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与提高》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规划
“整理与提高”单元规划属性表
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
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运算 □方程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
单元数量 1
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
自然数的运算与应用 整理与提高 解决问题(2) 4
小数的认识 小数与近似数 4
平面图形的认识 垂直与平行 1
数学广场 用多功能三角尺画垂线与平行线 2
五舍六入 1
计算比赛场次 2
位置的表示方法 1
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形结合、模型 、分析、综合、假设、对应、比较
说明 整理与提高的单元主题、单元模块涉及较多。
二、单元教材教法分析
(一)研读课标
“整理与提高”单元学习基本要求
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 学 所属模块 提炼学科核心概念
整理与提高 解决问题(2) 能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理解与解答“增加几倍”与“增加到几倍”,“增加几倍多(少)几”与“增加到几倍多(少)几”的应用题;能运用假设的思想,通过列表举例的方法解决问题,并能根据题意检验答案是否正确;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解题思路的意识和能力,初步形成思维的灵活性;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C 数与运算 数感 运算能力
小数与近似数 初步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按要求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了解保留几位小数、精确到哪一位的具体含义,知道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部分末尾的“0”不能去掉。 C
垂直与平行 复习利用直角三角尺检验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平行。复习垂线、平行线的画法。 C 图形与几何 几何直观
数学广场 用多功能三角尺画垂线与平行线 会用多功能三角尺画出过已知点并与已知直线垂直的垂线,已知直线的平行线。能用多功能三角尺按相互间距离画出两条平行线。 C 图形与几何 几何直观
五舍六入 学会用“五舍六入”的方法求近似数。 C 数与运算 推理能力 符号意识
计算比赛场次 探索体育比赛中的搭配问题,能借助连线、列表、计算等方法解决问题。 C 数与运算 模型思想
位置的表示方法 可以用有序整数对(a,b)表示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 C 空间与方位 空间直观
(二)分析教材
1、本单元中可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解决问题(2)”中,引导学生借助树状算图和线段图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渗透数形结合、分析、综合等思想;同时运用假设的思想,通过列表举例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在“小数与近似数”中,探讨一个数的近似数为2和2.0时原数的范围问题,渗透了数形结合、比较等思想;结合计算比赛场次的实际问题,通过图示、连线、列表、计算等不同的解题策略,使学生逐步学会全面、有序地思考,渗透数学建模思想。位置的表示方法,通过数对确定平面中物体的位置,渗透对应的思想。
2、数学的育人价值
解决问题(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建立选择不同的解题思路的意识和能力,初步形成思维的灵活性,培养理性精神。同时,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了解《孙子算经》中的名题——“鸡兔同笼”,感受中国古代数学文化。
对于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或平行,决不能仅依靠视觉来直观判断,而是必须借助直角三角尺进行严格的检验。这便是数学严谨性和精确性的体现之处,有助于培养学生言必有据、崇尚科学的理性精神。
(三)分析教法
本单元主要可采用的教学方法
模块 内容 教学方法 说明
数与运算 解决问题(2) 情境法、图示法、尝试法、讲解法、练习法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解题方法。能运用假设的思想,通过列表举例的方法解决问题。并能根据题意检验答案是否正确。
小数与近似数 情境法、列表法、发现法、练习法 借助生活情境,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迁移能力,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通过解决问题掌握并巩固所学的取近似数的方法。
图形与几何 垂直与平行 演示法、发现法、练习法 借助教具、学具,通过操作演示与图示比较等,复习垂直、平行的概念。
