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5课《白杨礼赞》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婆娑(suō) 主宰(zǎi) 倔(juè)强 潜(qián)滋暗长
B.开垦(kěn) 倦怠(dài) 虬(qiú)枝 无边无垠(yín)
C.锤(chuí)炼 秀颀(qí) 鄙(bǐ)视 恹(yǎn)恹欲睡
D.毡(zhān)子 晕(yùn)圈 刹(shà)那 坦荡如砥(dǐ)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哨兵 伟岸 屈曲盘旋 咀嚼回味
B.驰骋 耸立 旁逸斜出 如火如茶
C.雄壮 联想 诸如此类 万赖俱寂
D.傲然 靠拢 力争上游 纵横绝荡
3.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盛大开幕时,令全世界为之瞩目。
B.金庸先生开新派武侠先河,其笔下行侠仗义的武侠人物、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展现了人生百态。
C.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要好好把这些文化发扬和传承下去。
D.随着“大阅读”的不断深入推进,我市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每年都在逐年攀升,大量阅读已被许多学生接受。
4.下列语句中的划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精华。(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B.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潜滋暗长: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滋,生长。)
C.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主宰:支配。)
D.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旁逸斜出:到处出没。)
5.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美国,一部佳作未必卖座,而卖座的不一定是上乘之作。 。
A.但美国影评界却公认获得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母女情深》二者兼备。
B.但获得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母女情深》却被美国影评界却公认为是卖座的佳作。
C.获得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母女情深》,美国影评界公认为二者兼备。
D.美国影评界认为获得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母女情深》是卖座的佳作。
6.读课文《白杨礼赞》,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汽车在望不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一条黄绿错综的大毡子。(比喻)
B.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着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只觉得它是树?(反问)
C.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拟人)
D.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面对它们,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比喻,设问)
二、填空题
7.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②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③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
④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三、现代文阅读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1)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3)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其实用一句话就可以,作者却用了四个“难道”,请你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根据白杨树的精神展开联想,完成以下填空。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 ?因为他们 。
9.拓展阅读
老家的柿子树
杨德胜
初夏到来,柿子树就开出一朵朵如鞋眼扣样的黄瓣白蕊花,一阵挟带闪电余光的风吹过,无数的柿子花如天女散花浇洒一地。苕田里、树根座上,堆砌出厚厚的绒。不细看,还以为是老天爷错了季节,在初夏下起雪来了。我就与小伙伴们将柿子花拾起,用棉线穿成一串串。有许多女生,将那串串柿子花当成项链挂在颈项上,更显秀气乖巧。在操场上、教室里、放学路上,弥漫着柿子花的淡淡清香,给孩子们的补丁衣衫添加了几分暖色,给清贫的生活增加几分谐趣。
柿花落下,一个浪漫的季节过去。柿子树上调换频道,长出一颗颗嫩绿的青春豆来。盛夏中,火辣太阳的烘烤,给青涩的柿子灌注阳气。频繁的雨水,给柿子洗着淋浴,把上天的营养传递到柿子的内核。等柿子如小鸡蛋般大小,父亲就会打下一箩筐,用锤子砸破,放进一个缸里,加少量清水,然后,将几副麻线渔网放进去,浸润半个月时间。这是要用青柿子油,浸染麻线网,等于是用柿子青春的血浆,给麻线网上油。据老辈人讲,青柿子油不仅使麻线网沥水不腐,而且色泽紫润、油光发亮,麻线坚韧柔绵,不会轻易被激流中的杂草石头挂断,可以大大提高渔网的使用寿命。
时到中秋,柿子红了。它轻抿初霜,由表入里,零星地在某一个枝丫上,探出一个红头来。这个季节里,我每天会守在柿子树下,仰望树冠行注目礼,指望天上掉下红柿子来。每天早上,总是早早起床,到柿树下的苕藤中搜索。心里想着,一夜到亮,就没有哪阵风儿将熟透的柿子吹落?我们还备起了十多米长的细竹竿,专门用来敲红柿子。
到了深秋时节,柿树上绽放万只灯笼,大人们就爬上柿子树,每个枝丫上可以承载一人。柿子树上一下子爬上去七八个人,他们如猴一样,蹲在枝丫上,边吃着柿子,不时向树下扔几个,照顾树下几十张馋嘴。记得有一天,全生产队男女老少齐聚柿子树下,开成了一百多号人的柿子宴。经过一天的折腾,高大的柿子树残叶横飞、柿核遍野,纽扣一样的蒂儿一地狼藉,粗壮的柿树抽空了真气,疲惫得如一位苍老的父亲,在秋风中颤抖着身骨。村里人咂巴着甜腻的嘴巴,酣然入梦。
