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上学期八年级语文同步练习:第6课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托辞(cí) 教诲(huì) 不逊(xùn) 深恶痛疾(wù)
B.诘责(jié) 发髻(jì) 陌生(muò) 抑扬顿挫(cuò)
C.绯红(fēi) 解剖(pāo) 芦荟(huì) 杳无消息(yǎo)
D.订正(dìng) 匿名(nì) 瞥见(piě) 油光可鉴(jiàn)
【答案】A
【详解】
B.“陌”读作“mò”;
C.“剖”读作“pōu”;
D.“瞥”读作“piē”;
故选A。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弘扬和传承国学文化需要凝聚各方力量。
B.良好的心态是天宫二号发射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C.周末的郊游踏青活动,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D.今年的“两会”上,代表们就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答案】D
【详解】
A.语序不当,将“弘扬”与“传承”互换位置;
B.是二面对一面,去掉“能否”;
C.否定词误用,去掉“不要”;
故选D。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他出国两年了,至今杳无消息。
B.这部小说情节抑扬顿挫,读来激动人心。
C.对于邻居的盛情邀约,我好意难却,不得不与他们一起吃饭。
D.人民群众对社会上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不正之风是深恶痛疾的。
【答案】B
【详解】
A.杳无消息:没有任何音讯、消息。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B.抑扬顿挫:指声音的大小起伏和停顿转折。不能用于形容小说情节,故对象使用有误;
C.好意难却: 好的心意难以推却,指不便推辞别人的关心和帮助。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D. 深恶痛疾: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故选B。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B.《藤野先生》选自《呐喊》,主要讲述作者在日本留学时与藤野先生之间的故事。
C.在科举考试中,殿试为国家级考试,由皇帝主考,录取分三甲,其中,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叫状元或鼎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D.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答案】B
【详解】
《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故B错误,选B。
5.下列各项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好吧。”他说,“我相信你能行!”
B.我国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海洋动力资源,如潮汐能、波能等……
C.给成功者一个微笑,那是赞赏;给失败者一个微笑,那是鼓励。
D.在挫折和磨难面前,你是做畏缩逃避的懦夫,还是做奋起搏击的勇士?
【答案】B
【详解】
B.省略号与“等”不能一起使用,可删掉其一;故选B。
6.在下列语段横线处填写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 。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 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 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 。
A.感激 涂改 脱漏 纠正
B.激动 涂改 遗漏 纠正
C.感激 添改 遗漏 订正
D.感激 添改 脱漏 订正
【答案】D
【解析】
这是同义词辨析考点。学生对配伍题中同义词辨析应学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从词语含义、程度、对象、范围、色彩等方面加以比较辨别。选出正确的答案。D中“感激”有感谢的意思;“添改”有添加的意思;“脱落”有专指文字遗漏;“订正”专指改正文字中的错误。
7.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他对台湾那些不认祖宗、不认自己是中国人的“台独”分子深恶痛疾,他期盼祖国和平统一那天早日到来。
B.木芙蓉花可食用,古人曾用芙蓉花煮豆腐,红白相衬,有色有香,好像雪霁之霞,美其名曰“雪霁羹”。
C.这篇小说因其情节上的抑扬顿挫、人物形象的鲜明深刻而吸引了很多读者。
D.那些杳无消息的外逃经济犯罪嫌疑人,在公安部“猎狐行动”的打击下,先后有92名被抓获。
【答案】C
【详解】
A.深恶痛疾: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句中用来形容对“台独”分子的厌恶,正确;
B.雪霁之霞:雨雪停止,天放晴后出现的云霞。句中用来形容芙蓉花煮豆腐,红白相衬,正确;
C.抑扬顿挫:形容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的,而非指情节上的起伏,属于用错对象,可改为“跌宕起伏”;
D.杳无消息:没有任何音讯、消息。 句中形容外逃经济犯罪嫌疑人,正确;
故选C。
8.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深恶痛疾(厌恶) 不逊(谦虚)
B.杳无消息(远得看不见踪影) 匿名(隐藏)
C.油光可鉴(照) 好意难却(推辞)
D.抑扬顿挫(停顿转折) 瞥见(斜着眼看)
【答案】D
【详解】
瞥:很快地看一下。故选D。
9.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夸张、比喻)
B.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比喻)
C.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引用)
D.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反语)
【答案】C
【详解】
C.“正人君子”运用的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故选C。
10.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昆明的雨》《藤野先生》《苏州园林》的作者分别是汪曾祺、鲁迅、叶圣陶。
B.抒情散文《白杨礼赞》,运用象征手法,以白杨树这一艺术形象歌颂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
C.《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这部书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周亚夫军细柳》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比,衬托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答案】C
【详解】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故C错误,选C。