数学广场 用多功能三角尺画垂线与平行线 发现法、演示法、练习法 在复习有关垂直与平行的内容时,介绍“多功能三角尺”,了解其各个部分的功能,并学习用“多功能三角尺”画垂线与平行线。
五舍六入 情境法、发现法、练习法、讲解法 结合生活实际,介绍用“五舍六入”求近似数的方法,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计算比赛场次 情境法、列表法、图示法、尝试法、讲解法、练习法 结合计算比赛场次的实际问题,通过图示、连线、列表、计算等不同的解题策略,使学生逐步学会全面、有序地思考。
位置的表示方法 情境法、发现法、尝试法、讲解法、练习法 利用有趣的情景,渗透通过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平面上物体的位置,使学生知道可以使用有序整数对(a,b)表示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
三、单元教学目标
(一)单元学情分析
问题解决(2)中学生将学习 “增加几倍”,“增加到几倍”,以及“增加几倍多几”,“增加到几倍多几”的知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较容易引起混淆。因此,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自己解决例题中的问题,又通过转换条件,突出重点,完成突破。在巩固练习中,注重对教学重点的突破,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
“小数与近似数”在四年级第一学期学过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同时也接触到“去尾法”和“进一法”这两种方法后进行学习的,通过研究让学生发现这三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在小数中同样适用,在处理近似数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情况时,通过例题的探讨来区别,强调“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部分末尾的‘0’不能去掉”这一特殊情况。
(二)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理解“增加几倍”与“增加到几倍”的不同含义,并能解决有关简单实际问题。
2.初步会用“四舍五入”法按要求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知道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部分末尾的“0”不能去掉。
3.认识多功能尺,会用多功能尺画出垂线、平行线。
4.认识“五舍六入”的求近似数方法,体验求近似数方法的多样性。
5.结合计算比赛场次的实例,探索体育比赛中的搭配问题,并能借助连线、列表等方法进行求解。
6. 知道可以使用有序整数对(a,b)表示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7.在解决有关“植树节”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列表枚举的方法解决问题,逐步培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解题思路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8.在外汇兑换的实际问题情境中,通过对三种不同凑整方法的学习与对比,进一步了解“四舍五入”、“进一法”、“去尾法”的联系与区别,初步体会求近似数方法的多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9.通过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了解《孙子算经》中的名题——“鸡兔同笼”,感受中国古代数学文化。
10.在“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的基础上,学习用“五舍六入”求近似数的方法,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单元教学重点
1. 正确理解“增加几倍”与“增加到几倍”的不同含义,并运用于实践解决一些问题。
2. 会用五舍六入的方法来凑整。
3. 探索体育比赛中的搭配问题。
4. 使用有序整数对(a,b)表示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
(四)单元教学难点
1. 正确分析复合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确定思路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 理解测量时得不到整数要将所用单位进行等分,理解凑整时末尾的“0”不能去掉。
3. 结合计算比赛场次的实例,探索体育比赛中的搭配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全面、有序地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单元学习活动设计
依据单元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流程,本单元的学习活动设计如下:
单元学习活动设计与评估用表
设定 活动 目标 活动名称 解决问题(二)活动1 解决问题(二)活动2 解决问题(二)活动3 解决问题(二)活动4 小数与近似数活动1 小数与近似数活动2 小数与近似数活动3 小数与近似数活动4 垂直与平行 用多功能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 探究五舍六入法 用连线和表法计算比赛场次 用列式的方法计算比赛场次 用数对表示位置
