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唐诗五首 同步练习(教师版+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唐诗五首 同步练习(教师版+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0.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23 22:03:57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上学期八年级语文同步练习:第13课
一、选择题
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问边”交待了此行的目的和到达的地点,表明此诗缘何而作。
B.颔联“征蓬出汉塞”一句,诗人借蓬草自况,写出了飘零之感。
C.颈联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了刻画,描绘出边陲壮阔雄奇的景象。
D.尾联写诗人到了边塞,见到了侦察兵和都护,圆满完成了此次出使的使命。
【答案】D
【详解】
D.“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写诗人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我):首将正在燕然前线。可知“见到了侦察兵和都护,圆满完成了此次出使的使命”理解错误。故选D。
2.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至楚地的荆门。
B.颔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展现出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
C.颈联用两幅画面展现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是“水中映月图”。
D.尾联“送”字用的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答案】C
【详解】
C.《渡荆门送别》的颈联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写朗月映照下的夜景。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写黄昏的风景。故选C。
3.对王维《使至塞上》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A.这首诗首尾叙事,中间写景,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
B.颔联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出汉塞入胡天时激动、自豪的情感。
C.这首诗中最值得称颂的是颈联,它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
D.这首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
【答案】B
【详解】
B.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所以选项中“诗人出汉塞入胡天时激动、自豪的情感”有误。
故选B。
4.下面对《钱塘湖春行》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A.首联点题,交待游踪。从大处落笔,写出春水初涨,云脚低垂,湖面开阔之景。
B.颔联和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从不同角度写了钱塘湖早春生机盎然的美丽景色。
C.黄莺抢占“暖树”,生怕赶不上;新燕正啄“新泥”,忙碌而兴奋。这两句诗着意描写莺莺燕燕的动态,整首诗歌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D.尾联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直接描写,内容详细地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答案】D
【详解】
D.尾联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直接抒情,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景色的热爱之情。故选D。
5.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首句字面写“问边”,实际写自己奔赴边关、杀敌报国的英雄形象。
B.颔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颈联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圆”与“直”二字用语逼真,极具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尾联借一个叫萧关的侦察兵报告长官正在燕然前线的话,流露出作者对不能见到都护的惆怅心情。
【答案】C
【详解】
A.诗人“问边”,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奔赴边关、杀敌报国的英雄形象”赏析有误;
B.“南飞的大雁”有误,应为“北归”的大雁。“画面静谧而温馨”有误,应为“画面苍凉而感伤”;
D.“一个叫萧关的侦察兵”有误,“萧关”是地名;
故选C。
6.阅读下面的唐诗,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此诗是诗人乘船出蜀入楚时所作,首联交代了出行目的。
B.颔联“随”“入”二字用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写出了楚地平野开阔、江水奔腾之景,同时也流露了诗人行舟水上离家渐远的无限伤感。
C.颈联“天镜”是指月亮,“海楼”是指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诗句写出了月下江水平静,天上云彩变幻多姿的奇妙美景。
D.尾联由写景转入抒情。船已至楚,江入大荒,诗人却将这长江水视为“故乡水”,一路送自己远行,言有尽而情无穷。
【答案】B
【分析】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李白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详解】
B.“流露了诗人行舟水上离家渐远的无限伤感”有误,“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豪情万丈,胸襟开阔。
故选B。
7.理解与鉴赏下列诗句,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
全诗以一个“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
B.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野望》)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写出了牛羊在暮色中,焦急地等待牧人带领回家的情形。
C.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使至塞上》)
写出诗人虽然像“征蓬”一样,身不由己地出关劳军,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答案】B
【详解】
B.“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的意思是: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故选B。
8.下面对《黄鹤楼》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首联借仙人乘鹤的神话传说为寻常江楼罩上一层虚幻的神秘色彩。
B.颔联中“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空”字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C.颈联忽转写登楼所见朦胧之景,境界阔大,色彩鲜明。诗人也从怀古之思回到现实中来。
