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的特点:
德国文学批评家莱辛曾指出,人们对于寓言中包含的教训,本来是抽象地认识到的,寓言通过一个具体的故事让人们能够形象地把握它,从而对于类似的事情和现象便能够认识得更清楚,这就是寓言的寓意。
从思想内容上看,寓言总是包含着某个特定的道理,往往对某一种社会现象或某一类人物进行批判,有很强的针对性。
从风格、形式上来看,寓言大多短小精悍,语言凝练、形象、集中,围绕着要说明的事理展开。所讲的故事往往有适当的夸张、变形,以突出强调其中的寓意。
寓言的内容特点和形式特点是统一的。
3.重点字词
(1)字词正音
rèn jì sè yū
高万仞 冀 州 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
zēnɡ kuí jī běn shuānɡ hè
曾不能 魁 父 箕 畚 孀 妻 荷担者
chèn cuò lǒnɡ kuì wú
始 龀 一 厝 陇 断 无穷匮 亡以应
(2)重点词语解释
方七百里 方,古代计量面积用语。后面加上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
年且九十 且,将近。
惩山北之塞 惩,苦于。塞,阻塞。
出入之迂也 迂,曲折,绕远。
聚室而谋 室,家。谋,商量。
吾与汝毕力平险 汝,你,你们。多用于称同辈或者后辈。毕,尽、全。
指通豫南 指,直。
达于汉阴 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杂然相许 杂然,纷纷地。许,赞同。
其妻献疑曰 献,提出。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把……怎么样。
且焉置土石 且,况且。焉,哪里。 置,放置、安放。
投诸渤海之尾 诸,相当于“之于”。
荷担者三夫 荷,肩负、扛。
叩石垦壤 叩,敲、打。
箕畚:用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孀妻:寡妇
遗男:指死了父亲的男孩。
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始,才、刚。龀,换牙。
寒暑易节 易,更替。节,季节。
始一反焉 反,同“返”,往返。 焉,语气词。
河曲智叟 叟,老年男子。
甚矣,汝之不惠 甚:严重。惠,同“慧”,聪明。
毁山之一毛 毛,指草木。
其如土石何 其,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长息:长叹
固不可彻 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曾不若孀妻弱子 不若:不如,比不上。弱子,幼儿,小孩。
虽我之死 虽:即使。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穷匮,穷尽。
何苦而不平 苦,愁苦,这里指担心。
惧其不已也 已,停止。
帝感其诚 帝,指神话中的天帝。
一厝朔东 厝,放置、安放。
陇断 陇,同“垄”,高地。断,隔绝。
文言词语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其中本课实词以(动词、名词、形容词、代词)为例,虚词以(连词、介词、副词、助词)为例。如:
【实词】
动词: 杂然相许 始一反焉 固不可彻 一厝朔东
名词: 聚室而谋 河曲智叟 无陇断焉
形容词:出入之迂、汝之不惠 无穷匮也
代词: 吾与汝吾与汝毕力平险
【虚词】
连词:而 笑而止之 而山不加增
介词:以 以君之力 以残年余力
副词:且 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助词:之 渤海之尾 虽我之死 操蛇之神闻之
4.古代汉语常识归纳
(1)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无陇断焉(陇,同“垄”,高地。)
(2)词类活用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名词用作状语,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3)特殊句式
①被动句
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②省略句
A.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
(室人)杂然相许
B.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
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
③倒装句
A.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现代口语的习惯语序: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
一、导入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每当听到《愚公移山》这首歌曲,不禁让人想到这样一段传奇佳话——面对家门前的高山,一位年近九旬的老翁居然决心与家人“毕力平险”。对此,你怎么看?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随我走进古代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2.加强诵读训练,通过诵读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培养文言语感。
3.理解寓意,探究质疑。
二、教学过程
(一)知识积累,疏通文意。
1.作者介绍
列子,原名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期道家人物,郑国人。《列子》,又名《冲虚真经》,是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其后学所著哲学著作,是中国古代先秦思想文化史上一部著名的智慧之书,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2.知识回顾
《列子》是一部很有趣的著作,其中有大量的寓言,比如我们以前学过的《两小儿辩日》和《杞人忧天》。
