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课件 《百家争鸣》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课件 《百家争鸣》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8-31 18:12: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6张PPT)
一 百家争鸣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邻水九龙中学 陈仁军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 习 要 求
1.了解道、儒、墨、法等诸子百家中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简表
学派 代表 时期 代表作 主张 评价
儒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道家 老子
庄子
法家 韩非
墨家 墨子
一、早期儒学的形成
孔子的思想
2.孟子的思想
3.荀子的思想
孔子(孔夫子、孔圣人、孔老二、至圣)
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身高1.96米,享年73岁。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论语》,由其弟子和再传弟子编纂
材料一: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材料二:不学礼,无以立。克己复礼,曰仁。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材料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苛政猛于虎也。
阅读材料,概括孔子的思想主张
仁。
礼。
德政——以德、礼治国。
材料四: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材料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敬鬼神而远之。
重义(道德)轻利(对物质利益的谋求)、见利思义
和而不同。
孔子的仁、礼学说分别体现了什么精神?
仁:人道精神。
礼:礼制(秩序、制度)精神。
孔子提出这些主张的社会背景怎样?他希望建立一个怎样的社会?其思想以什么为本?
孔子提出的“仁”和“礼”有什么关系?
“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为道德规范。 “仁”是“礼”的内容,“礼”是“仁”的形式。
背景:春秋时期诸侯纷争、社会大动荡。
怎样:有道德、礼乐文明。
以人为本。
反对:用俑殉葬(殉葬制度)。
理由:俑像人。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孟子 梁惠王上》
此材料表明孔子反对什么?其理由是何在?
孔子周游列国
材料一: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材料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材料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材料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材料五: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材料六: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材料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有教无类。
阅读材料,用四字词概括孔子的思想主张
实事求是。
学思结合。
经常复习。
学以致用。
虚心好学。
启发式教学。
孔子认为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即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所致,所以应“有教无类”。
此主张及其相应活动有什么重大意义?
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从材料指出孔子重视哪一方面的教育?
道德(德育)。
孔子讲学图
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孔子讲学图

孔子聚徒讲学之地——杏坛
儒学基本文献——“四书五经”
六经→五经(孔子编订)
《诗》——《诗经》
《书》——《尚书》
《礼》——《周礼》《礼记》
《乐》——《周乐》)
《易》——《周易》《易经》
《春秋》
四书
《论语》
《大学》
《中庸》
《孟子》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小不忍则乱大谋。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道不同,不相为谋。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巧言令色,鲜矣仁。
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孔子经典语录
孔子经典语录
朝闻道,夕死可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孟子(孟轲),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称“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他们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材料一: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阅读材料,用四字词概括孟子的思想主张
实行仁政。
材料二: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三:
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材料四: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民贵君轻。
人性本善。
实行仁政。
体现了 主义
民本
孟子经典语录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天人关系上,天行有常,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
学习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人为礼乐教化)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荀况),战国末期儒家代表
儒家思想的影响
材料一:
材料二:汉武帝时期,为了巩固统治,他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国学,大力推崇儒学,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材料三:在新加坡的现代化进程中,儒家文化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新加坡的儒家思想是由早期移民带入的,在其传播过程中不断随着新加坡的社会变迁而重塑自己,
材料四:在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政府只管社会风化。
孔子学院分布图
体现了人道主义、秩序精神,利于和谐人际关系、规范道德行为、抑制暴政、缓和矛盾、安定秩序,有许多现实意义。
后来成为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正统、主流思想和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影响了亚洲许多国家、欧洲启蒙思想家。
儒家思想的影响
对中国:
对世界:
老子(老聃、李耳),道家学派创始人,著《老子》(《道德经》)
二、早期道家学派——老庄之学
材料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材料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
世界本源是 “道”,”道“永恒不变。
处世方法应“顺应自然,无为而治”、“逍遥”。
阅读材料,概括老子的思想主张
材料三: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材料四: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根据材料三和四,概括老子分别在辩证法和方法论方面的主张。
万物在不停运动。
相反(对立)的双方能无条件转化。
“弱者道之用",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老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
其根本原因何在?
他看不到事物转化的条件,更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道德经》)
庄子认为,“道”无所不在,没有界限与差别,万物也是没有界限和差别的,“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这就叫“齐物”。要做到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才能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的精神境界,从而逍遥自得。
庄子(庄周),战国时期道家代表
齐物论。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荡荡,十分轻松惬意。他这时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庄周。过一会儿,他醒来了,对自己还是庄周感到十分惊奇疑惑。他认真的想了又想,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庄周与蝴蝶一定是有分别的。这便称之为物我合一吧。
——《庄子·齐物论》
庄子齐物论故事之一:庄周梦蝶
宁做自由之龟
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 庄子 秋水》
此故事表明庄子主张什么?
清静无为、逍遥自得。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商君书·更法》
三、法家思想
法家的创始人是?
战国末期韩非子,法家集大成者(并非创始人),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他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
三、法家思想
材料一: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材料二:人无不畏诛而利庆赏。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材料三: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能独断者,故可以王天下。
材料四: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知者不以言谈教,而慧者不以藏书。
集权观。
法治观、励行赏罚。
改革观。
统一思想,愚民政策(反对知识和藏书)。
阅读材料,概括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为中国专制主义政体的建立、秦始皇统一全国,提供了理论基础。
汉代以来,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儒学吸收,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法家思想的影响
法家思想产生并在当时得到积极应用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墨翟,战国时期墨家学派创始人
四、墨家思想
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奢靡的音乐活动)、非命(命运)、节用节葬。
体现追求 倾向。
实际功利
百家争鸣
儒家:
墨家:
法家:
道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老子:
庄子:
墨子:
仁、礼,德政。性相近,有教无类
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制天命而用之。性本恶
兼爱、非攻、尚贤、尚俭
本源为道。对立转化。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改革、法治、集权
齐物。无为逍遥
韩非:
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呢?
1.社会大变革,士人活跃并受重用,代表本阶层、派别利益提出自己主张。
2.学在官府变为学在民间,形成一些学者、思想流派。
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认识:
百家争鸣的意义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道德伦理、政治统治基础
哲学基础
被儒家吸收
哲学基础
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渊源
性质: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促进了思想文化发展繁荣;
逐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思想流派的基础);
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
百家争鸣的意义
儒家的仁政——
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
法家的法治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墨家的兼爱、非攻——
墨家的尚贤——
墨家的尚俭——
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以德治国
依法治国
全民教育、素质教育
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重视人才
勤俭节约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专题概析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出现和儒家思想形成。
汉代——儒学经董仲舒改造后成正统思想。
宋明——儒学融合儒释道,形成理学(新儒学)。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继承,儒学新发展。
秦朝——儒学遭受打击,进入低潮。
2004年上海:2004年4月,美国
副总统切尼在复旦大学发表
演讲,校方赠送切尼一件礼物。
事后,几位学生议论为什么送
这件礼物。
甲说:“估计是宣传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
乙说:“可能是弘扬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丙说:“也许是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人权思想比西方早两千多年。”……
问题:请概要写出你对甲、乙、丙三种说法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