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练习题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练习题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23 19:44: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练习题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名著阅读
一、填空题
1.填空题。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________,是美国记者_______的不朽名著。本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这里的“大规模的转移”是指中国工农红军_________。
二、基础知识综合
2.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小题。
“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juàn。他们说他在长征路上背着许多受伤的部下行军。即使他还在当国民党的将领时,他生活也跟他的部下一样简单。他不计较个人财物——除了马匹。他喜欢马。有一次他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马,这匹马给敌军俘获了。他又去打夺回来。结果真的夺了回来!虽然他性格很急燥,但是他很谦虚。他参加共产党后,一直忠于党,从来没有违反过党的纪律。他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留心听取意见。
他对有钱人的仇视,在中国是到处流传的——这似乎主要要回溯到他的红色游击队刚刚开始组成的年代,当时湖南苏区还没有处在共产党的全面控制之下。在何键“农民大杀”时期许多农民有亲友遭到杀害,或者反动派在何键统治下夺回权力后,本人遭到地主的殴打和压迫,都抱着深仇大恨来投奔他。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强壮(_________) 疲juàn(_________) 回溯(_________)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
(3)“流传”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他”是谁?结合选文概括“他”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书名是一部作品的眼睛,请结合原著简要平息《红星照耀中国》这部书名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3.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学校要举办《红星照耀中国》特别展,请你选择毛泽东、朱德和周恩来中的一位,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相关内容,为其写一段100字左右的解说词。
小贴士 解说词是口头解释、说明事物的文体,通过对事物的准确描述、渲染,感染观众或听众,使其了解事物的实情、状态和意义,力争收到宣传效果。解说词这种文体有如下特征:(1)通过口头语言宣传教育群众,朗朗上口,有可听性。(2)对实物和形象的解说要完整,体现其特点。(3)语言准确,兼有生动,是说明和文艺作品的结合。
四、综合性学习
4.综合性学习
九年一班举办“红心向党”建党100周年《红星照耀中国》主题阅读活动,为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学校邀请市教研室刘老师为同学们做讲座。请你也参加活动并完成任务。
(1)(邀专家)同学拟写了邀请函,但邀请函中有一处格式不正确,还有一处用语不得体,请依次分别改正。
邀请函
尊敬的刘老师:
您好!为了提高同学们阅读名著的水平,我校将于2021年6月15日下午3点在阶梯教室举办“红心向党”的读书讲座,特邀您担任主讲嘉宾。请勿缺席。
振华中学
2021年6月1日
①格式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语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话作品)《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______作品,以毋庸置疑的事实向全世界宣告:_______________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3)(说人物)下列不是《西行漫记》一书中斯诺对彭德怀的印象的一项( )
A.乐观、豁达、勇敢的精神品质。
B.彭德怀大公无私,他唯一的个人一幅,就在这件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
C.仇视有钱人,据说,如果彭德怀还在二百里外的地方,地主士绅都要闻风逃跑。
D.“兔子一般窜了出去”,抢先到达山顶,表现彭德怀身体健康、动作敏捷,不失活泼、天真的个性。
(4)(探手法)下面材料,斯诺和贺敬之是运用什么方法表现他们的兴奋、惊喜之情的?
(材料一)
“到啦!”他突然转过头来大声说。这里,岩壁终于消失,一个狭小的山谷展现在我们面前,山谷里一片绿油油的麦苗。“我们到啦!”
(材料二)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贺敬之《回延安》)
五、选择题
5.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得以首次全面报道,这是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
B.《红星照耀中国》深入分析和研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瓦解了种种歪曲共产党的谣言。
C.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描述了众多共产党领袖的家庭环境,也追溯了他们的青少年时代。
D.斯诺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及作家的丰富想象完成了《西行漫记》这部军事题材小说创作。
6.名著阅读。下列关于名著阅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首先在于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B.《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还在于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
C.英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
D.埃德加·斯诺写成《红星照耀中国》后,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为《西行漫记》。
7.以下红军长征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离开瑞金→遵义会议→强渡大渡河→四渡赤水→吴起会师
B.离开瑞金→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吴起会师
C.离开瑞金→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吴起会师→强渡大渡河
D.吴起会师→四渡赤水→离开瑞金→遵义会议→强渡大渡河
8.下列对《红星照耀中国》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书中记录了作者通过封锁进入苏区,在当时红区的首都保安采访,去红军前线采访,然后回保安,最终返回白区的全部过程。
B.同中国充满折中妥协的历史比较,红军战士顽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红军从整体说来那么无敌,深深地吸引了斯诺。
C.开创陕西苏区的红军高级将领是刘志丹和肖克。
D.《红星照耀中国》一共由十二篇构成,其中记述毛泽东事迹的一篇是《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周恩来的事迹主要在《去红都的道路》里叙述。
9.活动中,有四位同学谈了对下列一段话的理解和赏析,其中不合理的一项是( )
