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必修5语文第二单元课时训练及单元测试(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必修5语文第二单元课时训练及单元测试(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8-18 08:53:11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过关检测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演练(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B.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C.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汤之问棘也是已
D.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此小大之辩也
解析:A项,“销”通“消”,“蓐”通“褥”;B项,“闵”通“悯”,“冥”通“溟”;C项,“已”通“矣”;D项,“衡”通“横”,“辩”通“辨”。
答案:C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C项两个“而”均为连词,表修饰关系。A项前一个“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后一个“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B项前一个“以”是介词“拿”;后一个“以”是介词“因为”。D项前一个“于”是介词“比”;后一个“于”是介词“跟,和”。
答案:C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B.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C.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D.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解析:A项“海运”,古义,海动;今义,用船舶在海洋上运输。B项“告诉”,古义,申诉(苦衷);今义,说给人听,使人知道。D项“逢迎”,古义,迎接;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
答案:C
4.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A.园日涉以成趣    B.襟三江而带五湖
C.目吴会于云间 D.谨拜表以闻
解析:例句为名词用作动词,用桨划;A项,名词作状语,每天;B项,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衣襟;C项,名词用作动词,看;D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
答案:C
5.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
(1)        ,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烟光凝而暮山紫。
(2)鸟作为一种常见的动物,在古诗文中有多种情感的表现。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 并序》中用“云无心以出岫,        ”,表现自己无意出仕、厌倦官场而隐的情怀。李密在《陈情表》中有“       ,        ”,用乌鸦反哺表现自己对祖母的一片孝心。
答案:(1)引壶觞以自酌 眄庭柯以怡颜 潦水尽而寒潭清 (2)鸟倦飞而知还 乌鸟私情 愿乞终养
二、阅读鉴赏(40分)
(一)(2011·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6~10题。(20分)
严祺先文集序
归 庄
  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其诗亦怪怪奇奇,独辟门户,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曰《上宰相书》、《读书城南诗》是也。岂非以其汲汲于求知干进,志在利禄乎 故吾尝谓文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今天下多文人矣,身在草莽,而通姓名于大人先生,且朝作一文,暮镌于梓,往往成巨帙,干谒贵人及结纳知名之士,则挟以为贽,如此,文虽佳,俗矣。吾读严子祺先之文,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无锡自顾端文、高忠宪两先生讲道东林,远绍绝学,流风未远。严子生于其乡,诵遗书,沐馀教,被服儒者,邃于经学。平日重名节,慎行藏,视世之名位利禄,若将浼①焉。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韩子尝言:“人笑之,则心以为喜。”夫人之笑韩子者,特以其文辞为流俗所笑,犹杰然为一代儒宗;若立言之旨为流俗所笑,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虽然,使韩子而居今之世,其立言之旨,当亦如严子之迂,必不至有上宰相之书、城南之诗,取讥于大儒矣。严子之文,余所见止数十篇,论理论事,明快严峭,恂恂儒者而笔能杀人,文辞之工如此!然吾以为文辞之工,今世文人之不免于俗者,亦或能之;其所以矫然拔俗,乃在立言之旨,世所共笑为迂者也。夫世共笑为迂,余独不以为迂,而欣赏叹诧,则余亦迂甚矣哉!
(选自《归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新1版)
注:①浼(měi):玷污。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    病:批评
B.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 拔:拔除
C.远绍绝学,流风未远 绍:继承
D.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 加:超过
解析:B项,拔:超出。
答案:B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与“其诗亦怪怪奇奇”的“其”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则或咎其欲出者
B.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C.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
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解析:题干例句中的“其”和C项中加点的“其”均是代词,他的。A项,指示代词,那个;B项,代词,他;D项,句中语气词,表祈使语气,一定。
答案:C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
A.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
B.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
C.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
D.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
解析:文言句读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理解句子含意,这是句读的基础;二是要借助文言句式的特点;三是要借助某些虚词或标志。据此,我们可以作以下分析:“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是两个语义明确的独立的句子,需要停顿;虚词“故”,“所以”的意思,它领起一个总结性的句子,因为这个句子较长,所以,需在其主语“其文立言之旨”和谓语“多今人之笑为迂者”之间作一停顿。因此,A项的句读才是正确的。
答案:A
9.结合文意,请你谈谈作者对严祺先的文章“欣赏叹诧”的原因。(3分)
解析:回答本题,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从题干要求看,答案要点应当在“吾读严子祺先之文,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和“余独不以为迂,而欣赏叹诧”之间寻找。其次,理清这一部分的思路,划分层次,不难看出,这一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讲命题立意,一个是讲说理叙事。第三,在划定的阅读范围内筛选重要信息,并组织语言文字,规范表述。
参考答案:因为严祺先的文章:①命意立论,卓尔不群,不被世间平庸的人所理解而受到讥笑;②说理叙事,明白晓畅,严峻犀利。(只答“恂恂儒者而笔能杀人”或“文辞之工如此”也可)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2分)
(2)故吾尝谓文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4分)
(3)则余亦迂甚矣哉!(2分)
解析:文言句子的翻译一向是主张“信”“达”“雅”的。信,就是要尊重原文,逐字翻译,落实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达,就是要通顺、流畅;雅,就是要语言优美,有文采。翻译本题三个句子的时候,要注意采分点:句(1),起、之、衰等;句(2),故、尝、之、论、去、而、可等;句(3),则、甚、矣哉等。
参考答案:(1)韩文公的文章,振起了八个朝代以来的衰颓(文风)。
(2)所以我曾经说,写文章的事情,不说别的,必须首先去除它的俗气才行。
(3)那么我也迂腐得厉害啦!
