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上学期八年级语文第6单元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上学期八年级语文第6单元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19 09:57:43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上学期八年级语文同步练习:第6单元
一、选择题
1.下面对《雁门太守行》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A.这首诗构思奇特,想象大胆,“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写出了大战之前紧张的氛围。
B.“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中“角声满天”表现战争的规模,“塞上燕脂凝夜紫”可以理解为战场血流成河,这两句从正面写战争的惨烈。
C.“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乘夜奔袭之状,地点正是燕、赵英雄慷慨悲歌之地,再加上一个“鼓寒”的声音细节,悲壮的气氛就更浓了。
D.“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抒写了官军全体将士的心愿,表现出忘身报国之情,感人至深。
【答案】B
【详解】
B.有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中“角声满天”表现战争的规模,“塞上燕脂凝夜紫”可以理解为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这两句从侧面写出了战争的惨烈。
故选B。
2.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诗的前四句写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作者那种归隐田园,热爱自然,悠然自得的心境。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傍晚时分山间的云气缭绕景色甚佳,飞鸟结伴而还,寄托了作者与山林为伍的情意。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说感受到了人生的真义,想要表达出来,却忘了怎样说话。
【答案】D
【详解】
D“欲辨已忘言”是说“不知如何表达出来”,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不是“忘了怎样说话”。故选D。
3.选出对《雁门太守行》赏析有误的一项( )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A.诗中用夸张的手法,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突出了将士们的高昂士气和爱国热情。
B.诗中运用了多种色彩来写景状物,准确地呈现了景色和场面的特点,使画面极具视觉冲击力,留给人深刻的印象。
C.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首诗的前两句:“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王安石说得有道理,诗的前两句为了对仗工整,忽略了叙事的真实性。
D.诗的前六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写景叙事:最后两句“报”和“死”两个动词,前后呼应,直抒胸臆,具有极强的震撼力。
【答案】C
【详解】
C.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压城;守军列阵,也未必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营造意境的手段。故选C。
4.下列对诗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A.“天接云涛连晓雾”描写了眼前云海连接拂晓晨雾的真实美景。
B.“学诗谩有惊人句”的意思是,学习作诗,却没有写出惊人的佳句。
C.“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现了词人消极的避世、游仙思想。
D.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内心的苦闷,表现了其不为苦难所磨灭的追求与向往。
【答案】D
【详解】
A.这是作者梦中所见,并非眼前真实美景;
B.这句诗的意思是: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
C.词人通过“天帝”和“三山”这两个形象,将自己美好的梦想表达了出来,渴望有好的帝王和好的居所,渴望有人的关心和社会的温暖,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
故选D。
5.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A.一、二两句所写是梦中所见景象,即海上晨雾弥漫,满天云涛翻滚,四周千百只船儿随海浪起舞,头顶上的银河也仿佛旋转了起来。
B.词人长途跋涉来到天帝居住的宫殿,用一个“归”字,表明她其实是从天上宫来到人间,在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又回到天帝身旁。
C.“九万里风鹏正举”化用大鹏的形象,希望自己也能像大鹏一样高飞远走,最终到达海外仙山,反映了词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厌弃。
D.这首词借助奇妙的想象,通过在梦境中与天帝的一问一答,抒发了词人对沧桑而又颠沛流离的人生的感叹和对美好生活与理想的追求。
【答案】B
【详解】
B.“其实是从天上宫阙来到人间”有误。词人是在梦境中长途跋涉来到天帝居住的宫殿,用一个“归”字,好像她原来是从天上宫阙来到人间,而不是词人“其实是从天上宫阙来到人间”的。故选B。
