动中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肯定。
2.由学生评委将评判结果公布。
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评选优秀志愿小组的活动课,我们不仅对2008年的奥运会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还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创造力有了更深的了解,对我们祖国的现状和未来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每一个志愿小组在本次活动中都有很出色的表现,2008年的奥运会期待同学们更积极的参与!
〖教案点评〗
本课是课改要求与教学创新相结合的范例。教学设计从分析学情入手,以活动形式来组织常规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适应初中学生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宜于激发学生兴趣,也有利于学习问题的深入探究。教学设计关注学生已有学习的经验,在学生对故宫长城比较熟悉的基础上,联系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以选拔北京奥运会的“优秀志愿者”为主题,让学生通过查找、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学习表达、陈述、展示自身的风采来培养能力。在参与竞争志愿者的活动中,学生拓展了故宫长城的知识,理解了故宫长城的象征意义,并从中体会先民对故宫长城的创造与智慧,激发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热爱和关注,较好地落实了课程目标。教学设计在教学评价方面也做了很好的探索,通过自评、他评、组评的方式,让学生既体验成功的喜悦,又诊断出不足来把握进一步努力的方向。《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
〖课程标准〗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经济和文化取得一定成就。同时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康乾盛世、明清经济发展、重农抑商、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通过阅读课文插图、地图和文字材料,培养分析问题能力;通过同时期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的对比,培养对历史现象的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从众多的材料中提炼信息,并把它们分类加工(按需选择)、“为我所用”,培养分析材料的能力;采用教师指导下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学习,明白固步自封、愚昧无知不可行,停滞在原有的成绩上不会进步,反而会落后,培养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对盛世与危机的对比,培养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学会设问质疑、讨论分析问题。
难点 本课出现的许多专用的高难度概念,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
本课为中国古代史部分的结束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史的灿烂辉煌就要过去,屈辱艰辛的近代史即将来临。本课用了“明清经济发展”“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和“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三目来突出“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种种表现。
学情分析
学生已对明清的历史有了初步认识,通过本课,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史末期的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深入的认识。
初一的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而本课是以经济史为主的一节课,枯燥的说教式授课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所以要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
教学设计(教法与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和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法与学法是:
1.在本课的设计中教师采取“三步走”策略: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2.“明清经济发展”一目中,教师提供给学生“学习材料”和“分析提示”,力求培养学生获取材料、归纳概括材料的能力和进行电脑文字编辑的操作能力。
3.“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的学习中,提倡学生利用教材插图和文字,通过编写、表演历史剧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丰富的想像力和表达力。
4.“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的教学中,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提高分析能力。
5.本节课的教学中,涉及了多个历史名词、术语,教师可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6.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发掘思想感情教育的内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资料,制作有关的电脑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编排课本剧。
〖板书设计〗
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出示投影:康熙、乾隆的朝服像)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两位皇帝的朝服像。大家猜一下,这两位皇帝是哪个朝代的?分别是谁?
生答:略。
师:不错。确实是康熙和乾隆二帝。大家之所以对他们留下深刻印象,是因为他们的丰功伟绩成就了康乾盛世的伟大局面。从明中后期到康乾盛世这是中华帝国的最后一个繁荣时期,之后的中国历史便陡然逆转,中国古代农耕文明迅速在世界潮流中没落,陷入了落后挨打的危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第24课,去感受一下“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出示投影:课题)
讲授新课
师: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快速浏览一下全文三个子目,告诉我“盛世”与“危机”的表现是什么?
(教师出示投影或书写板书,让学生说出盛世、危机的表现,对课文有个总体了解)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教师指板书说出“近代前夜的盛世”指的就是明清经济的发展。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课文第一子目和老师发给的学习材料(参见附录二),依据大屏幕上的提示,将所获取的材料加工分类,说出明清经济繁荣的种种表现。(投影出示分析提示:明清经济繁荣的种种表现,如农业、手工业、商业、人口等方面)这里建议在同学们加工材料的同时,教师可以选一名学生通过操作电脑,编辑概括出明清经济的表现。
师问:我们大致了解了明清经济发展,谁能试试看,总结出这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
生答:说出繁荣、发达等词汇。
教师总结:1700―182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法国的启蒙学者伏尔泰对当时的中国给予了极高的称赞:“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
(出示投影,让学生齐读)
二、近代化因素的萌发(学生自主学习)
师:中国历史的脚步在不断向前迈进,明中叶以后的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变化,出现了近代化因素的萌芽。下面我们进入第二子目的学习,请一个小组的同学来组织大家学习,同学们欢迎。
(关于这一段的学习请参看附录一)
三、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过渡:明中期的经济、社会、思想观念等方面显露出新旧冲突的征兆,中国农耕文明逐渐向近代文明演进,但是清朝的统治者却无视这种变化。正当西方列强发展之时,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们却在前进的历史车轮之下摆上了一块又一块的绊脚石,致使中国社会缓慢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开始倒退。
著名的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是这样评说当时的中国的:“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二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出示投影)
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结合教材和老师发给的学习材料(附录二),试分析讨论这段话,之后说出讨论结果。讨论问题如下:
(出示投影)
(1)“不顾时世”中的“时世”指的是当时的什么形势?
(让学生分析西方世界发展情况)
(2)清朝统治者又是怎样“安于现状”的?
(让学生分析明清危机:愚昧自大、固步自封、落伍于世界;实行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文字狱等阻碍历史发展的政策;陷入鸦片贸易的危机)
(3)你对马克思的这段话有何感想?
(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要注意多鼓励)
归纳小结
同学们,中国的近代前夜尽管曾经有过灿烂与辉煌,但在迈向近代文明的过程中,封建统治却陷入了深深的危机,东西方力量对比发生逆转,英国等西方国家以鸦片作为敲门砖,终于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在殖民列强的挤压下,中国人民开始了举步维艰的近代化道路。中国近代史的内容,我们将在下学期的历史课中学习。
巩固练习
依学生情况设计(略)。
布置作业
“我来想、我来说、我来写”
假如你是一个历史老人(可能是几百岁),请你根据本课的有关内容,以历史老人的身份给大家讲述一个“近代前夜”的故事。
〖评价操作〗
本课的评价操作可以在课堂中进行,也可以在课后进行。根据本课的教学情况,教师可以设计“四个大奖”,分别是:“特别表现大奖”(授予在本课中表现最突出的学生)、“最佳发言奖”(授予本节课中发言次数最多的学生,这个奖项的设计主要是想激励学生表现自己,所以发言的质量不一定要求过高)、“最佳表演奖”(授予参与课本剧表演的学生)、“最佳集体智慧奖”(授予合作学习较好的小组)。这个环节的评价可以师评,也可以师生共同评出。另外,这里设计了一个学生自我评价的表格,可让学生们对自己在本课的表现做一评价。
〖自我点评〗
1.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在时间的调控上要把握好尺度,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不必过细,不要把问题设计得过难,本课的定位就是让学生感受、知道“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2.本课的设计中较满意的地方是学生编写历史短剧,强调的是学生将教材的多种素材(插图、文字等)进行整合。在此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像力。这一环节学生的兴奋点最高。
3.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相信学生,他们的想像力要比老师丰富得多,他们的潜力需要去挖掘,在这个环节上老师要下功夫。学生们愿意表现自己,教师就要为之搭起表现的平台。
4.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综合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中要鼓励孩子们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在合作中培养听取别人意见、与人为善、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意识。这样做会使学生的热情提高,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5.教师要改变原来的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要变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欣赏者,要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共同分享学习中的各种体验。
〖教案点评〗
教师对课程标准、学生和教材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采取了较为新颖的“三步走”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自主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通过设计学生自编自演历史小短剧等环节,使学生自然地融入于历史情境中,达到了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和文字表达以及丰富的想像等能力;教师还注重为学生们提供参与合作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听取他人的意见、与人为善、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意识。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教师颇具匠心地设计了“四个奖项”,以真正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此外,教师在教案中还附有学生自编的历史短剧和精心编写的学习材料,更具有指导性。
指导教师:刘蕴莲(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教师进修学校)
附录一 第二子目的学习
小组主持人:本课的第二子目由我们小组带领大家来学习。先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历史三幕短剧(编剧是学生甲,分别饰演摊主、雇主、商人),注意要仔细看,然后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
第一幕
地点:市场中
摊主:卖汤圆,卖豆腐花,刚出锅的,实惠得很,买了买了。
学生乙:那不是宋家村那个种田大王吗?
学生丙:怎么不是?他……也跑来做生意了!(乙、丙靠近甲)
摊主:你们俩要来点儿什么?
学生丙:待会儿。我问你,你是不是宋家村那个种田的?
摊主:对呀。但本人现已不务农了,那种田的活,既累又不太赚钱。本来想到官绅家做仆人,后来一想还是自己出来卖东西好。唉,你们现在忙些什么?
学生丙:我呀,在一家杂货店里帮忙。
学生乙:我现在还没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四处游荡。
第二幕
地点:劳动力充足的货运码头
雇主:我这个做小买卖的,虽不太起眼,但业务多了自然就照顾不了。今天上这儿来找几个人帮忙。
(乙、丙闲走,遇到雇主)
雇主:你们好!看样子你们一定是外地来的吧 !
学生乙:是呀!
雇主:那么,你们……就到我那儿干活吧!
学生丙:行。但我只会做包饺子、蒸馒头之类的活。
雇主:太好了。你就去我那儿做面食工作,一小时我给二十文钱,这样以计时的方式算工钱怎么样?
学生丙:OK,太棒了。
学生乙:我能吆喝。
雇主:也好。你帮我卖竹席,卖出一个大的,你将得到四文钱的报酬;卖出一个小的,我给你两文钱,这样以计件的方式算工钱你看怎样?
学生乙:哈哈,为什么不行呢?
雇主:那么咱们就去我的店铺里吧!
第三幕
地点:一家客栈里
学生丙(店小二):要住宿,来此处登记。
商人:前面的人怎么这么多?小二!(不耐烦的样子)
学生乙(店小二):来了,这位客官……哦!京城的宋大官人!您往里请,不用登记。
商人:行,太好了!
小组主持人:观看了三幕短剧,下面请大家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
1.在这一时期,传统的农民生活有了哪些变化?
2.江南地区出现了哪些新型劳动方式?这些方式有什么好处?
3.这时期商人的地位如何?