我必须承认他给我的印象很深。他的谈话、举止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很使我喜欢,这是中国人中不可多得的品质。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是个活泼的人。有一天红二师进行演习,我正好同他在一起,要爬一座很陡峭的小山。“冲到顶上去!”他突然向他气喘吁吁的部下和我叫道。他像兔子一般蹿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山顶。又有一次,我们在骑马的时候,他又这样叫了一声,提出挑战。从这一点和其他方面可以看出他精力过人。
A.这段话中的“他”是红一方面军司令员彭德怀,他很喜欢“红小鬼”。
B.他因为反抗父亲的专制9岁时被赶出家门。
C.文中的他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动作敏捷,豁达、乐观、勇敢。
D.“我”采访他的地点在预旺堡。
10.下面对于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的具体内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书作者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他是当时第一位到达陕甘宁边区进行采访的外国记者。
B.书中真实报道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C.本书是弘扬长征精神最权威的纪实文学作品,其中毛泽东和徐特立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D.徐特立是毛泽东的老师,五十岁参加革命工作,富有革命理想,面对开展教育的各种困难没有退缩。
11.名著阅读。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这里的“大迁移”指的是红军长征。
B.该书以作者陕北之行的经历为线索,切实报道共产党人的生活和精神。
C.这是一部具有新闻报道性的作品,及时是他畅销不衰的首要和基本因素。
D.此书充满激情的政论,忠于客观事实,具有“事实胜于雄辩”的威力。
12.下列对名著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首先在于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B.作者在书中说中国红军的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
C.埃德加·斯诺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当时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为《西行漫记》)。
D.1936年,英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延安,深入根据地,深入西方媒体眼中的“英雄聚集的地方”,切实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
六、名著阅读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我热心地搜寻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到了一九二○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我被派到上海去帮助组织反对赵恒惕的运动。那年(一九二二年)冬天,第二次党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我本想参加,可是结果没有能出席。我回到湖南,大力推动工会的工作。
(乙)
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他们说他在长征背过许多受伤的部下行军。即使他还在当国民党的将领时,他生活也跟他的部下一样简单。他不计较个人财物——除了马匹。他喜欢马。有一次他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马,这匹马给敌军俘获了。贺龙又去打仗夺回来。结果真的夺了回来!”
“虽然贺龙性格很急躁,但是他很谦虚。他参加共产党后,一直忠于党,从来没有违反过党的纪律。他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留心听取意见。”
贺龙对有钱人的仇视,在中国是到处流传的——这似乎主要要回溯到他的红色游击队刚刚开始组成的年代,当时湖南苏区还没有处在共产党的全面控制之下。在何键“农民大屠杀”时期许多农民有亲友遭到杀害,或者反动派在何键统治下夺回权力后,本人遭到地主的殴打和压迫,都抱着深仇大恨来投奔贺龙。据说,如果贺还在两百里外的地方,地主士绅都要闻风逃跑,哪怕有南京军队重兵驻守的地方也是如此,因为他以行军神出鬼没著称。
有一次贺龙逮到了一个名叫波斯哈徳的瑞士传教士,军事法庭因他从事所谓间谍活动——大概不过是把红军动向的情报传给国民党当局,许多传教士都是这样做的——“判处”他监禁十八个月。贺龙开始长征时,波斯哈德牧师的徒刑还没有满期,因此奉命跟着军队走,最后刑期满了以后才在途中释放,给旅费前往云南府。使得大多数人感到意外的是,波斯哈德牧师对贺龙并没有讲什么坏话。相反,据说他说过,“如果农民都知道共产党是怎样的,没有人会逃走。”
13.下列有一本书不属于材料中提到的“三本书”是( )
A.《共产党宣言》 B.《资本论》
C.《阶级斗争》 D.《社会主义史 》
14.选文第四段讲述的有关瑞士传教士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15.根据选文内容,分析贺龙的形象特点。
七、现代文阅读
读下面的经典片段,填空并回答问题。
①我一边和周恩来谈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着他,因为在中国,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
②我从周恩来的一位以前的同学那里,从外国人称为中国“国民革命”的一九二五到二七年的大革命时代中与他共事的国民党人士那里,了解到一些关于周恩来的情况。但是从周恩来自己身上,我后来还了解到更多的情况。他使我感到兴趣,还有一个特别的原因。他显然是中国人中间最罕见的一种人,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他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
③周恩来是一个大官僚家庭的儿子,祖父曾任清朝大官,父亲是个杰出的教书先生,母亲不同凡俗(是个博览群书的妇女,甚至真的喜爱现代文学),他本人似乎注定要做个读书人的,因为他从很小的时候起就表现出有突出的文学天赋。但是,像他同辈的许多其他人一样,他在民族觉醒的时期里受的教育,是他的兴趣从文学转移到别的方面去了。第一次革命(一九一一年)以后,中国的单纯的新文化运动开始有了比较严重的产物萌芽,这时周恩来便被卷到了社会革命运动中去,这个运动将使中国受到触及灵魂深处的震动。
④他先在南开中学,后在南开大学学会了英语,受到了“开明的”教育,南开大学是天津得到美国教会支持的一所大学。他在班上成绩优异,在南开的三年都靠奖学金维持。接着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要求”,袁世凯企图恢复帝制,全国爆发起义,产生了争取民主和社会改革的运动,最后是一九一九年的学生运动。周恩来作为学生领袖,遭到逮捕。在天津关了一年监狱。
⑤周恩来获释后去了法国。他在战后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下,在巴黎帮助组织中国共产党,同时成了在中国成立的这个组织的创建人。他在巴黎学习了两年,到英国去了几个月,又回到法国,接着又到德国学习了一年。他在一九二四年回国,已是个著名的革命组织者,回国后立即在广州与孙逸仙汇合,后者当时与中国共产党和苏俄合作,准备发动国民革命。
⑥周恩来二十六岁就成了广州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领袖人物,被任命为著名的黄埔军校秘书,做了布留赫尔将军的亲信,布留赫尔将军当时是黄埔军校的第一号俄国顾问,现在是苏联远东红军司令。对当时担任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来说,这个年轻的共产党员是个克星。但是蒋介石还是不得不任命他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那是因为周恩来在激进的学员中间影响很大。
16.以上经典片段出自《(____________)》一书,作者是(____________)
17.以上选文介绍的是哪一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__________),建国后他担任国务院(__________)一职。
18.选文第①段划线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19.选文第④段周恩来为什么被捕?