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了国都沦陷后,城池残破不堪、乱草丛生、林木荒芜的景象。
B.颔联描写花儿开得明艳,鸟儿叫得动听,诗人被美丽的春景感动得落泪。
C.颈联揭示出残酷的战争、连绵的战火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原因。
D.尾联以稀疏的白发写出衰老之态,体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心境。
【答案】B
【详解】
B.理解有误。这两句的意思是“感怀时局,见到花开不禁伤心落泪;怨恨离别,听到鸟鸣不由心惊”。作者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移情于物,写花、鸟的落泪惊心,表达了作者感时伤世(忧伤国事)的深沉感情。故选B。
7.下面对杜甫《春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的“国破”直说国家残破,“草木深”中的“深”字则以春草的茂盛暗写战后长安城的荒凉。
B.花、鸟本是春天最常见、最美好的景物,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而见花落泪、闻鸟惊心。颔联融情于景,读来令人无限感伤。
C.尾联运用细节描写,写尽诗人在国破离乱之际的愁苦焦虑。
D.这首诗作于唐朝“安史之乱”之时,集中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感。
【答案】D
【详解】
D.“集中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感”有错。《春望》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故选D。
8.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A.“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词的一开头便写词人梦中所见景象。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
B.“股勤问我归何处”,“问”字与下片“报”字,问答之间,语气衔接,联系紧密。天帝关心词人想要回到哪里去。
C.“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词人感慨自己空有才华,正值战乱年代,诗词文章又有何用?这一句有嗟怨,有感慨。
D.“蓬舟吹取三山去”,词人以“蓬草”自喻,写出了南渡之后的孤苦无依之情,与王维《使至塞上》中“征蓬出汉塞”一句情感相通。
【答案】D
【详解】
D.“蓬舟”意为:如飞蓬般轻快的船。并不是作者的自喻。作者希望风不要停,把“我”那轻快的小舟吹到仙山去,让“我”在那里过自由自在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与“征蓬出汉塞”一句的情感并不相同,“征蓬出汉塞”表现了作者的孤苦无依之感。故选D。
9.下面对《赤壁》一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A.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B.“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
C.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重写。
D.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答案】D
【详解】
“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这句话有误,作者关注的是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胜败和东风的关系,进而突出机遇的重要性,以此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D错误,选D。
10.(诵美文,歌赞家乡)
在下面这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富春江昔日为杭州至严州、金华的通航要道,船至桐庐七里泷,因滩多流急,航行需借风力或人工拉纤而行。 。如今,因富春江水库的修建,这一带水深江阔,碧波粼粼,两岸群峰壁立。当地在此开发了“七里扬帆”的旅游项目。一叶扁舟,点点白帆,穿行在如诗如画的江面上,还有谁人不陶醉!
①古语说“七里滩头,有风七里,无风七十里”,“七里扬帆”由此得名。
②旧时舟楫经过都要在钓台下游等候东风。
③倘若无风,得靠人工拉纤,显得路途遥远,仿佛七十里。
④东风一起,千帆竞发,艄公号子响彻云霄,长滩瞬息可过,仿佛仅七里。
A.①④③② B.①②④③ C.②④③① D.②③①④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排序。
作答此题,先通读文段,了解所写内容,梳理句子内在的逻辑关系,借助关键词语排序。内容上,②句承接前一句“航行需借风力”。“航行需借风力或人工拉纤而行”,由这句话又可知,“借风力”在前,“人工拉纤”在后,故④③相连,④句中的“东风”又与前一句②中的“等候东风”紧密衔接。①句“古语说‘七里滩头,有风七里,无风七十里’,‘七里扬帆’由此得名”是对④③句的总结。综合分析,正确排序为②④③①。故选C。
二、字词书写
1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结庐(_____) 燕脂(______) 车马喧(______) 提携(_____)
折戟(_____) 不胜簪(_____) 殷勤(______) 谩(_____)
【答案】lú yān xuān xié jǐ zān yīn màn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中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殷yīn。
三、情景默写
12.根据提示填空。
(1))《赤壁》中,杜牧对赤壁之战的历史结局进行分析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 _________。
