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答谢中书书
即谢徴,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
答谢中书书
书: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作者简介
(456—536)
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丹阳秣(mò)陵(现在江苏南京)人
有《陶隐居集》
陶弘景
作者简介 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正音,正确朗读
tuí
yù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结合注释 合作译文
提示:
1、把单音节变双音节。
2、结合句意,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3、揣摩句意,合理调整。
结合注释
解释划线词句的含义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消散
坠落
鱼
再
争着
参与,这里指欣赏
译文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欣赏这奇丽的景色了。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们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以清峻的笔触
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一、总写。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二、分写
四季之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三、总写 抒怀
3.理清课文结构
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晨昏之景
4、本文分为几层?写出各层大意。
全文可以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从“高峰人云”到“四时俱备”):描写 山川中静景之美。 第三层(从“晓雾将歇”到“沉鳞竞跃”):描写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 第四层(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景。
5、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6、文中具体描写景物的句子是哪些?作者都描写了哪些景物?
具体描绘山川之美的句子: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作者分别从哪些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1)多种视角相结合
仰视:高峰入云
俯视:清流见底
平视: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静景)
晓雾将歇(静),猿鸟乱鸣(动);
夕阳欲颓(静),沉鳞竞跃(动)
2)时间上:早晚结合:
3)动静结合(形体、声响方面 )
8、统领全文的句子是: 。其中“ ”字点名全文的中心。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美]
9、结尾一句有什么言外之意?
结尾一句表达出作者带有自豪之感,期与 谢公比肩之意.
10.“一切景语皆情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1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表现了晨昏变化之美。
[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
12. 语言特点:
1)用词方面:简洁凝练,准确生动
2)句式方面:四言为主,骈、散结合。
14.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之美,你看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这里有色彩配合之美,你看,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具体描绘山川之美的句子: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景物描写方法:
1、多种视角相结合
仰视:高峰入云
俯视:清流见底
平视: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静景)
晓雾将歇(静),猿鸟乱鸣(动);
夕阳欲颓(静),沉鳞竞跃(动)
2、时间上:早晚结合:
3、动静结合(形体、声响方面 )
品味赏析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乱”字用的好不好?为什么?
文中类似的词语还有什么?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起伏的群山和青林翠竹中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猿鸟乱鸣,渲染了山林中万物清晨醒来的欢欣热闹,为幽静秀美的山川增添了勃勃生机。
“乱”把猿鸟的动作、声音活动的状态准确的表现出来。
类似的词语还有:“交”、“将”、“欲”、“竞”等。
语言特点:
1、用词方面:
2、句式方面:
简洁凝练,准确生动
四言为主,骈、散结合。
思想探究: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隐含着什么感情?
自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丽景色的了,但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妙处,带有自豪之感,也有与谢灵运比肩之意。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篇短文写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再读课文
看 图 试 诵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为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1. 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2.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3. 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4. 感悟作者的胸怀,学习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课时目标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诗人、散文家、词人、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齐名。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学情
诊断
作者简介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豁达洒脱,乐观积极,仍然有进取之心,于是写了这篇短文。
学情
诊断
背景介绍
朗读,感韵味
听录音范读。
多种形式读,注意以下几点:
文言文句子读起来要有美感,断句要声断、气不断。
注意停顿,语速稍微慢一些,语调要有抑扬,陈述句用平调,疑问句用升调,有的音节要拉长一点(念、盖、但)。
“念——无与为乐者”,读出寂寞之感;“盖——竹柏影也”,读出兴奋之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读出感慨之情。把这三个字的音节拖长一点,文言的味道就出来了。我们读时,要将文中宁静、欣赏、感慨的意味表达出来。
译读,通文意
小组内结合课文下方注释翻译课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脱
门
高兴的样子
考虑,想到。
就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睡觉
共同,一起
散步
形容水的澄澈
交错
大概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
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只是
清闲的人
试着填填这个句子:
( )和( )在( )因为( )而游赏,他们(
)。
苏东坡
张怀民
承天寺
睡不着
欣赏到了
美丽的月色
赏读,品心情
找出文章中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月色入户。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月色入户。
“入”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给人以动感,仿佛是月光登门拜访,意境活泼。一个“入”字给一个寂寞、失意的人温暖的感觉。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交横的藻、荇,写出了月光的空灵澄澈以及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了一幅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图景。
月色如此美丽,苏轼赏月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如何理解“闲人”?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期间,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宋太祖赵匡胤在执政时期已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获释出狱后,苏轼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资料助读:
苏轼赏月的心情是复杂的,其中既有贬谪的凄凉、失意的落寞,又有自我排遣的豁达、悠闲赏月的欣喜。诗人说自己是“闲人”,不仅因为他生活清闲,更因为他有着闲适的心情,是闲情逸致的体现。同时,这其中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他被一贬再贬,内心深处何尝又想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小结:文章短短85字中交杂着苏轼内心复杂而微妙的情感,既有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又有漫步的悠闲和赏月的欣喜,但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即在于他能够从官场的失利者变为大自然的欣赏者,他能够从这种美丽的月色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由此可以看出苏轼性情中的乐观、豁达。
谢 谢!
同学们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