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孟子》三章 富贵不能淫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3《孟子》三章 富贵不能淫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27 19:34: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一、疏通文意
富贵不能淫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生气,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便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给以训诲;女儿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把顺从当做准则的,是妇女之道。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改变,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二、关键词句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主谓之间,取独不译
代词,指“丈夫”
代词,指“女子”
代词,指“女子”
代词,指“大道”
指示代词,这; 焉:怎么
介词,把; 为:当作、作为
主谓之间,取独不译
三、课后习题
富贵不能淫
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怎样的?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有什么不同?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
“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行走在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4.“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2分)

  
5.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2分)
6.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居天下之广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8.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
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
9.为了证明中心论点孟子采用了什么方法?
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针对景春提出的“大丈夫”标准,孟子首先摆出自己的观点,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谈不上是“大丈夫”。然后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的观点,进一步说明公孙衍、张仪之流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根本谈不上是“大丈夫”。最后摆出自己的观点,真正的“大丈夫”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
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四、中考典例
富贵不能淫
1.2020.何易于为益昌令
2.2017.文天祥从容就义
2020年河南省
(一)《富贵不能淫》(节选自《孟子》)
(二)何易于为益昌令。盐铁官榷取茶利,诏下,所在毋敢隐。易于视诏书曰:“益昌人不征茶且不可活,矧厚赋毒之乎 ”命吏阁诏,吏曰:“天子诏何敢拒?吏坐死,公得免窜邪?”对曰:“吾敢爱一身,移暴于民乎?亦不使罪尔曹。”即自焚之。观察使素贤之,不劾也。(节选自《新唐书·何易于传》)
注:榷取茶利:通过对茶实行专管专卖而谋利。榷(que),专卖。所在:这里指盛产茶叶的地方。矧(shen):况目,何况。阁诏:搁置诏书。窜:这里指被流放。
何易于担任益昌县令。盐铁官通过对茶实行专管专卖而谋利,皇帝下诏书说,凡是生产茶叶的地方官员,不准为百姓隐瞒。何易于看了诏书说:“益昌不征收茶税,百姓还没法活命,何况要增加赋税伤害百姓呢!”他命令差役搁置诏书(不去理会)。差役说:“天子的诏书谁敢拒绝?我们这些差役会因此而获死罪,大人难道能逃脱被流放的刑罚吗?”何易于说:“我怎么能爱惜自己,而危害一方的百姓呢?我也不会将灾祸连累到你们。”于是他亲手烧掉了诏书。观察使平时很欣赏他的耿直爱民,所以没有上奏追究这件事。
14.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丈夫之冠也 冠:
(2)得志,与民由之 由:
15.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16.善用修辞增强雄辩力量是孟子散文的突出特点,请结合语段(一)第二段的内容简要分析。(4分)
17.根据你对语段(一)中“大丈夫”的理解,你认为语段(二)中的何易于能否称得上“大丈夫”?请结合他的所作所为简要分析。(2分)
14. (1)行冠礼 (2)遵从 (意思对即可。一小题1分,共2分)
15.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平安无事。(意思对即可。2分)
16.使用反问,以不可辩驳的语气否定景春的观点。使用排比(反复),阐明大丈夫的精神实质及特点,义正同严,气势磅礴。( 意思对即可。一点2分,共4分)
17.能:为茶民和小吏着想,讲仁德,有仁心。焚诏(抗诏),不惧权势。(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2分)
(2020年广东)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岂不诚大丈夫哉/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不得志/寻向所志
C.此之谓大丈夫/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D.威武不能屈/猥自枉屈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一怒而诸候惧,安居而天下熄。
(2)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8.结合选文,概括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3分)


A
(1)(他们)一旦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安静静地待着,天下就平安无事,
(2)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走天下(最)光明的道路,
①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②无论得志与否,都不放弃做人的原则;③富贵不迷乱,贫贱不动摇,威逼不屈服。
(2019年云南省曲靖市中考题)
1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2分)
(1)往之女家 (2)与民由之
12.下列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父命之 鹏之徙于南冥也
B.以顺为正者 不以物喜
C.一怒而诸侯惧 窥镜而自视
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惧有伏焉
13.把下面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遵循
女:同“汝”,你
C
(大丈夫应该)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
14.下西对文意理解表述有误的一观是( )(2分)
A.这篇驳论文,开篇摆出景春的观点,然后针对其“论点 ”和“论据”展开批驳。B.作者运用排比句,增强文意的气势和感染力,搞示了大丈失的内涵。
C.古代读书人的理想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与文中“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相近。D. 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丈夫之冠”为举例论证;“广居”“正位”“大道”为道理论证;“得志”与“不得志”为对比论证。
15.谈谈“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何现实意义 (3分)
D
这句话出自《孟子》,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而对金钱利益的诱惑,我们不能迷惑乱心;在危及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时候,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2017年广西桂林市中考题) (甲)富贵不能淫
(乙)从容就义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文天祥将被押出监狱前,就写下遗书自我总结,挂在衣带间。那文词写着:“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因为)已经尽了人臣的责任,所以达成了仁德。读古代圣贤的书,所学的(不是成仁取义的事又)是什么事呢?从今以后,我差不多就没有愧疚了!”(他被)押过集市时,精神得意,如往常一样。围观的人多得像一道墙。即将受刑时,他不慌不忙地向执刑的官吏说:“我的事都已经做完了。”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不久,有使者(前来传令)让行刑停止,到达时(文天祥)已经死了。看到、听到的人, 没有不伤心流泪的。
10. 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2 分)
A.独行其道 B.其真无马邪?
C.河伯始旋其面目 D.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11.下列加点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 ( )(2分)
A.贫贱不能移(移动) 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
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 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
12. 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B
A
D
13.请将“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译文:
14.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3分)
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文天祥)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