(2)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表明誓死报国的忠心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 ___________。
(3)无长兄的木兰选择担当,奔赴战场: _____________,关山度若飞。
(4)博学的孔子选择虚心地向他人学习: ____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
(5)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生发出值得玩味的情趣。
(6)李清照《如梦令》中表现景色迷人,乐不思“宿”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铜雀春深锁二乔 提携玉龙为君死 万里赴戎机 择其善者而从之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详解】
本题要注意根据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提示,仔细回顾所学古诗,根据提示信息选择相应的诗句,书写时要注意易错字的写法:锁、携、戎、篱、悠。
四、现代文阅读
比较阅读三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背影(节选)
朱自清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了,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丙)苏州园林(节选)
叶圣陶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3.甲为诗歌,重在借景抒情;乙为散文,意在叙事写人抒情;丙为说明文,重在状物,言语中也蕴含着作者的真情实感。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三诗文作者的感情。
14.乙选文说“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有人认为应该把“许多大事”详细地叙写出来,便于突出父亲的美好形象。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见解。
15.甲诗陶渊明“采菊”“见山”,由衷感慨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乙选文朱自清“父亲买橘”的“真意”与丙选文“假山和池沼”的“真意”分别是什么?请加以概括提炼。
16.甲诗主要以简笔勾勒的手法,营造了一幅悠然宁静、超然无我的意境;乙选文划线句子则以工笔细描的手法,刻画了父亲买橘子这一经典形象,请赏析其手法之妙。
17.乙选文以时间为顺序,描叙了父亲的“背影”,行文流畅,结构明晰;请从“说明顺序”的角度,谈谈丙选段的结构特点。
【答案】
13.甲:表达了诗人忘情自然、超凡脱俗、恬静闲适之情。乙:流露出作者对父亲的感动感恩而又羞愧自责的复杂之情。丙:表达了作者对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天然和谐艺术的赞叹之情。
14.不同意。文章的写作意图,是通过回忆“父亲买橘”的背影,抒发对父亲的感恩之情,表达自己当年不理解父亲的愧疚之情;而不是为了褒扬赞叹父亲“光辉的一生”,所以不应该把“许多大事”写出来,如果写出来就会削弱文章的主题。(能够从正反两方面组织答案,意思到即可)
15.“父亲买橘”的真意:为了孩子全力以赴、倾情付出、无怨无悔的真挚之情。“假山和池沼”的真意:处处透漏着“艺术”性,符合“自然”之道,和谐协调,有生机活力。(意思到即可)
16.⑴突出父亲衣着“黑”“深青”颜色的细节特点,渲染了父亲居丧的背景氛围,突出其“买橘”的辛苦、心酸与深情。⑵“蹒跚”“慢慢”“微”等修饰词,写出了父亲动作的情形、幅度,突出其年纪老迈、行动不便;“探”“穿”“爬”“攀”“缩”等动词,写出父亲买橘路途之远之艰,一位生动感人的慈父形象跃然纸上。(能从外貌、动作两个方面,结合具体词句,赏析合理即可。)
17.首先是“总—分”结构:总说“苏州园林都有假山和池沼”,然后分说“假山”和“池沼”;总分清晰,条理明确。“分说”部分又先说“假山”,再说“池沼”,先后顺序与“总说”部分对应一致。这样,整个段落,说明井然有序,逻辑性强,富有层次,结构浑然一体。(意思到即可)
【解析】
13.本题考查文章主题。一般而言要结合诗文中的关键词句理解作者情感。1)【甲】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关键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2)【乙】“当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等句子写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感动感恩,又羞愧自责的复杂之情。3)【丙】“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是对苏州园林假山池沼的高度赞美,表达了作者对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天然和谐艺术的赞叹之情。
14.本题考查详略安排。文章的情节详略的安排都是为了主题服务的,所以从主题角度来思考回答。1)本文主题是表现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深深的无言的爱,表达一个儿子对父亲爱的感动、感激和对自己一些不成熟行为的自责。2)“许多大事”对展现一个深爱儿子的父亲的形象和主题并没有紧密的联系,因此不需要详写。同时,如果详写了,那么展现的更多的是一个光辉的能干的父亲的角色,会削弱主题,影响表达。因此不应该详写。
15.本题考查内容分析。1)明确“真意”指什么。结合甲文的“采菊”“见山”可知“真意”指内心最真挚的情感、想法、追求等。2)【乙】文,结合“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可知“父亲买橘”的真意是一个父亲愿意、希望为自己的孩子无条件、倾情付出,关爱他,照顾他。3)【丙】文,结合“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等句子可知,“假山和池沼”的真意指在设计假山池沼时,尽量的回归自然,减少人工设计的痕迹,体现艺术性。
