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7张PPT)
由于自然原因,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就是地质作用。
火与水
作用强烈
作用缓慢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两种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地 震
内力作用的四种表现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一定方向运动。
地下深处的岩浆向周围侵入或喷出地表。
在地下高温高压作用下,岩石发生变化。
岩层在受到地应力作用下断裂引起震动。
先单击空白处 4 次 再单击箭头 后击返回
地
壳
运
动
水平运动
挤压
张裂
垂直运动
——巨大的褶皱山系
——裂谷或海洋
(主导因素)
抬升
下沉
高低起伏 海陆变迁
单击
挤压引起的褶皱
褶皱隆起的高山
东非大裂谷
返回
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概念:
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
能量来源:
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
表现形式: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使地表起伏趋向于平缓
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影响
内力
作用
外力
作用
对比: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影响
内力
作用 地球内部的热能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外力
作用 太阳辐射能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削低高山,填平洼地,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对比: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一 风化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概念:
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沙砾,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
水的冻融
二 侵蚀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风力侵蚀: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风蚀柱
侵蚀:
使谷底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峡谷、瀑布
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流水
溶蚀:
形成溶洞、石笋、钟乳石、石柱、 峰林等喀斯特地貌
冰川侵蚀:
冰斗、角峰、U 型谷
海浪侵蚀:
海蚀陡崖、海蚀柱、海蚀拱桥
风蚀沟谷
V形谷——流水侵蚀作用
雅鲁藏布江 大峡谷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 。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
石 柱
石 笋
石钟乳
云南路南石林 峰林
角峰
冰斗
U形谷——
冰川侵蚀作用形成
挪威峡湾——
冰川侵蚀作用
三 搬运作用
风力搬运:“飞沙走石” 例:沙尘暴
流水搬运:“泥沙俱下” 例:泥石流
冰川搬运:
海浪搬运:
四 堆积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风力堆积:
沙丘、黄土堆积
流水堆积:
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
海浪堆积:
沙滩
(沉积物颗粒大的先沉积,小的后沉积,具有分选性)
冰川堆积:
冰碛地貌(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
新月型沙丘
深厚黄土层的来源——风力堆积作用
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表现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1)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
(2)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
(3)高山和高纬地区多冰川作用
(4)滨海地带多海浪作用
2.同一外力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1)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
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
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2)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多冰斗、角峰;
山下堆积,多冰碛丘陵等冰碛地貌。
(3)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
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作用减弱会
形成沙丘、黄土堆积等地貌
三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组成岩石的三大分类
岩浆岩 侵入型岩浆岩 例:花岗岩
喷出型岩浆岩 例:玄武岩
沉积岩 砾岩 砂岩 页岩 (按颗粒物大小)
石灰岩: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
地球历史的记录,而岩层和化石是“书页”和“文字’
变质岩 :高温和高压下变质作用形成
页岩——板岩
石灰岩——大理岩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
示意图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岩浆
①
④
③
③
②
②
岩浆
各类岩石
新的岩浆
岩石圈物质的循环
①
②
③
④
冷却凝固
外力作用
变质作用
重融再生
④
④
1.下列现象中,在缓慢中进行的是
A.山崩 B.珠穆朗玛峰在升高
C.地震 D.火山活动
2.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的共同点是
A.都是东西走向的山
B.都经受过漫长的风化作用,山顶浑圆
C.都属于断层山
D.都处在板块交界处
3.塔里木盆地中沙丘属于
A.风蚀地貌 B.流水堆积地貌
C.风化地貌 D.风力堆积地貌
4.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 作用形成的。
A.风力沉积 B.流水沉积
C.流水侵蚀 D.风力侵蚀
5.黄土高原是 形成的。
A.内力作用 B.流水沉积
C.风力沉积 D.流水侵蚀
6.下列地形区中,以外力作用为主形成的是
A.汾河谷地 B.黄土高原的黄土
C.泰山 D.喜马拉雅山(共39张PPT)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960 年,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熔岩流从高处奔腾而下,注入大海,迅速在海边填造了一块约2 万平方千米的新陆地。
意大利西西里岛埃特纳火山素有“欧洲最高的活火山”之称。
一名考察人员在意大利西西里岛埃特纳火山喷发处的熔岩旁观察
考察人员在西西里岛埃特纳火山喷发出的熔岩旁观察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大约4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开始隆起,当时它的年平均上升速度只有0.05厘米。20世纪最后30年,喜马拉雅山的年平均上升速度达到了最大,也只有5厘米。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作用速度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
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有些内力作用进得很快,有些内力作用则进得很极其缓慢