活动目标 1、能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理解与解答“增加几倍”与“增加到几倍”,“增加几倍多(少)几”与“增加到几倍多(少)几”的应用题 2、初步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按要求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3、复习利用直角三角尺检验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平行。复习垂线、平行线的画法。 4、会用多功能三角尺画出过已知点并与已知直线垂直的垂线,已知直线的平行线,能用多功能三角尺按相互间距离画出两条平行线。 5、学会用“五舍六入”的方法求近似数。 6、能借助连线、列表、计算等方法解决体育比赛中的搭配问题问题。 7、可以用有序整数对(a,b)表示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
设计 活动 方案 活动任务 活动一:解决问题(二)第一课时 小胖带了3个苹果;小巧带了6个苹果,小巧带的苹果是小胖的2倍。把小胖的苹果数增加2倍是几个苹果?小亚说:“把小胖带的苹果数增加到4倍就是我的苹果数。”小丁丁说:“把小胖带的苹果数增加4倍就是我带的苹果数”。 ①看图理解增加2倍的意义。 ②思考讨论:把小胖的苹果数增加到3倍是几个苹果?(集体分享) ③结合线段图理解增加到2倍的概念。 ④思考辨析增加2倍和增加到3倍的区别。 ⑤在练习纸上画画线段图,填写表格。(小组合作) 画一画增加了几倍增加到几倍是原来的几倍小亚 小丁丁
⑥学生交流反馈。(集体分享) 活动二:解决问题(二)第二课时 2005年底,上海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112千米,到2007年底将增加1倍多6千米。到2007年底,上海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达到多少千米? ①读题,说说条件和问题(集体分享) ②尝试画出线段图,理清数量关系。(同桌协作) ③列出算式计算。(独立完成) ④学生交流反馈,自评、互评。(集体分享) 活动三:解决问题(二)第三课时 在轨道交通施工工地,8辆同样型号的卡车(每辆卡车的载重量相同)运泥土,每天可以运120吨,为了加快工程进度,后来又增加了童谣的卡车16辆,这样每天共运泥土多少吨? ①读题,说说条件和问题(独立完成) ②尝试利用画线段图或树状算图的方法理清数量关系,列式解答(独立完成) ③学生交流反馈,辨析“原来有8辆同样型号的卡车,又增加了同样的卡车16辆”的含义。(集体分享) 活动四:解决问题(二)第四课时 每个男生种4棵每个女生种3棵共13人一共植树43棵。求参加植树活动的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①读题,说说条件和问题并用树状算图表示数量关系。(独立完成) ②四人小组尝试用假设法解决问题,将思考过程记录在表格中。 男生人数女生人数植树的棵数(用算式表示)
③学生交流反馈,总结假设的方法(集体分享) 活动五:小数与近似数活动1 1、练习:用“四舍五入”法将下列数按要求凑整。 整百数整千数整万数12753560980
2、总结:用“四舍五入”法来凑整要看省略的尾数最高位上的数字是否小于5。小于5的舍去,大于或者等于5的就向前一位进1。 3、将8.0813分别保留一位小数、两位小数和三位小数。(独立完成) 4、小结:用“四舍五入”法凑整小数和凑整整数的方法是一样的。都是看省略尾数最高位上的数字,根据这一个数字的大小决定四舍还是五入。 活动六:小数与近似数活动2 1、出示:2005年12月2日的汇率表,1美元可兑换8.0806人民币。 人民币1美元8.0806元1欧元9.4727元100日元6.6954元1港元1.0416元
依次讨论: ①你读懂了些什么? ②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是四位小数) ③想一想:如果我把1美元兑换成人民币,究竟应拿回多少钱才是合理的?(人民币的最小单位是分,所以要将8.0806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 1欧元能兑换多少元人民币? 10港元能兑换多少元人民币? (讨论是先凑整再计算,还是先计算再凑整) 1000日元兑换多少元人民币? 活动七:小数与近似数活动3 1、用“四舍五入法” 、“去尾法”和“进一法”将8.0806分别保留一位小数。 2、学生尝试解决,反馈交流。 3、分析并小结:去尾法和进一法都是凑整的方法,可是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思考的方法完全不同。去尾法不管尾数是多少都舍去,而进一法也不看尾数的大小都向前一位进1。 4、尝试练习: 去尾法: 9.4727≈ (保留两位小数) 1.0416≈ (保留一位小数) 进一法: 9.4727≈ (精确到十分位) 1.0416≈ (精确到百分位) 活动八:小数与近似数活动4 1、一个两位小数经过“四舍五入”保留一位小数后是5.7,这个两位小数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 2、列出表格或画出数射线,找出可能的结果,同桌交流讨论。 五入5.65 5.66 5.67 5.68 5.69四舍5.70 5.71 5.72 5.73 5.74