(以上问题由带领大家学习的小组组织大家讨论、研究,得出结论,教师可以适时地进行指导)
附录二 学习材料――明清经济情况介绍
明朝 人口增加,高产小麦、水稻是主要粮食。为增加粮食产量,南方大力发展双季稻,海南地区还出现三季稻。16世纪,福建、广东等地从国外引进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明朝人的衣料,逐渐以棉布为主。
随着植棉的推广,棉纺织也迅速发展。制瓷业在明朝继续发展,景德镇居全国制瓷业首位。明代采矿技术比前代发达。
明中后期以后,投入市场的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达200多种,商业经济空前活跃。除北京、南京外,繁华的城市有30多座,三分之一集中在江、浙地区。较小市镇发展很快。众多的集市庙会,也是那时重要的贸易场所。
清朝 康乾年间,政府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多次减免租税,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耕地面积增加了40%以上,人口增长到3.6亿。经济作物桑、茶、棉花、甘蔗、烟草的种植面积扩大了,成为商品。
清朝前期时手工业生产比明朝更发达。政府鼓励商人开矿,矿冶业迅速发展。云南的铜矿数量多,规模大,乾隆年间就有500余处。苏州、南京、广州的丝织业发达。景德镇制瓷规模比过去扩大了。
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繁荣起来。北京是当时全国性的贸易市场。东南各省苏州、扬州等城镇都很繁华。西北、西南各地也出现了不少商业城市。
康乾盛世 指从康熙经雍正至乾隆,经过增设军机处等统治机构,广开科举,屡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平定准噶尔丹的叛乱;鼓励垦荒,兴水利,大力发展农业,到乾隆时,国库充盈,文化发达,清朝进入了社会繁荣、文化发达的盛世局面。
贸易顺差 也称“出超”。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口贸易总值大于进口贸易总值的贸易余额。反映一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近代化 是指三百年前欧洲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市场化、民主化、城市化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运动。近代化运动源于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此后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社会浪潮。
工业文明 工业文明是以工业化为重要标志、机械化大生产占主导地位的一种现代社会文明形态。其主要特征大致表现为工业化、都市化、法制化、社会阶层流动化、民主化、教育化、知识科学化、信息传播化、人口控制化、非农业生产人口比率大幅提高、经济持续增长等。
重农抑商 是中国古代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工商业发展的经济思想。它对巩固封建社会的经济起过积极作用,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其消极影响日益明显。
明清之际西方国家的发展情况 1640年,英国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在这之后一二百年,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民主政体取代封建专制统治;以牛顿力学理论为代表的科学革命席卷欧洲;珍妮纺纱机、瓦特蒸汽机引发的工业革命几十倍的提高劳动生产率。西方国家近乎疯狂的越洋抢滩,野蛮的掠夺金钱、贩卖奴隶、开辟市场建立殖民统治。
鸦片和鸦片贸易 鸦片又名“罂粟”“大烟”。原产于南欧,属于1~2年生草本植物。花色艳丽,果实含吗啡,加工入药,有止咳、镇痛和催眠的功效。未成熟果实含乳白色浆液,制干后即为鸦片。近代西方殖民者为掠夺他国财富而经营的大宗毒品贸易。尤以中国受害最深。“导 学 式”课 时 教 学 设 计
授课人:高志强
个 体备课内容 课 题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授课时间 2011.3.25
课标要求 了解科举制的主要内容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唐朝衣食住行的时尚和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的了解,感知制度创新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通过想像唐人的生活,培养丰富的想像力。过程与方法:想像一下自己作为一个唐代士子参加科举考试的情况,以此了解唐朝科举制度的基本内容。通过阅读课文及讨论,想像唐人时的衣食住行情况,借此体会盛唐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像唐人的生活情况,体会盛唐时代生机勃发的活力和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发扬奋发向上的精神,塑造自信大度的气质。
学情分析 本课三目之间的关系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特别是“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学生凭已有的知识经验很难感知。所以本课设计为带领学生穿越时光隧道感受当时的历史场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热情地去合理想象,组织好学生讨论,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重点 隋唐时期创立并逐步完善的科举制度,推动了一系列改革与创新,影响着那个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和社会精神风貌。 难点 针对与唐朝人密切相关的科举制和衣食住行以及反映出的精神风貌展开合理想象 关键 教师注重引导学生
导 学 过 程
导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时间
情境导入 设置环节:〖穿越时光的隧道〗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乘坐时光列车超越时空隧道,做个出身贫寒的读书人去唐都长安赶考吧。赶考的人很多,竞争很激烈,你一定不要输给别人哦! 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 3
明确目标 了解唐朝科举制的主要内容及影响;知道唐朝长安人的衣食住行时尚以及所反映出的精神风貌。
自主学习提升拓展 新授:一、科举制焕发的活力设置环节:〖知己知彼〗1.科举的主要科目有哪些?2.重在考查哪些能力?设置环节:〖你说我说〗 说说唐朝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实行科举制,便于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士子可以自由报考,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办事效率。他们推动了一系列改革,开创出了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关系的崭新局面,赋予了社会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过渡:〖出发咯〗 恭喜你!如今你已金榜提名落户长安。请带我们一起走进长安人的日常生活,去体验他们的衣食住行吧!注意别忘了展现博大宏伟的盛唐精神。(展开小组讨论)二、衣食住行时尚教师借助图片展示唐朝人的衣食住行三、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 你在长安城里感受到的盛唐精神是什么呀?重温目标,解决重难点。〖体验历史〗 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学生自主浏览课文小字部分并讨论介绍学生小组讨论学生齐声回答 教师巡查学生自学情况并配以图片,帮助学生了解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教师配以图片,与学生一起讨论倾听、补充教师提纲挈领总结 1020253540
分层作业 必做作业:导航
选做作业:填充图册
集体备课内容 新题、好题、好的教学方法(导入法……)、补充的知识点以及一切在集备中得到的有价值的信息。
自评:本科三目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即科举制焕发出的活力影响唐朝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唐朝人的衣食住行时尚,从科举制及唐人的衣食住行时尚之中,又可以反映出唐朝的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因此,科举制焕发出的活力是唐朝博大宏放的根本原因。所以在上课过程中先通过“穿越”的形式创设“进京赶考”,激发学习兴趣,在“科举制焕发的活力”一目让学生自由讨论,自己寻找答案,解决本课重难点,然后通过“考中状元”,留在长安,让学生自由讨论,介绍唐人的衣食住行,最后和学生一起总结出唐朝的精神风貌是博大宏放的。在上课过程中暴露的缺点有:关注学生的自学情况不够,情境创设渲染不够充分,不能完全将“穿越”进行到底,没有做到抑扬顿挫。优点:设计的情境较新颖,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比较好,课堂时间把握比较准确。《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教案
导入: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明清两朝的对外交往和对外政策的情况。在学新课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前面所学的知识。秦汉是我国历史上的强盛时期,当时对外交往情况怎样?(活跃、开放),像丝绸之路的开通,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全盛时期,对外交往更为活跃,胡汉交融,中西贯通,唐都长安是当时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宋元时期对外贸易繁荣发达更是超过前代。由此可以看出,强盛时期的对外交往都非常活跃。活跃的对外交往反过来又促进了国家的繁荣。那么到明清时期对外交往和对外政策如何呢?我们节课就了解这方面的情况。
第23课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板书
下面我们先看一段视频
师:这段视频讲述的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引领人类的航海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揭开了世界大航海的序幕。并且体现出:明朝的对外政策是开放的。接下来我们就跟随郑和一起了解一下下西洋的一系列问题
师:首先西洋指那些地方?生看书找出答案,然后屏幕显现,从地图上在进一步明确
师:接下来我们再看一看郑和下西洋的具体的路线?然后让生说出出发点,最远到什么地方,补充,?经过亚非很多国家和地区。谁能看图说出经过的一些地方的名称?在当时的中国人看来郑和的船队已经是超出了天涯海角。
师:然后我们看看学案中的表格中这些问题,在书上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书上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那我们就应该跟世界上的航海活动比较一下,那么,除了郑和,你还知道世界上哪些著名的航海家?(生答)那咱们就拿郑和跟哥伦布比较一下吧!多媒体展示“郑和与哥伦布远洋航行对照表”,师总结:时间早、规模大、航程远、人数多。从特点可以看出确实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证明我们明朝在航海领域已远远走在世界前列。明朝有没有借这个机会发展海洋经济,没有,那政府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从阅读教材讨论总结出答案。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如果那时期下西洋主要是为了对外贸易的话,中国的历史也许就得重写。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我们采用大多数学者的观点屏幕显现
师:然后强调带领这样一支船队在大海中航行非常不容易,但郑和却克服了重重困难,顺利而圆满地完成了七次远航的任务,你知道他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吗?
生看书讨论找出答案。郑和所带领的庞大的船队耗资绝对少不了,开支非常大,一般的国力是做不到的。
师:看128页材料。然后总结:在郑和下西洋之后,亚非许多国家来华使节络绎不绝,有的国家国王亲自率领庞大的代表团访问中国,充分体现了他们对中国的崇敬和向往之情。归纳出意义。南洋指什么地方?郑和下西洋,明朝目的达到了,宣扬了国威,而所到之处的国家在明的扶持下,经济也得到了发展。
师:郑和远航的壮举有没有继续发扬光大呢?没有。而是被当成弊政废止了。同学们讨论一下被废止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刚才说了郑和下西洋目的不是为了发展经济,主要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而郑和船队的规模又非常大,需要的开支怎么,需要巨大开支,所以不仅没给明朝带来实惠的经济效益,连自己的开支也解决不了。而明朝中期以后国力开始衰弱,政府也没有能力来支撑这项庞大的开支了,所以被作为弊政废除了
师:这种结局是非常令人痛心的,其实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次世界性的壮举,郑和也以他独特的个人魅力赢得人们的普遍尊重,他以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成就了一段传奇——中国人的海上传奇。梁启超对他的评价很高,他说:郑和之后再无郑和。至今东南亚许多地方仍旧奉他为神,立庙祭祀,香火不断。
师:下面我们再学习第二个问题:清朝建立后对外政策是怎样的?同学们猜一猜:和明朝截然相反,实行闭关锁国,而这种政策最终导致清朝的了灭亡。
师:关于闭关锁国你觉得我们应该学习哪些问题?闭关的含义是什么呢?
师:为什么要实行这些措施?看材料总结出答案
分析材料一,从材料看,没有这种必要。还和我们的国情有关系,中国封建社会一直是重农抑商,是农业大国,百分之九十多人口是农民,生活能自给自足。不怎么需要大规模的交换(清统治者非常自负,有优越感,为什么呢?大家想一想,清朝之前近两千年的历史,我们一直远远走在世界的前列,其他国家根本望尘莫及,不值一提,所以统治者这种优越感由来已久,并且根深蒂固,成了一种习惯了。殊不知,世界形势正在悄然发生了变化,昔日欧洲的这些小老弟,忽然已长成强壮的青年,并且对我们虎视眈眈,而我们的满清统治者并没有警觉,还依然沉醉在天朝大国的美梦之中。盲目自大,固步自封。)
材料二、三害怕沿海人民出海积聚抗清力量,害怕外国殖民势力的入侵。澳门被葡萄牙占领,1999年才收回。
师:清政府是如何限制对外贸易的?
师:这种闭关锁国政策会带来什么后果?讲到这个地方,这段历史对我们国家今天的对外交往有没有借鉴意义?同学们能不能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或建议呢?
总结:郑和下西洋,体现了明朝初期开放式对外政策,闭关锁国则介绍了清朝保守落后的对外政策,两种不同的政策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郑和下西洋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闭关锁国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不是也应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要坚持改革开放,要发展同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
知识延伸: 另外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中国在这一时期错过哪些发展机遇。一是:明朝中期以前属于世界强国,这时的中国最有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但随着下西洋被废止,中国错过了这次绝好的发展机遇,二是英美等国家进行工业革命的时候,满清王朝还沉浸在天朝大国的美梦中,还再坚持重农抑商,错过了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所以机遇不论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还是一个人,都是很重要的,错失一次就会失去很多,希望大家抓住每一个属于你的机遇。《开放与交流》教案
教学设计表学科 历史 授课年级 七年级 学校 汤庄桥中学 教师姓名 王文娟
章节名称 第二单元*第六课 开放与交流 计划学时 1
学习内容分析 通过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认识对外开放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学习者分析 已经知道唐朝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唐朝的繁荣、进步。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以遣唐使、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知识与能力:1.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说出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2.知道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故事,认识历史现象和人物。3.观察“唐长安城示意图”,了解长安城的城市建设布局特点,培养观察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历史材料,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对日本产生的影响。2、通过图表和史料的学习,知道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和唐都长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鉴真、玄奘为完成自己的使命而出生入死、历尽艰辛等史实学习,培养顽强的精神和百折不回的精神。通过了解唐朝与亚洲各国频繁交流的史实,认识唐对这些国家的影响并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掌握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教学难点:头绪多,掌握有难度。解决措施:让学生叙述过程加深印象,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的教学设计分以下部分:复习回顾前几课知识新课教学小结、练习巩固作业布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和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以唐朝建立后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教育和民族关系上回顾前几课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唐朝兴盛的几点因素。引导学生思考:唐政府对内(各民族关系)“和同为一家”,那它对外(国)采取了怎样的政策呢?过渡到新课 通过引导,复习前几课的基本知识,进一步认识盛唐形成的原因,巩固知识。2.回答问题,准备进入新课。
二、玄奘西行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给三幅人物图片:唐僧的三个扮演者,并提问:都饰演过哪一角色?等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第二目。2.请一位学生简单叙述《西游记》情节纠正电视剧、著作偏离史实的地方,初步引导学生从历史的高度认识小说中人物在历史上的实际地位和成就。3.结合书中内容,让学生认识历史上真实的“唐僧”究竟是何人、处于何时期、经历了什么?4.播放课件“玄奘西行路线图”,加深学生对玄奘西行的认识。5.根据图例,请学生简单说出玄奘西行路线和经历。突出重点,培养学生在地理知识的高度上概括知识的能力。6.指导学生多角度思考玄奘西行的影响。重点强调玄奘西行对于文化传播和国家交流的重大历史意义。 1.通过思考和姘识知识的运用,知道《西游记》和和自己所知道的唐僧以及他的经历。2.听取教师讲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大多停留在历史小说的层面,要能通过听解和思考,正确认识到唐僧人到西方取经的史实,以史实为基础接受外界的知识。3.通过阅读课本,认识唐僧——玄奘,唐太宗时期僧人,及其西行。认真观看,了解玄奘西行的路线,从图片和历史史料中加深感性认识。敢于表达,锻炼勇气,培养自己的概括能力。互相讨论玄奘西行的意义。
三、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唐朝时期除玄奘西行所带来的外交外,中国还与哪些国家有外交关系?引入第一目。2.明确中国外交史的开始和中日友好外交在唐朝盛况空前。3.参考几幅图片,组织学生讨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对比唐与日本现在的风俗,指导学生初步认识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4.请学生定义遣唐使,及其作用、代表。5.播放“鉴真东渡示意图”课件,让学生形成基本的东亚地理概念。6.组织学生对鉴真的活动和精神进行自己体会并交流,强调其精神和在中日交流史上的杰出贡献。7.图示东西两方外交范围图,让学生认识到唐朝对外交流的频繁和广阔 1.知道日本、朝鲜等国与中国的外交,复习并导入。2.通过阅读,知道日本与中国在古代是友好交流,与自己所知的知识比较。3.通过思考,知道中日之间的交流和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4.认识遣唐使,理解遣唐使对日发展的重大影响。5.观察地图,初步了解日本与中国在地理位置上的密切性。学生在认识鉴真历经坎坷东渡日本的基础上,体会他的执著和毅力。7.再一次认识唐朝的开放政策。
四、国际性大都会长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点名唐朝都城长安是唐对外开放的一个缩影。观察“长安城布局图”及其他图片,指导学生综合评价长安,以长安认识盛唐的繁荣和开放。3.总结本课教学内容,巩固新学的课程,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异同。 1.对唐都城长安的开放有一个概念。2.学会观看地图和图片,并从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培养截取和归纳信息的能力。3.以小练习温故本节课所学的教学内容,认识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的异同。《气度恢宏的隆盛时代》教案
【课程标准】
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通过对以上基本史实的了解,学习收集课本中有关说明“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这一观点的材料的方法,培养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武则天图像的观察及描述和阅读课文,了解武则天的基本史实;通过课文中《唐语林》中记载一段有关唐玄宗统治史料,了解“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通过收集课本中有关说明唐朝前期经济繁荣的史料,学习收集有效信息进行验证史料的方法,明白任何一个史实都要有支撑点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武则天和唐玄宗有关用人的史实的了解,明白“用贤则昌,失贤则亡” 的道理;了解曲辕犁这一先进的生产工具的发明与使用对社会生产的积极推动作用的史实,树立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从唐朝气度恢弘的盛世风采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
二、教材分析
隋唐时期的中国,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中心,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就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本课介绍的正是从武则天到唐玄宗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情况,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唐朝步入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封建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它代表了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本课共分为三目:“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社会经济繁荣”。第一目和第二目是第三目的原因,而社会经济的繁荣又促进了社会的安定。
本课重点
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本课难点
理解武则天和唐玄宗的有效统治与社会经济繁荣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过程
本课采用图片导入。
(展示图片《武则天》)提问学生:“你知道这是谁吗?请观察图片并描绘她的形象。”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一生政绩卓著,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一、女皇武则天
1. 学生自我发挥:说说你眼中的武则天。
多数学生都看过电视剧《武则天》,对唐朝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并对其中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观点和认识。但学生的了解几乎都来自于电视剧而非正史,所以他们的评价难免过于主观和理想化。在此,学生的表述有助于老师更多的了解学生,及时调整内容。
2. 自主阅读、思考讨论:
作为女政治家,武则天在哪些方面有着过人之处?她是如何巩固其统治地位的?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分小组讨论,全员参与,让学生在相互切磋中获得知识,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和合作探究能力。对学生的表现,要以鼓励为主,提倡重在参与。
3.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贞观遗风”、武则天采取的措施 。
4. 播放《武则天》视频,建议同学们课后收集有关武则天的资料,更全面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为武则天的无字碑写上碑文!