16.本题考查句子赏析。1)角度。“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外貌描写,“探”“穿”“爬”“攀”“缩”是动作描写。2)外貌描写分析。“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一方面写出了父亲当时居丧的处境,渲染一种悲伤氛围,另一方面写出了父亲穿着的朴素,和下文为我铺紫毛大衣形成对比,突出了父亲对我的爱。3)动作描写分析。“探”“穿”“爬”“攀”“缩”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给我买橘的过程,突出了父亲买橘的艰难,从而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3)词语赏析。“蹒跚”“慢慢”“微”等是修饰词,描摹了父亲买橘时的状态,突出其年纪老迈、行动不便,进而突出父亲对我的爱。
17.本题考查说明顺序。说明顺序分为逻辑、时间、空间三种。明确题干要求:说明顺序,结构特点。1)说明顺序。选段介绍了假山和池沼两个景物,先写假山,再写池沼,这是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2)结构角度。结合“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三句话可知,是先总写,再分写,总——分结构。整个选段由总到分,由上到下,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逻辑性强。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021-2022学年上学期八年级语文同步练习:第6单元
一、选择题
1.下面对《雁门太守行》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A.这首诗构思奇特,想象大胆,“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写出了大战之前紧张的氛围。
B.“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中“角声满天”表现战争的规模,“塞上燕脂凝夜紫”可以理解为战场血流成河,这两句从正面写战争的惨烈。
C.“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乘夜奔袭之状,地点正是燕、赵英雄慷慨悲歌之地,再加上一个“鼓寒”的声音细节,悲壮的气氛就更浓了。
D.“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抒写了官军全体将士的心愿,表现出忘身报国之情,感人至深。
2.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诗的前四句写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作者那种归隐田园,热爱自然,悠然自得的心境。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傍晚时分山间的云气缭绕景色甚佳,飞鸟结伴而还,寄托了作者与山林为伍的情意。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说感受到了人生的真义,想要表达出来,却忘了怎样说话。
3.选出对《雁门太守行》赏析有误的一项( )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A.诗中用夸张的手法,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突出了将士们的高昂士气和爱国热情。
B.诗中运用了多种色彩来写景状物,准确地呈现了景色和场面的特点,使画面极具视觉冲击力,留给人深刻的印象。
C.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首诗的前两句:“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王安石说得有道理,诗的前两句为了对仗工整,忽略了叙事的真实性。
D.诗的前六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写景叙事:最后两句“报”和“死”两个动词,前后呼应,直抒胸臆,具有极强的震撼力。
4.下列对诗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A.“天接云涛连晓雾”描写了眼前云海连接拂晓晨雾的真实美景。
B.“学诗谩有惊人句”的意思是,学习作诗,却没有写出惊人的佳句。
C.“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现了词人消极的避世、游仙思想。
D.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内心的苦闷,表现了其不为苦难所磨灭的追求与向往。
5.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A.一、二两句所写是梦中所见景象,即海上晨雾弥漫,满天云涛翻滚,四周千百只船儿随海浪起舞,头顶上的银河也仿佛旋转了起来。
B.词人长途跋涉来到天帝居住的宫殿,用一个“归”字,表明她其实是从天上宫来到人间,在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又回到天帝身旁。
C.“九万里风鹏正举”化用大鹏的形象,希望自己也能像大鹏一样高飞远走,最终到达海外仙山,反映了词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厌弃。
D.这首词借助奇妙的想象,通过在梦境中与天帝的一问一答,抒发了词人对沧桑而又颠沛流离的人生的感叹和对美好生活与理想的追求。
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了国都沦陷后,城池残破不堪、乱草丛生、林木荒芜的景象。
B.颔联描写花儿开得明艳,鸟儿叫得动听,诗人被美丽的春景感动得落泪。
C.颈联揭示出残酷的战争、连绵的战火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原因。