D.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抒写了作者怀家思乡的深情。
【答案】C
【详解】
C.“颈联忽转写登楼所见朦胧之景”理解有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之明丽之景,阳光、绿树、芳草、沙洲,境界阔大,色彩鲜明。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故选C。
9.下列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交代时间、地点,以及人物心情。“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
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叙事兼抒情,以“蓬”“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C.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一联由景生情,形象鲜明,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雾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的形象仿佛可见。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义重,恋恋不舍。诗人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诗句的鉴赏能力。
D项,“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说法错误,作者借故乡之水对我的恋恋不舍,间接表达思乡之情。
10.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有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A.这首七言律诗描绘了美丽的钱塘湖生机盎然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美好春光的喜爱之情。
B.诗中景物描写远近交替,动静结合,俯仰相生,俯视是水面、浅草,仰视是莺争、燕啄。
C.“争”“啄”两个词语用得很精确,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D.题目暗示了以“行”为线索,交代了出游的时间和地点,地点是今天的杭州西湖,时间在暮春。
【答案】D
【详解】
D.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有没马蹄”等可知时间是早春。故选D。
二、填空题
11.填空。
(1)《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______的作品。他与_______合称“王孟”,是唐代______诗派的代表人物。
(2)《渡荆门送别》是唐代______主义诗人______所作,他被称为“______”
(3)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______,人称“______”,他的诗收录在《______》里。
【答案】(1)王维 孟浩然 山水田园 (2)浪漫 李白 诗仙 (3)香山居士 诗魔 白氏长庆集
【详解】
考查文学常识的理解。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1)王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他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2)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3)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三、字词书写
12.文学常识填空。
(1)王绩,字(______),唐代诗人。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_____)”。
(2)王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______),号(______)。与(______)合称“王孟”,有“(______)”之称。
(3)李白,字(______),号(______),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______)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4)白居易,字(______),晚年又称(______),唐代大诗人。有“(______)”之称。代表作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
【答案】无功 东皋子 摩诘 摩诘居士 孟浩然 诗佛 太白 青莲居士 杜甫 乐天 香山居士 诗魔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四、情景默写
13.根据提示默写诗句。
(1) 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抓住沙漠中典型的景物,进行了刻画,写出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它被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这个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渡荆门送别》中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优美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解析】
要正确填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记清诗文的原句,避免张冠李戴;理解诗句的意思,以便能按要求写出诗句;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理解题干的材料及用意,弄清楚具体的题型要求。此题都属于理解性默写,根据提示,写出恰当的句子。注意“圆”不要写成“园”。古诗文书写,要想不失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点睛:古诗文默写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直接型默写题、理解型默写题、迁移型默写题、运用型默写题、简单赏析型默写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背完整,记清楚,写正确,理解透彻,对照教材原文,一字一句,不错不漏、不增不添地进行背诵和书写。另外对古诗文中的名句要注意分类积累。
五、综合性学习
1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燕:甲骨文,像一种翅膀尖长、尾巴剪形的候鸟,秋南春北。造字本义:一种喜欢在民居筑巢、呢喃蜜语的候鸟。雁:金文(即,“人”字形)+(鸟),表示以“人”字队形飞行的鸟群。造字本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古诗词中的“燕”:①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②表现爱情的美好;③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④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材料三
古诗词中的“雁”:①寄托诗人对故乡的思念;②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③指代书信;④大雁入秋南徙,雁是秋景中经常出现的意象。
(1)仿照材料一中对“燕”造字本义的解释,试解释“雁”的造字本义。
(2)结合上述材料,正确选择“燕”与“雁”,填在下列诗句中的横线处。
①鸟啼芳树丫,________衔黄柳花。
②鸿________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③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________子傍谁飞?