二、填空题
11.言为心声。鲁迅曾说:“如果删掉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请阅读下面的语言描写,推断相关人物。
(1)“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_____)
(2)“他们打伤了你,流了那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_____)
(3)“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_____)
【答案】藤野先生 老头子 孙悟空
【详解】
(1)《藤野先生》,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在厦门大学时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今日本东北大学)的留学生活,表达了深切的怀念之情。另外,文中热烈赞颂藤野严九郎先生辛勤治学、诲人不倦的精神及其严谨踏实的作风,特别是他对中国人民的诚挚友谊。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同帝国主义势力斗争的战斗精神。题干中的人物就是鲁迅的日本仙台的医学老师:藤野先生。
(2)《芦花荡》是孙犁写的文章,出自《孙犁文集》。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个老头子撑着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游水本领在苇塘里穿梭。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为女孩子报了仇。题干中的人物就是小说的主人公:老头子。
(3)《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结合所给句子可知,这是《西游记》中经典情节大闹天宫,人物是表现出反抗精神的孙悟空。
三、语言表达
12.在下面语句的横线上补写上两句话,修辞、句式必须与所给例句相同。
例句:思想家的鲁迅,是大海上的灯塔,灯光划破中国社会的黑暗。
文学家的鲁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革命家的鲁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长空雁群中的一只头雁,叫声成为现代文学的第一声呐喊。 寒光闪闪的一柄宝剑,剑锋直指封建时代的魁魅魍魉。
【详解】
本题考查仿写能力。答题时,可以根据题干提示,分析例句的特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采用“什么是什么”的句式。在此基础上,结合对鲁迅的了解,如他创作了小说集《呐喊》,他的杂文如匕首、投枪,作答即可。示例:山涧里的甘泉,泉水滋润了中国民众的心田;寒光凛冽的一支投枪,枪尖直刺敌人的心脏。
四、综合性学习
13.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呕心沥血,为世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一生英勇顽强,与反动派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为此,某校八年级(3)班开展了“鲁迅精神,光耀中华”的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下面是同学们收集到的有关鲁迅的材料,请根据这些材料仿照上联拟写下联。
①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
②我是不写自传也不热心于别人给我作传的,因为一生太平凡。倘使这样的也可以做传,那么,中国一下子可以有四万万部传记,真将塞破图书馆。
上联:俭朴热忱甘于奉献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列关于鲁迅的两则挽联,写出它们表达的共同主题。
①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犹沉痛,莫做空头文学家。
②译著尚未成书,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同学从网上摘录了下面的内容,请你根据其语言特点,将短文补充完整。
多味的作家——鲁迅
苦:成了“名人”“正人君子”的仇敌是苦,父亲的逝世是苦,永别藤野先生是苦,跳进旧中国的“大染缸”而不得解脱更是苦。革命苦,百姓苦,苦了鲁迅,也苦了这本在暴虐、阴暗、乌烟瘴气中走过来的《朝花夕拾》。
咸:朴实感人的散文催人泪下。点滴的旧事,是《朝花夕拾》可歌可泣的盐分,染咸的是回忆,溅起的是读者心灵的深思。
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示例:①幽默谦逊贵在自省。 (2)示例:赞颂鲁迅的丰功伟绩,对鲁迅的逝世感到无比痛心。 (3)示例:鲁迅的本色是辣。辛辣的笔风,自然会有其笔尖直指的人群。他“横眉冷对千夫指”,对反动、守旧势力的抨击与嘲讽毫不留情。
【详解】
(1)考查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对联书写格式:①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②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③要位置相同,词性相对。④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下联的内容要能表现鲁迅的精神品质。
示例下联:清廉贤达不辞劳苦。
(2)考查材料的概括能力。分析两挽联所写的内容,找出共同点作答即可。
①这是蔡元培先生送鲁迅先生的挽联。上联赞美鲁迅先生写过的中国小说史,是当之无愧的。下联是对鲁迅在遗嘱中谆谆告诫他的儿子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的见解,表示了充分的理解和赞许。故这幅挽联是在颂扬鲁迅的丰功伟绩,表达了对鲁迅逝世的沉痛。
②这是一副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姚克和写的悼念鲁迅的挽联,挽联中提到鲁迅的两部小说集——《呐喊》《彷徨 》。这幅挽联是在颂扬鲁迅的文学成就,表达了对鲁迅的逝世感到无比痛心。
故两幅挽联的共同主题是:赞颂鲁迅的丰功伟绩,对鲁迅的逝世感到无比痛心。
(3)本题为主观性试题,但在表达内容时要围绕着鲁迅的战斗精神来写。答案不唯一,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示例:“辣”。辛辣的笔风,自然会有其笔尖直指的人群。那句横眉冷对千夫指凛然一个顶天大汉的形象,对反对、守旧势力的抨击与嘲讽是毫不留情。譬如对陈、徐两人犀利、刻薄的讽刺,入口微辣,入肚却穿肠荡胃,甚是寻味。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文后各题。
(1)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
(2)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3)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4)“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5)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前两段“我”和藤野先生相处的两件事,分别体现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
15.选文(3)——(5)段主要记述了一件什么事?