D.尾联以稀疏的白发写出衰老之态,体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心境。
7.下面对杜甫《春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的“国破”直说国家残破,“草木深”中的“深”字则以春草的茂盛暗写战后长安城的荒凉。
B.花、鸟本是春天最常见、最美好的景物,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而见花落泪、闻鸟惊心。颔联融情于景,读来令人无限感伤。
C.尾联运用细节描写,写尽诗人在国破离乱之际的愁苦焦虑。
D.这首诗作于唐朝“安史之乱”之时,集中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感。
8.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A.“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词的一开头便写词人梦中所见景象。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
B.“股勤问我归何处”,“问”字与下片“报”字,问答之间,语气衔接,联系紧密。天帝关心词人想要回到哪里去。
C.“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词人感慨自己空有才华,正值战乱年代,诗词文章又有何用?这一句有嗟怨,有感慨。
D.“蓬舟吹取三山去”,词人以“蓬草”自喻,写出了南渡之后的孤苦无依之情,与王维《使至塞上》中“征蓬出汉塞”一句情感相通。
9.下面对《赤壁》一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A.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B.“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
C.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重写。
D.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10.(诵美文,歌赞家乡)
在下面这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富春江昔日为杭州至严州、金华的通航要道,船至桐庐七里泷,因滩多流急,航行需借风力或人工拉纤而行。 。如今,因富春江水库的修建,这一带水深江阔,碧波粼粼,两岸群峰壁立。当地在此开发了“七里扬帆”的旅游项目。一叶扁舟,点点白帆,穿行在如诗如画的江面上,还有谁人不陶醉!
①古语说“七里滩头,有风七里,无风七十里”,“七里扬帆”由此得名。
②旧时舟楫经过都要在钓台下游等候东风。
③倘若无风,得靠人工拉纤,显得路途遥远,仿佛七十里。
④东风一起,千帆竞发,艄公号子响彻云霄,长滩瞬息可过,仿佛仅七里。
A.①④③② B.①②④③ C.②④③① D.②③①④
二、字词书写
1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结庐(_____) 燕脂(______) 车马喧(______) 提携(_____)
折戟(_____) 不胜簪(_____) 殷勤(______) 谩(_____)
三、情景默写
12.根据提示填空。
(1))《赤壁》中,杜牧对赤壁之战的历史结局进行分析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 _________。
(2)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表明誓死报国的忠心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 ___________。
(3)无长兄的木兰选择担当,奔赴战场: _____________,关山度若飞。
(4)博学的孔子选择虚心地向他人学习: ____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
(5)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生发出值得玩味的情趣。
(6)李清照《如梦令》中表现景色迷人,乐不思“宿”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比较阅读三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背影(节选)
朱自清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了,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丙)苏州园林(节选)
叶圣陶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3.甲为诗歌,重在借景抒情;乙为散文,意在叙事写人抒情;丙为说明文,重在状物,言语中也蕴含着作者的真情实感。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三诗文作者的感情。
14.乙选文说“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有人认为应该把“许多大事”详细地叙写出来,便于突出父亲的美好形象。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见解。
15.甲诗陶渊明“采菊”“见山”,由衷感慨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乙选文朱自清“父亲买橘”的“真意”与丙选文“假山和池沼”的“真意”分别是什么?请加以概括提炼。
16.甲诗主要以简笔勾勒的手法,营造了一幅悠然宁静、超然无我的意境;乙选文划线句子则以工笔细描的手法,刻画了父亲买橘子这一经典形象,请赏析其手法之妙。
17.乙选文以时间为顺序,描叙了父亲的“背影”,行文流畅,结构明晰;请从“说明顺序”的角度,谈谈丙选段的结构特点。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