如《杞人忧天》这篇寓言讽刺的对象是那个杞国人。杞国人无端地担心天崩地陷,自己无处可居,于是寝食难安。杞国人是可笑的。我们常用“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来讽刺那种害怕不可能发生的灾祸、徒然自扰的庸人。
如《两小儿辩日》这篇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故事围绕着“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展开情节。
《杞人忧天》和《两小儿辩日》都是在短小的篇幅中简要地叙述故事情节,围绕着说明的事理展开,没有多余的描写,却十分生动。
那么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寓言的特点。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非教参)
寓言故事的特点:
德国文学批评家莱辛曾指出,人们对于寓言中包含的教训,本来是抽象地认识到的,寓言通过一个具体的故事让人们能够形象地把握它,从而对于类似的事情和现象便能够认识得更清楚,这就是寓言的寓意。
从思想内容上看,寓言总是包含着某个特定的道理,往往对某一种社会现象或某一类人物进行批判,有很强的针对性。
从风格、形式上来看,寓言大多短小精悍,语言凝练、形象、集中,围绕着要说明的事理展开。所讲的故事往往有适当的夸张、变形,以突出强调其中的寓意。
寓言的内容特点和形式特点是统一的。
3.重点字词
(1)字词正音
rèn jì sè yū
高万仞 冀 州 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
zēnɡ kuí jī běn shuānɡ hè
曾不能 魁 父 箕 畚 孀 妻 荷担者
chèn cuò lǒnɡ kuì wú
始 龀 一 厝 陇 断 无穷匮 亡以应
(2)重点词语解释
方七百里 方,古代计量面积用语。后面加上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
年且九十 且,将近。
惩山北之塞 惩,苦于。塞,阻塞。
出入之迂也 迂,曲折,绕远。
聚室而谋 室,家。谋,商量。
吾与汝毕力平险 汝,你,你们。多用于称同辈或者后辈。毕,尽、全。
指通豫南 指,直。
达于汉阴 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杂然相许 杂然,纷纷地。许,赞同。
其妻献疑曰 献,提出。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把……怎么样。
且焉置土石 且,况且。焉,哪里。 置,放置、安放。
投诸渤海之尾 诸,相当于“之于”。
荷担者三夫 荷,肩负、扛。
叩石垦壤 叩,敲、打。
箕畚:用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孀妻:寡妇
遗男:指死了父亲的男孩。
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始,才、刚。龀,换牙。
寒暑易节 易,更替。节,季节。
始一反焉 反,同“返”,往返。 焉,语气词。
河曲智叟 叟,老年男子。
甚矣,汝之不惠 甚:严重。惠,同“慧”,聪明。
毁山之一毛 毛,指草木。
其如土石何 其,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长息:长叹
固不可彻 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曾不若孀妻弱子 不若:不如,比不上。弱子,幼儿,小孩。
虽我之死 虽:即使。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穷匮,穷尽。
何苦而不平 苦,愁苦,这里指担心。
惧其不已也 已,停止。
帝感其诚 帝,指神话中的天帝。
一厝朔东 厝,放置、安放。
陇断 陇,同“垄”,高地。断,隔绝。
文言词语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其中本课实词以(动词、名词、形容词、代词)为例,虚词以(连词、介词、副词、助词)为例。如:
【实词】
动词: 杂然相许 始一反焉 固不可彻 一厝朔东
名词: 聚室而谋 河曲智叟 无陇断焉
形容词:出入之迂、汝之不惠 无穷匮也
代词: 吾与汝吾与汝毕力平险
【虚词】
连词:而 笑而止之 而山不加增
介词:以 以君之力 以残年余力
副词:且 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助词:之 渤海之尾 虽我之死 操蛇之神闻之
4.古代汉语常识归纳
(1)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无陇断焉(陇,同“垄”,高地。)
(2)词类活用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名词用作状语,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3)特殊句式
①被动句
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②省略句
A.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
(室人)杂然相许
B.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
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
③倒装句
A.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现代口语的习惯语序:汝之不惠,甚矣)
5.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①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解析: 指通豫南:(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
达于汉阴:到达汉水南岸。
译:我和你们尽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行吗?
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知土石?”