16.选文中“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两处“他们”分别指哪些人?“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
17.用波浪线划出选文中议论性语句,试体会这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18.阅读选文,请你试着谈谈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
【答案】
14.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了解中国女人裹脚求实精神。
15.看电影事件改变了“我”的观念。(或看电影事件致使我弃医从文)
16.前一个指受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青年学生;后一个“他们”指闲看枪毙犯人的麻木的中国人。“我”的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
17.中同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运用了反语,更能体现作者在遭受屈辱之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情感。
18.原因:在课堂上看电影时,看到中国人那种麻木、不觉醒的精神状态,他认为学医只能医其身体上的痛苦,而不能医其心灵上的疾病,只有拿起笔写文章,才能唤醒国人的不觉醒的意识。
【分析】
14.
本题考查概括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要浏览全文,了解内容,结合语境抓住关键句分析概括。根据“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可以概括为:关心解剖实习,从中可以看出藤野先生十分关心鲁迅这个中国学生,体现了他热情诚恳的品质。根据“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可以概括为:了解中国女人裹脚,从“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可以看出藤野先生的求实精神。
15.
本题考查概括内容的能力。要浏览全文,了解内容,结合语境,抓住关键句概括。从“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可知,这三段主要写鲁迅在仙台学医时课间看电影事件,从“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可知事件的结果弃医从文,所以选文(3)——(5)段主要记述的事件为:看电影事件改变了“我”的观念。(或看电影事件致使我弃医从文)。
16.
本题考查理解内容的能力。要读懂语段,了解内容,结合语境,抓住关键句分析理解。从“‘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可知,这是鲁迅在仙台上课课间听到的,他们指受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青年学生。从“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可知,后一个“他们”指闲看枪毙犯人的的人们,也就是麻木的中国人。“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表明作者受到极大的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17.
本题考查辨析议论句并分析其作用。要读懂语段,结合语境分析议论句作用。“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是针对匿名信事件作者的议论。中国当时确实是弱国,这是多方面原因包括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者造成的,但这并不能说明创造了灿烂文化的中国人都是低能儿。“弱国”与“低能”并无必然联系,其逻辑是十分荒谬的。直接写出对方心里所想的话,一方面揭示其荒谬,另一方面作为反语,深沉表达了作者满腔的愤懑,在遭受屈辱之后的无限辛酸。
18.
本题考查理解内容的能力。要读懂语段,结合语境分析理解。匿名信事件体现了作者遭受凌辱后的无限辛酸和强烈愤慨,看电影事件侧重写中国老百姓不自觉,说明改变民众精神的迫切需要,中国人那种麻木、不觉醒的精神状态,使作者认为只有拿起笔写文章,才能唤醒国人的不觉醒的意识,才能改变民族的衰落,从而“弃医从文”。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021-2022学年上学期八年级语文同步练习:第6课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托辞(cí) 教诲(huì) 不逊(xùn) 深恶痛疾(wù)
B.诘责(jié) 发髻(jì) 陌生(muò) 抑扬顿挫(cuò)
C.绯红(fēi) 解剖(pāo) 芦荟(huì) 杳无消息(yǎo)
D.订正(dìng) 匿名(nì) 瞥见(piě) 油光可鉴(jiàn)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弘扬和传承国学文化需要凝聚各方力量。
B.良好的心态是天宫二号发射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C.周末的郊游踏青活动,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D.今年的“两会”上,代表们就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他出国两年了,至今杳无消息。
B.这部小说情节抑扬顿挫,读来激动人心。
C.对于邻居的盛情邀约,我好意难却,不得不与他们一起吃饭。
D.人民群众对社会上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不正之风是深恶痛疾的。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B.《藤野先生》选自《呐喊》,主要讲述作者在日本留学时与藤野先生之间的故事。
C.在科举考试中,殿试为国家级考试,由皇帝主考,录取分三甲,其中,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叫状元或鼎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D.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5.下列各项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好吧。”他说,“我相信你能行!”
