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长素发现》教案设计
【设计思路】
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学科学素养,因此,本节课以“自主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切实落实主体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目标】
通过生长素的发现过程,领悟科学发现是探究活动线性积累的过程。
通过分析实验设计方案,提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
通过学习生长素的产生、分布、运输的知识,理解生产生活中许多有关生长素的现象。
通过“技能训练”, 训练设计实验和得出结论逻辑上的严密性。
【教学重点】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生长素发现过程所包含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本质特征。
理解实验设计的严谨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设疑导入 多媒体展示向着窗外生长的植株请同学们说一说在野外能否明显见到这种生长状况?从而引导学生思考:1、图中植株的生长方向有什么特点? 2、可能是哪种环境刺激引发了这株植物生长方向的改变?这种改变有什么适应意义? 3、这种生长方向的改变,是发生在植物的幼嫩部分还是成熟部分? 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获取的信息回答:在野外不易看到明显弯曲的生长状况。植株弯向光源生长,可能是单侧光引发了生长状况的改变;这种改变使植株更好的接受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这种方向的改变发生在植株幼嫩的部分。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引导探索 一、植物向光性的概念指导学生阅读P46第一节 二、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达尔文的实验示意图(四组,见教材46页)。并提出问题:(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教师深入小组成员中参与讨论。)1. 实验第一组得到什么结论? 2、第一、二组对照的目的是什么? 3、对比分析第一、三组说明什么? 4、第三、四组与第一组对照说明什么? 5、该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多媒体展示詹森的实验,(见书P47)并提出问题:詹森的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詹森选择什么材料证明“刺激”向下传递?多媒体展示拜尔的实验,(P47)回答下列问题:1、 拜尔的实验为什么选择黑暗的环境? 2、 实验结论是什么? 詹森和拜尔的实验都证明了“刺激”可以向下运输,“刺激”是什么?科学家推测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多媒体展示温特实验(P47)提出问题:把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胚芽鞘的生长方向如何? 若用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胚芽鞘的生长方向如何?由此说明这种物质的作用是促进细胞生长。温特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1934年首次从人的尿液中分离出生长素,其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为什么能够从人的尿液中分离出植物生长素?1942年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生长素。(IAA)进一步发现,植物体内还有具生长素效应的物质还有吲哚丁酸(IBA)、苯乙酸(PAA)。植物向光弯曲的原因是生长素分布不均造成的:单侧光造成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素含量多,引起两侧生长不均而造成向光弯曲。三、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请学生阅读书P48,回答下列问题。1、生长素主要合成的部位在哪? 2、生长素的运输,分析书P49,技能训练,①这个实验的设计是否严密?②从这个实验结果到结论之间的逻辑推理是否严谨?③如果要验证上述结论是否正确,应该对实验方案如何改进?师生共同探讨得出结论:实验设计不严密。也不严谨。缺少对照实验,说明生长素不能从形态学下端向形态学上端运输,因此这个实验需要把胚芽鞘倒置的对照。总之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运输方式:主动运输。3、生长素的分布: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学生阅读思考概念中的重点词-------单侧光。 分组讨论、观察并用语言描述实验过程。最后得出结论。 第一组的实验说明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胚芽鞘背光面比向光面长得快,具有向光性。第一、二组起对照作用,证明向光性可能与尖端有关。由此推断:尖端可能产生某种刺激。第一、三组说明了尖端可能产生的刺激与光照无关。 第三、四组与第一组对照说明了感光部位在胚芽鞘的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以下。该实验的结论是: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长得快,因而出现向光性。 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选择黑暗是排除单侧光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尖端“刺激”向下传递时分布不均造成的。 向琼脂块的对侧弯曲生长。 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着的种子。 学生、分析、讨论问题。 让学生把握好概念。 1.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和归纳总结能力4.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探究问题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及创新意识。
归纳总结 教师让学生分析、总结本节的主要内容:1、 胚芽鞘向光性的原因是生长素分布不均造成的。感受光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以下的部位。2、 生长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的伸长生长。注意不是细胞分裂。3、生长素的产生的主要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运输的方向分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两种,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生长素的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学生分析、讨论: 培养学生分析、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开拓升华 1.请学生思考并回答教材课后习题。2.结合达尔文、詹森、拜尔、温特等人的实验,分析;①上述一系列实验体现出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提出(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证明→得出结论。②实验中运用了对照思想,增加实验结论的可靠性。③实验中体现了设计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后记:
本次课的可取之处:
1.设计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利用各种资源,设计好从“已知事实→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认知思维模式。精心设计和引出层层递进的六个问题环节,引导学生得出几个相关阶段的6个实验结论,比较紧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比较好的将课本比较分散的几个实验串联起来,解决好本节课重难点。
2.利用直观、吸引力强的实物、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让文科学生容易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同时将课本零散的几个实验通过学案的简洁归纳,便于理解和复习。
3.知识主干和呈现方式清晰,从导入到知识点细化,到知识点联系比较,再到知识应用,脉络清楚,利于学生接受。
不足和改进之处:
1.所带的文科班比较缺乏生物学探究思维的的主动性和能力,实验探究环节师生的互动深度不够,课堂表现比较平淡,亮点不多。教师在日后教学中应予以培养和改善。
2.四十分钟的课堂里,导入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面用时较多,造成前松后紧的局面,有些教学环节不够流畅,详略也不够得当,植物胚芽鞘向光性原因的解释没有完成,有些遗憾。
3.在问题的有效讨论的层面上看,部分问题显得比较简单或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共31张PPT)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生物组 余保敏
新课标必修三
【教学目标】
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学习重点】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植物向光性的解释
【学习难点】
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问题探讨:
图中是一株放在窗台上久不移动
的盆栽植物。
讨论:
1、图中植物的生长方向有什么特点?
2、可能是哪种环境刺激引发了这株植
物生长方向的改变?这种改变有什么适
应意义?
3、这种生长方向的改变,是发生在植物
幼嫩部分还是成熟部分?
答案:1、弯向窗外生长
2、较长时间的单侧光照刺激引起植株弯向窗外生长。
使植株获得更多的阳光,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更多有机物,满足
自身生长发育需要。
3、植株弯曲发生在幼嫩部位。
向光性 : 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
源方向生长的现象。
胚芽鞘
胚芽鞘
胚芽鞘:单子叶植物,特别是禾本科植物胚芽外的锥形状物。
它能保护生长中的胚芽。种子萌发时,胚芽鞘首先钻出地面,
出土后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实验材料分析
直立生长 向光弯曲
达尔文的实验(1880年) 实验一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达尔文的实验(1880年) 实验二
不生长 向光弯曲
达尔文的实验(1880年) 实验三、四
直立生长
向光弯曲
比较实验三和实验四
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
比较实验一和实验三
胚芽鞘的向光弯曲和尖端接受单侧光的照射有关
比较实验一和实验二
胚芽鞘的生长和弯曲与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有关
设问:根据这些实验结论,你怎样解释胚芽鞘生长具有向光性?
生
长
快
生长慢
请学生分组讨论
最后得出结论:
单侧光照射时尖端产生某种刺激,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 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这种刺激是什么呢?
詹森的实验
拜尔的实验
结论:胚芽鞘顶尖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温特的实验
结论:胚芽鞘顶端确实可以产生某种向下运输的并能引起胚芽鞘生长的物质
温特认为这可能是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
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1、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是:
生长素发现过程的总结与应用
发现问题
提出假设
设计实验
得出结论
重复
2、实验中要遵循的两个原则是:
①对照原则
②单一变量原则
3、实验方案改造如下:
对照组:
实验组:
形态学上端
形态学下端
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P49技能训练)
讨论:1、不严密。缺乏对照实验。
2、结论2不严谨。没有实验证明生长素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
1931年,科学家首先从人尿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IAA)。
1946年,人们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了生长素,并确认它就是吲哚乙酸(IAA) 。
进一步研究发现,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除吲哚乙酸(IAA)外,还有苯乙酸(PAA)、吲哚丁酸(IBA)等。
19世纪末,达尔文的实验: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尖端下面一段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1910年,詹森的实验:该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而且能透过琼脂传递到下部。
1914年,拜尔的实验: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尖端下面一段分布不均造成的。
1928年,温特的实验: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
1931年,科学家首先从人尿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IAA)。1946年,人们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了生长素,并确认它就是吲哚乙酸。
······
让学生感受到科学进步是由很多个小步积累出的一大步。
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_______运送到________,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_______,称作植物激素。
除生长素外,还发现了__________等植物激素.
