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承 天 寺 塔
位于银川市城西承天寺内,俗称“西塔”,是西夏王朝的主要佛寺。始建于1050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塔通高64.5米,异常俊秀挺拔。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背景
2.朗读课文,读准字词及节奏
3.结合课下注释疏通翻译文章,积累实词虚词(重点)
4.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难点)
过程与方法
朗读 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领悟其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之的心态。
学习目标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都是“唐宋八大家”之列。
作 者 简 介
写 作 背 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 当时,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苏轼被速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但不得“签书公事”, 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苏轼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朗 读 节 奏
文 章 翻 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脱
想要
门
高兴的样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入门内,(于是)我高兴的起身走到户外。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考虑,想到
于是,就
找
我想到没有可以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文 章 翻 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睡觉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形容水的澄澈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有“大概是”的意思。
藻、荇:均为水生植物
交横:纵横交错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只是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有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
句未语气助词,罢了
文 章 翻 译
整 体 感 知
第一层:(前三句 元丰六年...步于中庭)叙事
交代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 。
第二层:(第四句 庭下...盖竹柏影也。) 写景
运用比喻的方法描写庭院月色。
第三层:(第五六七句 何夜无月...如吾两人者耳。)抒情
用两个反问句抒发自嘲自解之情。
一词多义
水中藻荇交横
横无际涯
庭下如积水空明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而或长烟一空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横
空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与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
折关系的连词)
(2)但力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古今异义
文 言 现 象
(交叉、纵横 )
(广阔)
(空旷的)
(天空)
(消散)
(空旷的)
(连词,和)
(共同,一起)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夜游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一方面作者被贬,孤独、心情郁闷。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一同赏月。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交 流 点 拨
3.“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 ,“藻、荇”是指 ,此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月光
竹柏影
比喻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交 流 点 拨
4.月色动静结合,语言高度凝练,请分析写月光的句子,并分析最欣赏的词的妙处。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庭下如积水空明”比喻月光澄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的倒影。 生动形象的营造出一种空明澄澈、疏影摇曳、清丽淡雅、亦真亦幻的美妙的世界。体现了作者别具匠心。
交 流 点 拨
5.联系写作背景,谈谈怎样理解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闲人”的含义是什么?本句包含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情感?
作用:“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
含义:清闲的人
情感:①作者身为闲官、被贬谪悲凉现实与自嘲;
②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
③心情的寂寞、面对孤独人生的感慨
④面对挫折逆境的豁达
⑤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闲顾及良辰美景。
交 流 点 拨
中 心 思 想
作者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看到的月下美景,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和力求旷达超脱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