B.我国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海洋动力资源,如潮汐能、波能等……
C.给成功者一个微笑,那是赞赏;给失败者一个微笑,那是鼓励。
D.在挫折和磨难面前,你是做畏缩逃避的懦夫,还是做奋起搏击的勇士?
6.在下列语段横线处填写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 。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 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 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 。
A.感激 涂改 脱漏 纠正
B.激动 涂改 遗漏 纠正
C.感激 添改 遗漏 订正
D.感激 添改 脱漏 订正
7.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他对台湾那些不认祖宗、不认自己是中国人的“台独”分子深恶痛疾,他期盼祖国和平统一那天早日到来。
B.木芙蓉花可食用,古人曾用芙蓉花煮豆腐,红白相衬,有色有香,好像雪霁之霞,美其名曰“雪霁羹”。
C.这篇小说因其情节上的抑扬顿挫、人物形象的鲜明深刻而吸引了很多读者。
D.那些杳无消息的外逃经济犯罪嫌疑人,在公安部“猎狐行动”的打击下,先后有92名被抓获。
8.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深恶痛疾(厌恶) 不逊(谦虚)
B.杳无消息(远得看不见踪影) 匿名(隐藏)
C.油光可鉴(照) 好意难却(推辞)
D.抑扬顿挫(停顿转折) 瞥见(斜着眼看)
9.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夸张、比喻)
B.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比喻)
C.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引用)
D.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反语)
10.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昆明的雨》《藤野先生》《苏州园林》的作者分别是汪曾祺、鲁迅、叶圣陶。
B.抒情散文《白杨礼赞》,运用象征手法,以白杨树这一艺术形象歌颂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
C.《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这部书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周亚夫军细柳》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比,衬托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二、填空题
11.言为心声。鲁迅曾说:“如果删掉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请阅读下面的语言描写,推断相关人物。
(1)“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_____)
(2)“他们打伤了你,流了那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_____)
(3)“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_____)
三、语言表达
12.在下面语句的横线上补写上两句话,修辞、句式必须与所给例句相同。
例句:思想家的鲁迅,是大海上的灯塔,灯光划破中国社会的黑暗。
文学家的鲁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革命家的鲁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综合性学习
13.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呕心沥血,为世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一生英勇顽强,与反动派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为此,某校八年级(3)班开展了“鲁迅精神,光耀中华”的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下面是同学们收集到的有关鲁迅的材料,请根据这些材料仿照上联拟写下联。
①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
②我是不写自传也不热心于别人给我作传的,因为一生太平凡。倘使这样的也可以做传,那么,中国一下子可以有四万万部传记,真将塞破图书馆。
上联:俭朴热忱甘于奉献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列关于鲁迅的两则挽联,写出它们表达的共同主题。
①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犹沉痛,莫做空头文学家。
②译著尚未成书,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同学从网上摘录了下面的内容,请你根据其语言特点,将短文补充完整。
多味的作家——鲁迅
苦:成了“名人”“正人君子”的仇敌是苦,父亲的逝世是苦,永别藤野先生是苦,跳进旧中国的“大染缸”而不得解脱更是苦。革命苦,百姓苦,苦了鲁迅,也苦了这本在暴虐、阴暗、乌烟瘴气中走过来的《朝花夕拾》。
咸:朴实感人的散文催人泪下。点滴的旧事,是《朝花夕拾》可歌可泣的盐分,染咸的是回忆,溅起的是读者心灵的深思。
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文后各题。
(1)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
(2)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3)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4)“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5)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前两段“我”和藤野先生相处的两件事,分别体现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
15.选文(3)——(5)段主要记述了一件什么事?
16.选文中“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两处“他们”分别指哪些人?“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
17.用波浪线划出选文中议论性语句,试体会这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18.阅读选文,请你试着谈谈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