  参考译文:韩文公的文章,振起了八个朝代以来的衰颓(文风),他的诗作也很奇特,独成一派,而考亭先生却曾经批评韩愈的诗文俗气,说《上宰相书》《读书城南诗》就是这一类(俗气的文章)。难道不是因为他凭借这类文章去积极巴结高官追求功名利禄吗 所以我曾经说,写文章的事情,不说别的,必须首先去除它的俗气才行。现在天下文人很多了,(有些文人)身在民间,而使自己的姓名让大人先生们知晓,早晨写好一篇文章,晚间就刻在梓木上(以示不朽),往往写成鸿篇巨制。巴结达官贵人或者结交知名的人士,就将自己的文章作为初次拜见的礼物,像这样的,文章虽好,也显得太俗气。我读严祺先的文章,深深感叹他能刚健而超然脱俗。无锡自从顾端文、高忠宪两位先生在东林讲学起,远承古人的学问,但流传不远。严祺先出生在这乡间,诵读他们遗留下的书籍,承受他们的遗留的教化,穿着儒者的衣服,精通经学。平日看重名节,谨慎行事,看待世间的功名地位利禄,(自己)像是将要被(它们)玷污了似的。感动与愤慨郁结于心,被外物触动,就抒发出来,所以他的文章的立论的观点,多是被现在的人取笑认为迂腐的话。韩愈曾说:“别人笑我,我内心就感到欢喜。”人们笑话韩愈的原因,只不过是他的言辞被流俗人所讥笑,(韩愈)仍是一代儒家的杰出的宗师;如果所立论的道理被流俗所耻笑,不是又超出古人一筹了吗 虽然如此,如果韩愈也活在当今的世上,他的立论的观点,也会像严祺先一样迂腐,一定不会有《上宰相书》《读书城南诗》而被大儒们所讥笑了。严祺先的文章,我所见的只有几十篇,论述事理,简洁明快严厉峭拔,恭谨温顺的读书人却能用笔来杀人,严祺先的文章就工巧到这地步。然而我认为文辞工巧,当今能不免于俗气的文人有的也可以做到;但严祺先刚健脱俗的原因就在他立论的观点,也就是世人共同讥笑他迂腐的地方。世人都笑他迂腐,而唯独我却不认为他迂腐,并且为之欣赏感叹,那么我也迂腐得厉害啦!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1~15题。(20分)
  王裒①,字伟元,城阳营陵人也。祖脩,有名魏世。父仪,高亮雅直,为文帝司马。东关之役,帝问于众曰:“近日之事,谁任其咎 ”仪对曰:“责在元帅。”帝怒曰:“司马欲委罪于孤邪!”遂引出斩之。
裒少立操尚,行己以礼,身长八尺四寸,容貌绝异,音声清亮,辞气雅正,博学多能。痛父非命,未尝西向而坐,示不臣朝廷也。于是隐居教授,三征七辟皆不就。庐于墓侧,旦夕常至墓所拜跪,攀柏悲号,涕泪著树,树为之枯。母性畏雷,母没,每雷,辄到墓曰:“裒在此。”及读《诗》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未尝不三复流涕,门人受业者并废《蓼莪》之篇。
家贫,躬耕,计口而田,度身而蚕。或有助之者,不听。诸生密为刈麦,裒遂弃之。知旧有致遗者,皆不受。门人为本县所役,告裒求属令。裒曰:“御学不足以庇身,吾德薄不足以荫卿,属之何益!且吾不执笔已四十年矣。”乃步担干饭,儿负盐豉、草顩,送所役生到县,门徒随从者千余人。安丘令以为诣己,整衣出迎之。裒乃下道至土牛旁,磬折而立,云:“门生为县所役,故来送别。”因执手涕泣而去。令即放之,一县以为耻。
乡人管彦少有才而未知名,裒独以为必当自达。拔而友之,男女各始生,便共许为婚。彦后为西夷校尉,卒而葬于洛阳,裒后更嫁其女。彦弟馥问裒,裒曰:“吾薄志毕愿山薮,昔嫁姊妹皆远,吉凶断绝,每以此自誓。今贤兄子葬父于洛阳,此则京邑之人也,岂吾结好之本意哉!”馥曰:“嫂,齐人也,当还临淄。”裒曰:“安有葬父河南而随母还齐!用意如此,何婚之有!”
北海邴春少立志操,寒苦自居,负笈游学,乡邑佥②以为邴原③复出。裒以春性险狭慕名,终必不成。其后春果无行,学业不终,有识以此归之。裒常以为人之所行期于当归善道,何必以所能而责人所不能。
及洛京倾覆,寇盗蜂起,亲族悉欲移渡江东,裒恋坟垄不去。贼大盛,方行,犹思慕不能进,遂为贼所害。
(选自《晋书·孝友传》)
注:①裒:音póu。②佥:皆。③邴原:汉末学者。
1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或有助之者,不听      听:听任
B.告裒求属令 属:联系
C.安丘令以为诣己 诣:造访
D.犹思慕不能进 慕:依恋
解析:B项,“属”意思应为“委托,嘱托”。
答案:B
1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解析:A项,均为副词,翻译为“于是,就”。B项,副词,于是;介词,通过。C项,表判断的动词,就是;连词,表转折,但是。D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修饰关系。
答案:A
13.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裒有操行的一组是(3分)(  )
①每雷,辄到墓曰:“裒在此。”
②安丘令以为诣己,整衣出迎之
③计口而田,度身而蚕
④裒以春性险狭慕名,终必不成
⑤安有葬父河南而随母还齐
⑥辞气雅正,博学多能
A.②④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①③⑤
解析:②写“安丘令”;④写王裒有远见。
答案:D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王裒因父亲为文帝所杀痛而不仕。
B.王裒对管彦做了校尉并不持否定态度。
C.王裒改嫁其女是因为管彦去世。
D.王裒的学生怕触及老师的思亲之情而不读《蓼莪》一诗。
解析:C项是因为管彦去世后儿子葬父洛阳有贪恋权势之意和“葬父河南而随母还齐”的不孝做法。
答案:C
1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知旧有致遗者,皆不受。(3分)
(2)吾德薄不足以荫卿。(2分)
(3)何必以所能而责人所不能。(3分)
参考答案:(1)老朋友中有来送礼物的,他都不接受。
(2)我的德望轻微,还不够用来庇护你。
(3)何必用自己能做到的责求别人做不到的呢。
参考译文:王裒,字伟元,是城阳营陵人。他的祖父王脩,在魏国时就是个名士。父亲王仪,有高风亮节,文雅正直,做文帝的司马。东关战役时,文帝向众人说:“最近的事情,谁应该承担罪责 ”王仪回答说:“罪责在元帅身上。”文帝大怒说:“司马想把罪过加在我身上嘛!”于是让人把他拉出去斩首了。
王裒从小就具备良好的道德操行,按礼节行事,身高八尺四寸,容貌与众不同,说话声音清脆响亮,气质谈吐文雅刚正,博学多才能。他痛恨父亲被杀,从不面向西面坐卧,以显示自己决不入朝为官的决心。于是隐居起来教授学业,朝廷多次征召他做官,都不去任职。在父亲墓旁建草庐而居,从早到晚经常到墓前跪拜,攀在柏树上悲声哀号,泪水洒落在树上,树也为之干枯。母亲怕听雷声,母亲死后,每次打雷时,王裒就到母亲的墓前说:“我在这。”读《诗经》时读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时,总是多次痛哭流涕,他的学生怕触及老师的思亲之情,干脆不读《蓼莪》一诗。