④乡书何处达?归________洛阳边。
(3)小明默写古诗词时,总是区别不了“燕”与“雁”,很是苦恼,请你结合自己平时的积累,帮他总结出一些规律。
【答案】(1)(示例)一种习惯以“人”字队形迁徙的候鸟。
(2)①燕 ②雁 ③燕 ④雁
(3)“燕”多美化或歌咏春天,“雁”多用于写秋天景象的诗歌中。“燕”多用来表达对时序更迭,年华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雁”多用来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燕”多用以象征爱情,“雁”多用以象征边塞。
【详解】
(1)答题时,仿照例子,结合所给出的信息,如“‘人’字队形”“鸟群”,用“一种习惯以……的候鸟。”进行仿写即可。
(2)可以结合材料二、三对“燕”“雁”意象的解读,联系诗句内容作答。①结合横线后“衔”字,可确定为在衔泥筑巢的“燕”;②“几时到”写出一种期盼,所以是“鸿雁”传信。③结合“旧家、傍谁飞”可知是居家的“燕”。④结合“乡书”可知是“雁”。寄托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3)可以根据材料一、二、三的内容,弄清楚“燕”与“雁”的历史文化内涵,结合自己的积累来分析。“燕”多美化或歌咏春天,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大雁入秋南徙,所以“雁”多用于写秋天景象的诗歌中。“燕”多用来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羁旅情愁;“雁”多用来寄托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可据此作答。
15.为了帮助同学们学习本课,班级举行题为“我与古
代诗歌”的语文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面题目。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则标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找出本课五首古诗中你最喜欢的诗句,并阐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走进古代诗歌,品味文化精髓 (2)(示例)最喜欢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喜欢的理由: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上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太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解析】(1)宣传标语是“用简短文字写出的宣传鼓动口号”有引人注意和令人难忘的特点,有很强的号召力和鼓动力。考生答题时首先要了解标语(或口号)的特点,即简洁,有号召力。可引用名言,也可以自拟,只要符合活动主题即可。可拟写为:走进古代诗歌,品味文化精髓。(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住两点,首先,要充分利用注释,注释给我们提供了诗人的写作背景,其次,要抓住关键词语,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16.请你根据所给语境写出《黄鹤楼》中的一联诗,将语段补充完整,并说出你的理由。
国庆节到了,小明和同学们到南方去探访一座名楼,他们一行人观赏佳景,吊古伤今,思绪绵绵。睛日里的原野一望千里,似乎都能看见遥远的家乡。不知不觉已是傍晚,江面上升腾起一层迷蒙的烟雾,家乡也好像为幕需所隔,望不见了。此景触动乡愁,小明不禁有点想家,他望着远处叹了一口气,说:“哎!现在真可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啊!”
【答案】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注意分析根据文本中的“傍晚”“遥远的家乡”所描绘的情景与《黄鹤楼》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相符;“江面上升腾起一层迷蒙的烟雾”“此景触动乡愁,小明不禁有点想家”与“烟波江上使人愁”相符。据此,填写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021-2022学年上学期八年级语文同步练习:第13课
一、选择题
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问边”交待了此行的目的和到达的地点,表明此诗缘何而作。
B.颔联“征蓬出汉塞”一句,诗人借蓬草自况,写出了飘零之感。
C.颈联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了刻画,描绘出边陲壮阔雄奇的景象。
D.尾联写诗人到了边塞,见到了侦察兵和都护,圆满完成了此次出使的使命。
2.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至楚地的荆门。
B.颔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展现出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
C.颈联用两幅画面展现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是“水中映月图”。
D.尾联“送”字用的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3.对王维《使至塞上》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A.这首诗首尾叙事,中间写景,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
B.颔联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出汉塞入胡天时激动、自豪的情感。
C.这首诗中最值得称颂的是颈联,它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
D.这首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
4.下面对《钱塘湖春行》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A.首联点题,交待游踪。从大处落笔,写出春水初涨,云脚低垂,湖面开阔之景。
B.颔联和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从不同角度写了钱塘湖早春生机盎然的美丽景色。
C.黄莺抢占“暖树”,生怕赶不上;新燕正啄“新泥”,忙碌而兴奋。这两句诗着意描写莺莺燕燕的动态,整首诗歌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D.尾联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直接描写,内容详细地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5.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首句字面写“问边”,实际写自己奔赴边关、杀敌报国的英雄形象。
B.颔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颈联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圆”与“直”二字用语逼真,极具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尾联借一个叫萧关的侦察兵报告长官正在燕然前线的话,流露出作者对不能见到都护的惆怅心情。
6.阅读下面的唐诗,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此诗是诗人乘船出蜀入楚时所作,首联交代了出行目的。
B.颔联“随”“入”二字用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写出了楚地平野开阔、江水奔腾之景,同时也流露了诗人行舟水上离家渐远的无限伤感。
C.颈联“天镜”是指月亮,“海楼”是指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诗句写出了月下江水平静,天上云彩变幻多姿的奇妙美景。
D.尾联由写景转入抒情。船已至楚,江入大荒,诗人却将这长江水视为“故乡水”,一路送自己远行,言有尽而情无穷。
7.理解与鉴赏下列诗句,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
