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生物第二章细胞的结构教案(5份打包)浙科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生物第二章细胞的结构教案(5份打包)浙科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10-23 21:14:05

文档简介

细胞膜和细胞壁
1、 教学目标
1.概述“流动镶嵌模型”主要观点
2.说出组成细胞膜的分子排布特点
3.阐明质膜组成成分以及结构和功能特点
4.说出植物细胞壁的组成和生理作用
2、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阐明质膜组成成分以及结构和功能特点
2. 教学难点:
质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用探究式进行授课,采用问题研讨法,辅以讲述谈话、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演示等方法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课 PPT展示两张苋菜图片,一张是生的,一张是熟的。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在洗苋菜的时候洗完的水是无色的而煮熟后的汤却是红色的?让学生阅读书本28页的验证性实验,并根据之前的生与熟的苋菜现象猜测实验结果。 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对问题进行思考,并预设学生回答:生的苋菜中是活细胞,熟的苋菜中是死细胞。学生阅读实验后思考,预设学生回答:泡涨的玉米粒中胚无色,煮熟的玉米粒中胚变红色。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活的细胞有控制物质进出的能力而死细胞没有。 通过对日常生活常见的苋菜来导入新课,吸引学生,是学生尽快进入课堂教学进程中。探究性学习的模式中首先是发现问题。观察有助于学生发现新问题,是创造过程的先导,是思维的起点。
细胞膜的功能特点 请学生阅读书本28页下面两段话,并提问细胞膜又叫什么?我们将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这种能力又称为什么?为什么细胞膜会有这种能力或者说这种功能呢?那么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细胞膜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结构。 学生通过阅读书本内容,轻易得出答案:细胞膜又叫质膜。这种能力称为细胞膜的选择透性。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功能由什么决定,学生联系之前所学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知识,预设学生回答:这种功能是由细胞膜的结构决定的。 学生通过阅读总结概括一些较为简单的知识点,这样不会使学生在开始就觉得本节课的内容复杂,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掌握本节课内容的信心。培养学生结构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的连贯性,同时可以对旧知识进行巩固。
细胞膜的组成 展示资料一:Overton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是不一样的: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问:说明细胞膜中含有什么? 学生通过阅读分析资料,预设得出结论:根据化学上的相似相溶原理,得出细胞膜中含有脂质。 培养学生阅读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使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产生连接,使得知识之间具有连贯性。
展示资料二:科学家将膜从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中分离出来,然后用蛋白酶处理,发现细胞膜被破坏。问:这里说明细胞膜中含有什么? 学生通过阅读分析资料,结合蛋白酶分解蛋白质的有关知识,预设得出结论:细胞膜中有蛋白质。
展示资料三:科学家将膜从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中分离出来,用盐酸处理膜后,加入本尼迪特试剂,水浴后有砖红色沉淀。根据以上三个资料,我们可以得出细胞膜中含有那些物质?PPT展示细胞膜中各种物质的含量,并强调主要含有脂质和蛋白质,而脂质中又以磷脂为主,那么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磷脂这种物质。 学生通过阅读分析资料,结合之前所学的本尼迪特试剂检验还原糖时出现砖红色沉淀的知识,预设得出结论:细胞膜中有还原糖(糖类物质)。学生一起概括回答:脂质,蛋白质,糖类。
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给出磷脂分子结构图,向学生详细讲解磷脂分子结构特点。提问:根据磷脂分子的结构特点,展开想像力,尝试画出磷脂分子在水—空气界面中的排布方式? 请学生到黑板上画出自己认为对的排布方式。预设学生能够画出头部朝向水的一端,尾部朝向空气的一端。 培养学生思维逻辑能力以及动手能力。
展示资料四:荷兰科学家E.Gorter和F.Grendel将红细胞中细胞膜的磷脂分子抽提出来,在空气/水界面上单层铺开,发现表面积是原来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提问:这说明了什么呢?提问:细胞内外均为液体的环境,那么请你猜想一下细胞膜上磷脂分子是怎样排列的?自己在本子上试着画一画。PPT展示学生们所认为的示意图,教师开始详细讲解磷脂双分子层的知识点,并强调是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学生阅读资料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有两层。学生根据磷脂分子的结构特点以及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有两层的结论,画出排列图。请学生上去展示自己画出来的示意图。
膜蛋白 展示资料五: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明—暗”的三层结构。按照“三明治”模型,科学家经过计算认为生物膜至少厚约15~20 nm。但电镜照片中,实际测得细胞膜的厚度约为7~10 nm。提问:那么“三明治”模型正确吗?又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通过阅读资料,积极思考原因,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蛋白质与磷脂双分子层不是简单的叠加在一起的,而是有一定的镶嵌。
