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学习目标
课前资料
教学过程
思维导图
01
02
03
04
目录
16 散文二篇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1.明确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课文的思路,学习课文的写法,品味课文的语言。
3.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填写关于散文典型特征的表格。
篇目 类型 情感载体 作者的情感、 感悟或思考 写法 语言特点
《背影》
《白杨礼赞》
新课导入
课前填写关于散文典型特征的表格。
篇目 类型 情感载体 作者的情感、 感悟或思考 写法 语言特点
《背影》
《白杨礼赞》
写人
记事
散文
背影
父亲对儿子的深切的爱和父子之间的深情
以小见大、详略得当、铺垫、补叙
质朴、匀净、典雅、细致
写人
记事
散文
白杨树
象征着北方的农民、抗日的军民,他们身上具有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象征、烘托、对比、欲扬先抑
紧凑有力、直抒胸臆
作者简介
罗 素(1872—1970)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我为什么而活着》是《罗素自传》的序言。
朗 读
整体感知
1.读课文《我为什么而活着》的标题,简要概括课文的核心内容。
我为什么而活着/我活着的原因。
整体感知
2.朗读课文《我为什么而活着》,找段落关键句,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该文的行文思路。
作者活着的原因包括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作者寻求爱情的原因包括爱情给“我”带来狂喜,能接触孤寂,能让“我”看到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
作者以同样的热情寻求知识
作者认为痛苦,特别是人类的苦难也是促使他活下去的动力之一,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减轻他们
作者觉得自己活着值得
通过寻找段落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可以迅速地理清议论性散文的行文思路。
整体感知
方法小结
细读分析
1.自读《我为什么而活着》,利用“知识链接”,自主设计旁批,学习鉴赏文章。
知识链接
提问式旁批——学会提问
点评式旁批——学会品味
拓展式旁批——学会比较
旁批类型
一
细读分析
(1)根据“知识链接一”中的旁批类型来鉴赏文章的关键语句。
运用提问式旁批。
不能。追求爱情可以让人领略人生最美好的境界,是人的本能追求,属于个人情感领域;追求知识,既可使自己的精神更加充实,还能掌握改造世界的方法,从而造福人类;而同情人类的苦难,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减轻苦难则由小我升华到了大我,由个人之爱升华到了博爱的境界,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生的价值。因此,这三个追求存在着情感上由浅入深境界上由低到高的逻辑关系。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批注:这三个追求可否在排列顺序上互换位置 )
细读分析
运用点评式旁批。
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握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批注:把"三种感情”比作“飓风”,形象地写出了三种人生追求对作者的重要影响。“深深的苦海”比喻苦难深重的现实社会,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所遭遇的困境,强调了现实的残酷与追求过程的艰难)
细读分析
运用拓展式旁批。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過制的同情,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批注:开篇直抒胸臆,提出支配自己一一生的三大主要动力)
知识链接
罗素一生著书71种,平均每天写作3000多字。著述涉及哲学、数学、政治等多个领域,代表作品有《西方哲学史》《我的哲学发展》《哲学问题》《自由之路》《幸福之路》《数学原理》等。
20世纪初,罗素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
1950年,罗素因为能“把精湛的哲学思想成功地介绍给大众并用来关心大众”而获诺贝尔文学奖。
罗素一生追求真理。他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并与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一些科学家联名发起禁核签名运动。
二
细读分析
(2)根据"知识链接二”中的相关材料,结合课文的相关内容,谈谈罗素活着的原因。
罗素认为痛苦,特别是人类的苦难也是促使他活下去的动力之一。正是因为有那么多的苦难——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被折磨者、孤苦无依的老人以及全球性的孤独、贫困和痛苦——的存在,所以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减轻它们,尽管常常失败,并为此而感到痛苦甚至绝望,但他依然痴心不改,愿意为此继续奋斗。
细读分析
2.你怎样理解下面这句话的含义
破折号后用诗意的语言描述了人孤寂时的情感体验,这或许正是罗素真实的体验,所以他要寻找爱情,用爱情来解除这样的孤寂和凄凉。这一句表达了真挚爱情的难能可贵以及他对真挚爱情的追求。
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细读分析
3.罗素为之活着的三种追求之间,是彼此完全独立还是具有内在联系的?