(王裒)家贫,亲身耕种,根据人口来耕田,度量身材大小来养蚕。也不听任别人对他的帮助。他的学生偷着为他割麦,王裒就放弃了耕作。老朋友中有来送礼物的,他都不接受。学生中有人被县里役使,就告诉老师王裒委托他向县令求情。王裒说:“你求得的学问不是用来庇护自己的,我的德望轻微,还不够用来庇护你,向县令求情没有什么用处!况且我不动笔已经有四十年了。”于是担着干饭,让儿子背着盐巴、豆豉和草鞋,送那个被役使的学生到县里,跟随他的学生门徒有千余人。安丘县令以为是来拜访自己,就整好衣服来迎候他。王裒就走到土牢旁的道上,站在一块断裂的坚石上,说:“学生被县里役使,专门来为他送别。”于是握着学生的手哭着告别离去。县令就放了学生,全县都为这事感到羞耻。
同乡人管彦少有才能却不被人知,唯独王裒认为他必定会名声显达起来。在众人中择他为友,正值两人的儿女刚出生,于是共同约定结为儿女亲家。管彦后来做西夷校尉,死后葬在洛阳,王裒后来又将女儿改嫁。管彦的弟弟管馥问王裒(为什么这么做),王裒说:“我微薄的志向都寄托在偏远山野中,过去姐妹都远嫁,吉凶消息都听不到,我常发誓坚持按这种方式来嫁女。现在你的侄子把他父亲葬在洛阳,这说明他是京都人呀,哪里符合我当初和他结亲的本意呀!”管馥说:“我的嫂子,是齐地人,应当回到临淄去。”王裒说:“哪里有把父亲葬在河南,却跟母亲回到齐国的道理!如此行事,我家与他家还能有什么婚姻关系!”
北海的邴春年少就很有志向节操,安于贫寒的生活窘境,背着书籍到处求学,乡里的人都以为他是汉末学者邴原的再生。王裒认为邴春性格狭隘贪慕虚名,最终定会一事无成。后果然邴春品行不端,学业不成,自此,人都认为王裒是有识之人。王裒常主张人的品行只要回归善良的本性即可,何必用自己能做到的责求别人做不到的呢。
等到京城洛阳倾覆,贼寇强盗蜂拥而起时,亲族都想移渡到江东,王裒却留恋父母的坟墓而不离开。等到贼人越来越多想要走时,还在留恋不舍导致没及时前行,于是被贼人所害。
三、语言表达(15分,每小题5分)
1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对画线处进行调整,使句子语意连贯,句式协调。(字数不得增减)
  庄子①像水一样冷静,又像火一样热烈。几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受到了他的影响,一方面疾恶如仇,嬉笑怒骂;另一方面却又把天大的事,化成一股清风,一弯明月。他那②文笔的恣肆,寓言的生动,深刻的思想,更是时时令人击节赞叹。
修改为:① ;(2分)
② 。(3分)
解析:①下文“一方面……另一方面……”的前一分句阐释的是“像火一样热烈”,后一分句阐释的是“像水一样冷静”,所以①处两句话的语序应互换,以保持上下文语意的照应。②三个短语各自内部的语序要么全都是前面提及某一方面,后面揭示其特点;要么相反,以保持三个短语格式协调一致。
参考答案:①像火一样热烈,又像水一样冷静
②文笔的恣肆,寓言的生动,思想的深刻(或:恣肆的文笔,生动的寓言,深刻的思想)
17.2011年7月6日,见证了圆明园这座皇家园林由华丽到荒凉的正觉寺,经过9年的修缮后,首次对公众“试开放”,使人们再度进入这个失落的角落,探寻那段历史的些许踪迹。关于能否重建的问题,网上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请你用准确、鲜明而有说服力的话表达一下你自己的看法。
解析:考查语言运用能力,内容上具有开放性,只要有理有据即可;表达上要注意语言精练、准确、旗帜鲜明。
参考答案:支持重建。直面废墟的结果只能是使圆明园成为货真价实的废墟,不仅丧失历史反省的意义,甚至连观瞻的意义都不复存在。一个荒草丛生的圆明园绝不是我们对历史的责任,而是一种耻辱。
  反对重建。文物遗产的形态一旦形成,我们一定要尊重历史遗存与现状,一些遗址的空白处,它可以引发人们的无限遐思与遗憾,而这正是它的人文价值之所在。一旦重建赝品建筑,留给人们的空白就没有了,所以,复建重建可能获得暂时的利益,却可能使遗址文物永远丧失价值。
18.阅读下面这幅图画,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揭示画面隐含的意义。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40字左右。
解析:此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做图文转换题有两个步骤:一是读图,二是把图的内容用文字表述出来。这幅图的内容很明确,就是有关高校的一场生源大战。联系现实生活,用简洁的文字表述出来即可。
参考答案:在生源大战中,优生是鱼,金钱是饵,高校是竿;谁的钱多,谁的竿长,谁就会钓到更多更大的鱼。
四、写作训练(50分)
19.根据下面的要求作文。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意思是说,知音难遇,既然遇到了钟子期那样的知音,演奏高山流水的乐曲又有什么羞惭呢 请以“知音难逢”为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知音难逢”这种感叹屡见不鲜,也许连你也偶尔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所以“高山流水”的故事才会流传千古,成为美谈。
关于这个话题,你一定有许多话要说,最重要的是找到一种最合适的文体,给要说的话确定一个主题,否则行文就容易天马行空,甚至流于空泛。当然,你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知音难逢”是因为人们被太多的俗念、杂念所扰,有时只要我们敞开心扉,也会发现“知音”并不难逢。
参考例文:
知音难逢
一位技艺高超的琴师,一个出入山野的樵夫,在那高山下,流水旁,成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高山流水遇知音。
俞伯牙有幸,遇上了钟子期这个知音。钟子期驾鹤西去之后,俞伯牙的琴声再也没有响过——知音难逢。
几千年来,这知音似乎越来越难遇——千金易得,知音难求。甚至有人扬言:如果能够给我一个知音,我愿意分给他一半的家产。
细细分析一下,知音难逢的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现代人缺少了遇到知音的环境。俞伯牙和钟子期在哪儿相遇的 高山流水旁。现代人呢 抬头向窗外看去,到处都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难得有个周末,兴冲冲地爬到梧桐山顶一看,全是黑压压的人头,耳边充斥的全是喧嚣的人声。间或有那么一个悠扬的乐曲声夹杂在里头,仔细一听——手机铃声!