展示资料六:讲述冰冻蚀刻电子显微法:科学家将质膜冰冻,然后将其撕裂,发现撕裂面上有许多颗粒,即蛋白质。后来通过相关研究表明,蛋白质镶嵌、覆盖或者贯穿于脂双层中,内在膜蛋白露出膜外的部分含较多的极性氨基酸,属亲水性,与磷脂分子的亲水头部邻近;嵌入脂双层内部的膜蛋白由一些非极性的氨基酸组成,与脂质分子的疏水尾部相互结合,因此与膜结合非常紧密。 结论:“三明治”模型不正确。蛋白质在膜中的分布是不对称的蛋白质镶在、嵌入、横跨在脂双层中。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展示资料七:人、鼠细胞融合实验(荧光标记法)从人鼠细胞可以融合来看,说明了什么?过了一段时间融合后原来两个细胞上的膜蛋白会混合起来又说明了什么?磷脂分子能侧向滑动,蛋白质分子也可以移动的,所以质膜就像是流体一样,具有流动性。这是细胞膜的一大结构特点。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这种移动,会不会使质膜的结构变的很不稳定呢?我们前面学过,质膜中还有一类脂质?胆固醇是一种脂溶性物质,那么胆固醇在细胞膜中是如何分布的呢?教师详细讲述:胆固醇不像磷脂和蛋白质分子那样会移动,它在细胞膜中是一种“刚性”的成分。刚性的胆固醇夹杂在细胞膜中,限制了磷脂的流动。所以,质膜具有流动性,但这种流动性是有限度的,我们叫做一定的流动性,同时质膜又是比较坚实。 学生通过看人鼠细胞融合实验,积极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细胞膜的结构特点:细胞膜以及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具有一定的流动性。预设学生思考回答:胆固醇。胆固醇应该是在脂双层的中间。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帮助学生一步步得出结论。
PPT展示流动镶嵌模型请同学回答图片上相应的结构的名称,并归纳出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学生根据图片上的结构回答出具体名称,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1、脂双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其中磷脂分子的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的尾部朝向内侧)2、蛋白质分子有的整个贯穿膜中,有的部分插在膜中,有的露在膜外,有的整个露在膜表面.(体现了膜结构内外的不对称性)3、磷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具有流动性。(其分子的运动有多种形式)4、大多数的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也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我们说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性,那么物质进出细胞是否绝对呢?是不是细胞不要的物质一定进不去或者细胞排出来的一定是有害的呢?教师讲述:对细胞有害的物质有可能进入细胞;有些病毒、细菌等有可能侵入细胞。注意:有害的物质不是“不能”进入细胞,而是“不易”进入细胞。 学生思考,并举出反例。
小结:细胞膜结构以及细胞膜功能。 小结所学内容。
细胞壁组成、作用、特点 提问:动物细胞的边界是细胞膜,那么植物细胞的边界呢?在植物、真菌、细菌等细胞中,细胞膜外侧还有细胞壁,那么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和作用是什么呢?细胞壁又是否具有选择透性呢?让学生自习课本31页至32页的内容,回答有关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对细胞壁部分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并归纳总结出细胞壁的组成以及功能、特点。
那么我们学习完了细胞壁,现在觉得植物细胞的边界是细胞膜还是细胞壁?教师进一步举国界的例子来类比我们植物细胞的边界。 预设学生回答细胞膜或细胞壁。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述,对细胞的边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巩固练习 多媒体展示练习 学生思考相关练习 巩固相关知识
五、板书设计
2.2 细胞膜和细胞壁
一、细胞膜
1.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流动性
脂质(磷脂和胆固醇)
2.细胞膜的组成 蛋白质
糖类
3.基本骨架:磷脂双分子层
载体
4.膜蛋白 酶
糖蛋白
5.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
二、细胞壁
1.组成
2.作用
3.特点
PAGE
- 9 -第三节 细胞质
一、设计思想
本课是浙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是本章节的重点内容之一。本节课是在介绍了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基础上进一步介绍溶酶体、叶绿体、液泡、中心体等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本教学内容涉及细胞的微观结构,内容抽象、有些枯燥,不利记忆。故教学时尽量提供各种图片及动画、设置新颖的问题情境,继续借助幻灯片、视频、投影仪等辅助教学媒体,旨在增强课堂趣味性和互动性,以加强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通过安排学生阅读教材、参考图片、观看动画、课堂讨论、比较总结等方式方法强化学习与记忆。本节课虽然以识记为主,但也不可忽视学生能力培养,如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比较分析能力等。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生物课堂成为学生讨论、分析、交流的活动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既是对前面“细胞的结构”内容的延续,又可以对后面第三章、第四章的知识有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更是为以后的必修2和必修3以及选修课程中的相关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从学习地位上来讲,《细胞质》这块内容可谓是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将本节内容安排为3课时,具体安排如下:第1课时内容包括细胞质的组成,常见细胞器的种类中的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细胞内各个细胞器的分工和协调配合;第2课时内容包括溶酶体、叶绿体、液泡、中心体的结构和功能,比较线粒体和叶绿体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异同,比较动植物细胞在细胞器方面的异同,最后根据各种细胞器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性进行归类总结;第3课时的内容为“活动:观察叶绿体”,仔细观察叶片细胞内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情况,帮助和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显微镜。这节知识内容将是后面要学习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动植物有丝分裂等生命活动最好的铺垫。
三、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课时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了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线粒体的形态、结构、功能等相关知识。通过蛋白质的生成、运输、加工和分泌出细胞整个过程的教学,学生也已对“各种细胞器间的协调配合”有了初步的理解。通过模式图和动画相结合的“动静”教学方式直观地呈现给学生,由此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第二课时继续运用这些有效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将新知识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认知中,最后进行归纳总结使得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全面的发展。
