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上学期八年级语文同步练习:第14课
一、选择题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差使(chà) 簌簌 栅栏 触目伤怀(chù)
B.奔丧(sàng) 交御 擦拭 情郁于中(yù)
C.蹒跚(pán) 马褂 惦记 祸不单行(xíng)
D.典质(diǎn) 渡江 瞩咐 不能自已(yǐ)
【答案】C
【详解】
A.差使(chà)-(chāi);
B.奔丧(sàng)-(sāng);交御-卸;
D.瞩咐-嘱;
故选C。
2.下列关于课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四次写到父亲的“背影”,中间略写,首尾详写。
B.本文写父爱不是从正面写父亲的高大形象,而是写父亲不美的外表、动作和不漂亮的语言,并着力写了父亲的背影。
C.本文以《背影》为题的原因在于将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爱的真挚都浓缩在“背影”上,留给读者自由想象的空间。
D.课文写得非常坦诚,作者的心理是前后不同的,有一个大变化,作者叙述了自己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作者对自己当年不能理解父亲的悔意。
【答案】A
【详解】
A.本文四次写到父亲的背影:点题的背影、买橘子时的背影、分别时的背影、思念中的背影。详写的是买橘子时的背影,其余略写;
故选A。
3.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看着眼前的一张张笑脸和一枚枚奖章,她不禁触目伤怀,喜极而悲。
B.在校庆会议上,老校长神采奕奕,没有一点儿60多岁人的颓唐之气。
C.实行供给侧改革,必须对赋闲的人员进行转岗新技能培训。
D.重阳节那天,平时走路蹒跚的爷爷坚持户外活动1小时
【答案】A
【详解】
考查对词语的理解。颓唐:萎靡不振的样子。符合语境。赋闲:指没有职业在家闲着;失业在家。符合语境。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起路来摇摇摆摆。符合语境。A“触目伤怀”指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4.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在祸不单行的日子里,她选择种植一种调味香料——草果,一人挑起赡养公公婆婆和抚养两个孩子的重担,实现了脱贫致富。
B.那阵阵飘落的树叶,更使人触目伤怀,平添萧瑟之感。
C.小演员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排练感受深刻,很多孩子每次排练完都会眼睛湿红,久久不能自已。
D.那个人总喜欢当众揭别人的短,在当地可谓名噪一时。
【答案】D
【详解】
D.“名噪一时”指一时名声很大,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噪:群鸣。由前半句“那个人总喜欢当众揭别人的短”可知,用在这里属于感彩不当;
故选D。
5.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溺爱 狼籍 铭记 如梦初醒 B.燥热 呓语 娴熟 白手起家
C.不辍 妄图 咆哮 深恶痛疾 D.匿名 桅杆 镌刻 殚精竭虑
【答案】A
【详解】
A.狼籍-藉;
故选A。
6.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毛泽东的诗词绝对没有颓唐消极或吟风弄月、无病呻吟之作,总是以磅礴的激情、振奋人心的革命精神,催人奋发向上。
B.真是祸不单行,他才刚失业,妻子同时也在这一波的裁员名单中,家庭经济顿时陷入困境。
C.读着好友寄来的贺卡,他激动得热泪盈眶,不能自已。
D.大学生放假赋闲在家,如果能走出家门,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就会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
【答案】D
【解析】
D项中“赋闲”指没有职业在家闲着;失业在家。和语境中的“大学生放假”不符,使用不当。
7.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纪昀,清代学者、文学家。
B.《左传》,又称《左氏春秋》,道家经典之一,《曹刿论战》选自其中。
C.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我们学过他的散文《春》和《背影》。
D.《皇帝的新装》作者安徒生,丹麦作家。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等
【答案】B
【详解】
《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故B错误,选B。
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迁;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下列各项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要受凉”这个短语是偏正短语。
B.“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一句中“迂”是名词。
C.“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中谓语是“心里”。
D.“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这个句子是一个反问句。
【答案】D
【解析】
A.“不要受凉”这个短语是动宾短语;
B.“迂”是形容词;
C.这个句子的谓语是“暗笑”。