之后,外出求学或工作,回家时,远隔三五里,就可以看见老屋旁的柿子树。这,就是我回家的路标。在我温暖而潮湿的眼中,柿树幻化成父亲的身影,在向我挥手。清风抖动叶片,在欢迎我回家。
1987年10月,清江隔河岩水库蓄水,老屋旁的柿子树产下了一千多斤柿子。据老辈相传,这是它两百年来产柿子最多的一年,也成了它生命的最后一次彩排。因无法迁移,父辈们将它砍倒,锯成5户移民新居堂屋的门槛和门额,把它的魂灵迁到山上,嵌在新宇,福荫着一代一代移民。只有那粗壮盘虬如龙的根,存盘着两百年世事沧桑,永远植在180米水位下,成为老柿树安放在龙宫的化石……
(1)请以时间为线索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
时间 主要内容(温馨提示:写清主要人物和事件。)
初夏到来
盛夏中
时到中秋
深秋时节
(2)品味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部分。
①给孩子们的补丁衣衫添加了几分暖色,给清贫的生活增加几分谐趣。(温馨提示:透过字面意思,结合语境分析事物特点。)
②粗壮的柿树抽空了真气,疲惫得如一位苍老的父亲,在秋风中颤抖着身骨。(温馨提示: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事物特点。)
(3)说说最后一段交代柿子树产下一千多斤柿子的作用。(温馨提示:从表达效果、事物特点、主题等角度来思考其作用。)
(4)结合文章说说老家的柿子树象征着什么。(温馨提示:文中两次将柿子树比作父亲,思考柿子树和父亲有哪些相同品质。)
(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对柿子树的情感。(温馨提示:按行文顺序梳理作者的感情。)
四、综合题
10.在精彩的语文世界里漫步,你的收获一定不少。现在,请你来参加“语文伴我成长”的综合实践活动,尽情展示你的语文能力吧!
材料一:白杨树在严冬里,迎着霜刀雪剑,依然伫立在寒冷的黄土地上,枝枝傲骨,树树无字却树树有声。而此时,贵族的花草,却在暖房里,接受着送到叶面和根部的养料,懒洋洋地打发着没有血色的日子。
材料二:白杨树生长在西北地区,耐严寒,零下40摄氏度的条件下无冻害;深根性,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根蘖强;抗风、抗病虫害能力强。它可作庭荫树、行道树,丛植于草坪,还可作固沙保土、护岩固堤及荒沙造林树种。
(1)请根据上述材料写出下联。
上联:观翠竹仰慕谦逊品节
下联:
(2)白杨树在西北是一种很普通的树,为什么有人要赞美它呢?请根据材料写出自己的探究结果。
(3)梅、兰、竹、菊“四君子”常被世人用来寓意高尚的品德。请仿照示例,选择其中一种写出其象征意义。
示例:竹——筛风弄月,清雅淡泊,是为谦谦君子。
11.祖国的西部以其美丽和神秘而令人神往,为了丰富同学们的暑假生活,某旅行社准备组织一次中学生游西部夏令营活动,请你完成下列准备工作。
(1)请你为这次活动确定一个主题。(不超过15字)
(2)围绕你所确定的主题,设计活动方案的主要环节。
(3)为确保旅行文明安全,老师决定在班级中开展一次模拟旅游。你觉得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模拟旅游?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倔”应读“jué”;
C项,“恹”应读“yān”;
D项,“刹”应读“chà”。
故答案为: B。
【点评】字音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2.【答案】A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B项,“茶”应写作“荼”;
C项,“赖”应写作“籁”;
D项,“绝”应写作“决”。
故答案为: A。
【点评】字形题中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3.【答案】B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A项,主语残缺,可删去“令”。
C项,语序不当,“发扬”和“传承”应互换位置。
D项.语意重复,“每年都”和“逐年”删去其一。
故答案为: B。
【点评】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去考虑,确定最后选项。
4.【答案】D
【知识点】词义理解;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白杨礼赞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因此,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D项理解有误,旁逸斜出: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理解词语含义类题目时,要结合所给的词语含义和具体的语言环境来作答。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特别是容易混淆的词语,不能仅凭字面意思来理解词语含义。
5.【答案】B
【知识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白杨礼赞
【解析】【分析】衔接要保持陈述对象一致和句子的连贯,主语是句子的发端和陈述对象,它要求后面连带的一些句子必须兼顾上下文,与陈述对象保持一致,防止出现暗换主语现象。本题题干的主语是“佳作”,而A、D两项的主语均为“美国影评界”,C项后半句的主语也是“美国影评界”。故选B。
【点评】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
6.【答案】C
【知识点】白杨礼赞;比喻;拟人;设问;反问
【解析】【分析】C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其余三项正确。故选C。
【点评】考查修辞的理解运用。
7.【答案】比喻;比喻;拟人;对比
【知识点】比喻;拟人;对比
【解析】【分析】 ① 比喻词“是”用的是比喻; ② 把“白杨树”比作“好女子”,运用的是比喻; ③ 赋予“白杨树”以人的气质:坚强不屈、挺拔。是拟人的手法; ④ 把“我”和“那些 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 ”对白杨树的态度进行对比。所以运用的是对比的修辞。
故答案为: 比喻 ;比喻 ;拟人 ;对比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学生必须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夸张、反复、对偶、对比等,要掌握这些修辞手法的特点,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辨析理解。
8.【答案】(1)因为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而且“坚强不屈与挺拔”。