在能力要求方面,学生虽然能通过简单的识图来分析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但是在多种细胞器共存的整体细胞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稍显不足,如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对所得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因此,在第二课时的教学在继续完成相关细胞器知识的学习基础上要结合图表的形式多进行比较和归类,从而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四、教学策略
本节课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理念指导下,利用实例创设问题情境,通过类比,认识细胞内的各个细胞器及其分工协作。利用教科书的插图或者模型,指导学生认识细胞内的主要细胞器,通过列表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
在教学内容处理上,首先复习第一课时知识点“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再次通过多媒体形式呈现给学生,将肉眼看不到的过程转变成直观的动画,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然后分小组合作探究新知识,溶酶体、叶绿体、液泡和中心体在分布、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不同,其中还要对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进行重点比较,通过对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的比较,让学生分组合作在动植物细胞中粘贴各种细胞器并看图说出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线粒体等。最后列表比较,小组合作对各种细胞器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性进行归类总结。整个教学过程设计面向全体学生,倡导自主探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小组合作意识。
五、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识别出几种细胞器的形态。
(2)能举例说出一些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对各种细胞器的识图和绘图的能力。
(2)通过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比较,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3)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提高合作意识。
(4)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问题讨论,将知识化难为易,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使学生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
(2)通过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提高学生合作意识。
六、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几种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解决方法:通过看细胞的亚显微图片,画出细胞器结构并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各细胞器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通过分析比较和具体实例讲解强化各种细胞器的功能。
2. 教学难点:认同局部(细胞器)与整体(细胞)的统一、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解决方法:运用多媒体呈现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过程,利用Flash动画演示或图片讲解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掌握。通过观察、比较动植物细胞的亚显微图片,活动展示(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动植物细胞中细胞器的粘贴)并识别、分析和比较各细胞器的形态结构,使学生更深入理解细胞器局部与整体的有机融合。
七、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活动一旧知复习 【播放】重播“分泌蛋白合成及分泌过程”视频,提出相关问题。 观察视频,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1.“蛋白质分泌的过程”是通过什么方法来研究的?2.各细胞器是如何协调配合的?3.分泌蛋白的合成及运输过程中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细胞膜的面积如何变化? 1. 直观形象地回忆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激发学生思考,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各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2. 为第二课时的顺利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板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完成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细胞膜的面积变化曲线图。 由动态变化图到分泌过程图再到曲线图,培养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活动二知识新授溶酶体质体(叶绿体)液泡 【展示】溶酶体、叶绿体、液泡和中心体的亚显微图片,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它们各自在分布、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区别。 学生看书,试着找出这4种细胞器的形态和结构组成,对4种细胞器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1.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对这4种细胞器的记忆更加深刻。2.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和教师引导相结合,达成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对重要知识点的突破。3.关注这3种细胞器都是由“膜”构成的,区分细胞器由单层膜还是双层膜构成。