5. 教师总结:“武则天从皇后到皇帝及皇位的巩固,是一个不断斗争的过程,这其中与武则天的个人能力有关系,也是当时政治斗争的需要。武则天在打击旧官僚大贵族集团的政策中,虽然有滥杀无辜之实,统治后期也有不妥之处,但总体来说,武则天不失为唐代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她执政时期,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二、 开元盛世
1. 解释“开元”的含义:“开元”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有“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其意是想有所作为,励精图治,使唐朝更加兴盛。
2.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中《唐语林》中的一段史料,思考:1. 哪些可说明“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 2. 哪些可说明“天下大理。河清海晏, 物殷俗阜”?
3. 教师小结:正是唐玄宗任用贤能,锐意改革,才使政治稳定,经济稳定,唐朝进入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
三、社会经济繁荣
1. 首先让学生课前收集反映唐朝经济繁荣的资料,并编写成课本剧,上课时进行表演,同时请同学们思考:
⑴唐朝经济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
⑵促使唐朝经济繁荣的因素有哪些?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促使唐朝经济繁荣的因素有哪些?(先进的生产工具——曲辕犁的发明与使用、安定的政治环境、开明的统治政策、富有成效的社会改革、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在讨论过程中,启发学生认识到政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可同今天我国良好的政治环境对经济快速发展的积极作用相联系。
全课总结,展示知识结构
教后反思
课文中引入的图片、史料较多,教学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采用观察法、资料搜集和整理法启发学生对历史的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繁荣的宋元文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司马光和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学习,知道《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并能够识别《史记》和《资治通鉴》两部史书的不同体例。
通过对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及其代表作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明白文学是对现实社会的反映,有什么样的时代背景就有什么样的文学内容。
过程与方法
列表比较《史记》和《资治通鉴》的异同,明确纪传体和编年体的编撰特点,培养比较问题和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宋词作品的欣赏,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其素质。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有关的历史图片和戏剧作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同时增强对有关历史知识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司马光的了解,明白成功伴随着艰苦的努力,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李清照、辛弃疾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以及关汉卿同情人民疾苦的情结是前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通过这种情感的迁移,启迪学生关心国家命运,关注社会发展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资治通鉴》、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和元杂剧
〖教学难点〗:元曲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民族文化是民族之魂,中华民族创造的中国文化始终以其独有的源多流广,博大精深,深刻地影响着世界,身为中国人的我们,更应该了解民族文化的精髓,陶冶情操,完善素质,使我们不仅仅是中国人,还要具有中国魂。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文化的一个片段――繁荣的宋元文化,在浩瀚的史学、意境悠远的宋词和“感天动地”的元杂剧中,领略它的风采。
(板书出示课题)
我们知道,中国五千年的灿烂历史主要是通过史书记载下来的,我国古代的第一部通史是谁编写的?叫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我国历代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之所以称之为“典范”,是因为司马迁开创的“纪传体”,被后来史学家们所沿用,而突破这一体例,重新采用编年体编写史书,并取得卓越成就的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
一、司马光与《资治通鉴》(板书)
1.司马光(板书)
北宋大臣,史学家,字君实,夏县(今山西闻喜)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据史书记载,司马光幼年十分聪明,七岁时砸破水缸救落水小伙伴的故事,当时就被绘成《小儿击瓮图》广为流传
司马光不仅聪明,而且十分勤奋。幼年时,为了有更多的时间读书,睡觉时用一段圆木作枕头,圆木滚动,司马光惊醒,立即翻身下床,挑灯夜读,司马光称之为“警枕”。久而久之,便养成了刻苦读书的好习惯,为他日后主编《资治通鉴》打下了坚实的学业基础。
司马光在编修《资治通鉴》的19年中,几乎付出了他全部的精力和心血。为了编写,他常常废寝忘食,有时家里实在等不上他回来吃饭,便将饭送至书局,还要催几次他才吃。他每天修改的稿子有一丈多长,而且上面没有一个潦草的字。他的房子窄小,夏天闷热,洒下的汗珠常常把书稿都浸湿了。后来他请人在书房里修成一间“地下室”,就在这个冬暖夏凉的地方,专心致志的埋头编书。《资治通鉴》编成后,存放的残稿堆满了两间屋子,而司马光的身体已经十分衰弱,眼睛昏花,牙齿大都脱落。
通过以上三个小故事,我们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聪明+勤奋+持之以恒=成功。司马光成功的标志是《资治通鉴》的问世。
2.《资治通鉴》(板书)
司马光对历史很有研究,他认为治理国家的人一定要通晓自古以来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兴盛衰亡的经验教训。他又觉得,从上古到五代,史书实在太多,皇帝没有那么多时间看。于是他决定编写一部为统治阶级提供治国经验的简明通史。因宋神宗为其命名并作序“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名《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历时19年编成,全书共294卷,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它以年、月、日为序进行叙事,取材范围极广,同时出于“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的目的,全书用大量篇幅记述了历代政治、军事以及民族斗争的有关史实,吸取历史上治乱兴衰的教训,以给统治阶级提供借鉴;加之考证详密,文笔生动,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它的问世使司马光与司马迁齐名。人们将他们视为中国古代史学界的两大伟人,合称为“两司马”。
3.《史记》和《资治通鉴》的比较(板书)
4.想一想
从司马光严谨治学的态度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二、意境悠远的宋词(板书)
1.词的产生及特点(板书)
唐朝中期以来,音乐比较发达,尤其是我国西北地区的民族音乐(高昌、龟兹的音乐)传入长安等地,原来盛行的五言诗或七言诗,句式固定,缺少变化,谱入乐曲有较大困难。为了适应新兴灵活的乐曲,为了便于歌唱,人们就按照乐曲的节拍来填写歌词,这就是词的出现。它实际上是一种新体诗歌,是诗的特殊形式。词的句子长短不一,又叫长短句。
词源于诗,具有诗的一般特点,但又有别于诗,有它自身的特点。
(1)词牌:词因为有乐曲相配,故每一首词都有与其相配合的词调,词调的名称又叫词牌,每一个词调都有一个词牌名。如《虞美人》《清平乐》《水调歌头》等。
(2)填词:诗可以说写诗、作诗,而词的创作称填词,必须依词谱的相关规定(句式、字数、押韵的位置、对仗位置、平仄规定等)去“填”上适当的字,而不是随意地去写。今人填词一般依照清代舒梦兰编写的《白香词谱》去填,另外比较通行的有《词律》《钦定词谱》。
2.重要的词作者(板书)
(1)李清照(板书)
中国古代著名的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人。生活在两宋之交,是婉约派的正宗词人。李清照生于一个有知识的家庭,因家庭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其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后来她和太学生赵明诚结为伉俪。他们的婚姻向来被当作才子佳人、珠联璧合的美满结合。这一时期,她的词作以闺情相思,歌咏自然为主。后期,因金兵南下,北宋灭亡,李清照夫妇举家南逃。不久赵明诚去世,这在精神上给李清照沉重的打击。她只身一人,多年飘泊江南,饱尝了颠沛流离之苦。由于生活的巨大变化,李清照的词风突变,出现了关心国家命运、思念故乡的作品。她的词细腻真挚,流畅自然,后期则充满了沉哀凄苦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介绍李清照的词《声声慢 寻寻觅觅》,诗《夏日绝句》。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词风和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
(2)苏轼(板书)
苏轼,(北宋)四川眉山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在词坛上被誉为“不朽的精灵”。其成就主要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人称“五绝”。就是这样一位天才作家,其人生经历却充满坎坷,饱尝艰辛。他在政治上、生活上遭受一系列打击,尽管他有失望,有牢骚,有悲愤,却始终追求人生的价值和个性的张扬。
介绍《念奴娇》。
大江东去,浪淘净,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全篇气势磅礴,格调雄浑,撼人心魄,为宋词开创了全新的境界,被誉为“千古绝唱”。吟诵这壮美的词句,谁能想到苏轼已经被贬到黄州,正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介绍《水调歌头》。
这首词寄托了苏轼对美好人生的向往。全篇写得酣畅淋漓,摇曳多姿,结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是苏轼在苦恼人生中的真诚愿望,也是千百年来人们向往幸福生活的共同心声。
苏轼的词思路开阔,流畅隽永,气势磅礴,富有浪漫主义精神和雄浑博大的意境。他突破了以往的词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传统,把山川、田野、纪游、交友、说理、怀古等丰富的内容融进词中,扩展了词的题材,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而苏轼本人已化作不朽的文学精灵――永远激励和指点着在人生旅途上艰苦跋涉、在文学的峰峦间奋勇攀登的人们。
(3)辛弃疾(板书)
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居士。与苏轼齐名,合称苏辛。一生坚决主张抗金,收复失地,曾多次进奏,都未被采纳施行。因光复故国的雄才大志未能得到施展,一腔忧愤化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
辛弃疾的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但以慷慨悲壮的爱国词为其主调,代表作有《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等。
介绍《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三、“感天动地”的元杂剧(板书)
1.元杂剧(板书)
元杂剧是一种把诗歌、音乐、舞蹈、表演、宾白相结合,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成的完整的戏剧形式。杂剧在元朝时已趋成熟,结构以一剧四折为通例,在四折之外有楔子,它冠于一剧之首,用来交代人物和故事的前因,相当于开场戏(承、前、转、合)。杂剧每一折都有唱、白、科三种要素,唱是歌曲,主要作用于抒情;白又称宾白,只用念不用唱,包括独白、对白、旁白,主要用来叙事;科是杂剧中的动作和效果。元杂剧的角色分为四类:旦、末、净、丑。其中旦、末是最主要的角色。
2.关汉卿和《窦娥冤》(板书)
关汉卿是元代戏剧的奠基者。在整个中国古代戏剧史上,他的剧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是无与伦比的。他生性乐观幽默,面对多舛的命运和黑暗的现实决不屈服。他说:“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他写过六十多种剧本,代表作有《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等。他的杂剧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他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腐败,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的剧作深刻地再现了社会现实,充满了浓郁的时代气息。
《窦娥冤》写一个孤苦无依的年轻妇女窦娥,遭受无赖陷害,反被受贿的贪官判处死刑,“官吏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窦娥的冤情无处伸张,她临死前发出誓愿,她的鲜血要溅在刑场旗杆的白练上、六月飞雪、大旱三年。关汉卿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让窦娥的誓言实现,愤怒鞭挞了黑暗势力。
《窦娥冤》被列为十大悲剧之一,而关汉卿也被确认为世界文化名人。
3.散曲(板书)
散曲,源于民间,是可以配乐演唱的长短句,是诗词发展到元代的文学形式。散曲大量吸收了民间和少数民族的乐曲,在内容上更能广泛地反映现实生活,与词相比,散曲的音乐性、语言表现力略胜一筹;它的表达自由活泼,题材内容无所不包,因而深为市民所喜爱。散曲和杂剧合称为元曲。
巩固小结
浩瀚的史学,意境悠远的宋词,感天动地的元杂剧,不仅仅让我们领略了宋元文化的风采,也感受了前人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人格魅力,深刻理解了成功的艰辛。同时在李清照、辛弃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中,陶冶了情操,提纯了我们的灵魂。让我们将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珍藏。
最后让我们在苏轼的诗句中结束这节课: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
课程标准: 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说出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
分析宋辽、宋夏和议的影响,并作出客观的评价,提高客观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
学习关于“宋夏和战”的内容,认识战争的性质并评价宋夏和议,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辽、西夏、北宋建立简表”,学习采用表格方式表述历史知识的方法,增强采用多种方式表达观点的能力,并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分析辽、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措施及其与宋的关系,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为历史的发展作出贡献。
通过思考课堂讨论题和“材料阅读”题,提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密切交往,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北方、西北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华民族具有极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教学重点: 知道辽、宋、西夏是并立的政权;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历史事件(如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等)和采用表格方式表达观点的能力;认识到契丹族和党项族等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对开发边疆地区、奠定祖国辽阔的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教学手段:运用地图、表格等手段。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这一课中,赵匡胤、“陈桥兵变”是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契丹族和党项族则是学生比较陌生的民族,封建化进程对学生而言也比较难理解。因此,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通过讲故事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让学生认识到三个政权的并立;并通过有关图片讲解和适当地补充知识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学习效果,以实现教学目标。
课 时:1课时
课 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引导学生回顾复习第一单元隋唐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内容和特点。
出示四幅图片:隋、唐疆域图;《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辽、北宋、西夏形势图》,让学生观察图片发现中国这一时期总的形势有是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老师介绍唐末的藩镇割据,以及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分裂动荡时期的情形,五代分布在我国北方,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史称“五代”。在南方和今山西地区则先后建立个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在这一时期,我过先后出现了辽、宋、夏、金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导入本单元、本课辽、宋、夏、金等民族才政权并立的时代,使学生对这一时期总的形势有一个认识。并且明确从本课开始,中国古代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其特点是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讲解新课
一、澶渊之盟:
1.北宋政权的建立。(师生归纳北宋的建立的信息)
教师依图《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简单介绍唐亡以后的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指出由于后周世宗的改革和民心所向,统一趋势逐渐加强。
学生讲述 “陈桥兵变”的故事(课前即让学生自己准备),了解北宋王朝的建立经过,并以此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师生归纳:时间960年,、建立人物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都城东京。
利用《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学生观察北宋建立后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用《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说明北宋基本上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并指出北宋未能统一全国,同时并立的还有辽、西夏等政权,由此引出下面的学习内容。
2.辽政权的建立。
你了解契丹这个民族的哪些知识?组织学生并对课本文字、插图进行阅读、观察并表述。
或者教师适当补充有关介绍契丹民俗的知识:诗“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或介绍关于契丹族的起源的美丽传说。让学生从这首诗、故事里描写这个民族的生活情景? 让学生对契丹有一个感性认识。
对课本插图组织学生讨论:“契丹矛”和 “契丹文字”说明了什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师生归纳:“契丹矛”反映了契丹族已会制造和使用铁器以及勇猛善战;“契丹文字”是学习汉文化的重要成果。说明契丹民族的强大。
契丹国是如何建立的?阿保机在历史上有什么贡献 ?指导学生归纳课本内容与有关的信息: 916年,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耶律阿保机是位杰出政治家,为契丹族、,为北方、为历史的发展作出贡献。
学生阅读教材小字:石敬塘为什么要把幽云十六州拱手送给契丹国?对宋辽产生什么影响?对石敬塘甘作“儿皇帝”你有何看法? 讨论回答。
3.宋辽之间的和战。
教师指导学生读书:说说宋辽之间的和战的采用史实:
线索:(1)北宋建立后对辽两次用兵,企图统一北方,宋辽处于战争状态。(适当穿插扬家将的故事)
关于北宋的北伐,可向学生提问:北宋为什么要对辽进行北伐(目的)?北伐的结果如何?为什么北宋的北伐会失败?(失败原因)。
教师总结指出:当时的北宋还不具备统一的实力,统一的时机还不成熟。多次对辽战争的失败,使北宋统治者产生了“畏辽”的心理,加之国内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宋开始侧重于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对辽政策由进攻转为防御,实行了“守内虚外”:禁军有一半是驻防在京师及其附近,其余分别戍卫国内要冲地区,只有少量的禁军屯驻在边境上,这使得北宋御敌能力更为减弱。幽云十六州拱手送给契丹无险可守,辽的强大。
(2)澶渊之盟
让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澶州之战”。通过故事了解辽攻宋的目的(掠夺、扩大地)、了解寇准主战具有反掠夺的正义性以及宋真宗的懦弱、妥协,知道宋朝是在有利的形势下订立了“澶渊之盟”。让 学生了解盟约内容。
教师总结:1004年辽军大规模地进攻北宋,寇准主战,宋军在澶州打败辽军后,于第二年1005年宋、辽和议----澶渊之盟。此后,宋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n 组织学生讨论:对“澶渊之盟” 谈谈你的看法,你怎么评价?