(2)在前文描写了白杨树的外形特点和内在精神的基础上,用亲切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自然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作者在这里用了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气势上逐步加强,内容上逐层递进,先引起思考,再肯定联系,最后由形到神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既水到渠成又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让人容易接受。
(4)在抗震救灾前线的广大解放军战士;是最平凡的,他们在灾难中只有一个名字——军人,然而他们却又是最不平凡的,不惧暴雨、余震、泥石流的威胁,用坚强、团结、永不言弃的精神创造了一个个神话
【知识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联想想象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仔细阅读文段,分出层次,梳理脉络,全盘把握,根据要求找准答题区域,提取关键语即可。如“但是它 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 ”⑵本题考查作者的写作手法的理解。作者在前文描写了白杨树的外形特点和内在精神的基础上,运用四个反问句,将独自的视线、心绪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引向到北方的人们。由此而写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⑶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理解。四个“难道”构成排比,气势上逐步增强, 内容上逐层递进, 反问的句式先引起思考,再肯定联系,最后由形到神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既水到渠成又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让人容易接受。 ⑷本题考查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能力。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作答即可。如: 宛然象征了今天在抗震救灾前线的广大解放军战士,因为他们是最平凡的,他们在灾难中只有一个名字——军人,然而他们却又是最不平凡的,不惧暴雨、余震、泥石流的威胁,用坚强、团结、永不言弃的精神创造了一个个神话
故答案为:⑴ 因为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而且“坚强不屈与挺拔”。 ⑵ 在前文描写了白杨树的外形特点和内在精神的基础上,用亲切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自然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⑶ 作者在这里用了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气势上逐步加强,内容上逐层递进,先引起思考,再肯定联系,最后由形到神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既水到渠成又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让人容易接受。 ⑷ 1、在抗震救灾前线的广大解放军战士2、是最平凡的,他们在灾难中只有一个名字——军人,然而他们却又是最不平凡的,不惧暴雨、余震、泥石流的威胁,用坚强、团结、永不言弃的精神创造了一个个神话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读文段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主动文段,理解文段的内容,结合题干的要求,抓中心语句作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作者的写作思路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语句,理解语句的意思,感悟语句所表达的情感。
⑷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结合生活的实际,展开联想,合情合理即可。
9.【答案】(1)孩子们把柿花项链挂在颈项上。;父亲锤柿油浸润麻线网。;孩子们敲早熟的柿子。;大人们收熟柿子。
(2)①“暖色”指让人看了有温暖感的颜色,“谐趣”指诙谐有趣。这两个词写了柿子花在那个物质和精神都极其贫乏的年代,以自己的慷慨和美好丰富了人们的生活。②“疲惫”“颤抖”写出了柿子树经过一天的折腾变得枝叶凋零,将柿子树比作“苍老的父亲”,突出了柿子树倾其所有,奉献自己的无私品质。
(3)让柿子树的结局有了神秘色彩,老树通灵,将最后的生命化为惊人的果实,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奉献了自己,读来极具感染力。
(4)柿子树象征着像父亲般为了人们慷慨地、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伟大精神。
(5)小时候对柿子树的花果十分喜爱和期待;外出求学或工作,柿子树变成了心灵的依靠和归宿;对柿子树的结局,作者充满了不舍和敬重。
【知识点】白杨礼赞;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⑴依据表格中的提示词语“初夏到来”可知是第一自然段,抓住句中的“有许多女生,将那串串柿子花当成项链挂在颈项上”概括即可。同样,依据表格中的提示词语“盛夏中”“时到中秋““深秋时节”可知所寻找的段落应分别是在第②③④自然段中,便可以概括出主要人物和事件分别为父亲锤柿油浸润麻线网、孩子们敲早熟的柿子和大人们收熟柿子。
⑵①一般来说要先说明词语的含义来,再表明蕴含的内容。在这里“暖色”指让人看了有温暖感的颜色,“谐趣”指诙谐有趣。这种感觉应基于贫乏的年代柿子树的奉献精神丰富和美好了人们的生活。
②“疲惫”“颤抖”用拟人的修辞,写柿子树经过一天的折腾变得枝叶凋零,而 “苍老的父亲”,更表达出了作者对柿子树倾其所有、无私奉献精神的感谢。
⑶作者全文对柿子树充满了感激,在文章结束时作者写无私奉献如父亲般的柿子树的生命即将结束,在结束前柿子树努力产下一千多斤柿子,为人们作出自己最后的奉献。这样写给柿子树增添了通灵的神秘色彩,也让人感动不已。
⑷由文章中写勤劳的父亲和朴实的乡亲们辛勤劳作的场景,可以看出柿子树正象征着像父亲一样的,为了人们慷慨地、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人。这种奉献精神,在那个物质和精神都极其贫乏的年代,弥足珍贵。