1.溶酶体:一些由单位膜包被的小泡,内有60种以上的水解酶。与多种物质的降解有关。2.叶绿体:分布在植物的叶肉细胞中,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有双层膜,内部是液态的基质,还有很多类囊体堆叠构成的基粒(存在色素)。3.液泡:分布在成熟的植物细胞中,由单位膜包被。内部充满细胞液,存在各种色素,与花、果实的颜色有关,也与植物细胞的渗透作用有关。
中心体 4.中心体:由两个中心粒组成,中心粒又是由微管构成,无膜包裹。分布在低等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中,在动物细胞的增殖过程中起作用。 4.注意中心体与上述3种细胞器最大的不同――没有膜包被(核糖体也没有膜结构)。
活动三列表比较 【展示】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完成表格。分布结构功能溶酶体叶绿体液泡中心体 通过展示表格,引导学生掌握4种细胞器在分布、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异同。
活动四叶绿体和线粒体比较 【展示】叶绿体和线粒体的亚显微图片比较: 1.学生仔细看图,参照书本以及老师教学中的描述来比较两者的异同。2.请学生回答补充表格中的内容。 通过对比总结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异同,运用小组合作讨论,加深对这两种重要细胞器的理解,突破本堂课的重要知识点。
活动五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比 较 【过渡】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结构基本相同,但也有一些区别,特别是细胞器方面。【展示】以4人小组为单位下发一张画有动、植物细胞模式图的白纸和一个信封,小组合作完成图纸粘贴。之后,教师投影展示学生粘贴结果。师生共同比较动、植物细胞在细胞器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对动植物细胞模式图的粘贴。2.对比模式图归纳:动植物细胞在细胞器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3.回答问题:识别细胞器并熟练掌握各自的功能。 1.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合作意识,强化知识的掌握。促进知识的理解融会贯通。2.通过对模式图比较,使学生熟练掌握判断动植物细胞的方法。
师生共同总结:液泡和叶绿体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细胞器,中心体是低等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所具有的细胞器,因此,判断动植物细胞的依据不能光看中心体,还应该再看看有没有细胞壁。
活动六分析总结各种细胞器 【展示】总结各种细胞器:单层膜、双层膜、无膜、与能量转换有关、与分泌蛋白合成运输有关、含有色素、含少量DNA、含RNA的细胞器分别是什么细胞器。 1.请学生代表上台回答并画出相应细胞器结构简图。通过学生画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识图能力,使他们能够在解题中熟练运用。2.通过学生回答,使他们能够掌握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活动七课堂练习 检测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效果,精选有代表性的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八、教学评价
本堂课的一个亮点就是在讲授课本内容时教师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讲解,而是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以及教师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把抽象、复杂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用动态的形式来展现抽象的问题,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样就给学生创设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更加集中精力投入到本堂课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PAGE
- 6 -第4节细胞核
1 学情分析
在前面学习细胞膜、各种细胞器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学生对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和功能已经有了更加完整的认识,为本节学习作了铺垫。
2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高中生物浙教版必修I《分子与细胞》模块中第2章第4节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阐明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本节包含两个重要的知识点:细胞核的结构和细胞核的功能。
通过本节学习,能使学生明确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是生物遗传的基础,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是学习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变化的基础,也使学生对“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念有进一步认识。
3 学习动机的唤起和保持
(1)由当前生物学热点“三亲婴儿”视频入手,引发学生动脑思考细胞核的功能与结构,从而进入本节课。采用讲授法、引导发现法、探究法进行教学。
通过观看视频,引发学生对细胞核功能的探究兴趣。之后指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设计实验,总结出细胞核的功能,适时开展小组成员间的讨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探讨细胞核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过程中,认同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
学生通过对教材的阅读以及通过道具对染色体、染色质进行形象的比喻,使抽象问题变得更直观化,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染色质的结构和形态,为了检测学生的理解情况,教师展开形象的显微图片,以形象直观的图解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文字。
4 落实课程标准
课程内容标准是:浙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第2章第4节细胞核
5 教学目标
(1)阐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认同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
(2)对伞藻的实例进行了改编,设计成一个探究素材,通过资料分析和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做出假设、设计实验、演绎推理等能力。
