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教学设计(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教学设计(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15 08:37: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唐诗五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查找资料,了解唐诗,掌握律诗的常识,了解诗人生平;反复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格律之美。
展开想象,描绘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重点)
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难点)
预习作业:
1.查找资料,熟悉有关唐诗尤其是律诗的常识,了解王绩、崔颢、王维的生平和主要文化成就。
2.反复诵读诗歌,划分停顿,读出节奏与韵味,感受诗歌的格律之美。
3.细致品读,借助工具书,理解诗歌的内容,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感。
A 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①崔颢(   ) ②东皋( ) ③驱犊( ) ④薄暮( )
⑤采薇( ) ⑥萋萋( ) ⑦塞上( ) ⑧汉塞( ) 
⑨征蓬( ) ⑩燕然( )
B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①东皋薄暮望( ) ②牧人驱犊返( ) ③徙倚欲何依( )
④山山唯落晖( ) ⑤相顾无相识( ) ⑥长歌怀采薇( )
⑦白云千载空悠悠( ) ⑧ 晴川历历汉阳树( )
⑨芳草萋萋鹦鹉洲( ) ⑩日暮乡关何处是( )
⑾烟波江上使人愁( ) ⑿使至塞上( )
⒀单车欲问边( ) ⒁属国过居延( )
⒂征蓬出汉塞( ) ⒃大漠孤烟直( )
⒄长河落日圆( )
教学过程:
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包涵许多哲理。学习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想象。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地位,是我国诗歌史上的最高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唐诗五首》,随着诗人的妙笔生花,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预习检测:
1.了解唐诗:
【学法】指名一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简单归纳:基本形式——律诗(五言,七言) 绝句(五言,七言)
派别——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浪漫诗派,现实诗派……
明确:这里的五首都是律诗。
2.掌握律诗的基本知识
【学法】小组为单位,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可以一个小组展示一个知识点)
【出示PPT】
①律诗的形成: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
②律诗的分类:律诗要求句子字数整齐划一,每句或五言,或七言,分别称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律规定每句五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还有每句六字的,称六言律诗,传世作品极少。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
【明确】《野望》《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为五言律诗,《黄鹤楼》《钱塘湖春行》为七言律诗。
③律诗的押韵: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示例】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首联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颔联 韵脚:ui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颈联 韵脚:ui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尾联 韵脚:ui
《黄鹤楼》的韵脚为:ou
④律诗的对偶: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两句一偶。律诗的另一个特点是对仗。对仗也叫对偶。律诗的句子要求两两成偶,成偶的两个句子叫一个偶句,偶句的两个句子除了平仄对仗外,用词(就是意思)也要对仗。律诗的所有偶句都可以形成对仗,当然也可以使部分偶句不对仗。
【示例】 《野望》
树树皆山色,山山唯落晖。
“树树”与“山山”相对,“皆”与“唯”相对,“山色”与“落晖”相对。)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牧人”与“猎马”相对,“驱犊”与“带禽”相对,“返”与“归”相对。)
2.朗读比赛
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一首诗歌有感情地朗读。
要求:①读准字音;②停顿准确;③读出韵律,最好能读出感情
步骤:①四人小组准备,纠正字音与停顿,组织朗读;
②最先举手的六个小组展示;
③其他小组点评,选出最佳小组。
【明确停顿】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4.理解诗意
①交流预习作业3中的词语解释,
②学生质疑:预习过程中对哪些句子的意思不理解,
③互相解答,基本理解诗歌的内容。
师生合作,学习《野望》
描绘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
1.傍晚时分诗人站在东皋纵目远望,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找出句子,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摹画面。
【明确句子】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教师点拨】描绘画面的方法:①找出诗句中出现的意象,
②找到表现意象特征的形容词,
③展开想象,用生动、顺畅的语言描绘画面。
【指导学生逐步完成】
①找出诗句中出现的意象——树树,山山,落晖,牧人,猎马
②找到表现意象特征的形容词——树(层层的树林,染上秋色)
山(重重的山岭,披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赶着牛群回家) 猎人(带着猎物返回)
③展开想象,用生动顺畅的语言描绘画面。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园,猎人带着猎物奔驰回家。
2.追问: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具体的词语细致分析。
【教师示例】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树树”“山山”层层的树林,重重的山峦,一片开阔的景色,再加上金黄的秋色,落日的余晖,整个画面增加了一份宁静与安详。
【学生试分析】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驱”“返”“带”“归”动态式的描写,表现了农家生活的自由快乐,也以动衬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
【归纳】这是一幅宁静安详的山野秋景图。
结合背景,领会诗歌的主题
1.你觉得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学法】学生独立思考,圈画关键词,完成批注。
2.共同交流:
【答案预设】
①“徙倚欲何依”中,“徙倚”二字为“徘徊”之意,可见作者的犹豫与彷徨。
教师补充:“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②“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无相识”表现了作者的孤苦无依;“怀采薇”可见诗人追怀古代的隐士,渴望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3.教师出示写作背景:
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4.追问:在颔联和颈联的景物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预设】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的景象,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5.学生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
——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所以只好放声高歌,追怀古代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
全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6.归纳小结:
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找到抒情的词句,直接分析诗歌的情感;
借助写景的句子,推测诗歌的情感;
结合作者的经历和写作背景(关注注释),确定诗歌的情感。
7.齐读诗歌,读出感情。
小组探究,学习《黄鹤楼》
出示学习任务:
1.作者在黄鹤楼上看到了怎样的景致?请找到句子并展开想象,生动地描摹画面。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小组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学法】①小组合作,齐读诗歌,圈画关键的词句,
②共同探究,完成学习任务,四人组长记录整合第一问的答案,副组长记录整合第二问的答案。
③小组代表展示,其他同学纠正、补充,完善答案。
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解疑(5分钟)
小组展示,互相补充
【答案预设】
1.写景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画面描摹——春日天清气朗,晴空万里,汉水北面的碧树清晰可见,鹦鹉洲的芳草,茂盛青翠。
概括画面——这是一幅空明悠远的画面。
2.情感分析:
①“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朝代更迭,王侯将相,是非恩怨,皆为过去,岁月沧桑,人事不居,暗含一种历史沧桑感和惆怅之情。
【教师追问】
眼前的景色又是如何的?
春日景丽,芳草鲜美,碧树青青,与昔盛今衰、仙人已去的黄鹤楼形成鲜明对比。
诗人是怎样将神话伟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
诗人写黄鹤仙人乘黄鹤远去,千百年来只剩下黄鹤孤,千百年来只有悠悠白云自卷自舒,汉阳的春树再历历分明、鹦鹉洲的芳草再鲜美嫩绿、即使黄鹤楼春景再美,但再无仙人登临观赏了,将古代神话传说与眼前美景对比描写,突出昔盛今衰、岁月沧桑之慨。
②“日暮乡关何处去,烟波江上使人愁。”
“日暮”“乡关”“愁”读到了诗人对故乡强烈的思念。
【教师追问】诗人这忧愁仅仅只是乡愁吗?
【出示资料】
崔颢,唐朝汴梁人,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极为失意。唐朝开科取士,每年也不过一二十人,当年白居易二十七岁的时候中了进士,他写了这样一句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而崔颢呢,还不到二十岁就中了进士,本以为是前程锦绣了,但是却是宦海浮沉,终不得志。你觉得此刻的崔颢,他还有什么愁?
【学生补充】人生失意之愁。
4.任选三个小组,朗读比赛。
独立思考,学习《使至塞上》
出示学习任务
1.找到你最欣赏的写景句,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
2.结合具体的词句分析作者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二)学生自主学习,5分钟,圈画词句,完成批注。
(三)集体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答案预设】
1.写景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画面描摹——苍茫无际的沙漠,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概括画面——这是一幅壮阔雄奇的画面。
【教师追问】你们觉得这两句诗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
【学生解读】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
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
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2.情感分析:
①“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补充背景】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王维奉使出塞宣慰,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道诗所写的即为赴边途中的所见所感。
【学生进一步理解】
一“征”一“归”,一“出”一“入”,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既是写景,也是叙事,以“蓬”“雁”自喻。抒发了作者被排挤的苦闷和远离家乡异地漂泊的愁绪,情感复杂。
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写出了边塞雄浑奇特的大漠风光,诗人将化孤寂之情、苦闷之心融化于壮阔无边的自然之景,体现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升华全诗主题,提升了全诗高昴雄壮的格调。
③“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概括守边将士繁重紧张的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
4.选三位同学朗读比赛。
课堂总结
学习了这三首诗歌,大家知道该如何进行诗歌画面的描摹了吧,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微视频的片段,加深一下印象。(出示微视频)
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三首诗歌
2.课外搜集王绩、崔颢、王维的诗歌赏读。
板书设计
唐诗五首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描绘诗歌画面(重点)
2.品味诗句中用词之妙(重点)
3.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学习变换视角写景物。(难点)
预习作业:
1.查找资料,了解李白和白居易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2.反复诵读两首诗,读出节奏和韵味,感受诗歌的格律之美。
3.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所展现的画面。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题目《渡荆门送别》,同学们,请根据题目思考一下,从内容上看,这是首什么诗?(追问:谁送别谁?)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感受青年李白出蜀远游时的情怀。
交流预习作业。
1.关于李白:
①交流预习作业:
A请三个小组的代表展示课前整理的关于李白的介绍
B请一位同学根据前面三位同学的介绍,归纳我们需要掌握的关键信息。
②教师归纳(出示PPT)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他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他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2.诵读诗歌:
①指名诵读诗歌,读出节奏和韵味。
②点评、竞读。
③听范读,小组内互读,调整。
④全班齐读。
【明确停顿】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明确韵脚】压ou韵,游、流、楼、舟
【明确对仗】第2、3联对仗。
赏析诗歌:
1.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可以分为哪几联?
