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1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12 19:39: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试题
《记承天寺夜游》(一)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冷泉亭记》: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又潺湲洁彻,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咳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选自白居易《白氏长庆集 ( https: / / baike. / item / %E7%99%BD%E6%B0%8F%E9%95%BF%E5%BA%86%E9%9B%86" \t "_blank )》)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只有一处。(2分)
斯 所 以 最 余 杭 而 甲 灵 隐 也
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4分)
A 遂至承天寺 (到) B念无与为乐者(想念)
C 余杭郡为最 (是) D 高不倍寻 (两)
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②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
译文:
4.两文都描写自然景物,寓情于景,景中含情。请说说两文各自表现的情。
5.两文在写景手法上各有特色。请做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斯”是代词,做主语。“所以”在句中是“的原因”,与后面“最余杭而甲灵隐”连在一起,因此在“斯”后面停顿。
2.B
【解析】本题考查实词的含义。“念”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考虑,想到”,故选B项。“为”含义丰富,在此句中作“是”解。“寻”是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在《登飞来峰》一诗出现过。据此可推断“倍”为“原数的两个”,“倍寻”即“两寻”。“倍”的这个意思在“事倍功半”有体现。
3.①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②山上的树林是亭子的大伞,四周的岩石是亭子的屏障,云从亭子的栋梁上生出,水与亭的台阶相齐平。
【解析】①“亦”“相与”各1分,②“盖”和“平”各1分
4.甲文侧重表现作者壮志难酬,安闲自适的自我排遣。乙文略写景,详写面对美景的惬意自适之情,暗示了山水佳境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的美育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表现的情感。“情”在哪里?情在景中,写景往往都是写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甲文说景美却无人赏识,只有两“闲人”有幸享受,可知作者心中有郁闷,壮志难酬,安闲中自我排遣。乙文对“景”只做点画,详写作者赏景的惬意舒畅之情,从而突出了山水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的美育作用。
5.甲文写景运用比喻的修辞、虚实结合的手法,将月色比喻成积水,虚写“水中藻荇交横”,实写竹柏树影摇曳生辉。乙文采用多角度写景手法,“草薰薰,木欣欣”,“泉渟渟,风泠泠”从嗅觉、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写出冷泉亭春夏之景的美妙,首句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冷泉亭的景致之美。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甲文写景手法明显,比喻,虚实结合不需多说;乙文也有比喻,如“山树为盖,岩石为屏”,有对比,如首句:“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但更突出的是运用叠词,从嗅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来写景。
【译文】东南一带的山水风景,余杭郡可以称得上最美了。就余杭郡的山水而言,灵隐寺最好。从灵隐寺的景致来看,又当属冷泉亭为第一。冷泉亭在灵隐山下,水的中央,灵隐寺的西南角。亭高不过十几尺,方圆不到两丈,但却聚集了自然的奇景,搜揽了优美的山水佳境无遗,亭中观赏灵隐景致,一览无余。春天的日子,我喜爱这里花草的芳香,树木的茂盛,这里可以引导人们心境平和地吸取新鲜空气,令人血气通畅。夏天的夜晚,我喜爱那里平静的泉水,清凉的和风,这里又可以使人们消除烦恼解散酒后的困倦,振奋人的精神。灵隐山上的树木为伞盖,岩石为屏风,云彩由亭梁处升起,涧水与亭阶持平。坐在亭中赏玩,可以在坐榻前洗足;躺在亭中赏玩,又可以在枕边垂钓。况且水流舒缓明澈而又清凉纯净。无论是俗人还是出家人看见冷泉亭水,不必去洗涤,便会将眼、耳、心、舌的尘垢清除掉了。冷泉亭暗地里给人们的好处岂能说尽。这就是冷泉亭的景致在余杭郡最好,在灵隐寺列为第一的原因。
记承天寺夜游(二)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石涧记》: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筳席,若限阃奥。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得之日,与石渠同。
