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环境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不同水分的条件下生命体为适应当地水分供给特点往往会形成特定的行为特点和生理结构特点。下列特点是由于长期生活在水分过多的环境中而形成的是( )
A.骆驼刺的根系发达 B.骆驼具有驼峰
C.热带植物树茎上长出“气根” D.昆虫表面具有外骨骼
2.樟树是宁波市的市树。如图是宁波的一棵千年古樟树,被称为“浙江第一樟”。下列有关樟树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樟树的根是直根系,发达的根系有利于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B.樟树的茎能逐年增粗,种子有2枚子叶,属于双子叶植物
C.樟树在春夏之交和深秋时节两次换叶,这是樟树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D.樟树的叶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属于营养组织
3.分布在黑龙江流域的雷鸟冬天换上以白色为主的羽毛,以逃避敌害。有一年,冬季天气特别暖和,迟迟不下雪,,结果雷鸟减少了许多,与此相关的生物学现象为( )
①警戒色②拟态③保护色④适应⑤适应的相对性
A.①④ B.①⑤
C.③⑤ D.②③
4.下列不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是( )
A.水葫芦繁殖破坏生态 B.铁线蕨用孢子繁殖
C.鲫鱼用鳃呼吸 D.蝗虫具有外骨骼
5.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群落中的生物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B.群落的地域分布范围必须比种群大
C.群落由种群组成
D.群落是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的总和
6.如图所示为生活在同一培养缸中的两个物种A和B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下列对曲线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A以B为食
B.B以A为食
C.A与B之间没有信息交流
D.A与B互利共生
7.下列各项属于种群的是( )
A.一个池塘中的全部浮游生物 B.一个海岛上的全部昆虫
C.一个水库中的全部鱼类 D.一个校园中的全部小叶榕树
8.鲁迅笔下的百草园里有高大的皂荚树与弹琴的蟋蟀等。此百草园属于( )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圈
9.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的是( )
A.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和地表植物层
B.森林中的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
C.豌豆地里的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混合种植
D.高山植物山底为阔叶林;半山腰为针阔混交林、山顶为针叶林或高山草甸
10.下列两种生物属于同一物种的是( )
A.小麦和水稻
B.黑色人种和白色人种
C.马和驴
D.黑色狗和黑色猫
11.一片草原中养殖了一群绵羊,草原上同时还有狼和野兔,假如狼全部灭绝,这片草原将出现( )
①兔子增多 ②兔子减少 ③草量减少 ④绵羊减少
A.①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①
12.学习科学时我们经常会用图像来建模,下列对图像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图表示食物中的蛋白质在消化道里被消化酶消化的过程
B.若乙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一条食物链上各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则在这条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是甲→乙→丁→丙
C.丙图为心脏结构示意图,被污染的大气通过呼吸进入心脏,最先到达心脏的腔Ⅰ
D.丁图显示温室栽培该种蔬菜时温度控制在25~30℃最有利于提高产量,当温度在5℃以下时该蔬菜光合作用停止
13.下列有关自然界中碳循环和氧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循环和氧循环的过程中伴随着能量流动
B.碳循环的主要形式是含碳有机物
C.分解者在生物圈的碳循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D.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保持了大气中氧含量的稳定
14.甲和乙是某生态系统中的两个种群,它们两者间的数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两种生物之间存在捕食与被捕食关系
B.从图中可以反映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C.从图中可以看出甲捕食乙
D.从图中可以发现甲的数量会超过乙数量的最大值
15.西溪湿地公园是一多样化生态系统,该湿地在空间布局上可归纳为“三区、一廊、三带”。“一廊”是一条50米宽的多层式绿色景观长廊林园,包含常绿高乔木,低乔木、灌木、草本植、水边植物五个层次,廊内生活着多种野生鸟类。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常情况下,西溪湿地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B.西溪湿地公园的“一廊”属于植物群落,廊内五个层次植物分布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
C.湿地的绿色植物作为生产者,是由于它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实现物质循环
D.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蘑菇→野兔→松雀→鹰”
16.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食物网中共有五条食物链
B.最长的食物链是草→食草昆虫→青蛙→蛇
C.该食物网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只位于一条食物链上
D.如果蛇遭大量捕杀,则短时间内青蛙的数量会增多
二、简答题
17.如图表示是某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根据图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组成了一个___________。(填“种群”或“群落”)
(2)该生态系统中,猫头鹰获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是 __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干扰时,各种生物的数量及比例仍能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能力。
(4)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开发和使用,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增强,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员,你能有哪些积极的行动?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18.2017年12月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地球卫土奖”授予塞罕坝林场建设者。55年来,塞罕坝人变茫茫荒原为郁郁林海,创造了令世界为之惊叹的奇迹。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塞罕坝森林公园中丰富的物种之间形成了复杂的食物关系,上图为塞罕坝林公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其中鹰获得能量最少的一条食物链是______。