教师通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得到正确认识,从而作出客观的评价,如:“当时辽宋为什么会议和?”(辽军事上的失败和北宋的软弱)。“北宋政府每年送给辽的‘岁币’是从哪儿来的?”(加重人民的负担)。“签订了盟约,基本不打仗了,对双方有什么好处?”(和平的局面,有利于双方,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指导学生阅读课本选自《栾城集》的一段引言,增强对和议积极作用的认识。
二、宋夏和战:
1.夏政权的建立 。
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简介归纳夏政权的建立。
或者学生利用本地资源查阅介绍元昊,扩展资料。并说说作为古都的银川有那些历史的痕迹。(西夏王陵、兴庆区、西夏区、昊都等)
教师总结,元昊是党项族杰出的领袖,他于1038年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建立西夏。他通晓汉语,喜读汉文的法律和兵书,善于绘画,可以说他文武兼备,多才多艺。他当政以后,仿照宋朝的政治制度建立官制、兵制和法律制度,还仿照汉字创制了西夏文字。总之他推动了党项族的历史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2.宋夏之间的和战。
组织学生阅读讨论归纳几个问题:西夏为什么要进攻北宋?西夏和北宋达成议和的原因是什么?辽、夏政权与宋的关系有什么共同点?如何认识宋、夏、辽之间的和与战?你从中有那些认识。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
第一、辽、宋、金之间有战有和,战和交融。辽、宋、金之间的战争是民族大家庭中的纷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无侵略与反侵略之别;辽、宋、金之间以和为主,和是主流,以相互的交流发展为主。 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密切交往,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北方、西北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华民族具有极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
第二、辽、西夏统治者的掠夺性和北宋统治者的腐朽、软弱性。
第三、北宋军民英勇抗击辽、西夏的掳掠的战争是正义的,他们的精神令人敬佩。维护了中原和南方地区的相对稳定,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三、碰撞中的融合:(课本介绍了辽、西夏统治者向汉族学习的措施和成果)
教师首先提问“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融合的表现有哪些?”请你找找民族融合、碰撞的例子 (文字、图片 )。
让学生进行自由自由发言、讨论。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和彩图加强学生对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感性认识。
教师最后可归纳出以下几点:
辽统治者重视农耕,推行汉法,革除弊端,创立“胡、汉分治”的政策,使辽很快进入封建社会。西夏统治者也积极地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并最终确立了封建制度。宋与辽、西夏在碰撞中、特别在和议后的密切交往中,共同获得了新的发展,进行了新的融合。
学会农耕、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模仿汉字创造文字、学习汉人的生活习俗等。
彩图“反映了其游牧民族的本色,上面精美的龙形等雕饰又反映了学习汉文化和与汉民族的融合。彩图反映了西夏文是学习了汉字的方块字形、采用了汉字的笔画创制的,是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
小结全课:1、练习:
民族政权 建国时间 民族 杰出首领 都城 重大事件
辽 916年 契丹族 耶律阿保机 上京 辽宋的战争与澶渊之盟
西夏 1038年 党项族 元昊 兴庆 宋夏战和
宋 960年 汉族 赵匡胤 东京 宋、辽、夏战争与议和
2、组织学生谈学习成果与心得。
作业布置:填充图册、心得。《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史料学习,使学生了解宋代社会的乡村生活、市民风貌和民间传统节日的风俗。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和家乡传统节日的风俗。
(2)通过交流讨论,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宋代社会乡村生活、市民风貌等,培养分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难点:通过宋代民间传统节日的风俗与现代家乡传统节日风俗比较,学习比较学习方法。
【教材分析】
两宋时期是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这种文明也反映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其特征就是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社会生活都丰富多彩。宋代作为我国社会生活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阶段,其丰富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多姿多彩的节日风俗,呈现了中国传统农业习俗在城市生活刺激之下的新发展,使中国的城市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
本课紧承两宋经济,从社会各阶层的状况、农村生活、城市风貌三个方面来介绍宋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板书设计】
第十三课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士:读书人
农:农 民
社会阶层 工:手工业者
商:商 人
丰富
乡村生活 传统节日多姿多彩:元旦、寒食、冬至
多彩 文化生活形式多样
的 城市居民 主体:坊郭户(非农村户口的城市居民)
官僚、商人、雇工、下层知识分子
社会 文化生活 瓦舍 (娱乐场所)
勾栏 (演出场地)
生活
体育运动 蹴鞠(足球)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的家乡敦煌的莫高窟之所以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是因为它是融建筑、彩塑和壁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宝库,谁为同学们介绍一下莫高窟的概况?
(多媒体展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的建筑、彩塑和壁画的影像资料。
『教师讲述』
莫高窟现存洞窟492个,其中宋代开凿的洞窟就有45个,在洞窟中数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部分是壁画,又反映当时社会生产劳动场面、社会生活场景、中外使者交流盛况以及音乐、舞蹈、杂技等的画面,是研究宋代历史的宝贵资料,在这座“墙壁上的图书馆”里我们可以领略到宋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掠影。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第13课《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吧。
讲授新课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第70页,齐声朗读“士农工商”一目的黑体字部分,然后用自己的话简要介绍其中的一个阶层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多媒体展示)课题、“假如你是宋代士农工商中的一员”的问题
(学生介绍完后教师补充讲解,同时多媒体展示“士”、“农”、“工”、“商”四张幻灯片。)
『教师讲述』
在宋代的人口结构中,士农工商四个阶层里,农民占绝大多数,那么农民的生活境况如何呢?让我们共同去宋代的农村,体验一下乡村生活吧!
(多媒体展示)“乡村生活”
由于宋代农民中自耕农和半自耕农占多数,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广大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也不断得以丰富,而民间传统节日正是老百姓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的集中体现,下面我们分组进行一个介绍宋代传统节日的“快乐大比拼”的游戏。
(多媒体展示)“宋代民间三大传统节日——元旦、寒食、冬至”及其他传统节日名称。
小组活动:第一组介绍“元旦”,第二组介绍“寒食节”,第三组介绍“冬至”,第四组介绍其他传统节日中的任意一个。
学生介绍时,(多媒体展示)“元旦”、“ 寒食节”、 “冬至”的影像资料。
对现代社会不再过的寒食节,教师作补充讲解。
『教师讲述』
寒食节原发地是山西介休绵山,相传春秋时,介子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携老母隐居介休绵山,重耳烧山比他出来封爵,介子推母子隐迹焚身,晋文公为悼念介子推,下令在子推忌日(冬至后105天),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节日期间,老百姓用白面制作面燕,名曰“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之音,意为不忘介子推高风亮节,节日里有祭祖、插柳、踏青等活动。2640多年后的今天,寒食节因与清明节时间接近,寒食节已经融合到了清明节之中,人们已不再过寒食节,但寒食禁火,演变为今天的护林防火,寒食插柳,演变为今天的全民植树造林活动。而寒食节蕴含的介子推忧国忧民,忠君爱国、勤政廉洁的政治抱负是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纽带,寒食文化以忠孝为核心的内涵,以及由忠孝延伸而来的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更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活动方式。
传统节日不仅充实了社会生活,而且增进了社会人际和谐关系,对缓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不断前进起了重要作用。所以像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可以历经各代延续至今。
通过同学们和老师的介绍,咱们现在知道了宋代老百姓的多彩民俗,那么宋代居住在城市的人们又是如何生活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三目“城市风貌”。
北宋都城东京和南宋都临安的人口都超过了百万,城市规模宏大,要一下子了解宋代城市的整体风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让我们以北宋都城东京为目的地,做一次快乐的“东京二日游”的旅游观光吧,以游客的视角感受一下宋都的富庶与繁华。
(多媒体展示)“东京二日游日程表”要求同学们自己阅读第三目的内容设计讲解词,做一次义务导游员带领游客观光东京城。
教师补充: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宋都东京,在今后两天的行程中将由我为大家服务,今天上午我将带领大家参观汴河西岸的东京朱雀大街,领略宋都的风土人情和城市布局。
请大家顺我左手看,这里是宋都最繁华的商业区,这里商贾云集,买卖两旺,住在这里经商的我们把他们称为“坊郭户”,从街头人们的服饰上,大家可以可出他们不同的身份,这个穿短衫的是雇工,他后面坐着指挥赣货船绫罗绸缎的是商人,而头戴布巾挥汗如雨的工匠也是商人最主要的合作者,座着轿子悠闲逛街的自然就是当官的了。他们就是东京城的居民主体。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这里的文化、体育活动开展得非常丰富,今天下午我将带领大家前往娱乐场所——瓦舍,在那里泥浆看到精彩的杂技表演,听听东京说书人为你讲几段脍炙人口的传统话本故事。
(通过让学生担任导游员,涉及讲解词的活动,引导学生讲解勾栏中将要上演的戏曲种类及宋代最流行的体育运动——蹴鞠的分类及玩法。不仅让学生了解宋代人的社会生活,更是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课堂小结
(多媒体展示)“重点回访”,(通过板书地树立讲解进行重点总结)。
课堂练习
1、(多媒体展示)“超级搭档秀”竞赛规则。
学生两人一组,通过幻灯片出示的词条,帮助学习理解识记基本观念。
2、(多媒体展示)单项选择题
3、(多媒体展示)连线题
4、(多媒体展示)“拓展练习”:
讨论:
1、说说你所知道的现代节日。(培养学生观察、搜集资料能力)
2、为什么在传统节日的继承中还会产生新的节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隋的统一与大运河》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知道隋朝建立和统一南北的时间。了解大运河开通情况并认识其历史作用。
2. 过程方法与能力:通过分析隋朝统一南北的原因,帮助学生掌握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全面分析问题的方法;通过正确评价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隋朝结束南北分裂、实现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千百年来享誉世界,是中华民族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感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教学要点
重点: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的开凿极其历史意义。
难点:①开皇之治:由于本部分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不易引起学生兴趣,而且教科书叙述比较简洁,学生理解起来有 一定难度。②对开凿大运河的评价:学生由于生活经历有限,评价历史事件容易简单化。如何引导学生对大运河的开凿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是本课的又一难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项伟大的工程,与长城一样,千百年来享誉世界,被称为世界工程技术史上的奇迹。你们想知道它的具体情况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隋朝,了解相关的历史。(板书课题)
2.讲授新课
一、祖国南北重归一统
(一)隋的建立和统一
⒈隋朝的建立
建立者:杨坚 建立时间:581年 定都: 长安
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北周的功臣,封隋国公。581年杨坚废周静帝自立,国号隋,都城在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他在位时有两个年号,开皇和仁寿。隋朝建立后8年,攻灭陈朝,统一全国。当时统一全国的条件是什么呢 (自东汉以来,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特别是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经过长期交往,在生活、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已基本上汉化了。南北政权的使者往来频繁,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渐消失。这样,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为隋朝统一全国提供了有利条件。东晋、南朝时,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而且也带去了中原的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劳动,使江南经济得到发展,为隋朝统一全国提供了物质条件。北朝自北魏以来,经济发展较快,南北边境上的民间贸易频繁,双方的官员也违禁互市牟利。南北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打破界限,加强经济交流,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人心向往统一,企盼有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
⒉隋朝的统一(时间:589年)
隋朝之所以能统一南北,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①客观原因是由于隋朝顺应了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和南北经济发展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回忆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指出北方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已经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杨坚代周建隋,汉族地主阶级在政治上又取得了统治地位,原来造成南北对立的民族矛盾逐渐消失。同时,隋朝以前的南北分裂局面阻碍了社会经济的交流和发展。随着南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求南北方结束政治上的敌对状态,实现统一。同时,南北对峙使得广大人民深受割据战争之苦,负担着更为沉重的兵役、劳役和赋税,很多人流离失所,所以也迫切要求统一。这一切,都为南北统一准备了客观条件。②主观原因是由于隋朝的强大。隋朝在经济、政治和军事方面,都明显比陈朝占有优势。隋朝占据北方大片土地,人口2 900万,远胜于陈朝。北方自北魏实现统一后,农业生产不断发展。隋文帝代周以后,励精图治,在政治上着力进行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特别加强了府兵建设,控制了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陈朝占有长江以南土地,在南朝几个王朝中疆域最小,国家统辖的户口200万,兵不过10万,以后主陈叔宝为首的陈朝统治集团非常腐败。陈后主本人“荒于酒色,不恤政事”。在他的统治下,库藏空虚,人民负担沉重,民怨沸腾。史载隋将韩擒虎渡江以后,江南父老“来谒军门,昼夜不绝”,说明陈朝已失去了民心。因此,虽然南北统一是历史向南北政权提出的共同课题,但结果是隋朝完成了统一的历史重任。
3.隋朝的统一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它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延续了270多年的南北分裂局面,使经济上同样繁荣的黄河、长江两流域统一在一个政权之下,推动了民族融合,消除了南北经济交流的障碍,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同时也为唐朝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清人王夫之曾经评论说:“隋统一天下,……以启唐二百余年承平之运。”隋文帝统一南北所起的作用,其功绩可与秦始皇相提并论。
(二)、关于开皇之治(经济上轻徭薄赋、政治上整顿吏制,以及“开皇之治”盛世局面的形成三个方面)
隋朝的富强可以从人口繁盛、仓廪充实两方面进行理解。人口激增是农业发展的显著标志,隋初有户450万左右,灭陈以后,总户数为700万左右。自开皇九年至大业二年的17年中,隋朝的总户数由2OO万左右增加到890万左右,其增长速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史上是少见的,比唐朝盛期高宗至玄宗天宝年间还要高。