3、小结:最大是5.74,最小是5.65。 4、比较:5.7和5.70,说说小数末尾的0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5、交流讨论并小结:当表示近似数时,5.7和5.70的意义不同,5.7是精确到十分位,5.70是精确到百分位,精确度不同,所以小数部分末尾的0不能去掉。 活动九:垂直与平行 下面每组图中哪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哪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1、小组合作完成,比一比谁的方法多。 2、集体交流(指名学生到实物展台上演示检验方法) 3、独立思考:在右图,没有出现与直线h和i同时垂直的第三条直线,你们是4、独立思考用什么方法知道直线h和i互相平行? 5、交流反馈并归纳方法:用直角三角尺画垂线检验 b、用多功能三角尺检验 活动十:用多功能三角尺画垂线与平行线 ①小组讨论:如何利用多功能三角尺上那些互相垂直的刻度线画垂线?如何利用那些互相平行的刻度线画平行线? ②自主尝试 ③交流分享 ④自学书本p78、79画垂线与平行线 的操作过程 ⑤按照教材示范图,再次尝试 活动十一:探究五舍六入法 超市结算时自设“五舍六入法”。一共要付148.10,医保卡里扣了139.25元,还需要支付现金多少元? ①学生自主尝试 ②交流讨论并小结:“五舍六入法”凑整:尾数小于6的舍去,大于或等于6的向前一位进1 活动十二:用连线和表法计算比赛场次 在雅典奥运会上,女排比赛分为两个组,中国队分在B组。小组中每两2支球队之间都要进行一场比赛。B组参赛队:中国、美国、德国、俄罗斯、古巴、多米尼加,整个 B组共要进行几场比赛? 学生独立思考 小组合作,用列表的方法计算比赛场次。 集体讨论并小结:进行过一次比赛的两支队伍不能重复比赛,因为小组中每两支球队之间只要进行一场比赛。 用连线的方法验证。 活动十三:用列式的方法计算比赛场次 四年级5个班级,每2个班级之间要进行一场比赛,四年级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 学生尝试列表计算比赛场次 交流分享,小结列式计算的方法 尝试练习 乒乓球比赛结束了,22名小选手纷纷留影留念,每2人之间都要拍一张照片,需要拍多少张? 活动十四:用数对表示位置 1、独立思考小胖坐哪里?可以怎样表示? 2、集体分享交流:小胖的位置可以用数对(3,2)来表示 3、小组讨论:数对(3,2)中,3和2分别表示什么?与(2,3)有什么区别? 4、尝试练习:小亚、小丁丁、的位置 5、集体反馈并小结:书写数对的方法:先列后行。
活动性质 完成形式 活动类型
√□独立完成 √□同桌协作 √□小组合作 √□集体分享 √感知体验 √□探究发现 √□理解运用
活动资源 √□工具学具 √□文本资料 √□媒体资源
活动时空 空间 时间
√□普通教室 □功能教室 □室外场所 单课时内( 25)分钟
活动水平 □有意义识记 √□解释性理解 √□探究性理解
评估 活动 品质 适切性 趣味性 挑战性 开放性 关联性 ⅠⅡⅢ Ⅳ ⅠⅡⅢ Ⅳ ⅠⅡⅢ Ⅳ ⅠⅡⅢ Ⅳ ⅠⅡⅢ Ⅳ
五、单元作业设计
(一)构建单元作业目标
“整理与提高”单元作业目标属性表
单元名称 整理与提高 课时 课时15
作业 目标 具体表述 学
能正确理解“增加几倍”与“增加到几倍”的不同含义。通过借助实物图和线段图正确分析复合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C
能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理解与解答“增加几倍多(少)几”与“增加到几倍多(少)几”的应用题。 C
进一步理解“增加”、“增加到”、“增加了”的不同含义。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解题思路的意识和能力,初步形成思维的灵活性。 C
能运用假设的思想,通过列表举例的方法解决问题。并能根据题意检验答案是否正确。 C
学会用“四舍五入”法将一个小数按要求凑整。知道在表示凑整的结果时,小数部分末尾的“0”不能去掉。 C
会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将一个小数按要求凑整。生活实际中,会灵活应用这三种方法取近似数。 C
会用“万”作单位将一个数进行凑整。结合折线统计图与小数相关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C
会根据近似数来推断原数所处的范围。知道在表示近似数的结果时,小数部分末尾的“0”不能去掉。 C
会用直角三角尺检验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平行。能按要求画出垂线、平行线。 C
能正确读出多功能三角尺上的各种线和刻度,并了解它们的功能。 C
会用多功能三角尺画出过已知点并与已知直线垂直的垂线。会用多功能三角尺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能用多功能三角尺按相互间距离画出两条平行线。 C
学会用“五舍六入”的方法来求近似值。 C
计算比赛场次中,能借助连线、列表的方法进行组合、搭配。 C
会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涵的简单的规律。 C
使用有序整数对(a,b)表示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 C
单元作业内容(略)
六、单元评价设计
“整理与提高”单元评价标准
评价维度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A B C
学习兴趣 探究兴趣 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兴趣,并有积极探究的欲望。 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兴趣,并有探究的欲望。 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无兴趣,无探究的欲望。