其次,现代人的等级观念切断了遇到知音的道路。试想,俞伯牙如果到了我们这个时代,他就是“闻名中外”的艺术家了。别说一个砍柴的樵夫不能碰见他,就是一般的政府官员也难遇见他啊!要聆听他的琴声 排队买票吧!而且价格不菲,动辄几百上千的。一个小老百姓,哪有那么多的闲钱 而那些前去聆听琴声的富豪当中,即使有能听懂俞伯牙的高山流水之音的,但是他又愿意委屈自己去和一个“弹琴的”相交往么 所以,俞伯牙是遇不着他的知音了!
再次,现代人的价值观阻碍了知音的产生与发展。现代人很忙,忙着赚钱,赚了钱忙着买房买车,炒房炒股炒基金。他们哪里还有多余的时间去聆听一曲《高山流水》 如果钟子期到了现代社会,他就是一个私营企业的小老板——高山砍柴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他若是在砍柴的过程中听到了俞伯牙的琴声也不会愿意停下他的斧头的。那么,这千古的佳话就要被改写了。如今的钟子期们哪里会有闲情逸致去对俞伯牙的琴声发出“巍巍乎若泰山”“汤汤乎若江河”的感叹 俞伯牙就是把琴弦弹断,把手指勒出鲜血来也未必能碰着知音啊!
最后,现代人篡改知音的定义防止了知音的出现。现代人早已没有了那种纯粹的朋友关系,剩下的只有赤裸裸的利益关系——现代人都很精明,对自己有帮助的人才是朋友,才会花时间和精力去与之交往;相反,即使是才高八斗,艺高十丈的绝世高手,他也不会用正眼瞧你一下的,何况是区区一个路人 你那琴声即使响遏行云,也很难打动一个眼里耳里只有利益的现代人的铁石心肠。没有了打动,这知音又从何而来
当高楼越起越高,当防盗门越装越厚,知音就离我们越来越远。这是现代人的悲哀。如果可以,我愿意回到古代,带上我的镰刀斧头,走进山林,去做一个简单而快乐的砍柴人,当俞伯牙的琴声悠然响起的时候,我停下我略为匆忙的脚步,擦擦额头的汗珠,仔细聆听一下那沉稳如山,清澈若水的琴音……
点评:“高山流水”的故事妇孺皆知,而本文对该故事的运用却让人耳目一新,拍案叫绝。“首先”“其次”“再次”“最后”,从这些词语的运用上就能看出作者的行文思路是多么清晰,对社会生活有着很强的洞察力的作者用精练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不枝不蔓,一气呵成。读完这篇文章,我们也许真的能明白为何“知音难逢”。课时训练5 
滕王阁序
一、夯基训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都督阎公之雅望    雅:崇高
B.宇文新州之懿范 懿:美好
C.命途多舛 舛:乖违,不顺
D.躬逢胜饯 躬:鞠躬
解析:D项,躬:亲自。
答案:D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A项都是“更加”的意思。B项,①属于,是;②通“嘱”,嘱托。C项,①旧的,原来的,老的;②原因。D项,①全,都;②干涸,没有了。
答案:A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屈贾谊于长沙
A.窜梁鸿于海曲
B.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C.目吴会于云间
D.宾主尽东南之美
解析:例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委屈。A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逃。B项,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星星一样。C项,名词作动词,看,望。D项,形容词作名词,俊杰,才俊之士。
答案:A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千里逢迎 B.俨骖?于上路
C.孟学士之词宗 D.时运不齐
解析:A项,“逢迎”古义为“迎接”;今义为“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B项,“上路”古义为“高高的道路”;今义为“①走上路程,动身;②上轨道”。C项,“学士”古义为“掌管文学撰述的官”;今义“①指读书人;②学位中最低的一级,大学本科毕业时授予”。
答案:D
5.名句填空。
(1)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       。
(2)       ,访风景于崇阿。
答案:(1)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2)俨骖?于上路
二、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10题。
黄鹤楼记
阎伯理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讙鸒,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何必濑乡九柱①、东阳八咏②,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刺史兼侍御史、淮西租庸使、荆岳沔等州都团练使,河南穆公名宁,下车而乱绳皆理,发号而庶政其凝。或逶迤退公,或登车送远,游必于是,宴必于是。极长川之浩浩,见众山之累累。王室载怀,思仲宣之能赋;仙踪可揖,嘉叔伟之芳尘。乃喟然曰:“黄鹤来时,歌城郭之并是;浮云一去,惜人世之俱非。”有命抽毫,纪兹贞石。时皇唐永泰元年,岁次大荒落,月孟夏,日庚寅也。
注:①濑乡九柱:指位于濑乡的老子祠,故址在今河南鹿邑。柱,屋柱,代指屋宇。九,泛指多数。②东阳八咏:指南齐文学家沈约任东阳太守时所建的八咏楼。楼原名元畅楼,沈约有《登台望秋月》等诗八首,称八咏诗,故称。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州城西南隅       隅:角落
B.尝驾黄鹤返憩于此 驾:驾车
C.遂以名楼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D.下车而乱绳皆理 下车:刚一到任
解析:B项,驾:乘、骑。
答案:B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A项,两个“于”均为介词,在。B项,两个“之”均为结构助词,的。C项,前一个“而”为连词,表顺承;后一个“而”为连词,表并列。D项,两个“遂”均为副词,于是。
答案:C
8.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描写黄鹤楼雄伟风貌的一项是(  )
①观其耸构巍峨,高标讙鸒 ②极长川之浩浩,见众山之累累 ③上倚河汉,下临江流 ④王室载怀,思仲宣之能赋 ⑤四闼霞敞 ⑥坐窥井邑,俯拍云烟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⑥  D.②⑤⑥
解析:②写登楼所见,④写登楼感受,②④均不是写黄鹤楼的雄伟风貌,其余符合题意。
答案:C
9.下列对本文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一组对偶句写登楼的感触,正因为黄鹤楼高入云天,又临大江,所以登楼可以远眺周围城市风光,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
B.本文的语言特色是句式多变,整散结合,多用对偶、夸张、比喻和排比。
C.文章列出老子祠和八咏楼作陪衬,用带有强烈感叹语气的反问句,说明登黄鹤楼同样能够“赏观时物”“会集灵仙”。
D.本文取材得当,层次分明,有掌故,有事实,有议论,也有感慨,情辞并茂。
解析:文中无排比,B项错。
答案:B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2)下车而乱绳皆理,发号而庶政其凝。
(3)极长川之浩浩,见众山之累累。
参考答案:(1)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最美的地方。
(2)刚一到任就把政事治理得很好,一发出号召老百姓就十分拥护。
(3)从黄鹤楼上可以极目遥望浩浩的长江,可以看见众多的高山。
参考译文:武昌的西南角上,有一座黄鹤楼,《图经》上说:“三国时代蜀汉大将费祎成了仙人,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到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命名这座楼。”有关这件事记载在《神仙传》上,有关事迹还保存在《述异志》上。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门高大宽敞;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最美的地方。没有必要去濑乡的老子祠、东阳的八咏楼,在这里就可以观赏景色、会集神仙啊。