其次,分析隋朝富强的原因,从而使学生感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大运河的开通
1.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原因:
从政治上来说,是巩固隋朝政权的重要措塑。开通运河可以加强江南地方和洛阳的联系,以便通过运河直达江淮,进一步控制江南地区。开通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可以大大缩短行程,加强对南方人民的统治。至于永济渠的开凿则是出于考虑征伐高丽的需要。
从经济上来说,当时中国的南方,经过六朝的劳动人民的辛勤开发,已成为繁富之地。而自古号称天府的关中,由于屡遭战乱,已经不能满足隋朝中央政府的需要,尤其京都长安粮食供应更是匮乏,,因此急切需要转运南方的粮食、布帛。那么如何运转呢?陆路运费太高,而且全靠人力、畜力,车轮又没有近代的轮胎,运输量小;水路则海运还不发达,又无贯通南北的自然河流。因此,打通江南通往中原的水道,解决南粮北运问题,便成了隋朝统治者的当务之急,也是广大人民的迫切需要。那么,利用旧河道开通运河是当时最好的办法。
隋炀帝贪恋江都的繁华,为了本人巡游享乐的动机也存在,但不是主要因素。
开通运河的条件:隋朝政治上统一,经济上强盛,为开凿大运河提供了条件。
2.大运河概况:一个中心,两个端点,四条河段,全长2 000多千米。
3.大运河与世界上著名运河进行比较,使学生理解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运河。
运河名称 通航时间 全 长
大运河 610年全程开通 2000多千米
苏伊士运河 1869年 161千米
巴拿马运河 1920年 81.3千米
4.评价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一方面,大运河的开通,对加强我国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巩固国家统一都起到了巨大作用,应充分肯定;但另一方面,隋炀帝在开凿大运河的过程中,过度役使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阶级矛盾也日趋深刻化了。
小结:隋的统一,是三国两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局面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隋建立后采取的各项措施,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至于隋的短暂,其根源在于隋的暴政,这为历代统治者,特别是唐朝的统治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教案
〖课程标准〗
知道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等名医名著。 知道《水经注》《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重要著作。
以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为例, 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知道《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的重要科技著作;知道中国古典小说的四大名著,了解明清时期世俗文学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
选取中国古典小说的图片, 让学生畅谈最喜欢的人物形象。讨论“李时珍、宋应星为什么能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成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李时珍、宋应星等人献身科学的精神和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学会欣赏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的艺术性,了解其在中国及世界文坛中的地位;学习曹雪芹等人敢于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抨击封建礼教的反叛精神。
二、教材分析
明清时期,随着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经济的发展,引发了科技领域和文化领域的大发展。学好本课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更好地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 及四大名著。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形成持之以恒、执着进取、求真务实、注重实践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教学方法选择
采用问题教学法、参与导学、共同探究体验式教学法。精讲深化、设疑讨论、列表分析。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指导
表演体验法、问题讨论法、列表归纳法。
三、学情分析
四大名著的有关内容早已通过影视剧闯入学生的生活,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易于激起兴趣。对于李时珍及《本草纲目》,学生也非常熟悉,因为在小学课本里,学生早已学过,只有宋应星及《天工开物》学生比较陌生。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初一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大多仍以感性认识和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本课不要求学生欣赏名著的艺术性和分析总结中国科技发展的特点及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就不会有疑难和障碍,易于实现教学目标。因此,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重点为“帮助学生形成持之以恒、执着进取、求真务实、注重实践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李时珍新书《本草纲目》出版发布会。由学生创作表演,需要主持人一位,记者三位,李时珍扮演者一位。
设计意图
采用发布会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创作表演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讲授新课(一)
问题驱动,感受新知:
1.《本草纲目》是谁写的?它记载的是什么方面的内容?获得了什么样的赞誉?
2. 同一时代还有什么科学巨著?它们又是谁写的?分别记载了什么方面的内容?获得了什么样的赞誉?
3. 李时珍与宋应星为什么能够取得辉煌的科技成就?
设计表格,整理归纳:
想一想:
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有什么特点
优势:
1.科学家重视实验,注重运用数理方法。
2.已开始显露出一些近代科学研究的特点。
劣势:
1.明清科学技术与西方近代科技相比,已远为逊色。
2.明清实行文化专制,闭关锁国,使中国和西方科技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
讲授新课 (二)
1. 展示四大名著的相关图片和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回答相关问题。
2. 师生共同完成“明清小说成就”表格。
出示四大名著图片,回答
1.你知道以上图画出自哪部著作吗
2.你知道作者是谁吗
3.该书成于何时
4.它在我国小说史上的地位如何
5.本书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
6.写作特点是什么
小说名称 作者 内 容 价值
《三国演义》
罗贯中
展示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各政治集团间军事、政治、外交的巨幅画卷,宣扬“拥刘反曹”的正统观念与忠义思想,反映元末社会动荡中民众渴望统一的愿望
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水浒传》
施耐庵
根据北宋末年宋江起义创作,围绕“官逼民反”的主题,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
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西游记》
吴承恩
取材民间玄奘取经的故事,运用轻松明快、幽默诙谐的语言塑造出孙悟空的形象,反映民众要求挣脱人身束缚、追求自由的愿望
长篇神话小说
《红楼梦》
曹雪芹
以贾府的兴衰为背景,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广泛触及清朝中期的社会生活,揭示清王朝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古典小说的颠峰
3. 畅谈“我最喜欢的四大名著人物形象”,体验交流,加深理解。
4. 启发学生思考:明清小说盛行的原因是什么?
议一议:我最喜欢的四大名著人物形象?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市镇的日益增多,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符合市民欣赏要求的小说也日趋成熟;同时北宋以来印刷技术的不断提高与发展,为小说的流行创造了条件。明清小说的盛行是当时时代的反映。
5. 引导学生回忆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正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队伍的不断壮大,明清时期的文学才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和内容,那就是世俗文学的兴起、古典小说的盛行。以市井小民为主人翁、反映市民阶层生活的世俗文学也不断涌现,如“三言”“二拍”等。
练一练:
1.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是( )。
A.《水浒传》 B.《三国演义》
C.《西游记》 D.《红楼梦》
2. 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的是( )。
A.《本草纲目》 B. 《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 《梦溪笔谈》
课堂小结
伴随着明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科技领域涌现了一批总结性的、集大成的作品。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其中的代表之作。与科技一度繁荣交相辉映的明清文坛上,古典小说四大名著横空出世,世俗文学开始兴起,展现勃勃生机。
板书设计
一、明朝科技成就
1.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2. 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二、明清文学成就
1. 四大名著的盛行
2. 世俗文学的兴起《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教案
一、教材内容
本课教材用 “雕版印刷”和“火药”“赵州桥”三目来说明唐朝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 其中“雕版印刷”和“火药”都属四大发明之一,是在唐朝发明的。“雕版印刷”介绍了发明的过程、发展的情况。“火药”介绍了火药的发明以及唐末用于军事。“赵州桥”说明了它被誉为“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原因。
二、课程标准
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发展的贡献。
以赵州桥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唐末印刷业的发展情况,认识雕版印刷业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知道火药的发明及其在军事上的最初运用。
知道赵州桥,以及它的设计者李春;了解赵州桥设计的巧妙之处。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有关内容,描述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以及唐末“火箭”的制造与使用。在此基础上讨论和总结雕版印刷术、火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观察有关赵州桥的图象资料,了解赵州桥的基本设计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科技精神和创新意识。
通过对赵州桥的学习,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四、重点:雕版印刷术、火药的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难点:对火药作用的正确认识。对赵州桥设计原理的理解。
五、教法、学法设计:
1、 本课内容比较抽象,要充分使用教材中的插图、史料等,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和学生提出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共同探究、合作学习。
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隋统一,结束了几百年的割据分裂状态,至唐灭亡,期间虽也发生过一些战争,但总的来看,国家处于相对安定的局面下。从开皇之治,经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国家经济繁荣,国力强大,中外交往频繁。各族人民经过共同努力,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
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无论是在科学技术、医学还是在诗歌、建筑、绘画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成就和伟大的创造。本节课,我们共同了解一下隋唐文化在科技方面的表现。
(二)讲授新课
1、雕版印刷
引导学生回忆作为“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然后进一步指出,造纸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文化的普及,但是一字一句地靠手来抄写,很不利于文化快速广泛的传播与交流。
通过幻灯片让学生观看印章和拓石。(结合教材注解,简要介绍)
在印章与拓石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至迟在唐代人们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引导学生想象雕版制作的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补充,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雕版印刷有何优点?又有哪些不足之处?
教师总结:唐朝初年发明的雕版印刷大大方便了文化的传播。并且,唐朝末年雕版印刷业已经比较发达了,这体现在哪里?(印纸、印刷业中心、《金刚经》)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通过幻灯片让学生观看《金刚经》的图片。观察插图《金刚经》,并让学生说一说,从哪里可以看的出来唐朝的雕版印刷已经很发达了?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发现,培养他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阅图简介:《金刚经》是一部经卷。画面精美,文字清晰,足见当时的印刷技术已很纯熟了。
那么,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有何历史意义呢?(引导学生从国内意义和国际意义分析)
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
火药
教师讲解:火药是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丹的过程当中发明的。它的发明在化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幻灯片让学生观看炼丹家在炼丹的过程中引起的爆炸。
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他的《丹经》一书中,第一次把火药的配方记录下来。
教师讲解: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最初用火药制造的武器叫“火箭”,也叫“飞火”。
引导学生思考:过去的“火箭”和现在的火箭有什么不同?提倡大胆想象,既要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比较的能力。
学生结合实际,比较分析,找出异同。
赵州桥
隋唐的建筑已达到相当成熟阶段。建筑规模宏大,气魄雄浑,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尤其在桥梁工程方面,有突出成就。
指导学生欣赏课本上的彩图-一河北赵州桥,指出桥的建筑特点。(石拱桥)
教师简介:赵州桥是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的。坐落在今河北省赵县城南洨河上,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欧洲出现类似的石拱桥要比赵州桥晚700多年,而且早已毁坏。
引导学生阅图评价赵州桥:赵州桥设计非常科学,由五拱构成。中间的大拱跨度37.45米,大拱两端各有两个小拱,它既可减轻大拱及桥基的负载,又可分洪和节省建筑材料。同时,小拱对石桥本身也增添了美观、玲珑和生动的姿态。赵州桥坚固耐用,桥面平缓,有利于交通。赵州桥至今基本上保持原貌,车马仍可通行。赵州桥是我国也是世界桥梁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智慧。
(三)反思感悟,面对现实
多媒体展示材料(联系现实综合运用)
材料一:它的出现为当时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和反封建斗争提供了有力武器,对于资本主义方式的确定和思想文化的主流传播起了巨大作用。
材料二:如果没有它,世界也许会少受点痛苦;但另一方面,中世纪欧洲那些穿盔甲的骑士们可能仍然在他们有护城河围绕的城堡里称王称霸,不可一世,而我们的社会可能仍然处在封建制度的奴役之下。
回答有关问题:
(1)材料一、二中的“它”分别指的是什么?“它”出现在何时?说说该时期科技发达、文化先进的主要原因。
(2)通过学习,我们为中华古老灿烂的先进文明而自豪,当今中国仍然是个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如果你是未来国家的决策者,你会采取怎样的措施?
(3)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试分析科学技术给现代社会带来的利与弊。
(四)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术、火药和赵州桥等科技成就。隋唐时期科学技术高度发展,这是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政治清明、制度创新的结果,同时也为宋元时期我国古代科技的发达奠定了基础。
(五)布置作业
动脑:唐朝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众多的科技发明?