解析: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译: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呢?”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解析:“甚矣,汝之不惠”这个句子是主谓倒装。现代口语的习惯语序:汝之不惠,甚矣。不过这一现象在现代汉语特别是口语中也十分常见,如“干吗呢你”“太过分了你”等。其,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译: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也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④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解析: 虽我之死: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译: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改变,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孙子的)儿子又有儿子,(他的)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二)阅读课文,揣摩文意。
1.理清内容,梳理结构。
用原文回答: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愚公移山的目标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移山方法(工具):叩石垦壤,箕畚……
解决土石方法: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家人的支持:杂然相许,杂曰……
众人的支持: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路程遥远,时间长: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移山信心: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移山结果: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主要内容:
本文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终于感动了天帝,“移山”成功的故事。
情节结构:
开端(1-2段):首先交代故事背景,接着写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全家人讨论后立即行动。
发展(3段):河曲智叟阻止愚公移山,愚公驳斥了他的错误观点。
高潮和结局(4段):天帝被愚公的决心所感动,山终被移走。
2.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
人物 相关语句 态度分析 提问分析
大部分家人 杂然相许。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支持移山的举动,并主动献计献策,解决移山中存在的问题
愚公妻子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对移山存有疑虑,一是担心愚公的力量,二是担心无处放置土石
邻人之孀妻弱子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的举动
智叟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轻视、嘲讽愚公,认为移山是愚蠢的行为,根本不可能成功
操蛇之神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对愚公的决心和勇气感到畏惧
天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被愚公移山的行动及其精神感动
3. 揣摩心理,读出语气。
(1)愚公与智叟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诵读语气分析:此句虽然是疑问句,但此时愚公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坚定的信念——把山移走。
愚公心理:从话语中“毕力平险”“指通”“达于”都可以看出他是有决心有目标的。
诵读语气:这句话虽是疑问句,但也要读出坚定的语气。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分析:智叟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用了加重的语气的“其”,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
智叟心理:愚公大概是老糊涂了,竟然想凭着这把年纪和这点力气把山移走,这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办到的。聪明如我,怎么可能去做这样的蠢事?
诵读语气:此句该读出责备、挖苦、嘲笑的语气。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分析: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是成竹在胸的。在这段批驳智叟的话里,运用顶针修辞,一句顶着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子子孙孙无穷匮的道理,肯定了人力无穷,很有说服力。
愚公心理是:我虽然年迈,但我还有众多的子孙,他们还会有他们的子孙,这样一代一代坚持挖下去,总有可以挖平的一天!智叟竟连这个道理都不明白,真是枉称一个“智”字!
诵读语气:语气要坚定,据理力争。
(2)愚公妻子和智叟
还可以从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话中读出语气、心理、称呼的不同,从而分析两人的态度。
①从心理角度:“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式的运用,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的轻视。“且焉置土石?”愚公的妻子有这个疑问,是合乎情理的“献疑”,说明她考虑到丈夫面临的困难,对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心。
②从语气角度: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带有关切、担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委婉。
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夸张,带着讽嘲的意味。“其如土石何”与“如太行、王屋何”句式相同,但智叟的话中多一 “其”字,加强了反问的语气,语气很重。
③从称谓角度:愚公的妻子称愚公为“君”,体现愚公之妻关切、担心愚公。智叟则称愚公为“汝”,显得不客气,说明智叟讥笑、责难愚公,也说明了智叟对愚公轻视的态度。
(三)研读课文,问题探究。
1.你如何认识愚公和智叟的命名?
首先,“愚”和“智”是一对反义词,作者用一对反义词为两人命名,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不惠”之举。
其次,作者在命名上还特意将这两个人物加以颠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坚定执着而命名为“愚”, 以智叟的鼠目寸光、冥顽不灵而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此外,“公”和“叟”的称呼也很值得玩味。为什么是“愚公”“智叟”而非“愚叟”“智公”?“公” 和“叟”是带有一定感彩的:“公”是敬称,相当于“老人家”;“叟”则是一般的甚至带有一丝不敬的称呼, 相当于“老头子”。 这一安排反映了作者的感情倾向。
2.对于愚公的形象,你又有着怎样的认识?