有内在联系。他追求爱情,是因为那里有人类所梦想的天堂的影子;追求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力量奉献给人类。这一切都源于他心中一个辉煌的梦:同情苦难、关爱人类、想救民于水火之中。这一切都体现出他崇高的品质和博大的胸怀。
细读分析
4.既然罗素活得这么苦,为什么他最后还说“我觉得我活着值得”
①作者胸怀广阔,勇于担当,要为减轻人类的苦难而活着。
②作者不以苦为苦,而以苦为乐,因此痛苦的生活是值得的。
③现实是苦难的,但苦中伴随着乐,因为爱情和知识会带来欢愉,征服苦难也会产生胜利的喜悦,这种苦乐相伴的体验是值得的。
④虽然作者没能减轻人类的不幸,甚至自己也深受其害,但他毕竟努力过奋斗过,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拓展延伸
5.从罗素对生命的追求中,你对自己的人生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与思考
不同性格、不同文化修养、不同境遇的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观,从而也就有了不同的人生追求。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讨论,都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课堂小结
思维导图
第二课时
朗 读
作者简介
严文井(1915—2005)
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现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被称为“童话爷爷”。主要著作有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长篇小说《一个人的烦恼》等。
小组讨论
归纳议论性散文的特点,补充填写散文典型特征的表格。
篇目 类型 情感 载体 作者的情感、 感悟或思考 写法 语言特点
《背影》
《白杨礼赞》
《我为什么而活着》
写人记事散文
写人记事散文
背影
白杨树
父亲对儿子的深切的爱和父子之间的深情
象征着北方的农民、抗日的军民,他们身上具有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以小见大、
详略得当、铺垫、补叙
象征、烘托、对比、欲扬先抑
质朴、匀净、典雅、细致
紧凑有力、
直抒胸臆
议论性散文
无
我为什么而活着
直接说理
坦诚而耐人
寻味
复习导入
请同学们根据所填写的散文的主要特点,谈谈阅读议论性散文的方法。重点讲讲如何梳理行文思路,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可以寻找文中的关键句——领起句、总结句、承上启下句、段首及段尾句等;可以找关键词来理清议论性散文的行文思路,领会文章的观点。
自主探究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根据阅读《我为什么而活着》时学到的方法,按照任务要求对严文井的《永久的生命》进行探究。
任务一:用思维导图呈现文章的行文思路。
任务二:用提问式旁批、点评式旁批、拓展式旁批鉴赏文本。
任务三:这些哲理散文虽然表现的是一个主题,但是侧重点不同。请从对生命意义的探究角度找到它们的相似点、关联点进行比较,同中求异,谈谈你对生命意义的认知。
任务四:结合这些散文中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感悟和思考,分享你对人生的认识与思考。
自主探究
任务一
用思维导图呈现文章的行文思路。
歌颂永久的生命
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
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
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的,合起来却是永久
我的伙伴们,我们的心应该感到舒畅
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自主探究
任务二
任务二:用提问式旁批、点评式旁批、拓展式旁批鉴赏文本。
运用提问式旁批。
我们都非常可怜!
(批注: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我们的力量又是那样渺小,对于生命中留下的印迹无法抹掉,所以我们都非常可怜。)
细读分析
运用点评式旁批。
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批注:“凋谢”和“不朽”看似矛盾,却又真实存在。“凋谢”指个体生命的陨灭,“不朽”指生命现象的永存,二者看似不可调和,却又同时上演着生命的协奏曲,令人惊奇,引人慨叹)
细读分析
运用拓展式旁批。
(批注:这一旁批放在文章最后:本文与《白杨礼赞》一样都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本文先谈生命的易逝,表达了遗憾、无奈之情,再正面展开,谈生命的永久,热情洋溢地歌颂、赞美生命,在波澜起伏的感情变化中.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两篇散文都从现象出发,从个人感受出发,来挖掘事物背后的深刻意义,揭示生命和生活的哲理,向世人宣示作者对生命和生活的思考。
严文井从个体生命写到生命史,给我们揭示了个体生命的柔弱易逝和生命本身的永恒不朽,让人感受到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也能激发我们去感谢生命,赞美生命,并尽可能让有限的生命放射出无限的光和热。
罗素讲的一生的三大追求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大我意识与博爱思想。
自主探究
任务三
任务三:这些哲理散文虽然表现的是一个主题,但是侧重点不同。请从对生命意义的探究角度找到它们的相似点、关联点进行比较,同中求异,谈谈你对生命意义的认知。
例 2020年春节期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很多人在疫情面前表现出了国家意识、民族意识,表现出了责任与担当。我们在现阶段,在成就上还无法和罗素相提并论,但起码有一点与这位伟人是相同的一都有一颗善良的心,一颗积极求索的心。善良是一种健康,善良是一种美丽,善良是我们行走于世间的完美人格。同是父母所生,同在天地之间,我们活着,,不该仅仅为追求自己欲望的满足。我们的价值,该是在有人无助的时候,伸出有力的援手。
自主探究
任务四
任务四:结合这些散文中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感悟和思考,分享你对人生的认识与思考。
这篇《永久的生命》阐发了作者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就具体的生命个体而言,生命是有限的;从生物界的总体来说,生命又是永存的。散文中既无长吁短叹,也不盲目乐观,只以一种豁达坦然的笔调,宣示生命的意义,告诫人们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促人上进。
课堂小结
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