动手:拿橡皮制作一个雕版印刷的模子。《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教案
课程标准:
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了解活字印刷的优点,认识中国发明的活字印刷是世界印刷技术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对传播知识、促进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了解指南针、火药的发明、改进、应用及向外传播情况,认识指南针促进了欧洲航海业的发展,火药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震动。了解黄道婆对棉纺织技术的革新、对元代棉纺织业的贡献,初步认识先进生产工具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大家熟悉而自豪的科技成就“神州五号”升入太空,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通过实验操作来比较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讲述活字印刷的优点,认识该发明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培养学生对历史理解能力、锻炼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结合图片讲述历史,了解指南针对中国及欧洲航海业的促进作用和火药对中国作战技术的影响、对欧洲社会的巨大震动。培养学生“看图说历史”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收集并讲述黄道婆的事迹,通过学生的表演,认识黄道婆对元朝棉纺织业的贡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宋元时期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了解我们的祖先在科学技术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鼓励学生为再创中华科技的辉煌而努力学习,勇攀科学高峰。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宋元时期三大发明及棉纺织技术的革新,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难点: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屏显]放录象“神舟五号”升入太空
[师]同学们看了这一段录象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生]各抒其见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神舟五号”升入太空更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一件事情。其实,早在我国古代就有许多科技成就居于世界的领先地位,大家知道有哪些吗?
[生]七嘴八舌
[师]对了,四大发明中有三项是宋元时期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屏显]课题“第15课 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
【讲授新课】
[师]宋元时期,科学技术在隋唐繁荣的基础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处于世界文明的颠峰时刻,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
[屏显]一、印刷术————活字印刷术
[屏显]“毕昇”的图片
[师]大家知道他是谁吗?
[生]略
[师]他是什么时期的人?
[生]略
[师]他的身份、地位如何?
[生]略
[师]此人有什么了不起的创造?
[生]略
[师]很好。
[屏显]活字印刷术
[师]其实在此之前,印刷术已有了一次创新,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生]雕版印刷
[师]它是在什么时候发明的呢?
[生]唐朝
[师]对了,有了雕版印刷,为什么还要发明活字印刷术呢?
[师]下面就请两组同学上来用两种不同的印刷方法为大家演示一下:
[师]第一组同学演示雕版印刷;第二组同学为大家演示活字印刷。
[生]两组同学演示
演示结束后:
[师]大家看了他们刚才演示,分析一下,活字印刷与雕版印刷相比,究竟好在哪里?
[生]省时、省力、省料、灵活、方便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大家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课堂上又能积极踊跃的参加,表现得都非常出色。老师希望以后每个同学,每节课都能像今天这样积极踊跃地参与课堂活动中。
[师]大家知道活字印刷是怎样流传下来的吗?
[生]略
[师]对了,这样一项伟大的发明创造唯一记载下来的是沈括的《梦溪笔谈》。指导学生阅读“每课一得”。
[屏显]沈括的《梦溪笔谈》
[师]这充分说明活字印刷术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
[师]由于泥活字易损坏,难着墨,所以未大力推广。后来,元朝的王桢又制成了木活字。
[屏显]“木活字”
[师]后还发明了圆盘形活字盘,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
[屏显]“圆盘形活字盘”
[师]到了清朝,又出现了金属活字。活字印刷传人朝鲜后,朝鲜人民又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铅活字。约15世纪,活字印刷又传人欧洲国家。欧洲的活字印刷比中国要晚了四百多年。
[师]中国的这一项伟大发明创造,对中国、甚至整个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下面大家讨论两个问题:
[屏显]讨论: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给社会发展带来了什么好处?(从文化发展和社会效益方面分析)
2、你知道我国的印刷术近年来有什么变化吗?
[生]小组讨论、回答
[师]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对传播知识、促进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节省了材料,提高了印刷效率,给社会带来了很多实惠。近年来,我国印刷业开始了“告别纸与笔、铅与火、走向光与电”的时代,由键盘输入汉字,经电脑排版后,通过打印机打印出来,由电脑程序控制的复印机、油印机可进行大批量高质量的印刷,另外扫描仪、数码照相机也可与电脑相连,实现方便快捷的图文印刷。所以,同学们也应该多多了解我国和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努力学习,增长知识,这样,才能适应将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局面。
[师]宋代不仅在印刷技术上有了突破,而且在指南技术、火药火器制作上有了重大改进,并将它们广泛应用于航海业和军事领域。
[屏显]二、指南针与火药的应用
[师](指导学生看本目内容,然后把全班同学分成男女两组)
女同学一组:讲述指南针的发展历史,思考:
[屏显]1、宋代指南针技术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进步?
2、指南针除了用于航海外,还可以用于什么方面?
女同学一边讲得时候,一边
[屏显]“司南”
“罗盘针”
男同学一组:讲述火药火器方面的发展情况,并能列举几个火药火器的名称。思考:
[屏显]1、火药最早是何时、何人发明的?
2、火药的发明有什么重大的历史意义?
男同学一边讲的时候,一边
[屏显]“火药武器”
[师]大家讲得非常好,正如西方学者培梗所说:
[屏显]“这三种东西(印、火、指)曾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状态……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创作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师]的确,中国的这些发明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我们有着辉煌的过去,但它不能代表现在。现代国家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所以科教兴国成为许多国家的基本国策。我们大家更要以科技武装自己,不断接受新知识,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师]历史发展到了今天,看,大家住得好、吃得好、穿得也比较讲究。你们看看身上穿的衣服基本上是用什么原料做成的?
[生]棉花
[师]对,用棉花做成衣服,穿起来比较柔软、舒服。但这种成品衣服需要用多种不同的手工技术整合而成。古代元朝在棉纺织技术方面就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屏显]三、棉纺织技术革新
[师]在元朝棉纺织技术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就是(停顿)
[生]黄道婆
[屏显]“黄道婆”
[师]黄道婆在棉纺织技术方面作出了哪些贡献呢?请大家先来欣赏一段相声后再回答。
[生]学生表演
[师]看了刚才的表演,同学们阅读课文有关内容来回答:黄道婆在棉纺织技术方面有哪些贡献?
[生]略
[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1、她对制棉工具和织造方法的技术革新。
[屏显]“木棉搅车”
“木棉纺车”
[师]2、毫无保留地传递先进技术,使松江棉纺织业落后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成为江南棉纺织业中心。3、促进了全国棉纺织业蓬勃发展,棉布成为广大民众普遍使用,改善了人民生活。
【小结】:
[师]宋元时期的这些科技成就,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而且这些成就多出自普通劳动者之手,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劳对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你们应该从毕昇、黄道婆身上学习哪些优秀的品质呢?
[生]略
[师]讲的很好,下面请同学来给大家归纳一下本课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生]略
[师]很好,围绕这一课内容,大家完成一个作业:
【作业】
[屏显]:
1、列表归纳宋代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
2、讨论:我国古代科技成就举世公认,但鲁迅先生却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
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来看风水;外国用鸦片看病,中国却用它来当饭吃。”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第19课 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反击战等基本史实。
能够正确识读“雅克萨反击战形势图”和“《尼布楚条约》中俄边界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2)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课文在中提供的历史材料,初步学会阅读历史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的方法,收集明清时期中国人民为抗击外国侵略者而英勇斗争的故事,初步学习收集材料的方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初步学会讨论论从史出的方法,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反击战,感受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历史使命感。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2)通过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团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教学重点]:明清抗击外国侵略和英勇斗争,如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这些斗争是保卫国家主权与民族利益的正义斗争,巩固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在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
[教学难点]:《尼布楚条约》的签订。该条约“为什么是一个平等的条约?”这是学生难以理解的,而根据条约划定的中俄边界东段的具体分界线也是学生不太容易掌握。
[教学方法]:讲读法 讨论法
[板书设计]:
第19课 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
一、戚继光抗倭
1、倭寇的骚扰
2、戚继光带领戚家军抗倭 (台州大捷 1561年)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
1、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1624年)
2、郑成功收复台湾 (1662年)
3、收复台湾的意义
三、雅克萨之战
1、沙俄侵占雅克萨和尼布楚
2、两次雅克萨反击战 (康熙)
3、中俄尼布楚条约 (1689年 内容 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有着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为了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壮美的英雄赞歌.你能说一说你崇敬的民族英雄有哪些吗?
学生活动:说出自己崇敬的民族英雄,如: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等等.
教师活动:这些民族英雄都是我们应该永远尊敬和怀念的.今天让我们去了解一下明清时期中国人民为了反抗外来侵略作了哪些英勇的斗争,涌现出哪些民族英雄。请看第19课《明清抗击外来侵略的英勇斗争》(板书)。
教学新课:
一、戚继光抗倭(板书)
教师:在福建,浙江沿海地区,有一种圆形中间带孔的饼,叫光饼,也叫继光饼,据说是为明朝著名将领戚继光打倭寇而制成的。作战时士兵们都用绳子将带孔的饼穿起来背在身上,饿了就拿饼吃,不停下来休息,往往出其不意消灭敌人。后来老百姓家家烙制这种饼,送给戚家军支援他们的抗倭斗争。这个民间故事生动表现了戚继光抗倭的丰功伟绩,也反映了人民对他的爱戴和怀念。提问:从这个故事中,大家能获得什么有效的信息呢?
学生回答:
教师:什么是倭寇?为什么要抗倭呢?戚继光是如何抗击倭寇的呢?下面我们请一些同学来介绍。
学生活动:倭寇的由来、危害。
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戚家军; “鸳鸯阵”和台州大捷;
教师活动:通过小组介绍,我们了解了戚继光抗击倭寇的事迹。我提两个问题,请你们思考。
(1)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 表明戚继光抗倭决心的名言是什么
(2)为什么戚继光抗倭成功
(学生分小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的好奇心、探究心被激发出来,竟相参与,即阐发自己的观点,支持同组其他同学的观点,又反驳其他组的不同观点)
老师补充:其中还一件趣事,说明戚继光指挥有方。大将军戚继光为抗击侵略者,率兵驻守在福建福清县,这里面对大海,山峦起伏,山上有许多猴子。士兵们在山下操练时,常有猴子在山上好奇地观看,还模仿士兵的动作玩耍。戚继光发现这一情况十分高兴,命令士兵们从山上捉来数百只猴子,将它们喂养起来并进行训练。经过一段时间,这些猴子竟会模仿人们的操练动作去施放真正的火器。戚继光把它们组成一支听令行事的“特别队伍”。
这天,倭寇从海面向福清县进攻,戚继光乘敌人立足未稳,动用这支“特别部队”。他一面令士兵埋伏在敌营四周,设个包围圈,一面指令驯化的猴群操起火器一齐扑向敌营,不一会儿,敌营内到处都布满了活蹦乱跳的猴子。敌军见这种情况还以为是猴子们的嬉戏呢!
突然,这支“特别部队”在攻击的号令下,同时将各自操持的火器施放出来。顷刻,大火四起,烈焰腾空,埋伏在四周的士兵们同时发起攻击,倭寇还没弄清是怎么回事,便被全部消灭了。
教师活动:戚继光抗倭是第一次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他是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他那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着后人抗击外侮的斗争。从1937年开始,中国人民又进行了一场全民族的反抗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战争。经过八年抗战,中国人民赶跑了侵略者,再一次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板书)
1、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板书)
老师活动:结合时事政治台湾连战、宋楚瑜率访问团到大陆来访问的情况,导入这个子目的内容。
学生活动:介绍台湾的历史(结合每课一得和课本提供的材料,想想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分析台湾与福建的关系,结合学生所熟悉的施琅将军的事迹。
老师强调指出:通过刚才大家对台湾历史的了解,我们可以知道:台湾与大陆很早就有联系,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曾派万人船队到达台湾。以后,大量汉族人民从内地迁入,同台湾人民一起共同开发了台湾;元朝时期,中央政府就曾在此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管辖。由此可以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老师活动:今年是郑成功收复台湾342周年。当年台湾被谁占领 郑成功是如何收复台湾的
学生回答:
老师活动: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地区。讲述其过程。郑成功是如何收复台湾的呢
学生讲述:
老师活动:郑成功把荷兰从我国神圣领土台湾赶出去,使台湾重回祖国的环抱,不仅给殖民者以沉重打击,而且对亚洲其他国家也间接起到保护作用,因此,郑成功收复台湾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对于今天台湾仍有小部分人坚持“台独”的言行,你有何感想 让学生写一句想对台独分子说的话。
学生讨论:纷纷发言,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课后写成小论文。
过渡: 清朝前期,台湾已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我国东北边疆却遭到沙俄的入侵。为了抗击沙俄侵略,康熙帝组织了雅克萨反击战。
三、雅克萨反击战
教师活动: 沙俄原是欧洲国家,本来不同我国接壤。可在16世纪后期,却越过乌拉尔山向东扩张。沙俄军队乘清军入关时大肆侵入黑龙江流域,强占了雅克萨和尼布楚,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提出问题:当时清政府的态度是什么
学生回答:要求沙俄侵略者撤出中国。
继续提问:这一地区是否中国领土
学生回答:是。
老师带领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内容。唐朝时,政府已经对这一地区进行了有效的管辖(设置了黑水都督府),以后继续管辖,清代人关以前,就取得了对这里的统治权。
面对清政府的一再交涉,沙俄却加紧武力扩张,在多次交涉无果的情况下,康熙帝决心组织自卫反击战。
2、两次雅克萨反击战 (康熙)
学生讲述雅克萨反击战的经过.
教师活动: 沙俄侵略军伤亡惨重,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双方签订了条约。
学生活动:表演课本剧《中俄尼布楚条约》。
(通过课本剧的表演,使学生在课堂上真切地感受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教师活动:强调中俄《尼布楚条约》是第一个边界条约。条约的签订从法律上肯定了中国对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的主权。
提出问题:
(1)尼布楚条约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签订的
(2)为什么说尼布楚条约是平等条约 (平等谈判,不存在中国的武力威胁)
学生活动:做出回答。
教师活动:雅克萨反击战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尼布楚条约》是第一个边界条约,也是一个平等的条约,这时的清朝国力强盛,军事力量强大,但到了清朝末期,国力日益衰败,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被迫同沙俄侵略者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丧失国土大约150多万平方公里.为什么会出现前后两种不同的结果呢?