⑸本文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安排,由第①到④自然段可以看出作者先写了小时候对柿子树花果的喜爱和期待;由第⑤自然段可以看出作者外出求学或工作,对柿子树思念,它已成了生命中最温情的记忆;由最后一段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柿子树的结局,作者充满了不舍和敬重,甚至是深沉的怀恋。
故答案为:⑴孩子们把柿花项链挂在颈项上。父亲锤柿油浸润麻线网。孩子们敲早熟的柿子。大人们收熟柿子。
⑵①“暖色”指让人看了有温暖感的颜色,“谐趣”指诙谐有趣。这两个词写了柿子花在那个物质和精神都极其贫乏的年代,以自己的慷慨和美好丰富了人们的生活。②“疲惫”“颤抖”写出了柿子树经过一天的折腾变得枝叶凋零,将柿子树比作“苍老的父亲”,突出了柿子树倾其所有,奉献自己的无私品质。
⑶让柿子树的结局有了神秘色彩,老树通灵,将最后的生命化为惊人的果实,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奉献了自己,读来极具感染力。
⑷柿子树象征着像父亲般为了人们慷慨地、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伟大精神。
⑸小时候对柿子树的花果十分喜爱和期待;外出求学或工作,柿子树变成了心灵的依靠和归宿;对柿子树的结局,作者充满了不舍和敬重。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层次划分和提示性语言。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修辞的使用能够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能更好的体现作者在文中表现的中心意思。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语段作用的理解。解答该题要结合全文内容,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
⑷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解答时要通读全文,从全局的视角来理解,不能一叶障目。
⑸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散文有很强的抒情性,在阅读时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理清感情变化的轨迹。
10.【答案】(1)赏白杨崇敬不屈精神
(2)白杨树不畏严寒,傲然挺立,有极强的生命力,我们做人也应该学习白杨树这样的品质。
(3)示例一: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是为高洁志士。
示例二:兰:空谷幽放,香雅怡情,是为世上贤达。
示例三:菊:傲霜斗寒,清雅脱俗,是为世外隐士。
【知识点】材料探究;诗歌对联;象征
【解析】【分析】(1)解答时,注意运用对联知识,如下联字数要与上联相等,相同位置词性相同等,还应扣住白杨树所体现的精神来写。
(2)解答时可从白杨树的精神品质、生长环境、用途等方面入手。注意要根据题干要求和材料进行探究,不能运用自己所了解的关于白杨树的其他知识回答。
(3)先分析梅、兰、菊的生活环境及品格,然后仿照“竹”的格式写出恰当答案。
故答案为:⑴赏白杨崇敬不屈精神;
⑵白杨树不畏严寒,傲然挺立,有极强的生命力,我们做人也应该学习白杨树这样的品质;
⑶示例一: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是为高洁志士;示例二:兰:空谷幽放,香雅怡情,是为世上贤达;示例三:菊:傲霜斗寒,清雅脱俗,是为世外隐士。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句式结构及对仗的分析运用能力。解答时,结合题干所给示例,提取其句式结构,恰当组织语言,对仗工整即可;
⑵本题考查从材料中得出结论的能力。细读这两则材料内容,抓住关键词语即可作答;
⑶本题考查常识的积累与句子的仿写。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四君子”象征形象。然后从四者中选择其一,仿照示例的格式表述即可。
11.【答案】(1)领略西部风情,感受祖国巨变。
(2)划分活动小组,确定旅行路线,了解民风民俗、旅行注意事项。
(3)一是如何与导游沟通,二是游客应该怎么做才是文明安全的。
【知识点】活动设计;主题活动;白杨礼赞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1)拟写宣传主题。拟写宣传主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语言简洁,15字以内;二、至少采用一种修辞方法;三、一般用对偶,上下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四、通俗易懂。可拟写为:领略西部风情,感受祖国巨变。
(2)设计活动步骤:完整的活动设计包括活动主题、活动目的、活动过程等。一般情况下设计活动步骤主要将活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具体写出,例如收集相关资料,具体活动方式,活动反思及收获等。主要环节:划分活动小组,确定旅行路线,了解民风民俗、旅行注意事项。
(3) 本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读题,明确活动的主题是什么,所设计的活动一定要有可行性,不能是空洞的口号。注意一是如何与导游沟通,二是游客应该怎么做才是文明安全的。
故答案为:(1)领略西部风情,感受祖国巨变。
(2)划分活动小组,确定旅行路线,了解民风民俗、旅行注意事项。
(3)一是如何与导游沟通,二是游客应该怎么做才是文明安全的。
【点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是语文学习的一个有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平时要多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在活动中实践知识并学到更多的知识。另外平时要多关注各类语文活动,注意它们的活动方式、程序等相关细节,体会它们的优点,汲取人之所长,为我所用。
1 / 1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5课《白杨礼赞》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婆娑(suō) 主宰(zǎi) 倔(juè)强 潜(qián)滋暗长
B.开垦(kěn) 倦怠(dài) 虬(qiú)枝 无边无垠(yín)
C.锤(chuí)炼 秀颀(qí) 鄙(bǐ)视 恹(yǎn)恹欲睡
D.毡(zhān)子 晕(yùn)圈 刹(shà)那 坦荡如砥(dǐ)
【答案】B
【知识点】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倔”应读“jué”;
C项,“恹”应读“yān”;
D项,“刹”应读“chà”。
故答案为: B。
【点评】字音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哨兵 伟岸 屈曲盘旋 咀嚼回味