活动兴趣 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参与 愿意参与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中从不参与
学习习惯 练习习惯 步骤清晰,书写格式规范,解设答句完整。 步骤较清晰,书写格式较规范,解设答句较完整。 步骤不全,书写格式不规范,解设答句不完整。
操作习惯 会熟练地利用直角三角尺检验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平行。 会比较熟练地利用直角三角尺检验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平行。 不会利用直角三角尺检验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平行。
作图习惯 会熟练利用多功能三角尺,正确画出过已知点并与已知直线垂直的垂线;或者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会比较熟练利用多功能三角尺,正确画出过已知点并与已知直线垂直的垂线;或者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不能利用多功能三角尺正确画出过已知点并与已知直线垂直的垂线;或者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交流习惯 能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等量关系表述清楚 能表达自己的观点,简单说等量关系 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业成果 概念理解 能清晰地说出“五舍六入”的定义 能比较清晰地说出“五舍六入”的定义 不能说出“五舍六入”的定义
简单应用 能借助连线、列表计算等方法快速、正确地求出比赛场次。 能借助连线、列表计算等方法比较快速、正确地求出比赛场次。 不能借助连线、列表计算等方法求出比赛场次。
能熟练地使用有序数对(a,b),正确表示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 能比较熟练地使用有序数对(a,b),正确表示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 不能使用有序数对(a,b),表示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
计算掌握 能利用“五舍六入”的方法快速、正确地求出一个数的近似数。 能利用“五舍六入”的方法比较快速、正确地求出一个数的近似数。 不能利用“五舍六入”的方法,求出一个数的近似数。
方法掌握 熟练掌握用不同的凑整方法对小数进行凑整,正确率达90%及以上。 掌握用不同的凑整方法对小数进行凑整,正确率80%(不含80%)~90%(不含90%)。 基本掌握用不同的凑整方法对小数进行凑整,正确率80%及以下。 。
“整理与提高”单元纸笔测试题编制双向细目表
内容 能力描述 学
识记 理解 运用 综合
解决问题(2) 1、正确理解“增加几倍”与“增加到倍”的不同含义。 √
2、能借助树状算图和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
3、能运用假设的思想,通过列表举例的方法解决问题,并能根据题意检验答案是否正确。 √
小数与近似数 结合实际问题,掌握用不同的凑整方法对小数进行凑整,知道保留几位小数、精确到哪一位的具体含义,知道凑整时小数部分末尾的“0”不能去掉。 √
垂直与平行 利用直角三角尺检验两条直线是否互 相垂直、平行。 √
2、会画出垂线、平行线。 √
数学广场 用多功能三角尺画垂线与平行线 知道在多功能三角尺上哪些线段是互 相垂直的,哪些是互相平行的。 √
会用多功能三角尺画出过已知点并 与已知直线垂直的直线。 √
会用多功能三角尺画出已知直线的 平行线。 √
能用多功能三角尺按相互间距离画出 两条平行线。 √
五舍六入 会用“五舍六入”的方法求出一个数的近似数。 √
计算比赛场次 能借助连线、列表计算等方法求得比赛场次,探索体育比赛中的搭配问题。 √
位置的表示方法 1、初步知道可以使用有序数对(a,b)表示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 √
2、能够初步使用有序数对(a,b)表示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 √
单元练习内容(略)
七、单元资源设计
单元资源收集评估表
资源编号 资源内容 资源属性
对应单 元目标 对应教 学环节 资源类型 难易度 是否 使用
1 教材第68页例1 目标1 新授 信息技术 适中 是
2 教材第69页例1 目标1 新授 信息技术 适中 是
3 教材第70页例2 目标1 新授 信息技术 适中 是
4 教材第71页例3 目标7、9 新授 信息技术 适中 是
5 教材P72例1 目标2 新授 信息技术 适中 是
6 教材P73例2 目标8 新授 信息技术 适中 是
7 教材P73练一练 目标8 练习 生成性 适中 是
8 教材P73例3 目标8 新授 信息技术 适中 是
9 教材P74题3 目标8、10 练习 生成性 适中 是
10 教材P75例4 目标8 新授 生成性 适中 是
11 教材P76题 目标3 练习 生成性 适中 是
12 教材P77例 目标3 新授 信息技术 适中 是
13 教材P78例 目标3 新授 信息技术 适中 是
14 教材P79例 目标3 新授 信息技术 适中 是
15 教材P80例 目标4、10 新授 信息技术 适中 是
16 教材P81例 目标5 新授 信息技术 适中 是
17 教材P82题 目标5 练习 生产性 适中 是
18 教材P83例 目标6 新授 信息技术 适中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