故选D。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残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B.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C.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D.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愉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
【答案】B
【解析】
A. 残淡——惨淡;
C. 瞒跚——蹒跚;
D. 情愉于中——情郁于中。
故选B。
10.下列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A.chāi bēn jí sù
B.chā bēn jiè shù
C.chāi bèn jí shù
D.chā bèn jiè sù
【答案】A
【解析】
“差”应读chāi,“奔”应读bēn,“藉”应读jí,“簌”应读sù,故选A。
二、填空题
11.解释下列词语。
狼藉:
勾留:
蹒跚:
踌躇:
颓唐:
触目伤怀:
不能自已:
【答案】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勾留:短时间停留。
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踌躇:犹豫。
颓唐:衰颓败落。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怀,心。
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等。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
【详解】
考查解释词语的能力。答此题,没有什么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看学生平时的积累。对词语(成语)含义的把握。注意对词语的整体意义的理解和记忆。当然有的词语运用的语境不同,也会产生新的意义,这要根据情况而定。如“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触目”指看到,“怀”指心。“不能自已”的“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
三、语言表达
12.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1)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 (________)
(2)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________)
(3)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________)
(4)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________)
【答案】(1)心理描写 (2)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3)外貌描写 (4)动作描写
【解析】
本题考查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人物形象主要借助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手法来表现。从“我心里暗笑”可知,第(1)句运用了心理描写;第(2)句中“往车外看了看”是动作描写,“说”后面的内容是语言描写;从“戴着……穿着……”可知,第(3)句对人物进行了外貌描写;从“攀”“缩”“倾”可知,第(4)句是对人物的动作描写。
四、综合性学习
13.道德模范曹于亚捐肾救父的壮举被拍成公益广告《孝道》,阅读下面的相关材料,完成后面几个小题。
材料一:
材料二:在拍摄一场曹于亚跪求医生,要将自己的一个肾捐给父亲的戏时,张静初还是忍不住放声大哭,“当时我的心情很矛盾,一下子想到了我的父亲,其实这是一个挺美好的事情,可是现实生活中我却不可能像影片里一样挽救我父亲的生命”。(对应图二)
材料三:有人作诗赞扬曹于亚:惊悉病危急似焚,跪求捐肾报亲恩。成功手术由衷喜,耽误课程补习勤。带父读书甘苦累,打工买药更艰辛。梦圆大学成才路,全国德模光满身。
(1)猜想情节。请你用一句话分别概括材料一中图一、图三《孝道》的情节。
(2)扮演曹于亚的张静初为什么会放声大哭?
(3)有人认为曹于亚捐肾救父,只是她一家人的事,不应该被评为道德模范,你怎样看?
【答案】(1)图一:小时候父亲背曹于亚过河。 图三:长大后曹于亚成功捐肾救父。(2)自己不能像影片里的主人公一样挽救她父亲的生命。(3)曹于亚虽然诠释的只是一个女儿的爱与孝,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崇高美德;她以坚韧的言行和美好的心灵,使这种让人敬佩的美好情感传播和影响开来。
【解析】
试题分析:(1)此题属于图片类,图片有解说和描述,解说注意照顾到图片中的所有的内容,然后理清各个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描述图片注意抓住题干要求的重心,重点描述图片中的对象的特征,内涵等,同时注意一些修辞的要求,此题属于看图片类概括情节的题目,注意分别概括出中心事件。(2)可从张静初的语言中归纳答案。抓住“当时我的心情很矛盾,一下子想到了我的父亲,其实这是一个挺美好的事情,可是现实生活中我却不可能像影片里一样挽救我父亲的生命”这句话进行分析,并简洁概括。(3)应从对“道德模范”内涵的理解上起步来答。也就是什么是“道德模范”,曹于亚的行为属于不属于“道德模范”的要求。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背影》(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②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4.你如何理解第①段中的两处“聪明”?
15.“我”对父亲情感的“不耐烦”主要体现在哪两处?请简要概括。
16.结合语境,赏析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17.下面是对父亲的语言描写,分别表现了父亲的什么?