B.驰骋 耸立 旁逸斜出 如火如茶
C.雄壮 联想 诸如此类 万赖俱寂
D.傲然 靠拢 力争上游 纵横绝荡
【答案】A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B项,“茶”应写作“荼”;
C项,“赖”应写作“籁”;
D项,“绝”应写作“决”。
故答案为: A。
【点评】字形题中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3.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盛大开幕时,令全世界为之瞩目。
B.金庸先生开新派武侠先河,其笔下行侠仗义的武侠人物、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展现了人生百态。
C.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要好好把这些文化发扬和传承下去。
D.随着“大阅读”的不断深入推进,我市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每年都在逐年攀升,大量阅读已被许多学生接受。
【答案】B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A项,主语残缺,可删去“令”。
C项,语序不当,“发扬”和“传承”应互换位置。
D项.语意重复,“每年都”和“逐年”删去其一。
故答案为: B。
【点评】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去考虑,确定最后选项。
4.下列语句中的划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精华。(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B.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潜滋暗长: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滋,生长。)
C.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主宰:支配。)
D.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旁逸斜出:到处出没。)
【答案】D
【知识点】词义理解;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白杨礼赞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因此,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D项理解有误,旁逸斜出: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理解词语含义类题目时,要结合所给的词语含义和具体的语言环境来作答。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特别是容易混淆的词语,不能仅凭字面意思来理解词语含义。
5.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美国,一部佳作未必卖座,而卖座的不一定是上乘之作。 。
A.但美国影评界却公认获得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母女情深》二者兼备。
B.但获得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母女情深》却被美国影评界却公认为是卖座的佳作。
C.获得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母女情深》,美国影评界公认为二者兼备。
D.美国影评界认为获得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母女情深》是卖座的佳作。
【答案】B
【知识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白杨礼赞
【解析】【分析】衔接要保持陈述对象一致和句子的连贯,主语是句子的发端和陈述对象,它要求后面连带的一些句子必须兼顾上下文,与陈述对象保持一致,防止出现暗换主语现象。本题题干的主语是“佳作”,而A、D两项的主语均为“美国影评界”,C项后半句的主语也是“美国影评界”。故选B。
【点评】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
6.读课文《白杨礼赞》,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汽车在望不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一条黄绿错综的大毡子。(比喻)
B.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着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只觉得它是树?(反问)
C.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拟人)
D.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面对它们,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比喻,设问)
【答案】C
【知识点】白杨礼赞;比喻;拟人;设问;反问
【解析】【分析】C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其余三项正确。故选C。
【点评】考查修辞的理解运用。
二、填空题
7.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②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③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
④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答案】比喻;比喻;拟人;对比
【知识点】比喻;拟人;对比
【解析】【分析】 ① 比喻词“是”用的是比喻; ② 把“白杨树”比作“好女子”,运用的是比喻; ③ 赋予“白杨树”以人的气质:坚强不屈、挺拔。是拟人的手法; ④ 把“我”和“那些 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 ”对白杨树的态度进行对比。所以运用的是对比的修辞。
故答案为: 比喻 ;比喻 ;拟人 ;对比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学生必须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夸张、反复、对偶、对比等,要掌握这些修辞手法的特点,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辨析理解。