由渴而来者,先石渠,后石涧;由百家濑上而来者,先石涧,后石渠。涧之可穷者,皆出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焉。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也。(节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集-柳宗元卷》)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2分)
其 上 深 山 幽 林 逾 峭 险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 相与步于中庭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③ 民又桥焉 ④ 流若织文
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译文:
②涧之可穷者,皆出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焉。 译文:
4.两文都是游记散文,创作背景相似,都是在作者贬谪之后,文中所流露的情感也有相似之处,请简要概括。
5.两文在写法上有不少相同之处。请做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
【解析】本题考查朗读停顿。要结合句意来分析。“其上”意思是那上面的,修饰“深山幽林”,意义上两者是一体的,故不能分开。“逾”是更加的意思,与“峭险”连在一起,表示“深山幽林”的状态。因此在“幽林”后停顿。
2.①共同,一起 ②只是 ③名词用作动词,架桥 ④同“纹”,花纹
【解析】不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相与”表示一起,共同;“但”不能翻译成但是,这里是轻微转折,译成只是;“桥”是名词作动词用,因为此句中没有明显的动词;“文”的所有
释义放在此句中都不通,只能想到是通假字,况且前面有“织”,自然想到纺织物的花纹,其实文同“纹”的用法在课文《活板》中出现过“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3.①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
②石涧可以找到的源头(走到尽头的路),都出自石城村的东南方向,那中间可以游览玩乐的地方还有好几处。
【解析】①“空明”“交横”各1分,②“穷”和“其间”各1分。
4.两文都流露出作者复杂的情感,既有陶醉于美景的快乐和满足,也有难言的忧伤和哀怨,又是借美好景色来自我安慰。
【解析】本题考查作品思想内容。题干已经表明两文体裁相同,背景相似,作者遭遇相似,可以借此挖掘作者隐藏在文中的情感。对美景的留恋陶醉,实际上作者借美景来自我安慰,自我排遣,其中隐藏着难以言明的忧伤和哀怨:对遭遇不公的愤懑。
5.两文写景时都善用比喻,都运用了反问的手法,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手法。要求寻找相同手法,可先将甲文的写法罗列出来,然后再到乙文寻找验证,如果也有那就是相同处。甲文作为课内讲读文章,学生应该知晓其写法:比喻,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反问。乙文“响若操琴”可知是动静结合,“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可知是比喻,“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可知是反问,而乙文没有虚写之景,都是实写。由此可以归纳出两文写法相同之处。
【译文】游览、整修石渠的事情已经结束,从石渠的桥上向西北走,一去到土山的北坡,百姓又架了一座桥。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分之一。接连不断的石头作为水的底部,宽达到水的两岸。石头有的像床,有的像门堂的基石像筵席上摆满菜肴,有的像用门槛隔开的内外屋,水流像纺织物的花纹,水泉咚响声像是弹琴声,拎着衣服赤脚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清出一块可排十八九张交椅的空地。交织的流水,激撞的水声,皆在椅下;像翠鸟羽毛般的树木,像鱼龙麟甲般的石块,都遮蔽在交椅之上。古时候的人有谁曾在这里找到这种快乐的吗?以后的人,有谁能追随我的足迹来到这里吗?到石涧的日子,与石渠相同。
从袁家渴来的人,先到石渠后到石涧;从百家濑上山到这里的人,先到石涧后到石渠。石涧的源头,在石城村的东南,路中间可以游览的地方还有好几个。那上面的深山老林更加险峻,道路狭窄不能走到尽头。
记承天寺夜游(三)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7.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月色人 户 木兰当 户 织
B.然终不 若 山空人静 徐公不 若 君之美也
C.时 闻 风铎 隔簋竹,闻 水声
D.生平过虎丘才两 度 道不通,度 已失期
8.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9.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不 复 饮 酒 亦 不 复 谈 以 静 意 对 之
11.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7.D 8.A 9.怀民在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10.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11.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 12.月色美好;幽静(意思对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