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比较阅读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3《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比较阅读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12 19:57: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比较阅读试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班彪①字叔皮,扶风安陵人也。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彪复辟司徒玉况府。时,东宫初建,诸王国并开,而官属未备,师保多阙。彪上书奏,帝纳之。后察司徒廉为望都长,吏民爱之。建武三十年,年五十二,卒官。所著赋、论、书、记、奏事合九篇。
论曰: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敷②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何其守道恬淡之笃也。 (选自《后汉书·班彪列传》,有删节)
【注释】①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②敷:铺叙。
19.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1)七里之郭( ) (2) 亲戚畔之( )
(3)师保多阙( ) (4) 后察司徒廉为望都长( )
20.用“/”给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贞 不 违 人 敷 文 华 以 纬 国 典 守 贱 薄 而 无 闷 容
2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甲】【乙】两文都提到了“道”,甲文中的“道”,指道义,仁政和王道。君王要施仁政,行王道,才能赢得民心。乙文中的“道”,是人臣之道,班彪做到了哪些 请结合选文内容阐述。(3分)
答案:19.(1)外城 (2)畔同“叛”,背叛(3)阙同“缺”,缺点 (4) 做,担任
20贞不违人/敷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
21班彪既有高才又好写作,于是专心在史籍方面下功夫。
22. 示例:(1)善于荐才。如:班彪上奏官属、师保,后又荐司徒廉。(2)著书立说。如:既有高才,又好写作。敷文华以纬国典。(3)敢于担当。如:倾侧危乱之间。(4)中规中矩。如:行不逾方,言不失正。(5)不急功近利。如:仕不急进。(6)不违信义。如:贞不违人。(7)甘于贫贱。如:守贱薄而无闷容。(答对3点即可)
附:译文
班彪传,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班彪既有高才又好写作,于是专心在史籍方面下功夫。彪又被征到司徒玉况府。当时太子的东宫刚建立,诸王国同时开辟,而官吏没有配齐,师保齐缺。班彪又上奏书,皇帝采纳了。后来选司徒廉作望都长,得到官吏百姓的爱戴。建武三十年,班彪年五十二,死在官位上。他所著的赋、论、书、记、奏事共九篇。
评论说:班彪身为博古通今的儒者和杰出的人才,置身于危难动乱之中,行为不逾越道义,言语不背离正轨,当官不急功近利,守志不背弃他人,写文章来治理国家,守着清贫的生活而没有闷闷不乐的神色,他坚守道义,恬静淡薄的志向是多么的坚定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
[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
6.解释文中加点的字。(2分)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 兵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③足兵 兵
④民信之矣 信
7.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8. [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3分)
9.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
6.①兵器 ②疆界(答“限制”也算对) ③军备(军队) ④信任,信用
7. ①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②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
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9. [甲] 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三)
[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子奇治县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页。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②,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③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病,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②追者反曰
7、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 夫以老者之智 D. 属予作文以记之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9、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阿县大治”?(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10、乙文中“ ”一句,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2分)
6、①这里是限制的意思②通“返”(返回)
7、C
8、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9、把兵库里的武器融化后制造农具,给百姓使用;打开粮仓救济贫苦的人
10、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