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地壳运动 运动方向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关系
水平运动
褶皱山脉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相伴发生,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
垂直运动
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断裂带
挤压形成褶皱山脉
东非大裂谷
张裂形成断裂带
东非大裂谷
东非大裂谷
张裂形成
断裂带
地壳运动 运动方向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关系
水平运动
褶皱山脉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相伴发生,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
垂直运动
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断裂带
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
1、(1)公元79-15世纪,那不勒斯湾海岸处于下降运动中,判断依据是底部被石灰岩覆盖部分看不见了。
(2)公元15-18世纪,那不勒斯湾海岸处于上升运动状态中,判断依据是石柱有被海水长期浸泡和海生生物钻孔的痕迹。(3)长期性、周期性。
外力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外力作用
风、流水、冰川、生物
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山区河流
山区河流
黄河壶口瀑布
海浪侵蚀作用
冰斗
角峰
冰川侵蚀作用
风力堆积作用
新月形沙丘
在沙漠地区,在风向比较固定的风力作用下,沙粒往往堆积形成状似新月的沙丘,叫新月形沙丘。
黄土高原
富饶的长江中下游平原
海浪堆积作用
四种作用方式之间的关系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堆积作用
固结成岩
课后作业
(1)这种地貌主要是在什么外力作用下形成的?
(2)简单推测这种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共36张PPT)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四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地表形态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堆积作用
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实例1:喜马拉雅山的岩层中发现了大量海象岩层和海生生物化石,证明在地质史某段时期,现在的喜马拉雅山地区是一片面积相当广阔的海域;而且在5700m的上世纪地层中发现了栎树化石,现在这种植物的分布高度是3000m。这些证据证明喜马拉雅山长期以来以极快的速度抬升,在5300万年前开始成陆,之后不断抬升形成“世界屋脊”。
实例2:启东地区位于长江的入海口,在数千年前,是黄海近海的一部分,从唐朝开始逐渐出现浅滩和沙洲,1720年后,沙洲合并和北岸联结,成为苏北平原的一部分,形成现在的启东。
地壳变动是由什么作用造成的?该作用的动力来源于?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量。
2.按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将其分为: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3.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极其缓慢的内力作用、迅速激烈的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2、地壳运动的类型(根据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向分):
运动方向:岩层沿平行于地表的方向运动
水平运动
对地表的影响: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和断裂带
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扩大
运动方向:岩层沿垂直于地表的方向运动
垂直运动
对地表的影响:使岩层发生隆起和凹陷
引起地势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返回
外力作用
1.概念
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
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
3.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外力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受破坏,碎小物残留原地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侵蚀作用 使谷地、河床加宽加深,使坡面趋于破碎等
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 、风蚀城堡等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
形成海蚀陡崖、海蚀柱等
搬运作用 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
堆积作用 形成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
风力堆积 形成
形成冰碛丘陵等冰碛地形
海浪堆积 形成沙滩
流水侵蚀
风力侵蚀
冰川侵蚀
海浪侵蚀
流水堆积
风蚀蘑菇
新月形沙丘
冰川堆积
4、内、外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同时进行的
(2)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
占优势。
(3)内力作用对地表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的成因分类:
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
沉积岩
变质岩
岩浆岩
岩浆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1.下列地质现象中,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
A.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B.崇明岛的形成
C.江南丘陵的梯田 D.石灰岩受热变成大理岩
2.关于地壳运动中垂直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使岩层表现为隆起或凹陷
B.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C.常造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D.使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3.以下地理事物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 )
A.东非大裂谷 B.北美洲的五大湖
C.黄土高原 D.青藏高原
A D
A D
B C
喜马拉雅山脉
东非大裂谷
流水侵蚀
流水堆积地貌
风蚀地貌
风力堆积
海蚀
冰积物
流动沙丘
风蚀蘑菇
风蚀沟谷
河流作用形成的冲积平原
冲积平原
珠江三角洲
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岩溶地貌
黄土高原
雅鲁藏布
大峡谷
黄果树瀑布
维多利亚瀑布
尼亚加纳瀑布 (北美洲)
黄河壶口瀑布
喜马拉拉山脉的抬升是有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的作用结果,这种作用称为内力作用。
启东成陆是长江携带泥沙沉积的结果,该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这种作用称为外力作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