产生部位
作用部位
有机物
阅读课本P48第3段,完成下列填空:
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
生长素产生 运输 和分布
1、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在哪?
2、生长素的运输有何特点?
主要在幼嫩的芽、嫩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阅读课本P48最后3段,回答下面3个问题:
3、生长素主要分布在植物体的什么部位?
各器官都有分布,多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
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
非极性运输
(成熟组织)
极性运输
(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
【思考填写】
1、合成部位:在图中找出合成生长素的部位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
生长素产生 运输 和分布
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不能反过来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
生长素产生 运输 和分布
2、运输方向:
生长素产生 运输 和分布
3、分布
⑴在图中处标出生长素分布部位
⑵规律:生长素分布在_______部位
生长素产生 运输 和分布
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
讨论:你能否从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三个环节解释胚芽鞘向光生长的原因?
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
对植物向光性
的解释
1、尖端产生的生长素是 (均匀的、不均匀的),且与有无光照
(有关、无关)。
2、尖端感受到单侧光刺激,在尖端
生长素进行横向运输,即从 侧向 侧运输。
3、因此,尖端下面一段接受到的生
长素不均匀, 侧多, 侧少,所以 侧生长快, 侧生长慢,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
均匀的
无关
向光
背光
背光
向光
背光
向光
判断下列各胚芽鞘的生长情况
生活在均匀光照下
直立生长
不透光的纸盒—黑暗中
直立生长
不生长不弯曲
单侧光照射胚芽鞘
弯向光源生长
去尖端单侧光照
思维拓展
如下图所示胚芽鞘向光性实验,分析各胚芽鞘的生长请况(图中插入的是云母片)
A. 不生长、不弯曲
D. 直立生长
C. 不生长、不弯曲
B. 背光源弯曲生长
E. 向光源弯曲生长
解题技巧:判断生长和弯曲首看有无生长素来源,再看能否运输到作用部位,最后看在作用部位分布是否均匀。
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
概念
主动运输
极性运输
非极性运输
吲哚乙酸
课堂小结
生物组 余保敏(共34张PPT)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生物组 余保敏
新课标必修三
教学过程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评价
教学目标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
教学内容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2、生长素的产生、分布 和运输;
3、植物向光性的解释。
地 位 作 用
本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植物激素调节一章与第1、2章内容并列组成生物有机体稳态调节知识体系。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节作为本章开篇一节层层深入揭示了植物向光性这一生命现象是在生长素调节作用下产生的个体适应性,随着生长素的发现学生认识到植物激素的存在,并初步了解生长素作用,这也为继续探索第二、三节生长素的其他生理作用及激素应用奠定基础。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有“向光性”生活体验、一定实验设计能力
学习能力:感性思维能力强、抽象理性思维能力弱、个体间学力参次不齐、语言组织能力弱、学习过程易受非智力因素影响。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
重点
难点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植物向光性的解释
生长素发现的实验设计
①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②说明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
①初步学会科学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法
②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利用生长素发现过程进行科学发展史教育、培养学生形成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求知精神和追求真理的良好意志品质。
学法指导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
教法选择
利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实验探究法、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指导读书法等。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结合本教材的特点及所设计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用“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结论”的实验思路开展学习活动。在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动眼看、动口说、动脑想,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知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
学法指导
向着窗外生长的植物
设计意图:
由问题探讨引入,引领学生思考问题,得出结论
图中是一株放在窗台上久不移动
的盆栽植物。
讨论:
1、图中植物的生长方向有什么特点?
2、可能是哪种环境刺激引发了这株植物生长方向的改变?这种改变有什么适应意义?
3、这种生长方向的改变,是发生在植物幼嫩部分还是成熟部分?