(3)了解有关核移植克隆技术以及三亲婴儿等生物新技术,提高学生的兴趣,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意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体验生物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6 教学重点: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7 教学难点:
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
8 教学方法
视频导入→实例分析→伞藻实验重点探究→完成结构和功能学习→通过视频理解问题→小结
问题串、小组合作
9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 1、同学们,听说过“三亲婴儿”吗?一个人为什么能有三个亲父母呢?下面就通过一则新闻来为我们揭开其中的奥秘吧!(观看视频)三亲婴儿诞生过程中涉及了哪一项核心技术呢?学生答:细胞核移植。对细胞核进行移植,这说明三亲婴儿的诞生一定与细胞核的功能有关,那么细胞核有着怎样的功能呢?又有什么样的结构与之功能相适应呢?本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细胞的控制中心——细胞核(板书)2、细胞核是细胞中最大的细胞器,在真核细胞中,一般情况下,细胞都只有一个细胞核,只有少数细胞有多个核,例如横纹肌细胞,在进化过程中,极少数真核细胞的核消失了,如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和植物的成熟筛管细胞,那么细胞核是不是可有可无的呢?3、“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是教材对细胞核的一个总体评价,当然,这个评价对我们来说现在还是模糊的,我们不知道细胞核到底控制了些什么,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些实例来进行验证细胞核的功能(板书) 1、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认真思考老师的问题,从而进入本节课2、使学生了解常识知识以及细胞间的差别当然不是3、学生对细胞核控制“什么”产生兴趣。 通过生物科学新技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细胞核的功能。
内容一:细胞核的功能
由克隆羊引出实例一:美西螈实验 4、讲到细胞核的功能,使我们想起克隆绵羊多莉,它的诞生,震惊了全世界,使人们对细胞核的功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研究,那么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多莉的诞生过程呢?学生讲述“多利羊”是怎么来的。教师简笔画5、教师问:多利羊的诞生过程中涉及到三只羊:提供细胞核的羊、提供细胞质的羊、代孕母羊。大家猜想一下,多利羊与哪只羊长得像?这说明了什么呢? 仅通过一个实验能否让人们彻底相信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核控制的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实例来分析验证细胞核的功能1、实例分析【屏幕展示】美西螈(六角恐龙)图片及资料讲解:图片所示的动物叫美西螈,俗称为六角恐龙,有黑白两种体色,请利用黑白美西螈,小组讨论,设计实验(参考多利羊)验证细胞核的功能(2分钟)(学生展示)本组设置的实验,猜测的结果是否正确呢?实验只有这一种方法吗?其他别的小组是否有不同方案呢?这两组实验哪组是正确的呢?我们看科学家的实验,进行对比,实验结果与其中一组完全相同。对另一组实验进行评价,实验的对比使实验的结果更加令人可信结论:生物体性状的遗传主要是由细胞核控制的。这是针对动物所做的实验,那么植物细胞中细胞核也能控制生物的性状吗? 4、简要描述多莉的诞生过程(可能难度较大,教师适当引导。)5、学生齐声回答:提供细胞核的羊。(甲羊)说明了羊的性状是由细胞核控制了动脑思考观看大屏幕被美西螈的图片所吸引,学习兴趣高,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完成,小组展示学生积极设计实验:黑白美西螈细胞核相互移植的对比实验学生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美西螈的体色是由细胞核决定的通过上述两个核移植实验,学生一般能理解细胞核能控制生物的遗传特性。 通过对热点知识的回忆,促使学生动脑思考,激发学习生物的热情引出下面的实验该步骤主要是根据实例归纳以及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训练学生更好的表达和分析能力通过引发学生设计实验,促进学生的思维引出实例2
实例二:伞藻嫁接和核移植实验(重点) 6、(结合大屏幕教师讲解)伞藻是海生的单细胞藻类,细胞长2~5cm,可分为“帽”、“柄”和“足”3部分,细胞核在足内。常见伞藻有两种,一种是菊花帽,一种是伞形帽。研究发现,伞藻具有非常强的再生能力,比如人为去掉伞藻的帽,过一段时间后,柄上会长出新的帽;人为切断伞藻的柄,还可以再接回去。7、提出问题:去掉帽的伞藻能长出新的帽,如果做伞藻柄相互移植的嫁接实验,那么长出来的帽会是哪种形状呢?与“柄”有关,还是与“足”有关,大家可以讨论一下,你能提出几种假设呢?(学生思考讨论)8、作出假设:我们提出了3种假设,①与足有关,②与柄关,③与足和柄都有关;那么哪一种假设是对的呢?我们一起做一下嫁接实验(大屏幕) 9、设计嫁接实验第一步,把两种伞藻的帽柄足切开,第二步进行重组,我们做了两组实验。第一组,将菊花型伞藻的足与伞形帽伞藻的柄进行嫁接;第二组,将伞形帽伞藻的足与菊花型帽伞藻的柄进行嫁接,请同学们探究伞藻嫁接后长出来的伞帽是何种形状呢?请对此做出假设和相应的预期实验结果(学生讨论)10、预期结果。同桌相互讨论,对换柄实验的结果做出预期。(找同学去黑板展示)(1)第1组——菊花型帽第2组——伞形帽 假设一成立,与足有关(2)第1组——伞形帽第2组——菊花型帽 假设二成立,与柄有关(3)1、2两组实验结果相同,具有两种伞帽的特点 假设三成立,与足、与柄有关11、教师总结:非常好,条理清晰,但是,到底哪一种预期结果是正确的呢?接下来我们来看科学家们的实验结果。得出结果:我们的第一种假设的结果正好和科学家的实验结果一致,说明假设一成立——伞帽的形状与足有关 12、教师发问:为什么帽的形状主要与足有关?是因为细胞核在足部位缘故吗?能根据什么实验来进一步探究呢?学生答:核移植根据核移植实验证明伞藻的形态建成由细胞核控制。13、刚才学习的这2个实例实质都是细胞核移植,都说明生物的形态特征(遗传性状)是由细胞核控制的。 6、学生根据伞藻的特点猜想实验意图。根据老师的问题引导学会假说演绎推理的一般方法。7、学生思考回答并通过补充:三种——①与足有关;②与柄关;③与假根和柄都有关;8.设置嫁接实验9、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并进行讨论10、根据假设可预期一:菊花柄伞形足上长出伞形帽,伞柄上菊花形足长出菊花帽;根据假设二可预测,菊花柄伞形足上长出菊花形的帽,伞柄上菊花形足长出伞形帽。根据假设三可预测嫁接后长出来的伞帽具有两者的性状11、关注科学家实验得出定论12、学生提出核移植的实验方案。13、学生着重理解形态特征和遗传性状之间的关系。 根据老师的问题引导学会假说演绎推理的一般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发他们动脑思考提高课堂学生的参与度,使之成为课堂的主人引起学生好奇心,关注自己的实验结果,从中找到自信