刺史兼侍御史、淮西租庸使、荆岳沔等州都团练使,是河南的穆名宁,他刚一到任就把政事治理得很好,一发出号召老百姓就十分拥护。有时他在公务之余来此小憩,有时他登车在此送客人远行,他游览一定来这里,设宴也一定在这里。从黄鹤楼上可以极目遥望浩浩的长江,可以看见众多的高山。朝中的文人想抒发感慨的时候,可以来此读王粲的《登楼赋》;如果想寻找仙人的踪迹,可以来此找到荀叔伟见到仙人来临的地方。于是人们常常感叹说:“在荣华富贵之时,人们常常一起歌咏这雄伟的黄鹤楼;等到衰败的时候,看到黄鹤楼就常常感到物是人非。”我奉命执笔,在这坚硬的石头上写下了这段文字。皇唐永泰元年,这一年是大荒落年,孟夏之月庚寅日写。
三、语言运用
11.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排序号)
①我坐在阁的阶梯上独自听江的声音,江波的皱褶里藏着绝代的才子王勃。
②斜阳拥抱着欲泣的滕王阁,阁影斜斜地躺在江水里荡漾。
③寂寞的阁上,觥筹交错的场景不复存在,诗弦管乐也只是附和。
④帝王君子犹不见,槛外长江空自流。
⑤站在清冷的滕王阁上,睁眼闭眼间全是王勃清瘦忧郁的神情。
⑥游人的思绪如倔强的秋风,执著地依偎在滕王阁穿越时空的坚强里。
解析:本题总体思路为“思绪”到“眼前之景”,再到“所听之声”,其中④为过渡句。
答案:⑥⑤②④③①
12.请仿照下面的评点,评析所给语句。
示例: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评点:前者高度概括了江西各地的繁华富庶,后者形象地说明了南昌一带人才济济。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评点:

(2)披绣闼,俯雕甍。
评点:

参考答案:(1)本句抓住了“秋水”和“秋色”两个有代表性的特征来写秋天,写水写山,动静结合,如诗如画。本句在色彩上,上句淡雅,下句浓重,浓淡对比,写出色彩变化之美,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2)前者由外至里,后者由上至下,仅用六个字,就极简练、概括地写出登阁的情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课时训练4 
归去来兮辞 并序
一、夯基训练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籍吏民,封府库     B.或棹孤舟
C.园日涉以成趣 D.乐琴书以消忧
解析:C项,名词作状语,每天。A、B、D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籍”,登记;“棹”,用桨划;“琴书”,弹琴读书。
答案:C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悦亲戚之情话 B.将有事于西畴
C.既窈窕以寻壑 D.善万物之得时
解析:A项“亲戚”古义为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今义为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不包含家人;B项“有事”古义指耕种之事,农事,今义是泛指,范围扩大;C项“窈窕”古义指(宫室、山水)深远曲折的样子,今义既指(女子)文静而美好,(妆饰、仪容)美好,又指(宫室、山水)幽深。
答案:D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均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A项,“交”,①副词,交互;②名词,有交情的人。B项,“夫”,①名词,人;②代词,那。C项,“奚”,①疑问副词,为什么;②代词,什么。D项,“形”,都是名词,身体。
答案:D
4.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乐夫天命复奚疑
C.何不委心任去留 D.复驾言兮焉求
解析:C项为一般疑问句,其他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C
5.名句填空。
(1)       ,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       。
(2)景翳翳以将入,       。
答案:(1)舟遥遥以轻飏 恨晨光之熹微 (2)抚孤松而盘桓
二、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10题。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 ”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 ”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尝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征著作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粟里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当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6.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吾常得醉于酒,足矣
足:值得
B.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
致:招致,使……来
C.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造:到,拜访
D.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
耻:以……为耻
解析:A项,足:足够,满足。
答案:A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B项均为第三代词,他。A项,连词,表目的,来/介词,拿;C项,介词,为了/介词,被;D项,助词,无实在意义/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答案:B
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说明陶渊明“真率”的一项是(  )
①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
②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③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④征著作郎,不就。
⑤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⑥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⑤
解析:①④说明陶渊明不愿做官。
答案:C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在生病、卧床、挨饿的情况下,拒绝了檀道济让他出来做官的建议,还把檀道济送给他的粮食和肉扔掉了。
B.陶渊明担任彭泽令后,送给他儿子一个佣人,并写信告诫他,对待佣人要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
C.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当喝酒喝到酣畅的时候,就弹拨一番寄托自己的心意。
D.陶渊明聪颖洒脱,卓尔不群,天真直率,他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劳清苦,和陶渊明志趣相投。
解析:B项,“对待佣人要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理解不准确,陶渊明告诫儿子“佣人也是别人的儿子,要善待他”。
答案:B
10.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2)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参考答案:(1)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
(2)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醉,就弹拨一番寄托心意。