全诗以一个“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
B.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野望》)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写出了牛羊在暮色中,焦急地等待牧人带领回家的情形。
C.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使至塞上》)
写出诗人虽然像“征蓬”一样,身不由己地出关劳军,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8.下面对《黄鹤楼》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首联借仙人乘鹤的神话传说为寻常江楼罩上一层虚幻的神秘色彩。
B.颔联中“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空”字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C.颈联忽转写登楼所见朦胧之景,境界阔大,色彩鲜明。诗人也从怀古之思回到现实中来。
D.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抒写了作者怀家思乡的深情。
9.下列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交代时间、地点,以及人物心情。“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
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叙事兼抒情,以“蓬”“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C.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一联由景生情,形象鲜明,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雾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的形象仿佛可见。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义重,恋恋不舍。诗人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D项,“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说法错误,作者借故乡之水对我的恋恋不舍,间接表达思乡之情。
10.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有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A.这首七言律诗描绘了美丽的钱塘湖生机盎然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美好春光的喜爱之情。
B.诗中景物描写远近交替,动静结合,俯仰相生,俯视是水面、浅草,仰视是莺争、燕啄。
C.“争”“啄”两个词语用得很精确,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D.题目暗示了以“行”为线索,交代了出游的时间和地点,地点是今天的杭州西湖,时间在暮春。
二、填空题
11.填空。
(1)《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______的作品。他与_______合称“王孟”,是唐代______诗派的代表人物。
(2)《渡荆门送别》是唐代______主义诗人______所作,他被称为“______”
(3)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______,人称“______”,他的诗收录在《______》里。
三、字词书写
12.文学常识填空。
(1)王绩,字(______),唐代诗人。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_____)”。
(2)王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______),号(______)。与(______)合称“王孟”,有“(______)”之称。
(3)李白,字(______),号(______),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______)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4)白居易,字(______),晚年又称(______),唐代大诗人。有“(______)”之称。代表作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
四、情景默写
13.根据提示默写诗句。
(1) 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抓住沙漠中典型的景物,进行了刻画,写出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它被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这个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渡荆门送别》中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优美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综合性学习
1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燕:甲骨文,像一种翅膀尖长、尾巴剪形的候鸟,秋南春北。造字本义:一种喜欢在民居筑巢、呢喃蜜语的候鸟。雁:金文(即,“人”字形)+(鸟),表示以“人”字队形飞行的鸟群。造字本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古诗词中的“燕”:①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②表现爱情的美好;③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④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材料三
古诗词中的“雁”:①寄托诗人对故乡的思念;②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③指代书信;④大雁入秋南徙,雁是秋景中经常出现的意象。
(1)仿照材料一中对“燕”造字本义的解释,试解释“雁”的造字本义。
(2)结合上述材料,正确选择“燕”与“雁”,填在下列诗句中的横线处。
①鸟啼芳树丫,________衔黄柳花。
②鸿________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③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________子傍谁飞?
④乡书何处达?归________洛阳边。
(3)小明默写古诗词时,总是区别不了“燕”与“雁”,很是苦恼,请你结合自己平时的积累,帮他总结出一些规律。
15.为了帮助同学们学习本课,班级举行题为“我与古
代诗歌”的语文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面题目。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则标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找出本课五首古诗中你最喜欢的诗句,并阐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你根据所给语境写出《黄鹤楼》中的一联诗,将语段补充完整,并说出你的理由。
国庆节到了,小明和同学们到南方去探访一座名楼,他们一行人观赏佳景,吊古伤今,思绪绵绵。睛日里的原野一望千里,似乎都能看见遥远的家乡。不知不觉已是傍晚,江面上升腾起一层迷蒙的烟雾,家乡也好像为幕需所隔,望不见了。此景触动乡愁,小明不禁有点想家,他望着远处叹了一口气,说:“哎!现在真可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啊!”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