实例三:变形虫去核及核移植实验 14、细胞核与细胞的代谢有没有关系呢?科学家针对这个问题做了变形虫的有关实验。 【屏幕显示】教师简单介绍变形虫。变形虫是单细胞动物,形态不定,将变形虫切割成两半,一半有核,一半无核,观察变形虫的生活情况,结果发现无核的部分能消化已吞噬的食物,但不能摄取食物,对外界刺激不再发生反应。有核的部分照样摄食,对刺激仍有反应,失去的伸缩泡可以再生,能生长和分裂。然后将有核的一半取出其细胞核,观察一段时间后,形状表现同上述无核部分一样,再重新注入细胞核,结果又恢复了生命活动。从资料三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结论:细胞核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是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15、综合以上实验,得出结论: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16、在多细胞的生物体内,细胞核也控制了细胞的代谢,下面我们看具体实例(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视频),细胞中像分泌蛋白合成与运输的实例有许多,细胞做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结构精巧而复杂,正是在细胞核的控制之下,使得各项生命活动能在变化的环境中自我调控、 高效而有序地进行,因此说:细胞核是细胞的大脑,是遗传与代谢的控制中心。 14、学生跟随实验,仔细分析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15、学生与教师一起得出实验结论16、学生观看视频 通过这一则资料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全面性和科学的严谨性通过视频的播放,学生接受细胞核控制细胞的代谢和遗传这一观点。
内容二:细胞核的结构
以问题串形式进行这部分的教学。 17、生物学的观点:结构决定功能,功能与结构相适应。我们学习了细胞核的功能,知道了细胞核是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那么细胞核有什么样的结构决定了细胞核这样的功能呢?(板书:细胞核的结构)18、教师板书:细胞核的结构包括四部分,核被膜、核仁、核基质以及染色质19、提问:细胞核要调控细胞的方方面面,不可避免的要和细胞质发生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什么结构与这一特点相适应?(点击核被膜)讲述:核被膜是选择透过性的膜允许细胞核所需要的小分子物质通过,核被膜上有核孔复合体,是大分子蛋白质和RNA等进出细胞核的通道。20、提问:细胞核内这个最明显的结构是什么呢?这种结构有何特点呢?(点击核仁)讲述:呈圆形或椭圆形,是由某些染色体片段构成。在蛋白质合成旺盛、生长活跃的细胞,核仁较大;而在代谢缓慢的细胞中则较小,如神经细胞。考虑,细胞质中哪一种结构的形成与核仁有关? 所有核糖体的形成都与核仁有关吗?说明理由。21、设置悬念:我们刚才是想从结构上来探寻细胞核为什么能控制遗传和代谢,讲到这里我们好像并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课前,老师把这个问题布置给了大家,让大家以自己的形式来理解这一问题,现在,到检查作业的时候了,哪组同学解决了这一问题? 22、教师点评:各组染色质都比较形象,各有特点,也看出同学们认真思考了问题,这种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好,请回(掌声)23、现在老师检测其他同学的掌握情况,看大屏幕①图中细长丝状的是什么结构?染色质存在于细胞分裂的间期,它的成分是什么呢?②它是如何变成染色体的呢?染色体又是如何变成染色质的呢? ③在染色质和染色体相互转化的过程中成分是否发生改变呢?学生答:不变④如何用一句话概括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24、观看大屏幕总结染色质,成分是蛋白质和DNA,由于DNA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因而控制了生物的性状,所以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代谢与遗传的控制中心。25、[讲述] 具有上述结构的细胞我们称之为真核细胞,虽然动物细胞、植物细胞都是真核细胞的典型的代表,但是它们之间还有着一定区别,请同学们随老师一起识图并且总结出高等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展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结构图)老师继续追问,哪一点是动植物细胞最可靠的区别呢?并说明理由26、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对细胞核的学习,同学们在知识上有所收获,在研究问题的方法上也有一定的心得,那么,老师也提出期盼,希望你们对所学的知识深刻理解,灵活运用,学习在当下,创新在未来,希望将来的你们在生物学的研究领域也能有一翻成就,与科学家们一起经营有价值的人生,服务于社会,共同缔造和谐美好的生物界!老师,为你们点赞!! 17、学生很熟悉这个定理:功能与结构相适应。引起学生学习兴趣。18、学生根据课前预习教材38页,与老师一起总结细胞核的结构19、学生回答:核被膜20、学生回答:与核仁有关。学生答:原核生物有核糖体,无核仁 21、学生到黑板学生展示:剪纸 细绳 螺旋22、学生认真观察欣赏同学们的染色质道具23、①学生答:染色质(点击)学生回答:蛋白质和DNA(点击)②学生答:高度螺旋,缩短变粗成为短棒状或杆状(点击)学生答:高度解螺旋,放长变细(点击)④学生答: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形式。25、学生观看大屏幕,积极参与回答:1.所有植物细胞都有细胞壁,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2.绿色植物细胞有叶绿体质体,动物细胞没有3.成熟的植物细胞有很大的液泡,动物细胞一般没有液泡;4.动物细胞有中心体和溶酶体,大多数植物细胞中则没有。完整结束课程 功能与结构相适应这是自然科学中一个重要论题,学生需要掌握。使知识具有整体性和完整性19、学生接受新知时,通过思考老师的问题,增强对知识的理解20、通过思考,引发下一个问题在思考中形成新知21、道具的使用使抽象的结构变得直观,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2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展示欲望23、加强学生对染色质和染色体的理解24、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和总结的科学思维能力。25、通过比较找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26、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板书设计
                   细胞核
1、 细胞核的功能:
       控制{遗传
       代谢
2、 细胞核的结构:
         核被膜
         核仁
         核基质