教学意图:引发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通过比较得出结论:落后就会挨打。
[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本课的内容。(看板书)
了解了这些英勇斗争的事迹,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呢?
[布置作业]:查阅有关资料,说一说为什么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试着写成小论文)《璀璨的文学艺术》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李白、诗圣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的伟大成就,增强对唐诗的理解;知道并感受唐朝乐舞的艺术魅力,通过对敦煌莫高窟中泥塑造像和壁画的了解,知道敦煌莫高窟是我国伟大的艺术宝库。培养学生评价文学家和文学作品(特别)是诗词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收集并分析唐诗,增强对唐诗的理解。通过史料和图片,让学生欣赏并从中感受唐朝乐舞的艺术魅力;教师以具体史料介绍敦煌莫高窟丰富的艺术宝库,重点介绍彩塑和壁画内容,通过对比龙门石窟,云岗石窟和莫高窟,来体会莫高窟的艺术神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唐代乐舞和敦煌莫高窟中的雕塑壁画的有关内容的学习,能体会到其中的艺术魅力,感受古代先人的伟大创造力,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唐诗的繁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热爱祖国,关心民众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本主义思想。通过对不同风格的优秀古典诗词的学习和欣赏,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唐代两大诗人及其代表作及伟大成就
[教学难点] 诗词各流派的特点,对文学艺术中美的欣赏和理解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说说你喜欢的唐诗。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的科学技术,今天我们学习它的文学艺术。无论是李白的豪放不羁,杜甫的委婉大气,还是白居易的千锤百炼,都带着我们进入了诗人的世界,带着我们通过文字看到了唐代社会。我们再从另一个从侧面来了解一下唐代社会。让我们跟随着精美的壁画,细致的雕塑以及风情万种的舞蹈,共同体味一下唐朝的艺术。
一、 千古吟咏的唐诗
1、介绍李白的生平及事迹,欣赏他的名句与佳作,分析他的诗歌特点。
2、介绍杜甫的生平及事迹,欣赏他的名句与佳作,分析他的诗歌特点,与李白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师生阅读材料互相交流总结并感受诗人伟大的品格
诗人 生活的时代 代表作 作品主要特点
李白“诗仙” 盛唐 《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想象丰富,语言轻快
杜甫“诗圣” 盛唐转衰 《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吏”“三别”等 或气魄雄浑,语言精练凝重
教师提问,什么原因使唐诗如此繁荣?学生阅读教师归纳。
二、 满壁风动的敦煌艺术
下面就请同学门看几幅图片。这些画都是产生于唐代,他们不是来自繁荣的长安城,不是鼎盛的洛阳,而是来自于当时看起来一个很偏远的地方,它是唐朝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就是敦煌莫高窟。
下面请大家带着问题来看一段录像。
敦煌在哪?莫高窟在哪?莫高窟距今已经有多少年的历史了?什么人修建了莫高窟?又为什么修建?
让我们来看看敦煌壁画给我们展示了什么,他们刻画了什么?请你描述一下。面对这样的伟大艺术你有何感想。
学生描述回答
教师补充下面的材料:
飞天,这就是敦煌壁画中著名的飞天,他指引着人们走向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是人们想象中的最美好的世界。飞天舞就表现了人们充分的想象力和对美好世界的向往与憧憬。
让我们把眼光集中在飞天上,想象他从古老而有神秘的印度起飞,飞过巍巍的昆仑山脉,从新疆飞到了敦煌,飞往神州大地,飞向遥远的东方。在这些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精灵里,如果我门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它是:人与神,静止与流动,瞬间与永恒,这就是天人和一的境界。敦煌艺术是民族的骄傲,体现了人民的伟大创造力。
唐朝的艺术成就还体现在风情多种的乐舞上。
三、 观者如山的乐舞
介绍著名的音乐家、舞蹈家及他们的作品。
让我们欣赏静止的画,看看凝固的陶俑。仔细观察他们的衣服,动作、舞姿,并简要的谈谈自己的感受。师生交流。
教师总结:舞蹈中我们看到了融合,舞蹈中我们看到了美, 问:这么美的舞蹈,这么精美的壁画,这么细腻的彩塑,共同构成了璀璨的唐朝艺术,那么什么样的时代才能产生这样的艺术成就?
这样的时代是我国的什么时代?——唐代。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峰。它的艺术也必然不同凡响。唐朝艺术带给我们那种心灵的震撼,会使我们长久的回味着那个曾令无数人魂牵梦绕的时代。
教学小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课堂练习:学生互相提问
作业:查找并背诵有关春天的诗《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教案
一.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理论性强,语言生硬,对初一学生来讲难以接受,在讲课中要深入浅出,透过现象折射理论,让学生对历史现象有一个
初步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明清两朝是中华帝国的晚期,中国封建社会已开始走向没落,明清统治者采取各种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巩固了封建统治,但也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性和渐趋性。
2.本课共分三个子目:第一目“明清帝国的更迭”,主要讲述了这一明清两朝的更迭,第二目“皇权高度膨胀”和第三目“八股取士和文字狱“分别从政治和思想的角度来说明明朝和清初专制统治加强的情况,尽管条理清晰,但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明清帝国的更替过程,了解明清 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前预习和查阅有关明清建立的资料,增强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课堂上通过问题的思考讨论,
通过历史短剧的表演,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明清专制统治的危害,初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四.教学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了解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措施。
教学难点 如何分析明清专制统治措施所造成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
讲读法,讨论法,讲解法相结合。学生讨论,展示材料,表演小短剧。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放录相有关故宫片断,教师导入:这是明清两朝的政治机构,在600多年前,明清两朝是中华帝国的晚期,其突出特点是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统治更为强化并走向顶点。那么明清帝国是怎样更替的呢?明清帝国又采取了哪些加强专制统治措施呢?这些措施又造成了哪些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回顾和反思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
(设计意图:以明清两朝政治机构所在地的画面引入,给同学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生硬的政治制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讲授新课:
一、明清帝国的更替:
教师活动: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明清两朝的建立与更迭,现在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目明清帝国的更替并根据课文内容来填空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填空
教师活动:巡视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学生活动:介绍明清两朝建立更替的情况。
教师活动:简介明朝:
这就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尽管他相貌丑陋,但他有惊人的才能。朱元璋曾是给地主放牛的牧童,17岁出家当了和尚,后来从军,从一个默默无闻、冲锋陷阵的小卒,成为手握兵权的大将,由于他的足智多谋,知人善用,英勇善战,他领导的队伍迅速壮大。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之后他又用了近20年的时间统一了全国。在明朝历代帝王的努力下,明朝曾是中国历史上的强盛王朝。但到了明中后期,明朝内外交困,国力渐衰。李自成的起义军声势浩大,骑着白色高头大马的李自成所到之处受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1644年李自成占领北京,明朝灭亡。此时远在东北的清军听说后,急忙派军南下,驻守山海关的明朝将领吴三桂又投降清军,这样李自成起义军同吴三桂的军队、清军在山海关决战,结果李自成兵败。这样清军入关,迁都北京,开始了清朝在中国的统治
学生活动:填写清朝的建立。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建立清朝。1644年,清军将首都从盛京迁到了北京,开始了清朝在中国的统治。清朝前期,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康乾盛世”的局面,达到了中国历史上新的高峰。
(设计意图:由于本目是书中的小字内容,没有具体要求,因此交由学生完成,在学生活动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设计汇报形式,既锻炼了学生实际能力,也吸引了学生的听课兴趣)
二、皇权高度膨胀
教师引导:明清是中华帝国的晚期,那时封建社会日趋没落,为加强对全国的控制,统治者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加强皇权
教师用谈话法引导学生回忆总结历史上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统治的发展概况(秦始皇时:确立皇帝称号,建立三公等;汉武帝时: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化监察制度等;隋唐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宋朝:杯酒释兵权,重文轻武;元朝:行省制度等),那么到了明清帝国,皇权开始高度膨胀。那么书中都讲述了明清统治者哪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呢?
(一)废除宰相制度
教师:元朝曾经是高度集权,又极为专制的王朝,但到了末年,朝政废弛,内部倾轧,已无法继续它的统治。朱元璋吸取元朝贵族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对功臣严加防范,不久就大开杀戒,把与他一起起兵反元的文臣武将几乎全部清除,其中波及面最广的是“胡蓝之狱”。同学们看大屏幕。——胡惟庸案是为了解决传统的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强化皇权所采取的暴力行动。最终废除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废除了丞相,把丞相的权力分归六部,而六部又由皇帝负责,这样一来丞相的权力分散了,皇帝的权力加强了。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自学这种形式尽管不够新颖,但有利于学生提纲契领地把握知识点,能有效地教会学生从众多的文字信息中提炼有效的文字。)
(二)设立厂卫制度
一天早朝,明太祖朱元璋问官员宋讷,昨天晚上为什么发怒,宋讷先是一惊。只见朱元璋拿出一幅画,正是宋讷昨夜生气表情的画像。一时间宋讷毛骨悚然,解释道:因有下属打坏了茶具。明太祖这才放心。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朱元璋为什么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为什么要这么做?
学生活动:(议论并回答。)因为朱元璋设了锦衣卫,专门侦缉官民的言行。
教师补充:明朝就是通过锦衣卫,东厂等这样的特务机构来监视百官、百姓,使他们臣服,这些特务机构成为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
(三)设立廷杖制度
为了树立皇帝的绝对权威,朱元璋还设立了廷杖制度,任意杖责不合已意的大臣,这体现了君臣之间的主仆关系。那么清朝又是怎样加强皇权的呢?
(四)设立军机处
教师:和申就是军机大臣,和申每天寅时要先去军机处,然后再入宫商议军国大事,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地方各部门执行。
提问:军机处的设立使皇帝的权力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讨论后回答:军机处是清代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
三、八股取士与文字狱
教师:这是明清两代在政治制度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事实上,明清专制统治的加强还表现在思想文化上。说到思想文化上的专制,老师不禁想起了秦始皇时期那起令读书人胆战心惊的事件。同学们还记得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焚书坑儒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典型的思想文化专制事件。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却说过这样的话:(教师大屏幕打出顾的话并
有感情地朗读)“八股文的毁灭文化等于秦始皇的焚书,八股文的败坏人才,却比秦始皇在咸阳郊外的坑儒还厉害。”是啊,提起焚
书坑儒至今我们还能透过千年的历史感受到那份沉重。那么,比焚书坑儒还厉害的八股文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请同学们看书:
“八股取士与文字狱”一目。
1、八股取士
师:八股取士是科举制发展到明清两朝的一种形式。说起科举制,同学们能想起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个朝代的科举制度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唐朝承袭了隋朝开创的科举制度,并不断完善,以后历代王朝也根据需要对科举制度的要求进行了不同的调整,到了明清则演变成了八股取士。那么,唐朝科举制度和明清科举制度到底有哪些不同呢? ——最突出体现就是八股取士。
教师活动:提问:八股取士的考试范围?
学生回答:四书、五经
教师补充: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教师活动:提问:考试题型?
学生回答:八股文
教师补充:八股文(破题 、承题、起讲 、入手、起股 、中股、后股、束股)
八股文:八股取士是科举制度在明清时的演变,由于明清八股取士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学生根本没有实际能力,有些人为考
中状元,埋头苦读经书,根本没有实际能力。八股取士选拔人才没有自己的思想,变成了皇帝的忠实奴仆。
教师活动:(补充学生回答)清代统治者通过八股取试选取的人才成了他们的奴仆,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从而有效地加强了专制皇权。
2、文字狱:我们把这种因为文字而引发的案件叫做文字狱。
故事:据说有个文人给朱元璋写篇贺表,恭维他“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他看了大怒,说“生”与“僧”同音,“光”
是没有头发,这是骂我做过和尚;“则”与“贼”同音,这是骂我做过造成反的贼。于是下令把这个文人给杀了。这就是文字狱。这种文字狱到了清朝则发展到了极限: 乾隆时,湖南学政胡中藻在《坚磨生诗》中写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了亲自批驳说:“一把心肠论清”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下旨处死了胡中藻。乾隆自称“古稀老人”,退休的大理寺卿尹嘉铨有一次自称“古稀老人”即被绞死。
教师活动:事实上,明清两代因为一两句诗或一两个字而弄得抄家、杀头、灭族的事屡见不鲜。
教师活动:文字狱从明朝开始,清朝大兴。尤其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为甚
提出问题:为什么文字狱在清朝最为严重?
