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背影》教学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14《背影》教学实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21 20:31: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背影》教学实录
师(导入新课):父亲是一把伞,为我撑起无雨的晴空;父亲是一座桥,渡我从悲伤飞向快乐。父亲,伟岸如山;深沉似海。这节课,让我们走进朱自清的《背影》,认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感受厚重而内敛的父爱。(板书课题、作者)
出示活动目标,学生齐读。
师:请同学们把预习成果与大家分享。
生:本文作者 朱自清 ,字 佩弦 ,扬州人。他是 散文家 、学者、诗人 。他的作品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师:完全正确,看来你关注了作者的情况,每个同学都应该这样,做到知人论世。
生读,大屏幕出示字音。
师:哪些字音字形需要特别注意?
生:“奔丧”的“丧”是平舌音一声。
生:“蹒跚”应注意字形。
生:“狼藉”的“藉”是草字头,要与“书籍”的“籍”区分开。
师:同学们预习得很深入,相信接下来的学习之旅我们会有更多的收获和惊喜。
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一找“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
生读课文。
生:共出现了四次。第一次在首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第二次在第六段,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第三次还是在第六段,“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第四次在尾段,“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师:这样看来,“背影”在文章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生:线索作用。
师:你认为哪个背影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
生:买橘子时的背影。
指名学生读,再让学生自由读这段文字,提出任务: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
生(一组):我从“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青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中”,看到了一个黑色的背影,感受到了沉重的父爱。
师:一组同学关注了父亲的穿着,从色彩上感受到了沉重的父爱。
生(二组):我从“蹒跚”中,看到了一个衰老的背影,感受到了深沉的父爱。
师:二组关注了父亲走路的姿势。
生(三组):我从“肥胖”中,看到了一个笨拙的背影,感受到父亲无私的爱。
生(四组):我从“攀”“缩”“微倾”“努力”中,看到了一个艰难的背影,感受到了努力、竭尽全力的父爱。
师:四组同学注意了父亲爬月台的动作,从艰难的动作中,感受到了父亲竭尽全力的爱。那么,我们可以换一下动词吗?
生:不可以。“攀”说明上面没有东西可抓,能突出父亲爬月台的艰难、危险,用“抓”则体现不出。
生:不可以,两脚向上缩是没有地方可蹬,也能体现父亲爬月台的艰难,表现父爱的伟大,换成“蹬”就没有这种效果。
师:你们都是咬文嚼字的高手。同学们想一想,当父亲“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时,他身体的重量集中在哪儿了?
生:集中在手上。
师:这时,稍有不慎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父亲跌落下来。
播放父亲过爬月台买橘子的视频,学生观看。
师:在那祸不单行的日子里,年老体衰的父亲,吃力地爬月台买橘子的背影定格在我们心中。这归功于父爱的细腻,作者传神地刻画。这样看来,“背影”是父爱的象征。
生:第二段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是语言描写,父亲丧母、失业,遭受了沉重的打击,还想着安慰儿子,怕儿子难过。
生: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儿。“再三”是一遍又一遍,可以看出父亲的不放心,不放心茶房,担心他照顾不好儿子;“踌躇”犹豫不决,父亲在忙着找工作和送儿子这两件事中难以抉择,最终决定还是自己送我,表明儿子高于一切。
师:你分析的入情入理,确实是读透了父亲。
生: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这是一处细节描写,“拣定靠车门的椅子”方便儿子上下车,父亲真是心细如发,处处为儿子着想。
生:“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一句中我读懂了父爱。父亲自己穿着黑色的衣服,给儿子做的却是紫毛大衣,父亲用自己的黯淡无光点燃了儿子的温暖光亮。
……
师:老师还想和大家共读父亲的来信。
生:读出了父亲的矛盾,既说“身体平安”又说“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矛盾?
生:父亲不想让儿子挂念自己又有些想儿子了。
生:父亲含蓄地向儿子妥协、示弱了,希望儿子能回来看看自己。
师:这妥协是一种爱的表达。父亲的言行举止,汇集成爱的溪流,无声地在儿子生命中流淌。父爱如此深沉感人,面对父亲的言行,儿子有怎样的感受?
生:“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中可以看出我对父亲的不屑与嫌弃。
生:“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儿子被父爱感动地流泪。
生: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这是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泪。
生:“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两处运用反语,表现不理解父爱的自责、愧疚心情。
……
师:同学们看问题很透彻,老师把你们找的句子梳理了一下:

学生读大屏幕出示的句子。
生合作探究,展示学习成果。
生:儿子先是不理解父亲,甚至嫌弃父亲;后来看到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感动地流下眼泪。
师:这样看来,背影还是父子之情的交汇点,是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
生:还有与父亲离别的不舍之情。
生:从最后一段可以看出儿子完全理解了父亲,开始想念父亲。
师:儿子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生:儿子当时只是个学生,写这篇文章时已做了父亲,体会到了做父亲的不容易。生:儿子当年二十岁,躲在父亲身后指点江山,自以为洞明世事,处处看父亲不顺眼;这篇文章时已二十八岁,自立门户,独挡一面,感受到了生活的艰难,明白了生活的不如意,深深地理解了父亲,懂得了父爱。
师: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发现的这些信息?
生:从“我要回北京念书”和“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中获得的。
师:你真是善于发现和分析问题的孩子,明察秋毫,洞明世事。
师:是啊!血气方刚的青年做了父亲,才真正理解了父亲。“年少不懂曲中意,听懂已是曲中人。”这是一个男人对一个男人的理解,这是一个儿子对父亲的释怀。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泪眼婆娑中,父亲那沉重而又艰难的背影出现在眼前。“背影”成了父爱最好的诠释,《背影》也成了最动人的篇章,它让我们读懂了爱。
师:有人说,父亲是一本大书,年少的我们根本读不懂。但老师相信,学了这篇文章,你一定找到了打开父亲心扉的金钥匙,请把你最感动的细节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生:我上小学时,爸爸说要锻炼我,让我一个人去上学。有一次我转弯时,发现爸爸偷偷地跟在我身后。
生:我每次跟爸爸要钱,他都是一边埋怨我乱花钱一边从钱包里拿钱给我。
……
师:生活平淡却不平庸,因为它蕴含着人世间最美的情感。愿你们懂得享受爱,也学会付出爱,用爱回报爱,永远生活在爱的海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