20.简析周恩来的革命经历。
八、作文
21.按要求完成片段写作。
《论语》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请以下列名著中人物为例,写一段文字,阐述你对“任”的理解。
备选名著:《红星照耀中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
要求:内容具体,条理清晰:不少于200字。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西行漫记》 埃德加·斯诺(“斯诺”也可) 长征
2.(1)qiáng 倦 sù (2)急燥 急躁 (3)传播开 (4)贺龙。爱护战士;性格急躁;为人谦虚;对党忠诚;爱憎分明;关心群众。 (5)示例:《红星照耀中国》书名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标题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3.示例一:大家好,欢迎来到革命领袖毛泽东展区。毛泽东是湖南湘潭人,农民出身,后考入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1921年,毛泽东了参加共产党成立大会。1927年秋收起义期间,他险些被捕,仍然坚持工作,丝毫不动摇内心对目标的信念。作为最高领导人。毛泽东机敏且博学多才,质朴纯真、生活简朴,是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谢谢大家的聆听!
示例二:大家好,现在在你们面前的是革命领袖周恩来展区。周恩来出生于江苏,读书时期广泛接受革命思想。1926年周恩来到上海组织起义,27年上海工人武装遭到大屠杀,周恩来有幸脱险。之后,他在南方进行了多年的艰苦革命斗争。周恩来温和文雅,头脑冷静,具有个人魅力和领袖自信,这就是我们的红军领袖周恩来!感谢大家聆听!
示例三:各位好,欢迎来到革命领袖朱德展区。朱德是四川贫农出身,后在云南讲武堂学习,接受现代军事教育。南昌起义后,朱德与部队南下。次年,他与毛泽覃取得联系,拉开“朱毛”组合的序幕。平日里,朱德与部下同甘共苦,从不埋怨;打仗时,朱德总在前线指挥,毫不退缩。朱德领袖平易近人,身先士卒,让人为之动容!感谢大家的聆听。
4.
(1) 称呼语(尊敬的刘老师)要顶格 把“请勿缺席”改为“欢迎您的到来”/期待您的到来
(2) 纪实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
(3)C
(4)材料一运用了语言描写、景物描写(或间接描写)和反复的手法(手法任写出一个即可得1分),表现了斯诺进入红区的兴奋、惊喜之情。
材料二运用了排比(或铺排)和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贺敬之见到延安新面貌的兴奋、惊喜之情。
5.D
6.C
7.B
8.C
9.B
10.C
11.C
12.D
13.B
14.瑞士传教士出卖红军的情报给国民党军被捉后,贺龙非但没有难为他,还善待他,侧面衬托了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的宽宏大量、善良仁厚,同时也让贺龙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15.(1)他在长征路上背着部下行军,不计较个人财物,生活和部下一样简单这体现了他关心部下、大方节俭的人形象;②为了夺回战马又去攻打敌军,说明他性格直率、英勇善战;(3)参加共产党后一直忠于党,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他会留心听取意见,这体现了他谦虚、忠诚的特点。(4)仇视地主和士绅,但又善待俘虏,说明他爱憎分明,同时又守纪律、识大体。
16. 红星照耀中国 埃德加·斯诺
17. 周恩来 总理
18.肖像描写(或外貌描写)
19.周恩来是学生领袖,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而被捕。
20.①积极投身革命,一九一九年以学生领袖领导“五四”学生运动,被捕入狱。②留学法国,在巴黎帮助组织中国共产党。③周恩来二十六岁就成了广州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领袖人物,被任命为著名的黄埔军校秘书。④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21.我认为,“任”就是担起责任、使命,是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它超越了个人的层面,抵达了精神高度。比如,《红星照耀中国》中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等,他们以领导红军长征胜利,带领军民革命改变中国和民众的命运为己任。背井离乡,舍家为国,不计较个人荣辱得失,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经受种种磨难考验,最终驱逐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让中国摆脱了任人宰割的历史,成为了屹立东方的耀眼红星。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