三、现代文阅读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1)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3)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其实用一句话就可以,作者却用了四个“难道”,请你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根据白杨树的精神展开联想,完成以下填空。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 ?因为他们 。
【答案】(1)因为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而且“坚强不屈与挺拔”。
(2)在前文描写了白杨树的外形特点和内在精神的基础上,用亲切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自然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作者在这里用了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气势上逐步加强,内容上逐层递进,先引起思考,再肯定联系,最后由形到神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既水到渠成又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让人容易接受。
(4)在抗震救灾前线的广大解放军战士;是最平凡的,他们在灾难中只有一个名字——军人,然而他们却又是最不平凡的,不惧暴雨、余震、泥石流的威胁,用坚强、团结、永不言弃的精神创造了一个个神话
【知识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联想想象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仔细阅读文段,分出层次,梳理脉络,全盘把握,根据要求找准答题区域,提取关键语即可。如“但是它 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 ”⑵本题考查作者的写作手法的理解。作者在前文描写了白杨树的外形特点和内在精神的基础上,运用四个反问句,将独自的视线、心绪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引向到北方的人们。由此而写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⑶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理解。四个“难道”构成排比,气势上逐步增强, 内容上逐层递进, 反问的句式先引起思考,再肯定联系,最后由形到神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既水到渠成又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让人容易接受。 ⑷本题考查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能力。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作答即可。如: 宛然象征了今天在抗震救灾前线的广大解放军战士,因为他们是最平凡的,他们在灾难中只有一个名字——军人,然而他们却又是最不平凡的,不惧暴雨、余震、泥石流的威胁,用坚强、团结、永不言弃的精神创造了一个个神话
故答案为:⑴ 因为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而且“坚强不屈与挺拔”。 ⑵ 在前文描写了白杨树的外形特点和内在精神的基础上,用亲切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自然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⑶ 作者在这里用了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气势上逐步加强,内容上逐层递进,先引起思考,再肯定联系,最后由形到神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既水到渠成又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让人容易接受。 ⑷ 1、在抗震救灾前线的广大解放军战士2、是最平凡的,他们在灾难中只有一个名字——军人,然而他们却又是最不平凡的,不惧暴雨、余震、泥石流的威胁,用坚强、团结、永不言弃的精神创造了一个个神话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读文段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主动文段,理解文段的内容,结合题干的要求,抓中心语句作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作者的写作思路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语句,理解语句的意思,感悟语句所表达的情感。
⑷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结合生活的实际,展开联想,合情合理即可。
9.拓展阅读
老家的柿子树
杨德胜
初夏到来,柿子树就开出一朵朵如鞋眼扣样的黄瓣白蕊花,一阵挟带闪电余光的风吹过,无数的柿子花如天女散花浇洒一地。苕田里、树根座上,堆砌出厚厚的绒。不细看,还以为是老天爷错了季节,在初夏下起雪来了。我就与小伙伴们将柿子花拾起,用棉线穿成一串串。有许多女生,将那串串柿子花当成项链挂在颈项上,更显秀气乖巧。在操场上、教室里、放学路上,弥漫着柿子花的淡淡清香,给孩子们的补丁衣衫添加了几分暖色,给清贫的生活增加几分谐趣。
柿花落下,一个浪漫的季节过去。柿子树上调换频道,长出一颗颗嫩绿的青春豆来。盛夏中,火辣太阳的烘烤,给青涩的柿子灌注阳气。频繁的雨水,给柿子洗着淋浴,把上天的营养传递到柿子的内核。等柿子如小鸡蛋般大小,父亲就会打下一箩筐,用锤子砸破,放进一个缸里,加少量清水,然后,将几副麻线渔网放进去,浸润半个月时间。这是要用青柿子油,浸染麻线网,等于是用柿子青春的血浆,给麻线网上油。据老辈人讲,青柿子油不仅使麻线网沥水不腐,而且色泽紫润、油光发亮,麻线坚韧柔绵,不会轻易被激流中的杂草石头挂断,可以大大提高渔网的使用寿命。
时到中秋,柿子红了。它轻抿初霜,由表入里,零星地在某一个枝丫上,探出一个红头来。这个季节里,我每天会守在柿子树下,仰望树冠行注目礼,指望天上掉下红柿子来。每天早上,总是早早起床,到柿树下的苕藤中搜索。心里想着,一夜到亮,就没有哪阵风儿将熟透的柿子吹落?我们还备起了十多米长的细竹竿,专门用来敲红柿子。