问题探讨: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
设计意图:展示图片,直观的说明向光性是植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
胚芽鞘:单子叶植物,特别是禾本科植物胚芽外的锥形状物。
它能保护生长中的胚芽。种子萌发时,胚芽鞘首先钻出地面,
出土后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胚芽鞘
实验材料分析
设计意图:单子叶植物的胚芽鞘是向光性实验的常用材料,展示图片 ,有利于学生直观的认识该结构。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
直立生长 向光弯曲
达尔文的实验(1880年) 实验一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
达尔文的实验(1880年) 实验二
不生长 向光弯曲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
达尔文的实验(1880年) 实验三、四
直立生长
向光弯曲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
比较实验三和实验四
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
比较实验一和实验三
胚芽鞘的向光弯曲和尖端接受单侧光的照射有关
设计意图: 通过对达尔文实验的动画展示,直观的观察到胚芽鞘的生长状态,并利用科学实验的两个原则对小组实验进行分析比较。
比较实验一和实验二
胚芽鞘的生长和弯曲与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有关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
设问:根据这些实验结论,你怎样解释胚芽鞘生长具有向光性?
请学生分组讨论
最后得出结论:
单侧光照射时尖端产生某种刺激,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 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生
长
快
生长慢
进一步提出问题:
这种刺激是什么呢?引出下一实验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
詹森的实验
拜尔的实验
结论:胚芽鞘顶尖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得出结论,继续用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结论的思路分析以下实验
温特的实验
设计意图:直观的比较出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单一变量和实验结果。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
1、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是:
生长素发现过程的总结与应用
发现问题
提出假设
设计实验
得出结论
重复
2、实验中要遵循的两个原则是:
①对照原则
②单一变量原则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
3、实验方案改造如下:
对照组:
实验组:
形态学上端
形态学下端
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P49技能训练)
讨论:1、不严密。缺乏对照实验。
2、结论2不严谨。没有实验证明生长素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
设计意图:及时利用以上原则分析完善实验。
19世纪末,达尔文的实验: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尖端下面一段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1910年,詹森的实验:该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而且能透过琼脂传递到下部。
1914年,拜尔的实验: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尖端下面一段分布不均造成的。
1928年,温特的实验: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
1931年,科学家首先从人尿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IAA)。1946年,人们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了生长素,并确认它就是吲哚乙酸。
······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科学进步是由很多个小步积累出的一大步。
设计意图:学生对芽、顶端分生组织、形成层、形态学上端等缺乏感性认识,展示图片加深印象,感悟理性抽象知识叙述,同时填图、识图可以培养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
生长素产生 运输 和分布
【思考填写】
1、合成部位:在图中找出合成生长素的部位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
生长素产生 运输 和分布
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不能反过来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
生长素产生 运输 和分布
2、运输方向: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更好的区分形态学的上端和下端 ,再填图理清3种运输特点。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
生长素产生 运输 和分布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
生长素产生 运输 和分布
3、分布
⑴在图中处标出生长素分布部位
⑵规律:生长素分布在_______部位
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
讨论:你能否从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三个环节解释胚芽鞘向光生长的原因?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
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
1、尖端产生的生长素是 (均匀的、不均匀的),且与有无光照
(有关、无关)。
2、尖端感受到单侧光刺激,在尖端
生长素进行横向运输,即从 侧向 侧运输。
3、因此,尖端下面一段接受到的生
长素不均匀, 侧多, 侧少,所以 侧生长快, 侧生长慢,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
均匀的
无关
向光
背光
背光
向光
背光
向光
学生小结
设计意图:
强调植物向光性是生长素调节下的适应现象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
判断下列各胚芽鞘的生长情况
生活在均匀光照下
直立生长
不透光的纸盒—黑暗中
直立生长
不生长不弯曲
单侧光照射胚芽鞘
弯向光源生长
去尖端单侧光照
思维拓展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
如下图所示胚芽鞘向光性实验,分析各胚芽鞘的生长请况(图中插入的是云母片)
A. 不生长、不弯曲
D. 直立生长
C. 不生长、不弯曲
B. 背光源弯曲生长
E. 向光源弯曲生长
解题技巧:判断生长和弯曲首看有无生长素来源,再看能否运输到作用部位,最后看在作用部位分布是否均匀。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
设计意图:利用生长素合成、运输的相关知识,分析处理常见的习题。
本节内容教学采用探究法,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观察实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分析实验-得出结果-整理分析-获得初步结论),提高了学生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在能力和价值观方面,通过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的学习,培养了严谨的思维能力。通过对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的学习,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学生也可以根据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自己设计相关的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
在教学中如何提高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的兴趣,是本节成败的关键,否则抽象的科学的探究过程,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头痛。本节课可以提前安排学生去做一个向光性实验,这样更有说服力。
2、教学反思
生物组 余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