  参考译文:陶渊明,字元亮,有人说他叫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境内)人。他的曾祖父陶侃,是晋朝的大司马(官职名)。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曾经著作《五柳先生传》来自比,当时的人称这本书为实录。孝敬老人,家里很穷,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官职名),忍受不了官场琐事,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州郡召他担任主簿,他没有接受。亲自耕种自给自足,于是得了疾病。江州刺史(官职名)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卧床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对他说:“贤人处世,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世,为什么如此糟践自己呢 ”(陶渊明)回答说:“我怎敢充当贤人,我的志向比不了他们。”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都被他扔掉了。
后来担任镇军、建威参军(官职名),陶渊明对亲戚朋友说:“我打算弹琴唱歌,过隐居的生活,可以吗 ”当政者听说后,调任他为彭泽令。他不带家眷独自上任,送了一个劳力给他的儿子,写信说:“你每天的用度,要自给自足有困难。现在派给你一个佣人,帮助你砍柴打水。他也是别人的儿子,你要善待他。”供俸禄的田都让差役种高粱,说:“我常常能喝醉酒就够了。”妻子、儿子坚持要求种粳稻,于是下令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高粱,五十亩种粳稻。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官职名)到彭泽县,下属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装束整齐穿官服面见他。”陶渊明叹气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兮辞》。朝廷征召他为著作郎(官职名),他没有接受。
江州刺史王弘打算和他结交,却请不来他。陶渊明曾经去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酒席,在半路田地间邀请他。陶渊明脚上有病,让一个门生和两个儿子交替抬轿,到了以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不一会王弘到了,陶渊明也没有起身。起初颜延之担任刘柳后军功曹(官职名),在当阳时和陶渊明有交情,后来到始安郡做官,经过浔阳,常常到陶渊明的住所饮酒。每次去,都要畅饮直到喝醉。王弘打算邀请颜延之赴宴,整天都找不到。颜延之临走的时候,留下两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全部送给酒店,以便一来就能喝酒。曾经于九月九日在房子边上菊花丛中闲坐,时间长了,采了一把菊花,忽然赶上王弘送酒来了,随即就喝,喝醉才回去。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醉,就弹拨一番寄托心意。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郡将(官职名)曾经来拜访他,正赶上他的酒酿好了,陶渊明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筛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
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劳清苦,和陶渊明志趣相同。自认为曾祖父是晋朝的宰相,耻于自己作为后代居在人下,自从宋高祖的基业渐渐兴盛,再不愿意做官。元嘉四年,陶渊明将要接受朝廷征召,恰好去世了,时年六十三岁。当时的人叫他“靖节先生”。
三、语言运用
11.某出版社准备出版一册《陶诗画意》,请你为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中的“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构思画面内容。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60字。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扩展语句的能力。题干中所给的诗句既是扩展的背景句,又是扩展的中心句。考生在答题时要展开丰富的想象,不要拘泥于诗句本身,而要把诗句的意境扩展开来。
参考答案:纱帐被风吹起,一片叶子在地上翻转,瘦削的诗人披上衣裳坐了起来,一只小猫偎在诗人身边不愿离开。
12.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三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1月1日我国成功发射的“神舟”八号飞船将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升空32天之后与之实现空间交会对接。
参考答案:(1)11月1日我国成功发射“神舟”八号飞船。(2)“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升空已32天。(3)“神舟”八号飞船将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现空间交会对接。课时训练7 
陈情表
一、夯基训练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慈父见背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B.急于星火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C.当侍东宫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D.无以终余年
愿乞终养
解析:A项,“见”分别为:放在动词前,表示某人行为动作的承受者,相当于宾语,可译为“我”,副词;看见,动词。B项,“于”分别为:比,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有关对象,介词。C项,“当”分别为:任,充当,动词;一定,副词。D项,“终”均为:结束,终了,动词。
答案:D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A.历职郎署    B.则刘病日笃
C.臣具以表闻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解析:例句为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A项,名词活用作动词,任职。B项,名词作状语,一天一天地。C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D项,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远离。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九岁不行      B.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C.实为狼狈 D.岂敢盘桓
解析:A项,“不行”,古义:指不能走路,文中是说柔弱。今义:不可以。B项,“成立”,古义:指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或(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C项,“狼狈”,古义:形容进退两难的情状。今义: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D项,“盘桓”,古今意义一致,均为“犹疑不决的样子”。
答案:D
4.下列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A.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B.而刘夙婴疾病
