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1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3《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14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66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27 19:31: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课标解读
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习路径
考查目标
注重背诵
理解内容
把握主题
迁移课外
活学活用
审美情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学 习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以致熟读成诵。
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重点)
3.把握文章的观点,理清论证思路。(难点)
过程与方法
反复熟读成诵,字字落实读懂,文言之文读细,迁移课外活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探秘一:熟读课文之林
探秘二:采撷实词之果
探秘三:体验虚词之美
探秘四:猜解句子之意
探秘五:鉴赏文言之文
探秘六:穿越课外之境
自学指导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
2.文章开篇列举了六位名人,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3.作者认为人要成才必须经历哪几方面磨难
4.本文哪些语句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经受磨练的益处?
5. 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梯度二
1.围绕本文的中心论点,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 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2.结合课文内容 ,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梯度一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背读挑战赛
探秘一:熟读课文之林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探秘二:采撷实词之果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探秘三:体验虚词之美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是从市井之间被赎出用为大夫。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 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不具有的才能。
探秘四:猜解句子之意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过 ; 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被人们了解。
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探秘四:猜解句子之意
探秘五:鉴赏文言之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
2. 文章开篇列举了六位名人,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3.作者认为人要成才必须经历哪几方面磨难
4.本文哪些语句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经受磨练的益处?
5. 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他们都出身贫贱,都经受艰苦磨炼,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思想(苦其心志)
生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为(行拂乱其所为)
①内有法家拂士 ②外有敌国外患
探秘五:鉴赏文言之文
1.围绕本文的中心论点,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 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2.结合课文内容 ,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 ,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进行论证。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以六个出身贫贱,都经受艰苦磨炼,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的历史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 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论断;最后推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堂小结
文言文
四读法
一读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二读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三读
理解内容
把握主题
四读
迁移课外
活学活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越王勾践世家》(2020年广西贺州市中考题)7分钟独立完成,3分钟订正答案
[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①贫吊②死,与百姓同其劳……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③,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
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勾践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④,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
[注释]①振:救济。②吊:慰问。③成:讲和,和解。④弊:同“疲”。
探秘六:穿越课外之境
探秘六:穿越课外之境
10.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选拔,任用 B.人恒过 过:错误
C.越王勾践反国 反:同“返”,返回 D.厚遇宾客 遇:对待,招待
11.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B.行拂乱其所为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C.置胆于坐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D.而越大破吴 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12.下列对文本的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开篇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述了发现和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B.【乙】文写的是:越国战败后,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卧薪尝胆,通过礼贤下士、与民同劳等一系列措施,最终大败吴国。
C.【甲】文第二段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练的好处,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D.【乙】文中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而终破吴的故事可以用作[甲]文中心论点的事实论据。
13.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勾践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
14. [甲]文中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和[乙]文中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订正答案:
10.B
11.C
12.A
13.①(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不断增加他原来不具有的才能。
②勾践攻打吴国,吴国的军队战败了,(勾践)于是杀了吴国太子。
14.逆境造就人才。只有经得起艰苦的磨炼,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现实生活中我们如果遇到困难挫折,也应当把它当成磨炼自己才能的机会,积极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