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的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这个热水澡好哇!结果呢?——青蛙熟了!
温水煮青蛙故事
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被尊称为“亚圣”。
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政治主张。
读准下列加点词的字音。
畎( )亩 傅说( )
胶鬲( ) 孙叔敖( )
百里奚( ) 行拂( )
曾( )益 拂( )士
.
.
.
.
.
.
.
quǎn
yuè
gé
áo
xī
fú
zēng
bì
.
·
·
·
·
·
·
·
·
曾益其所不能(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入则无法家拂士( )
通“增”,增加
通假字
通“横”,梗塞、不顺
通“弼”,辅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发:被任用; 畎亩:田间、田地; 举:被选拔;士:狱官; 市:市井之中,集市。
舜发于畎亩之中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选拔。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胶鬲从贩卖鱼盐中被起用 。
管夷吾举于士
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
孙叔敖举于海
图为孙叔敖除去两头蛇的传说
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
百里奚举于市
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卖鱼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思考问题:
1、文章开头列举了哪些事例,运用什么样的句式?
2、这几位古代贤能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他们的经历什么共同点?
运用了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这六位名人的事例: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
他们虽然出身卑微,历经了苦难的磨练,最后都被提拔任用,做出了一番作为。
3、列举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以事实证明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成就大业(逆境造就人才),从而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
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
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
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责任,使命。
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
使动用法,使……痛苦。
思想意志。
使……劳累。
使……饥饿。
财资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身处贫困之苦。
违背。
拂,违背。乱,扰乱。
用这些办法。
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动,使……惊动;忍,使……坚韧。
增加。曾,同“增”。
所以上天将要把重任降临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的身体穷困缺乏,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
“是人”指像上文所列举的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大业的人。
采用了从个别到一般的顺序。
“是人”指什么人?作者由列举的历史人物写到“是人”,这是什么顺序?
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炼。
作者在第一段列举事实之后,以“天将降大任于……”一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常常犯错误。
困惑。
通“横”,梗塞,不顺。
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表现在脸色上。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征,表现。色,脸色。
流露在言谈中。发,显露、流露。
了解,知晓。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指在国内。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指在国外。
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
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忧虑)表现在脸色上,吐发在言语中,才能够被别人了解。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相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被消灭。
这样之后,就知道忧愁祸患足以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足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艰难困苦的磨炼)
造就人才的客观(外部)条件是什么?
困于心,衡于虑。(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经历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
造就人才的主观(内部)条件是什么?
论述了“死于安乐”的道理。这句针对国君提出,意思是说如果国内没有执法严格、敢于直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外面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国君就会耽于安乐。这样,国家常常会灭亡。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论述了什么道理?怎样理解这句话?
中心论点
这样以后,人们就知道
忧愁祸患能使人生存发展,安逸
享乐能使人萎靡死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举例论证——列举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
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的思路和方法)
类比论证——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
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过磨炼的益处,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合作探究
课文是从两个角度说理的。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
另一方面他指出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从奋斗中来。
二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诫谏,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是极端重要的,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臣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通过陈述六个发迹于民间而被举荐的名人的事例和相关道理,阐述了逆境成才的道理,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中心论点。
课文小结
古今异义
舜发于畎亩之中( )
举于版筑之间( )
举于士( )
古义:被任用;
今义:送出,交付
古义:捣土用的杵;
今义:建筑,修建
古义:狱官;今义:士兵
文言小结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
征于色( )
而后喻( )
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
古义:征验,表现;今义:出征
古义:明白;今义:比喻
词类活用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痛苦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劳累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饥饿
空乏其身
人恒过然后能改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贫困
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动词用作状语,在国内、在国外
一词多义
发
发于畎亩( )
发于声( )
动词,兴起,指被任用
动词,显露、流露
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 )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介词,从
介词,给
介词,在
以
以天下之所顺( )
所以动心忍性( )
介词,凭借
介词,凭借
而
而后作( )
而死于安乐( )
承接连词
并列连词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的磨炼。请课后查找的相关资料,再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2.收集相关的名人名言
引申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