(2)若不法分子大量猎捕山雀,短期内______数量会大量增加,导致松树林受到的危害加大,需要进行人工干预,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三、填空题
19.美国白蛾悄然潜入北京地区,成为一起严重的生物入侵事件。美国白蛾进入北京地区,数量急剧增长,这除了气候适宜、食物和空间充裕等因素以外,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它的大量暴发使北京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受到威胁。
20.生物生活和居住的地方有陆地、空气和水中,我们称之为 ,生物的形态结构及生活习性往往与之相适应;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在于生物都能够进行 活动。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分析】
生物体的形态结构都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都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
【详解】
A.在沙漠地区,极度缺水,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是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故A不符合题意。
B.骆驼的驼峰能储存大量的食物和水分,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故B不符合题意。
C.热带植物生长环境温度高、湿度大,地下根易呼吸不良,树茎上长出“气根”可补充地下根系的呼吸不良,是在水分过多的环境中形成的,故C符合题意。
D.昆虫表面的外骨骼可以保护和支持内部的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等,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D
【分析】
常见的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组成。根、茎、叶属于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属于生殖器官。
【详解】
A.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成熟区的根毛,故根深才能叶茂,樟树发达的根系有利于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和运输,正确。
B.樟树具有网状叶脉,茎可逐年加粗,说明茎中有形成层,可逐年加粗,因此它属于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子叶两枚。它的种子被种皮包裹,属于被子植物,正确。
C.樟树为适应环境,每年在春夏之交和深秋时节进行两次换叶,这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正确。
D.樟树的叶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根茎叶属于营养器官,错误。
故选D。
3.C
【分析】
生物的适应性是指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适应性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需要很长时间形成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对性。
【详解】
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叫做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容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捕猎动物都是有利的。例如:生活在寒带的雷鸟,在白雪皑皑的冬天,体表的羽毛是纯白色的,这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也是防止被敌害发现,同时便于捕食猎物,是对自身的一种保护。但是,有时候冬季少雪,或迟下雪,这种情况下,雷鸟换上白色的羽毛反而容易被捕食。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故只有③⑤正确。
故选C。
【点睛】
理解掌握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4.A
【分析】
生物既适应环境,又影响环境,同时环境也影响生物。
【详解】
A.水葫芦是不合理的引种,导致没有天敌,大量繁殖破坏生态平衡,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A正确。
B.铁线蕨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用孢子繁殖,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B错误。
C.鲫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是对环境的适应,C错误。
D.蝗虫具有外骨骼,能减少水分的蒸发,适应干旱的环境,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错误。
故选A。
【点睛】
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5.B
【分析】
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叫做种群。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详解】
A.群落中的生物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A正确。
B.群落的地域分布范围不一定比种群大,B错误。
C.群落是由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不同的种群形成的,C正确。
D.群落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的总和,这些生物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D正确。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生物群落的概念。
6.A
【解析】
【分析】
图中A、B曲线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其中B先到达波峰,表示被捕食者,A为捕食者。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在捕食关系中为双向的,A可以影响B的生存,B也同样会影响A。
【详解】
A、据图分析,A曲线图为先增加者先减少,为捕食者,即A以B为食,A正确;
B、在图中,B的上升引起了A的上升而且A的最大值始终比B要小,这说明是A捕食B,B错误;
C、由图可知,物种A与物种B之间形成捕食关系,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而实现这种动态的制约关系的是双方之间彼此进行的信息传递,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在调节种间关系中的作用,C错误;
D、互利共生的数量曲线应该是相同的变化曲线,而且没有滞后,即“同生共死”的关系,D错误。
故选:A。
【点睛】