学生活动:(互相议论并回答)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政权,满族贵族为了统治众多的汉族人民,以文字狱作为他们强化专制统治的一种方式。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文字狱会造成什么后果?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这种政策会使社会很恐怖,知识分子不敢多说话,不敢有自己的见解,更不用说对政治事件的参与;对统治
者而言,尽管在思想上控制了人民,但长期以来却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使国家走向衰败。
教师活动:肯定并完善学生的回答。文字狱使读书人牺牲了对社会对人生的批判性思考,使社会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这也正是中华帝国的最后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巩固小结:明清加强君主集权的强化措施
延伸拓展:明清君主集权的强化在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1.专制统治的加强有利于对全国的控制,利于国家统一。
2.起到巩固明清专制统治的作用。
3.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性和它的渐趋衰落。
十. 自我反思
在课前准备阶段要注意发动全体学生,同时要给予学生方法的指导,如合理利用查找的资料,不能简单地照抄搜集到的资料,而要学
会用通俗、简洁的语言来表达;再比如,指导学生编排哑剧,努力为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 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有的
放矢地推出一些题,以引起学生注意,从而把握教学中应强调的一些知识点。《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真武洞镇初级中学 马淑霞
一、教学背景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它包括隋朝的灭亡、唐朝的建立,唐太宗的用人与纳谏和贞观新政三部分内容。本课内容主要围绕唐太宗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的产生、内容及实质等问题展开讨论,最终对唐太宗这一重要历史人物和“贞观之治”这一重要历史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从而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掌握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初一学生的好奇心强,参与的积极性高,学习兴趣较浓,但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针对这些特点,在教学中多采用一些多媒体教学演示,用一种更为直观的方法,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通过一些讨论、启发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归纳能力。
二、整合思路
本案例采用了利用信息资源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进行教学,利用中国历史教学资源、基础教育教材网中的唐朝的建立、皇帝像、唐朝的政治制度等图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从唐朝气度恢弘的隆盛风采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学习的信息。
三、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由分裂走向大治的历史时期,也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更是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在各方面取得辉煌成就的隆盛事期。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调整了统治政策。在经济上轻徭薄赋,在政治上广搜人才,兼听各种意见,多方面完善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其在位期间,被世人称为“贞观之治”,它奠定了唐朝前期强盛的基础。贞观时期的政治体现了封建专制制度最鼎盛时期的风貌。本课以唐太宗为中心,以贞观新政为主要内容,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初唐政治画卷。
2、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方面:
1、通过了解隋末农民起义、唐朝的建立、唐太宗继位和善于用人、纳谏等内容,培养和提高客观、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通过学习唐王朝的建立,了解“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
3、通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的能力。
B、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隋朝迅速败亡;唐太宗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调整统治政策与民休息,遂成“贞观之治”。两者相比较,凸显以德治民,以德治国的重要性。认识唐太宗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的所作所为,虽然是为巩固其统治服务的,但合乎潮流,顺乎民意;“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统治比较好的历史时期,它为唐代的强盛和中华文明辉煌灿烂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贞观新政
教学难点:对唐太宗的评价;唐太宗的用人与纳谏和贞观之治的关系。
4、教学方法:
“贞观之治”的内容并不困难,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阅读并归纳“贞观新政”的主要措施。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分析这些措施为什么有利于唐初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高学生理解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的能力。对唐太宗的评价,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概括唐太宗对历史贡献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形成开明的政治思想,实行了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因而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5 教学准备
准备有关唐朝初期重要政策及效果的资料,准备一些便于了解本课所介绍的人物的史料,准备一些便于复习巩固的练习,将收集到的资料和课本板书制成多媒体课件。
6 教学过程
A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放在当时的环境来讲它劳民伤财,但客观上运河的开通给人民、社会带来了好处,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多媒体展示图片)这条运河是谁在位时开凿的?其中3+4+5=1中各数字代表什么?此人生前很有作为但也很残暴,为什么说在他的统治下隋朝会迅速灭亡,它与我们学过的哪个王朝很相似?为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隋朝的灭亡与唐朝的建立多媒体展示课题B、讲授一、唐王朝的建立1、隋朝的灭亡 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学生观察图片,思考问题,其目的使于对旧课的巩固和新课的引出。本目知识并不难懂,
多媒体展示:引用人民对隋炀帝憎恨的诗句来反映隋炀帝的暴政表现,通过多媒体演示: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下列哪一个朝代(a)a、秦朝 b、东汉 c、西晋 d、东晋2、多媒体展示唐高祖李渊像及提示,并根据以下提示玩成猜猜我是谁的游戏A 他是隋朝唐国公太原留守B 他在隋末农民起义爆发后乘机起兵C 他在儿子的帮助下建立一个新的王朝并统一全国D 他是唐朝的开国皇帝3、根据阅读和活动中掌握的知识来完成练习,让我告诉你(1)唐朝的建立者是——李渊(2)唐朝的 建立时间是——618年(3)唐朝的都城是——长安二、唐太宗的用人与纳谏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的简介请同学们阅读第9页前两段话,思考一个问题;在隋末农民战争中强大的隋朝灭亡了,这给了唐太宗什么样的震撼?请同学们阅读第9页后三段话和第十页第一段话,思考一个问题,唐太宗为什么能做到以谏如流任用贤能?他从隋亡的教训中吸取经验,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他意识到“君为舟,民为水”的道理,他认为只有虚心纳谏“兼听则明”才能长治久安,所以他鼓励和倡导臣下提意见,并以谏如流,兼收并用。教师总结;客观上,隋朝由于统治残暴,招致迅速败亡,给唐初统治者特别是唐太宗以极大震撼,使得他们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施德与民。主观上,唐太宗李世民从谏如流,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兢兢业业,为贞观之治的展开奠定了基础。多媒体展示标题。三、贞观新政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三目第一段起至第11页第2段,概括一下唐太宗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做了哪些改革?1、赋役制度方面突出了劳役天数的减少和规定可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劳役,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逐渐松弛,减轻了农民的负担。2、沿袭和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使得这一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并对今天中国的行政体制产生重大影响。3、编撰的《唐律疏议》,其原则就是删繁就简、化重为轻。4、沿袭并完善了科举制度。5、密切与少数民族的联系。教师总结: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口增加,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渐强盛,史称“贞观之治”。请回顾一下本课所学的知识,说说你对唐太宗的评价和认识。 可组织学生阅读后总结归纳,以学生自学为主。学生观看多媒体演示,根据课文阅读完后掌握的知识来完成任务。学生根据所看过的电视《隋唐英雄传》,来讲述他们眼中的李世民,并简介玄武门之变。学生阅读思考并回答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媒体展示插图简介,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有血有肉的帝王形象。阅读课文,概括归纳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以此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自学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请同学对各方面的改革进行概括,每概括一项,对该项进行多媒体演示。
C、巩固练习:
1、贞观年间,名将名相辈出,人才济济,其主要原因是唐太宗深知 ( )
A、为政之要,唯在得人
B、一人独断,安能尽善
C、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D、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2、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错误的一项是 ( )
A、唐太宗把地方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
B、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C、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
D、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增建校舍。
3、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引用古人的话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唐太宗
请回答:(1)、材料一中,唐太宗引用古人的这段话,表现出他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为达到此目的,唐太宗采纳了那些开明的政策和措施?
(2)、材料二中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当时的统治者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认识?
D、课后小结:
隋唐时期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更是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在各方面取得辉煌成就的隆盛时期。唐前期统治者认真汲取隋亡的历史教训,励精图治,施德于民。历数代而至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治世盛世局面,为后世所景仰。我们生活在祖国腾飞的新时代,更应从中感觉祖国的辉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坚定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学习奋斗!
7、板书设计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唐王朝的建立
时间:618年
隋朝的灭亡 亡国之君:隋炀帝
原因:暴政
时间:618年
唐朝的建立 建立者:李渊
都城:长安
唐太宗的用人与纳谏
贞观新政:
改革赋役制度
沿袭和完善三省六部制
1、贞观新政 修改法令,编撰《唐律疏议》
完善科举制
密切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2、贞观之治《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清初平定准噶尔部贵族和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列举清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所采取的措施。认清清初民族政策刚柔并济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回答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综合问题的能力。学习识读并绘制“清朝前期疆域图”,结合课文内容,按照地理方位说出清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措施,文图结合,灵活处理学习材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清初以及之前历代王朝加强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管辖的史实,感受我们祖先开拓边疆地区的艰难历程,从而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团结和统一。
教学重点:平定准噶尔部贵族和大小和卓叛乱,设置驻藏大臣和伊犁将军,多伦会盟和修建避暑山庄。
教学难点: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所涉及的区域广,空间跨度大,初一学生相应的地理知识准备不足,学生按照地理方位说出清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措施比较难。
教学方法:讲解法、问答法、讲读法、讨论法、播放视频资料等。
板书设计:
平定准噶尔部贵族和大小和卓叛乱
1690年打败噶尔丹1690年(康熙)(新疆、内、外蒙) 18世纪平定回部(乾隆)(新疆)
驻藏大臣与将军、参赞
册封五世达赖(顺治) 册封五世班禅(康熙) 设驻藏大臣(雍正) “金瓶挚签”制度的确立(乾隆)
三、多伦会盟与避暑山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从识读课前已绘制“清朝前期疆域图”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加深印象,从而对清朝初期的疆域和民族关系有所了解。具体引导学生指图说明清朝疆域的四至以及主要少数民族聚居地的位置。
一、平定准噶尔部贵族和大小和卓叛乱:1、先请学生分析平定准噶尔部贵族叛乱的必要性,然后指图讲解平定准噶尔部贵族叛乱的简单过程。播放视频资料康熙帝国片段。请学生讲康熙亲征,打败噶尔丹的故事。之后请学生在自己绘制的地图上标明历史事件的名称和时间。2、“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先讲清回部指居住在天山以南广大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伊斯兰教旧称回教)和卓是对伊斯兰教上层的称呼。说明大小和卓的叛乱是回部上层的叛乱,他们分裂祖国,残害维族人民,激起当地人民的不满。请学生讲述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的简单经过:乾隆时,天山以南的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发动叛乱,祸及当地人民。清政府招降不成,调兵平定了叛乱,而后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清政府能够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强调清政府注意政策,得到维族人民支持,终于平定了叛乱。换位思考:假如你是乾隆,在平叛后会做些什么?学生回答后指出后来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和参赞大臣管辖整个新疆地区,这就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之后请学生在自己绘制的地图上标明历史事件的名称和时间。
二、驻藏大臣与将军、参赞: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先请同学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明历史上西藏地区和中原王朝的关系。应引导学生复习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元朝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域,属宣政院管辖。这些史实,充分说明藏族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西藏地区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后结合本课后的材料阅读讲解:西藏宗教主要是佛教。它有许多派,其中的黄教创始人是宗喀巴,他的弟子中最著名的是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他们是西藏佛教地位最高的两位领袖。请同学思考这段史料说明了什么?从而使学生能通过史料理解清政府的对藏政策。那么清政府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有哪些具体措施呢?请同学看书后总结。一是清政府确定了达赖、班禅的册封制度,从此,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二是清政府设置的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从而加强清政府对西藏的统治。讲解:册封指皇帝向臣下封爵时,将宣读授给爵位的称号的册文、印玺一起给被封者。 具体事件包括(1)顺治帝赐予五世达赖以“达赖喇嘛”封号和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封号,并赐以册印。从此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从而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2)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3)“金瓶挚签”制度的确立,使清政府紧紧握住达赖和班禅继承人的确定权。之后请学生在自己绘制的地图上标明历史事件的名称和时间。
关于清政府加强对边疆其他地区的管辖,可让学生在“清朝前期疆域图”上找出伊犁、乌里雅苏台、盛京、黑龙江、吉林等位置,并由教师做简单介绍。
三、多伦会盟与避暑山庄:大屏幕显示有关图片后,说明:这些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实都与清政府的民族政策有关。提出问题请学生讨论:如果你是清前期的统治者,在坚决镇压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叛乱的同时,你还会采取哪些政策?(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后进一步提问:你能举出历史上统治者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的先例吗?
请学生看书后明确:(1)清前期,清政府对少数民族采取的笼络政策有哪些方式?(2)清朝为什么要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修建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有人说这是康熙贪图享乐,你同意这种说法吗?(3)综上所述,你认为清初民族政策的特点是什么?
小结:利用“清朝疆域图”,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按照地理方位说出清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措施。讨论清朝民族政策的特点是什么?恩威并用,刚柔并济。
之后引导学生探讨怎样理解清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提示学生要联系这一单元前面几课的内容来思考和讨论。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当中。《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案
课程标准: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识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提问思考、学生解答、教师总结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宋代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通过学生分组搜集相关资料,使学生了解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同学间相互协作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商业繁荣的史实,形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经济重心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上学期我们学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南迁,经济重心南移的现象,历史就是这样惊人的相似,在秦汉王朝之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南方经济发展,人口南迁,民放融合,重心南移;而在隋唐帝国之后,我国又一次出现了国家分裂,民族融合,经济发展,重心南移的现象.宋代的政治、军事势力较弱(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史实),但社会经济却发展到了较高的程度,而且经济重心也从北方转移到了南方。
【讲授新课】
经济重心南移
解释何为经济重心
经济重心是指经济和技术较为发达,对整个国家产生较强影响的地区。区域内有许多不同种类的经济中心。
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引导学生回忆这一过程可分为几个时期?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可分为三个时期:三国吴时,江南地区经济开始得到发展;南朝时,南方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推广牛耕,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南宋时,南方生产水平超过北方。
引导学生通过以前学过的史实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鼓励学生充分思考、大胆发言)
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后概括如下:
北方战乱、南方较为安定;南来的北方避难人口不但补充了南方的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治重心的南移(东吴、南朝、南宋等),且南方政府较为重视农田开垦和兴修水利;南方的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
南方人口大大超过了北方;“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重要的粮仓;南方出现了一批经济中心。
农业和手工业
宋代农业
学生看书,列举两宋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原因:生产技术的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兴修等;表现一是水稻--占城稻种植面积扩大,成为粮食的主产品.米成为人们的主食.二是水稻插秧使用秧马.三是出现农业中心:苏湖地区.
宋代手工业
通过比较中外矿冶业的发展情况,了解中国两宋时期在此方面的先进性,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碳是开采是居世界第一位,钢铁的冶炼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居世界第一位.
学生展示自己课下收集到的有关两宋时期的瓷器的图片资料,并做简单介绍。学生应知道官、哥、定、汝、钧五大名窑。理解中国为何被称为“瓷之国”。出现了瓷都:景德镇.
商业繁荣和海外贸易兴盛
商业繁荣:原因是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表现是:一是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了我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纸币:"交子";要求学生想一想为什么会产生"纸币" 二是城镇压的兴起;三是城市的繁荣;代表的商业中心:汴京\临安等
应让学生理解城镇的兴起是商业发展的结果,它是由贸易集市发展而来的。
纸币的出现
学生阅读“每课一得”,了解纸币产生的基本情况。
学生分组讨论纸币产生的原因,以及产生后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可参考课本所提供的吴泳《鹤林集》中的材料)
比较古今纸币的异同。
海外贸易兴盛:
提问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一是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二是周边少数民族的兴起,三是航海与造船技术的发达,四是政府的支持.海外贸易的表现:一是蕃学\蕃市\蕃坊\蕃客的出现;二是政府建立或成立了市舶司来管理海外贸易;三是外贸的范围广.
指导学生完成自我测评。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