到了深秋时节,柿树上绽放万只灯笼,大人们就爬上柿子树,每个枝丫上可以承载一人。柿子树上一下子爬上去七八个人,他们如猴一样,蹲在枝丫上,边吃着柿子,不时向树下扔几个,照顾树下几十张馋嘴。记得有一天,全生产队男女老少齐聚柿子树下,开成了一百多号人的柿子宴。经过一天的折腾,高大的柿子树残叶横飞、柿核遍野,纽扣一样的蒂儿一地狼藉,粗壮的柿树抽空了真气,疲惫得如一位苍老的父亲,在秋风中颤抖着身骨。村里人咂巴着甜腻的嘴巴,酣然入梦。
之后,外出求学或工作,回家时,远隔三五里,就可以看见老屋旁的柿子树。这,就是我回家的路标。在我温暖而潮湿的眼中,柿树幻化成父亲的身影,在向我挥手。清风抖动叶片,在欢迎我回家。
1987年10月,清江隔河岩水库蓄水,老屋旁的柿子树产下了一千多斤柿子。据老辈相传,这是它两百年来产柿子最多的一年,也成了它生命的最后一次彩排。因无法迁移,父辈们将它砍倒,锯成5户移民新居堂屋的门槛和门额,把它的魂灵迁到山上,嵌在新宇,福荫着一代一代移民。只有那粗壮盘虬如龙的根,存盘着两百年世事沧桑,永远植在180米水位下,成为老柿树安放在龙宫的化石……
(1)请以时间为线索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
时间 主要内容(温馨提示:写清主要人物和事件。)
初夏到来
盛夏中
时到中秋
深秋时节
(2)品味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部分。
①给孩子们的补丁衣衫添加了几分暖色,给清贫的生活增加几分谐趣。(温馨提示:透过字面意思,结合语境分析事物特点。)
②粗壮的柿树抽空了真气,疲惫得如一位苍老的父亲,在秋风中颤抖着身骨。(温馨提示: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事物特点。)
(3)说说最后一段交代柿子树产下一千多斤柿子的作用。(温馨提示:从表达效果、事物特点、主题等角度来思考其作用。)
(4)结合文章说说老家的柿子树象征着什么。(温馨提示:文中两次将柿子树比作父亲,思考柿子树和父亲有哪些相同品质。)
(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对柿子树的情感。(温馨提示:按行文顺序梳理作者的感情。)
【答案】(1)孩子们把柿花项链挂在颈项上。;父亲锤柿油浸润麻线网。;孩子们敲早熟的柿子。;大人们收熟柿子。
(2)①“暖色”指让人看了有温暖感的颜色,“谐趣”指诙谐有趣。这两个词写了柿子花在那个物质和精神都极其贫乏的年代,以自己的慷慨和美好丰富了人们的生活。②“疲惫”“颤抖”写出了柿子树经过一天的折腾变得枝叶凋零,将柿子树比作“苍老的父亲”,突出了柿子树倾其所有,奉献自己的无私品质。
(3)让柿子树的结局有了神秘色彩,老树通灵,将最后的生命化为惊人的果实,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奉献了自己,读来极具感染力。
(4)柿子树象征着像父亲般为了人们慷慨地、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伟大精神。
(5)小时候对柿子树的花果十分喜爱和期待;外出求学或工作,柿子树变成了心灵的依靠和归宿;对柿子树的结局,作者充满了不舍和敬重。
【知识点】白杨礼赞;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⑴依据表格中的提示词语“初夏到来”可知是第一自然段,抓住句中的“有许多女生,将那串串柿子花当成项链挂在颈项上”概括即可。同样,依据表格中的提示词语“盛夏中”“时到中秋““深秋时节”可知所寻找的段落应分别是在第②③④自然段中,便可以概括出主要人物和事件分别为父亲锤柿油浸润麻线网、孩子们敲早熟的柿子和大人们收熟柿子。
⑵①一般来说要先说明词语的含义来,再表明蕴含的内容。在这里“暖色”指让人看了有温暖感的颜色,“谐趣”指诙谐有趣。这种感觉应基于贫乏的年代柿子树的奉献精神丰富和美好了人们的生活。
②“疲惫”“颤抖”用拟人的修辞,写柿子树经过一天的折腾变得枝叶凋零,而 “苍老的父亲”,更表达出了作者对柿子树倾其所有、无私奉献精神的感谢。
⑶作者全文对柿子树充满了感激,在文章结束时作者写无私奉献如父亲般的柿子树的生命即将结束,在结束前柿子树努力产下一千多斤柿子,为人们作出自己最后的奉献。这样写给柿子树增添了通灵的神秘色彩,也让人感动不已。
⑷由文章中写勤劳的父亲和朴实的乡亲们辛勤劳作的场景,可以看出柿子树正象征着像父亲一样的,为了人们慷慨地、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人。这种奉献精神,在那个物质和精神都极其贫乏的年代,弥足珍贵。
⑸本文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安排,由第①到④自然段可以看出作者先写了小时候对柿子树花果的喜爱和期待;由第⑤自然段可以看出作者外出求学或工作,对柿子树思念,它已成了生命中最温情的记忆;由最后一段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柿子树的结局,作者充满了不舍和敬重,甚至是深沉的怀恋。
故答案为:⑴孩子们把柿花项链挂在颈项上。父亲锤柿油浸润麻线网。孩子们敲早熟的柿子。大人们收熟柿子。
⑵①“暖色”指让人看了有温暖感的颜色,“谐趣”指诙谐有趣。这两个词写了柿子花在那个物质和精神都极其贫乏的年代,以自己的慷慨和美好丰富了人们的生活。②“疲惫”“颤抖”写出了柿子树经过一天的折腾变得枝叶凋零,将柿子树比作“苍老的父亲”,突出了柿子树倾其所有,奉献自己的无私品质。
⑶让柿子树的结局有了神秘色彩,老树通灵,将最后的生命化为惊人的果实,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奉献了自己,读来极具感染力。
⑷柿子树象征着像父亲般为了人们慷慨地、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伟大精神。
⑸小时候对柿子树的花果十分喜爱和期待;外出求学或工作,柿子树变成了心灵的依靠和归宿;对柿子树的结局,作者充满了不舍和敬重。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层次划分和提示性语言。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修辞的使用能够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能更好的体现作者在文中表现的中心意思。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语段作用的理解。解答该题要结合全文内容,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
⑷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解答时要通读全文,从全局的视角来理解,不能一叶障目。
⑸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散文有很强的抒情性,在阅读时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理清感情变化的轨迹。
四、综合题
10.在精彩的语文世界里漫步,你的收获一定不少。现在,请你来参加“语文伴我成长”的综合实践活动,尽情展示你的语文能力吧!