考查了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及种间关系,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从图形中获取并处理信息的能力。
7.D
【解析】
【分析】
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详解】
一个池塘中的全部浮游生物有很多个品种,不是同一个物种生物,不能算一个种群,故A不符合题意;一个海岛上的全部昆虫,昆虫有很多个品种,不属于同一个物种的昆虫,不能算一个种群,故B不符合题意;一个水库中的全部鱼类,鱼有很多个品种,不是同一个物种的鱼,不能算一个种群,故C不符合题意;一个校园中的全部小叶榕树,是同一个物种,符合种群的概念,故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解答此题关键是理解种群的概念,再仔细分析选项中的内容是否符合种群的概念,即可正确解答。
8.B
【分析】
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称为种群,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所有生物称为生物群落,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详解】
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所有生物称为生物群落,百草园里有高大的皂荚树与弹琴的蟋蟀等,此百草园属于群落。
故选B。
【点睛】
掌握群落的定义等是本题解题关键。
9.A
【分析】
群落的特征:物种丰富度、空间结构(垂直分层和水平结构)、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等。
【详解】
A.深林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和地表植物层现象属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A正确。
B.森林的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属于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
C.豌豆地里的高豌豆和矮豌豆属于同一种群,不是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C错误。
D.一座高山从山脚向山顶依次分布着阔叶林、针叶林、灌木林、草甸等群落,这是分布着不同的群落,而不是群落的垂直分布,D错误。
故选A。
【点睛】
对于群落的空间结构的概念理解和群落空间结构的分类了解是解题的关键。
10.B
【分析】
物种包括各个不同地域的同一物种的多个不同种群,范围较大,而种群是一定地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范围较小。判断是否是同一物种,不能只看能否杂交,还要看杂交后代是否可育,如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马和驴等。
【详解】
A、小麦和水稻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不是同一物种,A错误;
B、黑色人种和白色人种只是肤色不同,但可以产生可育的后代,是同一物种,B正确;
C、马和驴杂交后可产生不育的骡子,所以它们不是同一物种,C错误;
D、黑色狗和黑色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是两种物种,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了物种的形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11.A
【分析】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的一种现象。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生物的种类数量、比例不是不变、而是相对稳定。
【详解】
在该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食物链为:“牧草→兔子→狼”,把狼杀绝,兔子由于天敌减少而数量增加,从而使草原上的植物减少,以植物为食绵羊也因食物减少而减少。因此,假如狼全部灭绝时,这片草原将出现情况(1)兔子增多、(3)草量减少、(4)绵羊减少。
故选A。
12.C
【分析】
(1)从口腔开始,口腔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转化成麦芽糖,胃中的胃液初步消化蛋白质,小肠中有肠液、胰液、胆汁,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2)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最重要联系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成一个整体,所以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
(3)心脏的结构为:Ⅰ左心房;Ⅲ左心室;Ⅱ右心室;Ⅳ右心房。
(4)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
【详解】
A.甲中食物在小肠才开始被消化,而蛋白质在经过胃会被初步消化,所以甲图应该表示脂肪,A错误。
B.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数量越少;营养级越低,数量越多,所以在这条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是丙→丁→乙→甲,B错误。
C.被污染的大气通过呼吸进入心脏,血液循环路线为: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故最先到达心脏的腔Ⅰ,C正确。
D.丁图显示温室栽培该种蔬菜时温度控制在25~30℃最有利于提高产量,当温度在5℃以下时该蔬菜光合作用减弱并不是停止,D错误。
故选C。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各种知识。
13.B
【分析】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不停的循环流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特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渠道实现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而能量又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态系统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两者密不可分。
【详解】
A.碳循环和氧循环的过程中伴随着能量流动,正确。
B.自然界中,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碳循环的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在生物群落内传递的形式是含碳有机物,错误。
C.分解者在生物圈的碳循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确。
D.生物体利用氧气,将体内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一切生物的共同特征;绿色植物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样就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简称碳-氧平衡,正确。
故选B。
【点睛】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又伴随着物质循环。
14.D
【分析】