学法提示:回顾上节课所讲律诗知识。
明确: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研习首联,问:首联交代了什么?
明确:叙述了出蜀的目的:到楚地远游。
3.赏析颔联和颈联。
(1)用优美的语言描绘颔联和颈联所展现的画面,并用一两个词语或短语来概括景物的特点
学法:学生独立思考,回顾第一课时所学描述画面的方法。
①找出诗句中出现的意象,
②找到表现意象特征的形容词,
③展开想象,用生动、顺畅的语言描绘画面。
可能存在的问题:①不能抓住意象的特征,②语言不生动流畅。③画面特征概括不准确。
答案预设:颔联——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这是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
颈联——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这是一幅意境高远的画面
(2)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这两联。
提示:赏析角度:字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观察角度等
示例: “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随”字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方法解析:①解释字意,或指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即:“随”字,化静为动。
②结合语境阐述该字的表达效果。即: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③紧扣作者感情或诗歌主题。即:“随”字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答题格式:① 是 的意思。(运用了 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 地写出了 (景物) 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 情感。
学生自主赏析。
学法:①自主阅读,选择角度赏析,
②小组内畅所欲言,互相补充,
③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
答案预设:——“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一个“飞”字极富动感,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变幻,构成海市蜃楼般的景色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天镜”飞,“海楼”结,写出了李白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向往。
——“月下飞天镜”一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明月映入江水的状态比作飞下的明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江水的平静、美丽。
4.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拟人。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5.小结: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本诗通过对出蜀途中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浑壮阔、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依恋之情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自主学习《钱塘湖春行》
1.出示学习任务:
①交流作者概况,记录重点信息。
答案预设: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谷,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②概括诗歌内容,了解作者“春行”的路线及观察角度的变化。
答案预设:本诗描绘了西湖旖旎骀荡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表现了诗人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愉悦心情,抒发了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之情。
行走路线是:孤山寺一贾亭西一湖东一白沙堤
观察角度:首联平视,湖水,远景;颔联仰视,动物(禽鸟),动景;颈联俯视,植物(花草),静景;(尾联直接抒情。)
③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画面。
答案预设:首联——在一个明丽的春日,我信马来到钱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西。一场春雨刚过。云气同湖面上的微波连成一片,像贴在水面似的。而湖水涨得满满的,快要跟岸齐平了。
颔联——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
颈联——沿途繁花东一簇,西一丛,快要让人眼花缭乱了。而路上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刚够遮住马蹄。
④思考:哪些描写能突出“早春”特点?选择关键字词赏析。
答案预设:——“争”和“啄”用得好。“争” 运用了拟人,写出了黄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歌唱,让人感受到了春光的难得与宝贵;“啄”字描写燕子忙着衔泥筑巢的情态.这两句着重描绘出莺燕的动态,使全诗洋溢着活力与生机。
——“几处”和“谁家”用得好。因为还是初春季节,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由春的歌手和春的信使来展现出大自然刚从沉睡中刚苏醒过来。
——“浅”和“乱”字用得好。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
⑤说说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从哪里可知?
答案预设:本诗既写出浓郁的春意,又写出了自然之美给人的强烈感受。把感情寄托在景色中,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
2.学生自主学习。
学法:①小组长分配任务,每人至少一个任务,
②小组内畅所欲言,互相补充,
③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
④评选最佳小组。
3.小组内背诵比赛,比一比谁背的又快又好。
课堂总结
从本课两首诗的学习中,你获得了哪些诗歌欣赏的方法?
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两首诗
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
首联 叙述 出蜀目的
颔联 写景 平野、江流(白天 远景 俯视) 雄浑壮阔
颈联 写景 江月、云霞(傍晚 近景 俯视) 意境高远
尾联 抒情 思念故乡,依依惜别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唐)
孤山寺 水涨云舒 平视 远景
贾公亭 莺歌燕舞(动物) 仰视 动景
白沙堤 花乱草绿(植物) 俯视 静景
西湖 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