C.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D.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解析:A项是判断句,例句与其他三项是被动句。
答案:A
5.名句填空。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      。
(2)乌鸟私情,      。
答案:(1)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2)愿乞终养
二、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10题。
泷冈阡表注(节选)
欧阳修
  呜呼!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非敢缓也,盖有待也。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垅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 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 ’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先公少孤力学,咸平三年进士及第,为道州判官,泗、绵二州推官,又为泰州判官。享年五十有九,葬沙溪之泷冈。太夫人姓郑氏,考讳德仪,世为江南名族。太夫人恭俭仁爱而有礼,初封福昌县太君,进封乐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自其家少微时,治其家以俭约,其后常不使过之,曰:“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
注:本文是欧阳修在其父下葬六十年后所写的一篇追悼文章。泷(shuāng)冈(今江西省永丰)是地名,阡是墓道,表就是墓碑。墓表文的作用是表彰先人生前的嘉言懿行或丰功伟绩。文成之后,刻在坟前的墓碑上,以供后人瞻仰的。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       克:能够
B.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 归:出嫁
C.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志:记下
D.其居于家,无所矜饰 矜:怜悯
解析:D项,“矜”,夸张。
答案:D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A项,“为”,①作为;②是。B项,“之”,都是助词,的。C项,“于”,①介词,对于;②介词,表比较。D项,“以”,①介词,把;②介词,因为。
答案:B
8.下列句子中,能直接表明“汝父之能养”的一项是(  )
A.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
B.毋以是为我累
C.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
D.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解析:B项表明欧阳修的父亲对待财物的态度;C、D两项都表明欧阳修的父亲审判案卷的态度。
答案:A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父亲在公堂审理刑事案件“屡废而叹”,表现了他在执法中既怀仁德之心,又严格依法办事。
B.欧阳修的父亲为人乐善好施,不留余财;奉养父母很孝顺,在父母去世后还常涕泣感念;对孩子寄予厚望,叮嘱夫人把自己留下的话将来要告诉孩子。
C.欧阳修的母亲在年轻时就失去了丈夫,她在贫困中抚养教育欧阳修,常把丈夫生前事讲给他听;在他为官后仍不忘母亲教育他的为官处世的正确态度。
D.欧阳修能够成为宋朝名臣、文学家,是与他经受艰难困苦的生活磨炼,以及父母的言传身教分不开的。
解析:A项,“在公堂审理刑事案件”错,应为“夜晚在家里读有关案卷”。
答案:A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2)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
解析:注意语句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居”,平常生活;“自力”,依靠自己的力量;“俾”,使;“至于”,到达。“苟合”,无原则地附和;“俭薄”,节约简朴。
参考答案:(1)母亲立志守节,家境贫寒,她亲自操持衣食,来抚养我教育我,使我能够成人。
(2)我的儿子不能无原则地附和世俗,节约俭朴,是为了度过将来患难的日子。
  参考译文:唉!我的父亲崇国公选择吉日在泷冈安葬六十年之后,他的儿子欧阳修才撰表立碑于墓前。这并不是敢有意迟缓,是因为有所期待啊。
我很不幸,生下来才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立志守节,家境贫寒,她亲自操持衣食,来抚养我教育我,使我能够成人。母亲告诉我说:“你父亲为官清廉,乐于助人,又爱结交朋友。他的薪俸微薄,也常常不让它有余,说:‘不要让钱财使我受累。’所以他死的时候,没有留下一处房屋、一块田地可以依托维持生活。我靠什么守节呢 我对你父亲有所了解,因而把希望寄托在你身上。从我成为你家媳妇的时候,没赶上侍奉婆婆,但我知道你父亲很孝敬父母。你自幼失去父亲,我不能断定你将来有成就,但我知道你父亲一定后继有人。我刚出嫁时,你父亲为他母亲守孝刚一年。岁末祭祀祖先,他总是流泪说:‘祭祀再丰富,也不如生前的微薄奉养。’偶然吃些好的酒菜,他也会流泪说:‘从前娘在时常常不够,如今富足有余,又无法让她尝到!’刚开始我遇到这种情形,还以为是刚服完丧不久,事理当如此。后来经常这样,直到他去世,没有不是这样的。我虽然没来得及侍奉婆婆,可从这一点能看出你父亲很孝敬父母。你父亲做官,曾经在夜里点着蜡烛看案卷,他多次停下来叹气。我问他,就说:‘这是一个判了死罪的案子,我想为他求得一条生路却办不到。’我问:‘可以为死囚找生路吗 ’他说:‘想为他寻求生路却无能为力,那么,死者和我就没有遗憾了;况且,确实有时是能够找到生路的呢!因为有为他求到生路的情况,所以便知道不为他求生路而被处死的人有遗恨啊。常为死囚求生路,还有失误被处死的;可是世上有的人却总是想方设法把人处死。’他回头看见奶娘抱着你站在旁边,于是指着你叹气说:‘算命的说我遇上戌年就会死,假使他的话应验了,我就看不见儿子长大成人了,将来你要把我的话告诉他。’他也常常用这些话教育其他晚辈,我听惯了所以记得很清楚。他在外做的事,我不能够知道;他住在家里,没有一点虚假做作的地方,所做的事情都是这样,这是真正发自内心深处的。唉!他的心里是十分重视仁道的,这就是我知道你父亲一定会有后代的原因。你可要用这些勉励自己!奉养长辈不一定要衣食丰厚,最重要的是孝顺;对人有利的事虽然不可能遍及每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心里重视仁道。我没有什么教导你的,上面说的这些是你父亲的期望。”我流泪记住了这些话,不敢遗忘。
我父亲小时候便死了父亲,他勤奋读书,在咸平三年考中进士,做过道州的判官,泗、绵两州的推官,又做过泰州的判官。父亲终年五十九岁,葬在沙溪的泷冈。我母亲姓郑,她的父亲名德仪,世代都是江南地方有名的大族。我母亲恭敬勤俭,宽仁慈爱,待人有礼,起初封福昌县太君,后来进封号为乐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在我家早年贫穷的时候,她勤俭节约地持家,后来总是不让超过这个限度,说:“我的儿子不能无原则地附和世俗,节约俭朴,是为了度过将来患难的日子。”后来我被降职做夷陵县令,我母亲谈笑自如,说:“你家里本来贫穷,我早已过惯了。如果你觉得安适,我也就安适了。”
三、语言运用
11.一年一度的感恩节又将如期而至。有些话平常很难说出口,却往往在关键时刻才能领会到,人世间最可贵的还是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假如你有手机,给父母写一个表达感恩的短信,表达你对他们的感激。
解析:短信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通信文体,要求语言精练,多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表达特定的内容。
参考答案:感谢天,带来阳光的灿烂;感谢地,带来收获的丰满;感谢山,带来攀登的伟岸;感谢海,带来碧波的浪漫;感谢您,我的父母,感谢您给我带来生命,带来温暖,带来希望和力量。祝感恩节快乐!