材料一:白杨树在严冬里,迎着霜刀雪剑,依然伫立在寒冷的黄土地上,枝枝傲骨,树树无字却树树有声。而此时,贵族的花草,却在暖房里,接受着送到叶面和根部的养料,懒洋洋地打发着没有血色的日子。
材料二:白杨树生长在西北地区,耐严寒,零下40摄氏度的条件下无冻害;深根性,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根蘖强;抗风、抗病虫害能力强。它可作庭荫树、行道树,丛植于草坪,还可作固沙保土、护岩固堤及荒沙造林树种。
(1)请根据上述材料写出下联。
上联:观翠竹仰慕谦逊品节
下联:
(2)白杨树在西北是一种很普通的树,为什么有人要赞美它呢?请根据材料写出自己的探究结果。
(3)梅、兰、竹、菊“四君子”常被世人用来寓意高尚的品德。请仿照示例,选择其中一种写出其象征意义。
示例:竹——筛风弄月,清雅淡泊,是为谦谦君子。
【答案】(1)赏白杨崇敬不屈精神
(2)白杨树不畏严寒,傲然挺立,有极强的生命力,我们做人也应该学习白杨树这样的品质。
(3)示例一: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是为高洁志士。
示例二:兰:空谷幽放,香雅怡情,是为世上贤达。
示例三:菊:傲霜斗寒,清雅脱俗,是为世外隐士。
【知识点】材料探究;诗歌对联;象征
【解析】【分析】(1)解答时,注意运用对联知识,如下联字数要与上联相等,相同位置词性相同等,还应扣住白杨树所体现的精神来写。
(2)解答时可从白杨树的精神品质、生长环境、用途等方面入手。注意要根据题干要求和材料进行探究,不能运用自己所了解的关于白杨树的其他知识回答。
(3)先分析梅、兰、菊的生活环境及品格,然后仿照“竹”的格式写出恰当答案。
故答案为:⑴赏白杨崇敬不屈精神;
⑵白杨树不畏严寒,傲然挺立,有极强的生命力,我们做人也应该学习白杨树这样的品质;
⑶示例一: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是为高洁志士;示例二:兰:空谷幽放,香雅怡情,是为世上贤达;示例三:菊:傲霜斗寒,清雅脱俗,是为世外隐士。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句式结构及对仗的分析运用能力。解答时,结合题干所给示例,提取其句式结构,恰当组织语言,对仗工整即可;
⑵本题考查从材料中得出结论的能力。细读这两则材料内容,抓住关键词语即可作答;
⑶本题考查常识的积累与句子的仿写。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四君子”象征形象。然后从四者中选择其一,仿照示例的格式表述即可。
11.祖国的西部以其美丽和神秘而令人神往,为了丰富同学们的暑假生活,某旅行社准备组织一次中学生游西部夏令营活动,请你完成下列准备工作。
(1)请你为这次活动确定一个主题。(不超过15字)
(2)围绕你所确定的主题,设计活动方案的主要环节。
(3)为确保旅行文明安全,老师决定在班级中开展一次模拟旅游。你觉得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模拟旅游?
【答案】(1)领略西部风情,感受祖国巨变。
(2)划分活动小组,确定旅行路线,了解民风民俗、旅行注意事项。
(3)一是如何与导游沟通,二是游客应该怎么做才是文明安全的。
【知识点】活动设计;主题活动;白杨礼赞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1)拟写宣传主题。拟写宣传主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语言简洁,15字以内;二、至少采用一种修辞方法;三、一般用对偶,上下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四、通俗易懂。可拟写为:领略西部风情,感受祖国巨变。
(2)设计活动步骤:完整的活动设计包括活动主题、活动目的、活动过程等。一般情况下设计活动步骤主要将活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具体写出,例如收集相关资料,具体活动方式,活动反思及收获等。主要环节:划分活动小组,确定旅行路线,了解民风民俗、旅行注意事项。
(3) 本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读题,明确活动的主题是什么,所设计的活动一定要有可行性,不能是空洞的口号。注意一是如何与导游沟通,二是游客应该怎么做才是文明安全的。
故答案为:(1)领略西部风情,感受祖国巨变。
(2)划分活动小组,确定旅行路线,了解民风民俗、旅行注意事项。
(3)一是如何与导游沟通,二是游客应该怎么做才是文明安全的。
【点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是语文学习的一个有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平时要多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在活动中实践知识并学到更多的知识。另外平时要多关注各类语文活动,注意它们的活动方式、程序等相关细节,体会它们的优点,汲取人之所长,为我所用。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