(2)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2)进去吧,里边没人。
18.结合语境,续写两句,表达自己对父爱的理解。
父亲是一颗星,陪我放飞童年的梦想;父亲是一把伞,为我撑起无雨的晴空;父亲是 , ;父亲是 , 。
【答案】
14.第一个聪明是表示“我”在父亲面前,觉得自己很聪明,有点骄傲、自恃清高。第二个,是“我”有点自责、后悔,觉得自己不该在父亲面前炫耀或者逞能。
15.①他说话不大漂亮,父亲总是为鸡毛蒜皮的事情跟别人讲价,又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②他十分迂,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但实际上茶房只认钱,并不会因为他说两句好话就照顾“我”。
16.此处运用外貌描写: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袄;动作描写:走、探。生动形象的刻画出一个衰老肥胖,但是关爱孩子的父亲。并且写出“我”被父亲的爱感动并因自己从前对父亲的不理解而愧疚的心理,体现了“我”对父亲的关爱和尊重。
17.(1)父亲惦记着儿子旅途是否平安,关心孩子。
(2)父亲不让儿子送,怕儿子离开座位后丢失行李。
18.示例:一棵树,替我遮掉无边的风雨;一座山,给我支起坚毅的勇气。
【分析】
14.
本题考查的是对词语的赏析。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词语的意思+表达效果(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刻画)的内容。“聪明”本义是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是褒义词,但联系上下文“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我心里暗笑他的迂”等句子可知,“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中的“聪明”表示“我”在父亲面前,觉得自己很聪明,有点骄傲;“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一句中的“聪明”是用自嘲的方法悔恨自己的幼稚无知,不能真正理解父爱。也就是说自己不能理解父亲,太愚笨了,用这种方法强烈地表达了儿子的自责和内疚之情。可以发现在这里这两个词是褒词贬用,表现了作者由于当时不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而产生的一种内疚的心理。
15.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结合内容分析即可。根据第1段内容“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可以概括出“我”的第一处不耐烦:他说话不大漂亮,父亲总是为鸡毛蒜皮的事情跟别人讲价,又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概括出第二处:他十分迂,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但实际上茶房只认钱,并不会因为他说两句好话就照顾“我”。
16.
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我们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词语)+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是外貌描写,“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是动作描写。“蹒跚地走、慢慢探身、爬上”生动形象的刻画出父亲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和买橘子的艰辛,表现出父亲对“我”真挚的爱。同时也写出“我”被父亲的爱感动并因自己从前对父亲的不理解而愧疚的心理,体现了“我”对父亲的关爱和尊重之情。
17.
本题考查人物语言背后心理的揣摩。《背影》一文中,写父亲的语言不多,选文部分只有两句,但是刻画的不善言语却对儿子倍加关爱的父亲的形象。“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说明父亲惦记“我”路途是否平安,要等到我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进去吧,里边没人”言外之意是说,别再送了,里面没人看行李,避免行李丢失。这些都表现了对儿子的真挚的爱和牵挂。
18.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结合自己生活实际理解作答。要求学生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表达父爱,注意仿写句子要与例句中的句式一致,字数相等。示例:父亲是一盏灯,为我照亮前进的方向;父亲是一杯茶,为我滋润干渴的心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021-2022学年上学期八年级语文同步练习:第14课
一、选择题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差使(chà) 簌簌 栅栏 触目伤怀(chù)
B.奔丧(sàng) 交御 擦拭 情郁于中(yù)
C.蹒跚(pán) 马褂 惦记 祸不单行(xíng)
D.典质(diǎn) 渡江 瞩咐 不能自已(yǐ)
2.下列关于课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四次写到父亲的“背影”,中间略写,首尾详写。
B.本文写父爱不是从正面写父亲的高大形象,而是写父亲不美的外表、动作和不漂亮的语言,并着力写了父亲的背影。
C.本文以《背影》为题的原因在于将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爱的真挚都浓缩在“背影”上,留给读者自由想象的空间。
D.课文写得非常坦诚,作者的心理是前后不同的,有一个大变化,作者叙述了自己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作者对自己当年不能理解父亲的悔意。
3.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看着眼前的一张张笑脸和一枚枚奖章,她不禁触目伤怀,喜极而悲。
B.在校庆会议上,老校长神采奕奕,没有一点儿60多岁人的颓唐之气。