         染色质:蛋白质和DNA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为避免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要更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主动探索,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本节课是以学生的兴趣为根本出发点,首先用当今社会与生物学相关的热点问题“三亲婴儿”引入主题,学生较感兴趣。学生通过回忆克隆绵羊多利的产生过程,自己动手设计美西螈和伞藻的实验,进一步验证细胞核的功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展自己思考问题的视野。教学围绕着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和教师一起合作、探究。在教学中我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如分组讨论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形象化,开发学生的潜力,自己动手设置染色质与染色体的道具,然后通过动画检测并强化对染色质和染色体的理解与记忆,达到了较好的效果。注意对教材内容的挖掘和整合,通过对细胞核结构与功能之间概念图的构建,以及“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视频的播放,进一步帮助理解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从而使知识体系更加完整,通过对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图的区别以及教师的问题设置,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鼓励学生踊跃回答问题,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在教学中通过对细胞核结构与功能的学习,使学生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以及通过结束语进一步深化:今天的学习,明日的创新将会通过对生物学的研究,服务于社会,创造美好和谐的生物界,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社会爱自然的以及人生价值观的教育。
不足之处:
1.对学生活动的处理:最好在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增加学生自己提问、自己解决的环节,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2.同时教学时间偏紧,不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探讨,例如在实验设计环节,没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使课堂气氛感觉有点紧张。
PAGE
- 10 -原核细胞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尝试建立原核细胞的模型。
2.说明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异同点。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原核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分析,强化学生对“结构和功能相统一”观念的认识。
二、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在学习了细胞核的内容之后开展的,它使学生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认识更加全面完整,能建立起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模型区别与联系。这节课的内容也是为以后学习遗传的分子基础,生物的变异等作铺垫。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原核细胞的结构。
【课时安排】
安排1课时。
三、学情分析
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细胞的整体结构如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由于细胞是肉眼看不见的,学生没有直接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时还是采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原核细胞的模式图,边看图边讲解,这样对学生的理解有帮助。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是采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察原核细胞的模式图,再分析和比较与真核细胞的区别,从而更准确地掌握原核细胞的结构。
五、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通过多媒体展示细胞核,染色体,动物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图片,一方面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对细胞核的结构,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另一方面让学生找出动植物细胞的区别,再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回答7个与真核细胞的细胞器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分析与总结能力。
【引入新知】
通过多媒体展示细菌,蓝藻,支原体的模式图,让学生直观地对原核细胞有个初步的认识,然后老师对学生讲解几个新结构,如拟核,鞭毛,菌毛,荚膜,让学生明白这些结构都是与它们的功能相对应的。再让学生回答问题,使他们意识到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有无核膜,原核细胞的结构比真核细胞要简单。虽然简单,但它们的生活是独立的,因为它们的质膜上有光合色素,呼吸酶等。并且它们也有DNA,还有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核糖体。
【课堂背诵】
让学生用2-3分钟的时间把刚才老师讲的新内容背过,这样做使学生印象深刻,减轻了课下背诵的负担,并且效果显著。
【现学现用】
让个别学生完成“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这样学生刚刚背诵过,印象深刻,而且能提升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觉得生物很简单,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拓展知识】
“有人认为,原核细胞内不存在由膜构成的各种结构复杂的细胞器,因此不能作为独立的生命单位存在,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原核细胞的结构虽然简单,但它们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
【补充小结】
注意:原核生物种类较少,仅有细菌(依照形态分为杆菌、球菌、螺旋菌和弧菌等)、蓝藻(如念珠藻、颤藻、蓝球藻、色球藻、发菜等)、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等。

注意:①凡是菌字前面有“杆”“球”“螺旋”“弧”字的都是细菌,如大肠杆菌、肺炎球菌、霍乱弧菌等。乳酸菌是个特例是乳酸杆菌的省略。②原核生物一定是单细胞生物,但单细胞生物不一定是原核生物。③原核生物并不都有细胞壁,最小的原核生物是支原体,它没有细胞壁。
注意:单细胞生物: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疟原虫),单细胞绿藻(如衣藻)和单细胞真菌(如酵母菌)等都是真核生物。不要把他们误认为是原核生物。霉菌(如曲霉菌、青霉菌、根霉菌等)是多细胞真菌,虽然也带有一个“菌”字,但却是真核生物。
【课堂练习】
