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记,即游记。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点明游的地点。
“夜”,点明时间。
(一)文题解读
题目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一篇游记,概括性强
一、走进作者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承天寺
苏轼(1037-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诗人、书画家,豪放词派的代表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石钟山记》《赤壁赋》,诗词《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二)作者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书法四大家”
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三)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有职无权,过了几年闲居生活。本文就是作者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二、读——感知课文
(一)初读课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明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
介词,同、和
副词,一起
名词作动词,散步
只
罢了
考虑,想到
于是
睡
想要
门户
高兴的样子
大概是
(二)疏通文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于是)我便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可以和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译 文
三、赏——文本研读
就文章内容而言,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给每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想一想
记承天寺夜游
寻友赏月
(赏)庭中月色
月下抒怀
抒情、议论
写景
叙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一)寻友赏月
寻友赏月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入门内(十分美好),(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作者夜游的原因:
“月色入户”
这是他夜游的原因。又因被贬黄洲,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很无聊,很寂寞,于是,找一个好朋友散散步,聊聊天。
情
起 行
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
步于(中庭)
作者游踪及情感变化
欣然
念无与为乐
微憾
遂
激动
寻
急切
亦
喜悦
相与步
平和从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二)突破重点——庭中月色
庭中月色
译文: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澈透明,(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
庭中月色
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月色之明
月色之清
月色之浓
比喻
心情:宁静、轻松、愉悦
心胸开阔、心无杂念、摆脱被贬的烦恼回归大自然
合作探究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三句是如何描写月色的?请作简要赏析。
(1)比喻修辞。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以暗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进而写清澈的水中交错着的藻和荇,把暗喻又推进了一层,使人感到水月莫辨,营造出一种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三句是如何描写月色的?请作简要赏析。
(2)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见其静,点染出一幅幽静又不乏灵动的月下美景图。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三句是如何描写月色的?请作简要赏析。
(3)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而形容,“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的皎洁。这两句,一正写,一侧写,二者结合,共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这几句是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表现了作者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三)月下抒怀——悟闲人之情
月下抒怀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谈什么?
谈诗文创作
谈国家政事
谈赏月感受
在静静的夜里静静地欣赏着同一轮月亮
闲人
闲情雅致之人
清闲之人
悠闲之人
张怀民:
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的超逸之人。
闲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悲凉
漫步的悠闲
人生的感慨
闲”字含蓄地体现了作者复杂的心境,既有赏月的闲情雅致,又有郁郁不得志的惆怅情怀。
通
达
乐
观
如何理解“闲”
两层意思:
① 以闲人自居自傲。那些追求名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包含着作者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良辰美景的慨叹。)
②表现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也透露出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和牢骚
三、畅谈感悟—与苏轼同行
这是一种饱经忧患仍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的豪迈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的旷达情怀;这是一颗即使在艰难岁月中也始终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时时刻刻发现美、欣赏美、体会美的敏感心灵........
贬杭州——“我本无家更安在,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密州 ——“老夫聊发少年狂”,抒报国之志,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月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发安慰之语;
贬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被贬琼州——“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坎坷人生 豁达胸襟
本文描绘了作者与友人在承天寺夜游所见的月下美景,传达了他复杂微妙的心境——达观自得中隐含着惆怅悲凉。
文章主旨
小 结
这篇文章通过对寺院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贬谪中感慨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当堂训练平台
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抢答题)
寻张怀民
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
遂至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亦未寝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寻找
高兴地
想 ……的人
于是
共同,一起、散步
睡觉
交错纵横
原来是
只是、罢了
翻译下列句子(抢答题)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翻译:月光从门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我)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