在一条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数量是最多的,生产者固定太阳能,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递减,营养级别越高,所获得的能量越少。
【详解】
A.由图可知,当乙的数量下降时甲的数量就上升,反之乙的数量 上升而甲的数量下降,所以这两者的关系是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A正确。
B.甲、乙的数量变化始终在一定的范围内,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B正确。
C.由图可知,乙的数量最大值大于甲,当甲的数量上升时乙的数量下降,反之甲的数量下降时乙的数量上升,所以是甲捕食乙,C正确。
D.由图可知,甲的数量的最大值小于乙的数量的最大值,所以甲的数量不会超过乙的数量,D错误。
故选D。
【点睛】
牢记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15.A
【分析】
(1)种群是指一片区域中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而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同一片区域的所有生物的集合,包括这片区域的所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2)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3)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解答即可。
【详解】
A.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故A正确。
B.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同一片区域的所有生物的集合,包括这片区域的所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故B错误。
C.湿地的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仅靠生产者不能实现物质循环,故C错误。
D.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结构,称为食物链,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蘑菇属于分解者,松雀不吃野兔,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以湿地生态系统为载体考查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以及群落等知识;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难度较大。
16.D
【分析】
(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详解】
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草→鼠→鹰;草→鼠→蛇→鹰;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草→兔→鹰,A错误;根据选项A的解答可知:其中最长的食物链是: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B错误;有些生物可以捕食多种生物,可以位于多条食物链上,C错误;如果蛇被大量捕杀,那么短时间内,青蛙会因天敌数量减少而数量会增加,D正确。
【点睛】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组成生态系统各部分的功能以及食物链的书写等知识,这些内容都是考试命题的热点。
17.群落 水稻→鼠→猫头鹰 自动调节 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减少生活作息中所耗用的能量(如节约水电、出行时不坐私家车改乘公交车、步行、骑自行车等);植树造林等合理均可
【分析】
(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一般地说,再输入到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详解】
(1)生物群落是指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或环境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该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组成了一个群落。
(2)能量沿食物链逐级递减,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失越多,所以猫头鹰获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是含营养级最少的食物链,即水稻→鼠→猫头鹰。
(3)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干扰时,各种生物的数量及比例仍能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4)“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可以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减少生活作息中所耗用的能量(如节约水电、出行时不坐私家车改乘公交车、步行、骑自行车等);植树造林等。
18.松树→松毛虫→山雀→蛇→鹰 松毛虫
【分析】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它自身结构特点,但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其自动调节能力也是有限的。
【详解】
(1)食物链反映的只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由图可知,图中的食物网的6条食物链分别是:松树→松毛虫→山雀→鹰,松树→松毛虫→山雀→蛇→鹰,松树→鼠→鹰,松树→鼠→蛇→鹰,草→鼠→蛇→鹰,草→鼠→鹰。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所以鹰获得能量最少的一条食物链就是含营养级最多的食物链:松树→松毛虫→山雀→蛇→鹰。
(2)若不法分子大量猎捕山雀,会导致松毛虫的天敌减少,松毛虫会大量繁殖,短期内数量增多,导致松树林受到的危害加大,需要进行人工干预,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19.没有它的天敌 原有物种的生存(或生物多样性
【分析】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这些生物被叫做外来物种。外来入侵物种具有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传播能力强等特点。原产南美洲的美国白蛾进入北京后,因缺少天敌而大量繁殖,这种现象属于生物入侵。
【详解】
美国白蛾在北京地区大量繁殖生长为生物入侵的实例,一段时期内可能呈现“J”型增长,除了气候适宜,食物和空间充足等因素以外,主要是因为没有相应的天敌。它的大量爆发使北京地区原有物种的生存(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点睛】
此题考查对生物入侵的认识。
20.生境(栖息地) 生命
【分析】
影响生物生活的生态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可概括为如下图:
。
【详解】
动物们休息、睡眠的地方称为栖息地或生境。通常动物们没有固定的居住场所。白天活动累了,夜幕降临它们会找个宁静的、气候环境较好的地方休息、睡眠。生物的形态结构及生活习性往往与之相适应;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在于生物都能够进行生命活动。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