C.实行供给侧改革,必须对赋闲的人员进行转岗新技能培训。
D.重阳节那天,平时走路蹒跚的爷爷坚持户外活动1小时
4.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在祸不单行的日子里,她选择种植一种调味香料——草果,一人挑起赡养公公婆婆和抚养两个孩子的重担,实现了脱贫致富。
B.那阵阵飘落的树叶,更使人触目伤怀,平添萧瑟之感。
C.小演员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排练感受深刻,很多孩子每次排练完都会眼睛湿红,久久不能自已。
D.那个人总喜欢当众揭别人的短,在当地可谓名噪一时。
5.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溺爱 狼籍 铭记 如梦初醒 B.燥热 呓语 娴熟 白手起家
C.不辍 妄图 咆哮 深恶痛疾 D.匿名 桅杆 镌刻 殚精竭虑
6.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毛泽东的诗词绝对没有颓唐消极或吟风弄月、无病呻吟之作,总是以磅礴的激情、振奋人心的革命精神,催人奋发向上。
B.真是祸不单行,他才刚失业,妻子同时也在这一波的裁员名单中,家庭经济顿时陷入困境。
C.读着好友寄来的贺卡,他激动得热泪盈眶,不能自已。
D.大学生放假赋闲在家,如果能走出家门,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就会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
7.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纪昀,清代学者、文学家。
B.《左传》,又称《左氏春秋》,道家经典之一,《曹刿论战》选自其中。
C.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我们学过他的散文《春》和《背影》。
D.《皇帝的新装》作者安徒生,丹麦作家。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等
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迁;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下列各项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要受凉”这个短语是偏正短语。
B.“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一句中“迂”是名词。
C.“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中谓语是“心里”。
D.“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这个句子是一个反问句。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残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B.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C.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D.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愉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
10.下列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A.chāi bēn jí sù
B.chā bēn jiè shù
C.chāi bèn jí shù
D.chā bèn jiè sù
二、填空题
11.解释下列词语。
狼藉:
勾留:
蹒跚:
踌躇:
颓唐:
触目伤怀:
不能自已:
三、语言表达
12.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1)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 (________)
(2)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________)
(3)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________)
(4)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________)
四、综合性学习
13.道德模范曹于亚捐肾救父的壮举被拍成公益广告《孝道》,阅读下面的相关材料,完成后面几个小题。
材料一:
材料二:在拍摄一场曹于亚跪求医生,要将自己的一个肾捐给父亲的戏时,张静初还是忍不住放声大哭,“当时我的心情很矛盾,一下子想到了我的父亲,其实这是一个挺美好的事情,可是现实生活中我却不可能像影片里一样挽救我父亲的生命”。(对应图二)
材料三:有人作诗赞扬曹于亚:惊悉病危急似焚,跪求捐肾报亲恩。成功手术由衷喜,耽误课程补习勤。带父读书甘苦累,打工买药更艰辛。梦圆大学成才路,全国德模光满身。
(1)猜想情节。请你用一句话分别概括材料一中图一、图三《孝道》的情节。
(2)扮演曹于亚的张静初为什么会放声大哭?
(3)有人认为曹于亚捐肾救父,只是她一家人的事,不应该被评为道德模范,你怎样看?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背影》(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②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4.你如何理解第①段中的两处“聪明”?
15.“我”对父亲情感的“不耐烦”主要体现在哪两处?请简要概括。
16.结合语境,赏析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17.下面是对父亲的语言描写,分别表现了父亲的什么?
(2)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2)进去吧,里边没人。
18.结合语境,续写两句,表达自己对父爱的理解。
父亲是一颗星,陪我放飞童年的梦想;父亲是一把伞,为我撑起无雨的晴空;父亲是 , ;父亲是 ,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