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使至塞上
王 维
使 至 塞上
到
出 使
到战争频发的边疆地区出使。
(战争频发的)边疆地区的统称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诵并熟背古诗。(重点)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难点)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难点)
作者简介
唐代诗人
王维
王维,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代表诗作《山居秋暝》《相思》《使至塞上》等。著有《王右丞集》。
背景知识
《使至塞上》选自《王维集校注》卷二(中华书局1997年版)。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写出塞时的沿途景色。
自主学习
1.根据已知字词注释,理解本诗释义。
2.此诗写了一件什么事?
1.根据已知字词注释,理解本诗释义。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乘一辆车去慰问边关守军,我来到辽远的边塞地区。
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慰问边关守军。
典属国的简称。
地名,这里泛指辽远边塞地区。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出行的人像飘飞的蓬草一样飘出边塞,向振翅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地。
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的人。
胡地的天空,指胡人居住的地方。胡,古代泛称北方和西方的民族。
北归的大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浩瀚无边的沙漠中一道烽烟直上云霄,无尽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指烽烟。
指黄河。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到边塞萧关遇到了负责侦察敌情的骑兵,告诉我都护正在燕然前线。
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
古代山名,东汉窦宪破北匈奴,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
yān
hòu
2.此诗写了一件什么事?
叙述作者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沿途风光。
合作探究
1.首联交代了什么内容?
2.颔联用“征蓬”“归雁”比喻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 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4.尾联运用了什么典故,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
1.首联交代了什么内容?
交代了此次出使边塞的目的和经过的地方。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一句包含了诗人遭受排挤的惆怅,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之情。
2.颔联用“征蓬”“归雁”比喻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 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直”“圆”二字的“锤炼”之处就在于其构成了壮美的画面:“直”字写出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其自然之处,在于符合塞外现实的情境。
意境:描绘了一副意境雄浑,苍茫辽,雄奇壮丽的景象。
修辞:运用对偶的修辞,增强音韵美和语言气势。
炼字:“直”字写出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圆”字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两个字既写出了景,又融入了诗人的情感。
情感:通过对雄奇塞外风光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慷慨悲壮和孤寂、抑郁的情感。
运用了“燕然勒功”的典故,燕山,古代山名,东汉窦宪破北匈奴,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4.尾联运用了什么典故,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
课堂小结
这首诗叙述了诗人出使塞上的行程,描绘了雄浑壮阔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因受排挤的孤寂、抑郁之情。
当堂检测(共18张PPT)
野 望
王 绩
学习目标
1.背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意境。(重点)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难点)
3.品析诗的语言,读出诗人的情怀,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重、难点)
王绩,唐代著名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官宦世家,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其诗多以酒为题材,嘲讽周孔礼教,流露出颓废放纵的消极思想,表现对现实的不满。
作者简介
诗人于隋末举孝廉,授秘书省正字,出为六合丞。简傲嗜酒,屡被弹劾。时天下已乱,遂托病还乡,其后浪迹中原、吴越间。唐初,曾待诏门下省,任太乐丞。后弃官归田,躬耕东皋,此诗正是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之时。
背景知识
自主学习
1.读准字音,划分节奏。
2.根据重点字词释义,翻译本首诗。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傍晚
徘徊
小牛,这里指牛群
泛指猎获的鸟兽
比喻隐居不仕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gāo
xǐ yǐ
dú
qín
合作探究
1.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3.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4.尾联化用典故,你能找出来吗?这样写有何表达作用?
5.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1.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东皋”点明地点
“薄暮”点明时间
“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愁苦怅惘的心情。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
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4.尾联化用典故,你能找出来吗?这样写有何表达作用?
“采薇”点明尾联借用伯夷、叔齐归隐的典故,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表明诗人希望与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为伍,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抒发了诗人的隐士情怀。
5.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诗歌首联“徙倚”二字,点明诗人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颔联和颈联写的都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但因诗人心绪的原因,都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和冷清的色彩。尾联抒发感情,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他感觉自己并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从先贤那里寻找慰藉。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可能因为仕途的不得志,诗人感觉前途渺茫,所以他三仕三隐,寄情于诗酒。
课堂小结
这首诗通过描写山野秋景,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惆怅之情,以及避世退隐的愿望。
当堂检测(共24张PPT)
黄鹤楼
作者:崔颢
知识链接——黄鹤楼
黄鹤楼中国历史上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年,它又重新屹立于长江之滨。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挺拔独秀,辉煌瑰丽,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和“天下绝景”之称。
黄鹤楼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留下不少千古佳作。
学习目标
1.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准确流畅地背诵诗歌。(重点)
2.体会诗歌传达出的诗人吊古伤今、怀念故乡之情。(重难点)
崔颢,汴州(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其中最让人称道的诗作就是《黄鹤楼》,据说李白曾为之搁笔,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走近作者
黄鹤楼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誉。诗人登临此楼,萌生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面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浑然天成的浩歌。这首诗也是黄鹤楼题诗的绝唱。
创作背景
自主学习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节奏。
2.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诗句,并赏析诗句意境和感情。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
崔 颢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赏析:从眼前的黄鹤楼阐发联想、想像。昔日仙人乘黄鹤过此,如今人去楼空,令人惆怅。借传说落笔,感叹物是人非,为黄鹤楼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
仙人已经乘着黄鹤离去,只徒然留下一栋黄鹤楼在此地。
仙人乘鹤一去不复返,只余下白云朵朵漂浮不定。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赏析:作者多想像仙人一样能骑上黄鹤,腾云驾雾,即刻回故乡。承上联进一步写岁月不再,以白云悠悠反衬人生短促,世事茫茫。
在黄鹤楼上放眼望去,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汉水平原,对岸汉阳镇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再看江中的鹦鹉洲绿油油的草儿长得极其茂盛。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赏析:描绘了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眼前的风景如此迷人,但作者觉得“人是家乡好,月是故乡明。”自己家乡此时比这更美,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太阳快下山了,在黄鹤楼上哪里能望到故乡?只觉得眼前的汉水滚滚,烟波浩渺,使人更生思乡之愁。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赏析:本句借景抒情,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愁思,抒发漂泊思乡之情。
合作探究
2.哪两句是写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这两句诗描写的景致有什么作用?
1.“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和作用有何不同。
3.本诗最能概括诗人感情的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4.《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 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1.“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和作用有何不同。
第一个“空”是“只有”的意思,表明昔人已经离去,只剩下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
第二个“空”有空荡荡的意思,表达了一种苍茫之感及漂泊异乡的惆怅。
2.哪两句是写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这两句诗描写的景致有什么作用?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以繁茂之景反衬凄清之情,以乐景衬哀情,更加烘托出诗人的孤寂之情。
3.本诗最能概括诗人感情的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
4.《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 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诗歌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虚中有实,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回到现实情境,又感慨岁月不再。颔联先写黄鹤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
从句中两个“空”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
课堂小结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吊古伤今之感和思念故乡之情。
当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