这个环节我准备了7个判断题和3个选择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这样强化了做题时常遇到的易错知识点和重点,难点,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回答问题的能力。
PAGE
- 3 -第一节 细胞概述
【教材分析】
《细胞概述》选自浙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二章第一节。
本节教材介绍了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和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显微镜观察细胞是学生初中知识的延伸和深入,为以后细胞的结构、细胞的增殖等内容的学习做了一个知识性和结构性的铺垫,体现了教材的内在逻辑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的统一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简述细胞学说的基本观点。
2.总结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步骤与注意事项。
【过程与方法】
1.在临时装片的观察活动中,正确地使用高倍显微镜、快速制备临时装片,客观地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2.通过小组探究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的活动,提高学生收集、分析、整合信息、总结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一个不断继承、修正、开拓和发展的过程,正确认识技术进步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养成科学探究的思维品质。
2. 形成生态意识,参与环境保护实践,在探究中,乐于并善于团队合作,勇于创新,逐步提高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基本内容以及活动“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教学难点:使用高倍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查阅资料、总结归纳的能力随着高中课程的学习而逐渐提高,同时,对生物课程的学习也有着一定的兴趣。虽然他们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曾学过低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对细胞学说中相关内容也有所了解,但是,初中的层次差异较大,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并且,在初中阶段这些内容的学习比较分散,没有加以整理归纳,有些知识有所遗忘,学生的情况比较复杂。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技能基础,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平衡组间差异,形成同伴互助,使新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
【教学法分析】
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非常好的生物科学史的教育材料,涉及大量经典的生物学实验;但科学史内容相对枯燥,学生兴趣不高,本节课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课前学生借助互联网搜集、整合资料,自主学习,教师借助腾讯QQ指导和评价;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引导学生在“体验——分享——总结——提升”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通过小组活动再现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的经典实验,体验科学家的研究过程;该过程需借助希沃授课宝直播系统和麦克奥迪数字化显微镜,共享操作过程和结果,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率,有效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究,温习新知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借助互联网搜集、分析和整合几位重要科学家在细胞学说建立过程中的杰出贡献,并解决以下问题: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怎样的?细胞学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科学家的结论如何用校园中的生物材料在课堂中得以验证?
教师通过腾讯QQ群获取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并进行指导和评价,克服了周末师生的沟通交流难题。
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合作及探究的能力,保证了翻转课堂的实施。
二、创设情景,引发思考(2min)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身体清单》,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学生从诗歌中总结和感受生物与非生物的统一性的同时,又从生物学角度发现,两者截然不同,因为,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此时,教师向学生抛出“细胞是如何被发现的?”,引发学生思考,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三、体验共享,获取新知(35min)
学生分成胡克、列文虎克、施莱登、施万和菲尔肖5个研究中心;每一个研究中心的学生从科学家的生平故事、突出贡献、经典实验几个方面进行汇报,来体验科学发现的历程:;与此同时,利用校园中的材料,如软木塞、树枝、鱼塘水、蟾蜍表皮细胞等再现该科学家的经典实验。
这个过程通过希沃授课宝移动展台的直播系统和麦克奥迪(Motic)数字化显微镜的教学示范功能,共享操作过程和实验结果,学生形成同伴互助,相互帮助相助指导,既巩固了实验技能、获取了新知,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巩固练习,总结提升(3min)
学生体验和分享后,总结细胞学说的基本观点;教师进一步对所有小组进行总结和补充,引导学生思考科学与技术有怎样的关系,师生共同探讨细胞学说的意义,在体验,分享,总结的过程中,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得到提升。
【教学反思】
本课的亮点是采取翻转课堂的模式,将学生分为5个研究中心,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信息整合的能力;此外,使用希沃授课宝直播系统对学生的操作过程进行直播,共享操作过程,使用麦克奥迪(Motic)数字化显微镜进行教学示范,共享显微镜视野,清楚的观察实验结果,使实验教学直观化;但是,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操作显微镜的熟练程度较弱,生物学专业知识储备较少,阻碍了本节课的顺利开展,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开放生物学科教室,吸引学生课余加强实验操作。
PAGE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