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孟子三章 富贵不能淫》 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孟子三章 富贵不能淫》 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14 16:05: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富 贵 不 能 淫
《孟子三章》
初读课文,读通文本
公孙衍(yǎn)  丈夫之冠(guàn)
女家(rǔ)    富贵不能淫(yín)
初读课文,读通文本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再读课文,读懂内容
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疏通文意,并圈点勾画不懂的字词。
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不懂的字词。
翻译下列句子:
再读课文,读懂内容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翻译下列句子:
再读课文,读懂内容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副词,的确确实
连词,表因果
反问句,“难道不是……吗?”
指示代词,这,这样
表反问“怎么能称得上….. ”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翻译下列句子:
再读课文,读懂内容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动词,居住
名词,居住的地方
使…..迷乱
使……迷乱
使……屈服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后面的宾语发出的。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翻译为“使之……”



翻译下列句子:
再读课文,读懂内容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这个怎么能够称为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仪吗?
住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富贵不能使他骄奢迷惑,贫贱不能使他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他屈服意志,
这样的人才叫做大丈夫!
三读课文,读出情理
合作探究一:孟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是大丈夫?怎样做才能成为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讲仁德
守礼法
遵道义
坚守原则
大丈夫
核心
三读课文,读出情理
合作探究二:孟子认为是什么样的人不是大丈夫?他是怎样反驳的?
妾妇之道——公孙衍、 张仪(类比)



知人论世
孟子:(约前372—前289)
名轲,邹(现在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被推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知人论世
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诸候争霸的时代,各诸候国对内力图改革,以富国强兵,对外则进行残酷的掠夺、兼并战争以扩大疆土。致使人民颠沛流离,陷开水深火热之中。就在这战火纷飞、生灵涂炭,人民陷于水深火热的年代里,涌现出一批“策士”。他们四处奔波,游说诸候,为之出谋划策。总的说来有两种主张:一是“合纵”;一是“连横”。“纵者,合众弱(秦之外的六国)以攻一强(秦)也;而横者,事(投靠)一强(秦)以攻众弱也。”后者以张仪为代表,前者以苏秦为代表。
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面对这种残酷的你争我夺,面对弱肉强食的互相兼并,他没有象“纵横家”那样热衷个人名利,而是继承孔子的仁提出“王道”政治理想和实现“王道”的具体原则、措施的“仁政”学说。他自觉背负起时代使命,奔走呼号,游说诸候。以推行“王道”理想和“仁政”主张。
纵横家:
凭辩才进行政治活动者为“纵横家”。纵横即合纵连横。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策划谋多以国家政治需要出发,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
他们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当时割据分争,王权不能稳固统一,纵横家凭他们的智谋、思想、手段、策略在国力富足的基础上利用联合、排斥、威逼、利诱或辅之以兵之法不战而胜,或以较少的损失获得最大的收益。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
张仪( -前309年)
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张仪村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
秦惠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知人论世
公孙衍:
魏之阴晋人。公孙衍于秦惠文王五年(公元前333年)在秦,为大良造,后居魏。战国时期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之,政治家、外交家、合纵的创始人。曾两次主张诸国合纵抗秦,但因诸侯国团结不够,以失败告终。曾效力秦国、魏国、韩国,均得到过重用。
四读课文,读出感悟
说一说:
在今天,你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称得上大丈夫?
提示: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或者你听过或读到过哪些人物?请试着来说一说。
四读课文,读出感悟
写一写:
细读课文,思考文中句段让你联想起哪位大丈夫?请在读的过程中做批注。
提示:批注要求是一句相关的古诗文,或是一副对联,或者你自己有感而发的文字……
公叔齐和伯夷:孤竹国的两位公子公叔齐和伯夷,因为周武王建立周朝,他们认为周武王违背了文王的规矩,所以不肯吃周朝的粮食,最后饿死。
苏武:苏武奉命持节出使匈奴,被匈奴人扣留,苏武誓死不降,匈奴单于为了逼迫苏武投降,开始时将他幽禁在大窖中,苏武饥渴难忍,就吃雪和旃毛维生,但绝不投降.单于又把他弄到北海,苏武更是不为所动,依旧手持汉朝符节,牧羊为生,在北海边牧羊十九年,才被释回。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钱学森:在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解放时,美国人害怕他回国,先许以高官厚禄,但他不为所动,后冲破层层阻碍,终于回国。
朱自清:当时朱自清患着肺病,那时物价又飞涨,但他还是拒绝了美国的接济粮,不食嗟来之食。
邓稼先、苏轼、
作业:
1、背诵这篇课文。
2、选取本文的名言名句写一段赏析文字, 3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