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7课 《昆明的雨》课件(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7课 《昆明的雨》课件(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0.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19 20:35: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学习目标
课前资料
教学过程
思维导图
01
02
03
04
目录
17 昆明的雨
1.体会作者说的“我想念昆明的雨”的深厚感情,理解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
2.理解文中昆明的雨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
3.把握课文叙写景、事、物的线索,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学习目标
同学们,如果让你画一幅能体现昆明特点的画,你会选择画什么呢
新课导入
金马碧鸡坊
新课导入
石 林
新课导入
滇 池
新课导入
多民族
新课导入
过桥米线
新课导入
红伞伞
白杆杆
新课导入
汪曾祺先生也给朋友画了一幅有昆明特点的画,我们一起来朗读屏幕投影上的这段话,看看汪老先生画了什么。
新课导入
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题了这样几行字:
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新课导入
汪曾祺先生选择了画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和几朵青头菌、牛肝菌。也正是这样的一幅画牵动了汪曾祺对昆明的一缕情思,并写下了一篇文章——《昆明的雨》。
新课导入
朗 读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
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代表作小说有《受戒》《大淖记事》等。
写作背景
作者早年在西南联大读书,在昆明生活七年,对昆明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都非常了解,对这里的一切都充满深情。
宁坤,即巫宁坤(1920-2019),翻译家。他是作者在西南联大的同学。
德熙,即朱德熙(1920-1992),语言学家。当时与作者同在西南联大中文系学习。
作者与巫宁坤
朱德熙
知识链接
1.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一定要,爱着点什么》
2.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生活是很好玩的》
3.有人说故事像说着自己,有人说着自己像说故事。——《我们都是世间小儿女》
4.静,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修养。 ——《文与画》
5.四处走走,你会热爱这个世界。 ——《随遇而安》
6.一定要爱着点儿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 《人间草木》
7.总之,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 —— 《老味道》
“左手小说,右手散文”的言语人生
辟邪      鲜腴           鸡     
缅桂花     绿釉   密匝匝
yòu


字词梳理
字音字形
zōng
miǎn

新鲜肥美。
鲜腴
非常浓密的样子。
密匝匝
字词梳理
词语释义
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一起来默读《昆明的雨》,找出能帮助你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词或关键句。
题目“昆明的雨”。
想念昆明的雨。
表达一种“乡愁”。
整体感知
2.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我们要学会借助课文的阅读提示或旁批来帮助自己找到解读文本的方法。请大家认真地默读课后的“阅读提示”,找到解读《昆明的雨》的密码。
记忆中昆明雨季的景、物、事。
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一一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
昆明的美。
“昆明雨季的景、物、事”是对象,“美”是特征,“喜爱与想念”是情感。所以我们解读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要抓好三个要素——对象、特征、情感,这样就可以了。
细读分析
1.文章的开篇就说“我想念昆明的雨”,汪曾祺先生只是想念雨吗 还有什么 请同学们用这样一个句式来说说看:“我想念昆明的雨,还想念……“
我想念昆明的雨,还想念倒挂的开花的仙人掌。
我想念昆明的雨,还想念青头菌、牛肝菌等各种美味的菌子。
我想念昆明的雨,还想念叫卖杨梅的苗族女孩。
我想念昆明的雨,还想念带着雨珠的缅桂花。
我想念昆明的雨,还想念雨中和我相聚的友人。
把握内容
我想念昆明的雨,还想念倒挂的开花的仙人掌。
我想念昆明的雨,还想念青头茵、牛肝菌等各种美味的菌子。
我想念昆明的雨,还想念叫卖杨梅的苗族女孩。
我想念昆明的雨,还想念带着雨珠的缅桂花。
我想念昆明的雨,还想念雨中和我相聚的友人。
2.文章的题目是“昆明的雨”,这些跟“雨”有关系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因为有雨,草木的枝叶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所以仙人掌是浓绿的。
因为有雨,菌子很多,味极鲜腴。
因为有雨,昆明的杨梅又大又好吃。
因为有雨,缅桂花很香,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因为有雨,作者和友人在小酒店才一直坐到午后,直至四十年后仍忘不了那天的情味。
细读分析
把握内容
细读分析
3.这体现了汪曾祺先生怎样的散文特点 请大家再一次阅读课文后边的“阅读提示”,说说是什么特点。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往往撷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把握内容
这是汪曾祺先生的散文特征之一:从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中取材。
细读分析
体会美感
细读分析
体会美感
1.因为有了雨,昆明便有了别样的美。再读文章,在文章的空白处批注:你读到文章的字里行间渗出了怎样的美 请你把找到的关于昆明的雨的别样的美与学习小组内的同学分享交流一下。
有特色的穿着打扮,加上“娇娇的”吆喝声,这样的外貌描写与语言描写,生动地写出了苗族女孩子的娇美。
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
示例
(1)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入外,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
这样一个画面,表达一个美好的愿望,作者娓娓道来,再现了昆明当地的风俗美。
细读分析
体会美感
(2)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作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 !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
这一段写的是干巴菌,先总说“中吃不中看”,乍看甚至让人怀疑是否能吃;然后写“不中看”,颜色不好,外形不美,还掺和在乱七八糟的东西之间;最后写如果细心烹饪就会感受到它的美。这一段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突出了干巴菌的美味。
细读分析
体会美感
(3)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就在这样的雨季,作者感受到了热情善良的房东送花的情意,这是一种人情美。
细读分析
体会美感
(4)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瓷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
小酒店的外面是大雨滂沱,里面是友人小酌,在这潮湿的空气里,有繁茂的绿叶,有飘香的花朵。美好的氛围增进着朋友之间的友情。
细读分析
体会美感
“阅读提示”中提到的“本文正是这样一篇充满美感和诗意的作品,其中有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相信你已经充分感受到了。
细读分析
体会美感
细读分析
品读语言
1.有人这样评价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特色:“分开来读,句子是平淡无味的,凑在一起来读,就变得很有味道了。”请同学们在文章中勾画出你认为平淡自然却饶有趣味的语句或段落,分享给学习小组的同学,并选出最有代表性的推荐给大家。
有如大白话一般,没有任何秀丽华彩之处,但是直白平淡之中有一种拉家常的风格,让人感到亲切,这正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语言风格。
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示例
(1)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一字一顿,突出了牛肝菌的味道好,表现出作者对牛肝菌的喜爱。
细读分析
品味语言
(2)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
“乱七八糟”中所蕴含的感情强烈,强化了干巴菌的不堪直视;“张目结舌”从侧面写出了干巴菌的味道之好;“这东西这么好吃”这样的直接议论,照应了上文,突出了干巴菌“中吃不中看”。
细读分析
品味语言
(3)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说不是什么,而不直言是什么,这样的语句,说一半,留一半,富有余味。
细读分析
品味语言
汪曾祺先生所说的“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这就是“阅读提示”中提到的汪曾棋的散文特点之二:平淡自然,却饶有趣味。
细读分析
品味语言
作者曾经说过:“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美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本文即是作者对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的捕捉与展现。愿我们在生活中能侧耳细听、俯身微察,发现更多的美,来点染我们的生活。
课堂小结
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