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1教案(人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1教案(人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2-08-27 19:56: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1
 
一、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本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主要把握以下内容:
  1、“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
  2、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
  3、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
  4、大气热力环流是需要阐述的另一基本原理;
  5、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等。
  二、 教学内容分析:
  1、 大气受热过程:本段核心结论“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应阐明以下内容要点:
  (1)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
  (3)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被地面吸收而使地面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4)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 热力环流:以实验和活动为主,阐述基本原理,内容要点:
  (1)大气受热不均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性质差异引起的,这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
  (2)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风的形成,全球大气环的形成。
  3、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热力环流知识的具体化,也是热力环流知识的深化,即分析大气水平运动,也就是风的大小与方向要受哪些因素影响。
  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大气的温室效应
  难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过多的名词、过多的环节及环节前后顺序是学习的难点。
  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温室效应”的是与非
   在人们的印象中温室效应总是与灾难联系在一起,以至于人们都欲除之而后快。其实,“温室效应”并不可怕,相反它还是地球上众多生命的保护神,是地球上生命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如果地球表面象一面镜子,直接反射太阳的短波辐射,则这种能量将会很快穿过大气层回到宇宙空间去,那么地球平均气温将下降33℃,地球上将会是一个寒冷寂寞的荒凉世界。幸好,有了温室效应,才使地球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气温,从而使生命世界繁衍生息,兴旺发达。
  什么是“温室效应”,它如何对地球起着保护作用呢?
  (二)阐述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温室效应(P30图2.1)
  问题:
  1、太阳辐射是短波,它的热量主要是被什么吸收?
  2、为什么地面没将太阳辐射全部吸收呢?(说明地面的热源是太阳辐射)
  3、地面增温后,它将以长波的形式向外辐射热量,其时就是散热,它的热量能否全部散发到太空呢?为什么?(说明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分析材料:地月表面温度差异的比较
  1、月球表面与地球表面气温昼夜变化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
  2、根据月球昼夜辐射的变化状况,你能分析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3、试根据地球昼夜辐射的变化状况,说明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过程。
  (1) 白天大气对近地面大气温度的调节起什么作用
  (2) 夜晚大气对近地面大气温度的调节起什么作用
  4、根据上述原理解释晚秋和冬季霜冻为什么发生在晴朗的夜晚。
  分析材料:青藏高原为什么成为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
  教师归纳:地球的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对流层大气,特别是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能够吸收大部分长波辐射,把地面辐射的大部分热量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归还给地面,延缓了地面温度下降的趋势,使地面由于昼夜更替而导致的温度波动趋于和缓。这就是大气对地面所起的保温作用,也称“温室效应”。但由于近年来人口激增、人类活动频繁,矿物燃料用量的猛增,再加上森林植被破坏,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和各种气体微粒含量不断增加,造成了温室效应加剧,导致了全球变暖,对气候、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等多方面带来影响,才使人们对温室效应产生了恐惧。
  第二课时:
  (一)提问:1、地面的直接热源是什么?
  2、大气的直接热源是什么?
  3、地面也称下垫面,它的性质有什么不同?温度是否一样?
  (二)实验:P32活动
  (三)启发学生描绘热力环流原理图,并归纳热力环流形成的纲要图式
  太阳辐射地区不均——>地区间冷热不均——>空气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空气水平运动风(“空气上升或下沉”“ 空气水平运动风”构成了热力环流)

  (四)引导学生理解风的概念,并归纳热力环流的概念,说明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然后引导学生完成书本活动内容。并讨论了解其它热力环流的具体实例:城市风、山谷风等。
  (五)引导学生分析不同作用力下风在等压线图中的方向规律
  (六)完成书P35活动,归纳南北半球近地面风运动规律及风力大小的判断。
  (七)知识迁移:分析以下材料:
  资料1、 青岛的市民说,青岛一般白天感到空气潮湿,夜晚感到空气比较干爽。为什么?
  资料2、三国时期,诸葛亮于农历6月的一天,在葫芦峪设下伏兵,打算用火攻全歼司马懿。这一天,晴空万里暑热难耐,真乃火攻之良机。诸葛亮依计将司马懿之众诱入谷中……
然而,正当大火冲天,司马懿全军行将覆灭之时,一场大雨不期而至,大雨浇灭了诸葛亮扶汉反魏的壮志,使他喊出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的千古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