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了解蝉的特点,把握蝉的习性
理解作者对昆虫的感情,感受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
学习本文在说明中兼用文学的笔法,体会文章科学性和文学性兼顾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自学展示,整体感知
作者简介、作品介绍
法布尔 《昆虫记》(师作补充介绍,屏幕出示)
重点字词(小组交流,师做补充,屏幕呈现)
整体感知文章
法布尔从哪两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具体介绍了哪些内容?
(小组讨论交流,互动展示)
答案要点:两方面——蝉的地穴、蝉的卵。
第一部分“蝉的地穴”
第一层次(第1自然段),表明自己“有很好的环境可以研究蝉的习性”,并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第二层次(2-7自然段),写对蝉的地穴的考察。第三层次(7-10自然段),写对蝉的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
第二部分“蝉的卵”
第一层次(第11-13自然段),介绍蝉的产卵,分别说明了产卵的地方、方式和数量等。第二层次(第14-17自然段),写蝉卵遇到的危险,首先说明产卵的数量多是为了在遭到破坏时能有幸存者,然后介绍蚋对蝉卵的破坏和蝉对此的茫然无知。第三层次(第18-24自然段),介绍蝉卵的孵化和幼虫的活动。这一层次详细记述了蝉的幼虫从蜕皮、悬挂、落地,到藏身地下的经过。第四层次(第25-26自然段),概括写蝉的生活历程:“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这既照应了蝉的地穴的介绍,又结束了对蝉卵生长过程的说明,也是对全文做了形象化的总结。
二、快速阅读,重点探究
1.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把握来画一张关于蝉从产卵到成虫的生长过程表:
答案要点:成虫产卵——蝉卵孵化——幼虫走出壳外——幼虫落在地上——到地下寻觅藏身的地方——幼虫钻进地里——幼虫从地穴爬出——幼虫爬上灌木枝或草叶——变为成虫——成虫离枝飞去——成虫交配(产卵,死亡)
2. 教师提问:请大家在文中就蝉的挖洞、脱壳、产卵、幼虫钻土等细节细细品读,勾画出过程,看看作者是抓住了什么特点来进行介绍的?
(学生自主速读,圈点勾画;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相机指导)
3.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并相机追问。
答案要点:挖洞(4节):分泌粘液,使泥土成为泥浆,固定隧道;脱壳(7-9节):找支撑点,外层皮由背的中线慢慢裂开,表演奇怪的体操;产卵(11-12节):选择最小的向上翘起的树枝,在枯枝上刺成三四十个小孔;幼虫钻土(23-24):四处寻找软土,挥着镐向下挖掘,将土抛出地面,挖开土穴,钻进去,隐藏自己。
教师追问1:有一个成语“金蝉脱壳”,知道是什么含义吗?
答案要点:金蝉:金黄色的知了;壳:坚硬的外皮。金蝉脱壳,用来指人,是一个比喻,指在危急关头,设法从某种境地脱身,脱身时,留下种种伪装,制造没走的假象,其实,人早已走了,因为有伪装和假象,他人还以为没有走。这实际是一种分身计,一种逃遁计。
教师追问2:那么我们这篇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蝉脱壳的呢?你能结合文章内容来讲述一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一个情形吗?
答案要点:先找支撑点——接着写背部变化——再依次写头部、吸管、前爪、翅膀和后爪的露出——最后写尾部。蝉越过漫长的冬伏期后,从地底下爬出来,通体土黄透亮,雅称“金蝉”。金蝉爬上树干或树枝,静静地歇着,开始蜕变。金壳背部裂开一条缝,新生蝉从缝里爬出,蝉翼丰满后飞走;金壳依然在枝头摇曳,不站近看,不知道新蝉已经飞走,这就是金蝉脱壳。
教师追问3:那么你从蝉的脱壳的这些变化体会到了什么?
答案要点:作者观察的仔细、认真,实事求是是最基本的科学精神。
4. 教师提问: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发现,作者并没有按昆虫一般的生长过程“卵——幼虫——成虫”的顺序来介绍,而是从中间的一环“幼虫”入手,介绍蝉循环往复的生活史,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答案要点:这样安排顺序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其一、幼虫建筑地穴,这比成虫产卵要生动、丰富、有趣得多,以此开头,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进而跟随作者去进一步探究蝉的世界的奥妙;其二、使行文新颖活泼,不落俗套;其三、也是最重要的,是突出蝉“四年黑暗的苦工”这一重要特点(蝉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的活动)。
三、品读语言,深入剖析
教师提问:鲁迅说,法布尔的著作有一个特点:“用人类的道德于昆虫界” 。同学们是否认同鲁迅先生的说法呢?有什么依据?
答案要点:第17段“可怜做母亲的对此一无所知,它的大而锐利的眼睛并非看不见这些可怕的敌人不怀好意地待在旁边,然而它们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它要轧碎这些坏种子非常容易,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还有(末节)“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出了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呢?”等等,所有这些都寄托了作者对蝉的深厚的感情。
教师追问1:你怎么看待法布尔对待这些小动物们的感情呢?
答案要点: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对世间万物的关爱。所以哪怕是小小的昆虫都以平等的态度来研究,这也体现了他的科学精神。
教师追问2:我们再来仔细观察一下这两段话,与老师的这段话(屏幕显示)来做一个比较,表达上有什么不同呢?
答案要点:运用的拟人的修辞手法和细节描写的方法,语言更加生动而富有文采。生动说明。
四、小结
《蝉》的实质是科学观察笔记、考察报告,属于科学著作的范畴。蝉是大自然中一种极普通的昆虫,作者对蝉做了长期、大量、细致的实地观察,用生动有趣的文笔,向人们科学而又详尽地介绍了蝉的生活习性和生长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