12.(2011·温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漫画,完成后面的题目。
新草船借箭
请描述这幅漫画的内容,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100字左右)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生动、简明和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描述漫画内容时,要明确画面中人与物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尤其要注意一些夸张的地方,如本题漫画中呈现出人民币符号的箭。
参考答案:在写有“××少儿书画大奖赛”的船上,并排站着四个稻草人,他们胸前悬挂“欢迎广大家长踊跃短信投票”的牌子。漫天蜂拥而至的钞票,犹如千百支箭,遍插在稻草人身上,仿佛《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景象的重现。课时训练6 
逍遥游
一、夯基训练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抢榆枋而止     抢:触、碰
B.我决起而飞 决:快速的样子
C.绝云气,负青天 绝:阻挡
D.《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记载
解析:C项,绝:直上穿过。
答案:C
2.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和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水之积也不厚 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④汤之问棘也是已 ⑤鹏之徙于南冥也 ⑥楚之南有冥灵者 ⑦众人匹之 ⑧之二虫又何知 ⑨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⑩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A.①③⑥/②⑤/④⑦⑩/⑧⑨
B.①③⑥/②④⑤/⑦⑨/⑧/⑩
C.①②③/④⑥⑩/⑤⑦⑨/⑧
D.①③④/②⑤⑥/⑦⑧⑨⑩
解析:①③⑥是结构助词,的;②④⑤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⑦⑨是人称代词,“他”;⑧是指示代词,“此”;⑩是动词,“到”。
答案:B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B.此小大之辩也
C.之二虫又何知 D.而征一国者
解析:A项,“冥”通“溟”,海;B项,“辩”通“辨”,区别;D项,“而”通“能”,才能。
答案:C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后乃今将图南
A.不过数仞而下
B.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C.水击三千里
D.德合一君
解析:例句为名词作动词,向南飞;A项也是名词作动词,落下来。B项,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到来。C项为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D项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满意。
答案:A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众人匹之 B.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C.虽然,犹有未树也 D.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解析:A项“众人”,古义为“一般人”;今义为“大家,许多人”。B项“果然”,古义为“很饱的样子”;今义为“表示(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C项“虽然”,古义为“虽然这样”;今义为“转折关系连词,与‘可是、但是’相呼应”。
答案:D
二、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10题。
逍遥游(节选)
庄 周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②无所容。非不呺然③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纟光④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纟光,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纟光,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⑤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⑥;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⑦乎 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网罟⑧。今夫?牛⑨,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
注:①瓠(hù):葫芦。②瓠落:大而平浅。③呺(xiāo)然:庞大而又中空的样子。④洴(píng):浮。澼(pì):在水中漂洗。纟光(kuàng):丝絮。⑤蓬:草名,其状拳曲不直。“有蓬之心”喻指见识浅薄,不能通晓大道理。⑥樗(chū):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但木质粗劣不可用。⑦狸(lí):野猫。狌(shēng):黄鼠狼。⑧罟(gǔ):网的总称。⑨(lí)牛:牦牛。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树:栽种
B.能不龟手一也 一:相同
C.立之途,匠者不顾 顾:顾虑
D.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夭:夭折
解析:C项,“顾”,回头看。
答案:C
7.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均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A项,“以”,①介词,用;②介词,因。B项,“而”,都是顺承关系的连词。C项,“之”,①助词,的;②代词,指这类人。D项,“其”,①代词,指樗树;②表选择问,还是。
答案:B
8.下列对原文内容或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子使用比喻的手法,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大,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对庄子的学说加以否定。
B.对于“不龟手之药”,有的只能世世代代漂洗丝絮,有的却能用它为官做相,庄子用这个故事说明惠子“拙于用大”。
C.惠子又用樗树大而臃肿、不中绳墨、不合规矩的比喻,再次指出庄子理论的大而无用,希望庄子能接受儒家的观点。
D.庄子巧借惠子樗树的比喻,提出即使真是百无一用,但仍可以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保持“逍遥”的境界。
解析:C项,“希望庄子能接受儒家的观点”说法错误,文中没有谈论儒家的学说。
答案:C
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纟光,则所用之异也。
(2)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解析:翻译这两句话,要注意其中重要的实词的含义:“一”,相同;“封”,封官;“所用”,使用的方法。注意句式:“不夭斤斧”,不会因“斤斧”而夭折。“安所困苦”是困苦在什么地方。
参考答案:(1)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2)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虽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呢
10.用斜线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
参考答案: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
参考译文: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中间可以容纳五石的东西。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把它剖开做瓢,则大而平浅,不能容纳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如今你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怎么不考虑用它来制成大船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惠子又对庄子说:“我有棵大树,人们都叫它‘樗’;它的树干疙里疙瘩,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树枝弯弯扭扭,也不适应圆规和角尺取材的需要。虽然生长在道路旁,木匠连看也不看。现今你的言谈,大而无用,大家都会鄙弃它的。”庄子说:“先生你没看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 低着身子匍匐于地,等待那些出洞觅食或游乐的小动物;一会儿东,一会儿西,跳来跳去,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上下窜,不曾想到落入猎人设下的机关,死于猎网之中。再有那牦牛,庞大的身体就像天边的云;它的本事可大了,不过不能捕捉老鼠。如今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栽种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优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虽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呢 ”
三、语言运用
11.著名风景区洪椿坪以植被繁茂为特色,到处绿叶连云,翠色似海。春夏之晨,雾气弥漫,枝叶如洗,令人心醉,故名“洪椿晓雨”。寺中有一副对联,请根据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拟出下联。
上联:佛祖以亿万年作昼,亿万年作夜
下联:
参考答案: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12.阅读下面一则寓言故事,写出自己的感悟。
  淄水河畔,有一个泥塑的人偶和一个木雕的人偶。一天,木偶带着嘲笑的口吻对泥偶说:“你原本是淄水西岸的泥土,人们把泥土揉起来捏成了你。别看你现在有模有样,神气十足,等八月一到,大雨哗哗而下,淄水一下子猛涨起来,你很快就会被水泡成一堆稀泥了。”那泥偶并不在意,它以十分严肃的口吻对木偶说:“既然我是用淄水西岸的泥土捏成的泥人,即使被水冲得面目全非,变成了一堆稀泥,也只是还我原来面目,让我回到淄水西岸罢了。而你倒是要仔细地想一想,你本来是东方的一块桃木,后来被雕成了人偶。一旦到了八月,大雨倾盆而下,引起淄水猛涨,波浪滚滚的河水将把你冲走。那时,你只能随波逐流,不知会漂泊到什么地方。老兄,你还是多为自己的命运操操心吧!”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

解析:根据寓言写感悟,实际上需要进行“个性”解读,要明确寓意的批评性,要有一定的警示色彩。然后根据两个“人偶”的对话,即可得出恰当的结论。
参考答案:那些自以为高人一等的“聪明人”,在嘲笑别人的时候,应该多想想自己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才能够保持谦虚谨慎,使自己进步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