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散文二篇
文体知识
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随笔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是由法国散文家蒙田所创的。
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以说理为主,也被称为“哲理散文”或“哲学散文”,许多杂感都属于议论性散文。
与写人、写景、叙事、抒情为主的散文相比,议论是它的骨干;其他类型的散文不以说理为目的,他们也发议论,但通常只是为了点明主旨。
与一般意义上的议论文相比,议论性散文与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思路清晰,但是不像议论文那样直接议论说理,也不像议论文那样讲究论证方法,强调逻辑推理的严密性,而往往是将议论、描写抒情结合在一起,以求让读者明白
议论性散文通过富有哲理的形象、带有感情的叙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供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考和联想的空间。
散文分类
1.议论类散文
2.叙事类散文
鲁迅《藤野先生》朱自清《背影》
3.写景抒情类散文
宗璞《紫藤萝瀑布》
字词测评
生难字
兴味( ) 洗涤( ) 卑微( )
茸毛( ) 蔓延( ) 遏制( )
濒临( ) 俯瞰( ) 星辰( )
xìnɡ
dí
wēi
rónɡ
màn
è
bīn
kàn
chén
新课导入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
永久的生命
作者名片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作家。曾在北京历任《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第一部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出版于1941年。
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边头就会发现自己丢失了一些什么:一颗臼齿,一段盲肠,一些头发,一点点和人开玩笑的兴味,这意味着他已经失去了那大半个青春。
从人的生理变化写起有何妙处?
人们感受最真切,既符合实际,又能感染人。
有限的岁月只能一度为你所有,它们既然离开,就永远不会再返回。智者对此也无能为力!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那存在过的忧愁,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我们都非常可怜!
为什么说“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
衬衣是具体物件,可以洗涤、缝补,但是生命一去不复返,无法修补留存。
《永久的生命》第一段末句说“我们都非常可怜!”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我们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情丝毫不能做主。
第1段的中心句是“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回来”,似乎是悲观论调。这一段讲到许多悲观、消极的现象,与标题相去甚远,这样写的目的何在?这是什么写法?
欲扬先抑:这是伏笔,先抑下来,为后面的扬蓄势。
课文写对生命的感悟,开始说“我们都非常可怜!”后来又说“这就是奇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使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
①先写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与可怜,感情转入低谷;②接着用“不应该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集体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
③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要以爱情来赞美生命,感情高亢,如金声玉振,给人以磅礴的力量。这样写,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深入,同时使行文有了波澜,更能够打动人心。
读一读第2自然段,说说写小草和小牛犊的用意是什么?
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我们没有时间悲观。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地面上的小草……永远的小牛犊,永远的金黄色茸毛!
用小草和小牛犊的例子来说到“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化抽象为具体,便于理解,形象生动。以小草和小牛犊为例,论说生命的神奇。
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分开来”“合起来”分别指什么?
指生命离开肉体
分开来
合起来
指生命在下一代延续
个体的生命是易逝的,但生命的整体却是永久的。
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联系实际,怎样理解“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第4段转到议论现实,批判暴君,赞美永久的生命。
生命像花朵一样,最终必将凋零。但是,生命的意义不是去哀伤,而是在凋零之前,给世界以色彩和芬芳,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这样的生命,将和世界一起,获得永存。
整体感知
通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几层意思。
三个层次:
先谈生命的易逝;
再谈生命的永久;
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板书设计
作者对生命有哪些感悟?这些感悟矛盾吗?
①作者先是感悟到生命的易逝,一个人拥有的一切包括青春、健康甚至器官都可能失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②作者又感悟到生命的永恒,生命是生生不息的,个体的生命终将以新的形式永久存在。
这些感悟看似矛盾,其实是不矛盾的。就个体而言,生命是脆弱的、易逝的,就生命的整体而言,它又是延绵不绝的,永久存在的。
人为什么活着?
金钱
名利
荣誉
梦想
我为什么而活着
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作者名片
整体感知
说说作者为什么活着。
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开门见山回答作为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标是:①对爱情的渴望;②对知识的追求;③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怎样理解“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的含义?
运用了形象的比喻,表明了这三种激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追寻、奋斗的原动力,在给他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不安和痛苦。
作者为什么把追求爱情作为活着的第一条理由?
爱情可以带来狂喜;
爱情可以解除孤寂;
爱情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
细读感悟
认真朗读第2段,说说寻求爱情的原因。
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它如此强烈以致我经常愿意为了几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
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
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第3段作者写追求知识包括了几个方面?
(1)了解人的心灵;
(2)知道星辰为什么闪闪发光;
(3)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
人
自然
社会
人类知识
作者为什么追求知识?
一是可以了解人类心灵;二是可以知道星辰为什么发光;三是能够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类、自然和社会。
作者活着的第三条理由是什么?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胸怀?
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人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于是,作者耳边经常回响起痛苦的呼唤,眼前浮现的是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
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
第4段开头这一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爱情和知识把罗素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对爱情的渴望
对知识的追求
对人类
苦难的同情
是按照境界、感情的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排列的
作者的这三种感情有没有内在的逻辑顺序?
表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博大胸怀。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这篇文章,可看作罗素生活的宣言书,这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共同的人生准则,具有普遍意义,所以它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板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中,作者的三种激情哪一种最能引起你的共鸣?你最(是否)赞同作者的哪一观点?
(追求)知识——人类(了解苦乐);自然科学(科技的威力,现代武器基因工程航天技术;社会科学(三大宗教、马列主义)
(渴望)爱情(至高无上、纯洁无瑕的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
(同情)苦难者——战争不幸者、天灾受害者、人祸受难者、贫困无助者、衰老无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