①愚公在年近九十的情况下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并非出于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长远计划。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要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从这一点说,愚公第一个形象特征是抱负远大,造福子孙。
②有远大的抱负和顽强的毅力,他才能不顾年迈力衰,不顾劳动的艰辛,毅然担负起这一伟大事业。这一点可以概括为毅力顽强,勇挑重担。
③从“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可以看出,他懂得人力是无穷的,移山的事业尽管不可能在一两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他这种观点就比自作聪明的智叟要高明得多。这一点可以概括为他对移山的坚强信心来自他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有正确认识。
3.怎样认识本文极具神话色彩的结尾?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由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幻想方式,它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扬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有着本质的差别。
4.如何理解本文的寓意?
《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通过采用神话结尾,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四)品读课文,鉴赏评价。
《愚公移山》这篇寓言从思想内容上看,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的道理。从形式上看,篇幅虽短,但语言凝练、形象、集中。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人物刻画形象生动,令人印象深刻。
三、反馈与评价
1.下列句子中标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杂然相许 许:赞同
B.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肩负、扛
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
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同“返”,往返
提示:名词用作状语,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2.下列加标黄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年且九十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且焉置土石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C.何苦而不平 D.帝感其诚
必先苦其心志 其妻献疑曰
提示:本题旨在让同学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能够根据语境辨别一个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A. 年且九十 将要
且焉置土石 况且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制止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仅,只
C.何苦而不平 愁苦,这里指担心
必先苦其心志 痛苦,这里是“使……痛苦”的意思。
D.帝感其诚 他的
其妻献疑曰 他的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荷担者三夫”“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从人力之少、运输工具简陋等方面表现了移山的艰难,衬托出愚公移山的毅力和决心。
B.邻人京城氏的男孩尽管才七八岁,却能热情地帮助移山,写出了愚公移山这一行动得到人们的认可与支持。
C.愚公之妻质疑愚公,智叟嘲笑愚公,尽管他们说话的语气不同,但都对愚公移山持否定态度。
D.愚公不畏艰难、子孙相继挖山不止的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
四、课后作业
从下面两个场景中任选其一,以课文相关内容为基础,发挥想象,写一个片段。不少于200字。
1.愚公一家和邻家小儿“移山”
2.愚公与智叟辩论
提示:请大家发挥想象,不要简单翻译。写“移山”的场面,可以将对动作、表情、语言、氛围等的描写结合起来。写二人辩论,要根据文中原有的对话,展开想象,并适当描写人物的动作、表情。
五、结束语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寓言中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寓意深刻。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怀有远大抱负和排除千难万险的坚强毅力。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我们国家现在这样繁荣昌盛的局面?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愚公精神,树立远大的志向,勇挑重担,持之以恒!
10 / 10(共47张PPT)
愚 公 移 山
八年级 语 文
面对家门前的高山,一位年近九旬的老翁居然决心与家人“毕力平险”。对此,你怎么看?
一、导入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2.加强诵读训练,通过诵读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培养文言语感。
3.理解寓意,探究质疑。
学习目标:
列子,原名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期道家人物,郑国人。《列子》,又名《冲虚真经》,是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其后学所著哲学著作,是中国古代先秦思想文化史上一部著名的智慧之书,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二、教学过程
(一)知识积累,疏通文意。
1.作者介绍
2.知识回顾
寓言故事的特点:
德国文学批评家莱辛曾指出,人们对于寓言中包含的教训,本来是抽象地认识到的,寓言通过一个具体的故事让人们能够形象地把握它,从而对于类似的事情和现象便能够认识得更清楚,这就是寓言的寓意。
从思想内容上看,寓言总是包含着某个特定的道理,往往对某一种社会现象或某一类人物进行批判,有很强的针对性。
从风格、形式上来看,寓言大多短小精悍,语言凝练、形象、集中,围绕着要说明的事理展开。所讲的故事往往有适当的夸张、变形,以突出强调其中的寓意。
寓言的内容特点和形式特点是统一的。
(1)字词正音
rèn jì sè yū
高万仞 冀 州 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
zēnɡ kuí jī běn shuānɡ hè
曾不能 魁 父 箕 畚 孀 妻 荷担者
chèn cuò lǒnɡ kuì wú
始 龀 一 厝 陇 断 无穷匮 亡以应
3.重点字词
方七百里 方,古代计量面积用语。后面加上表示长度的数
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
年且九十 且,将近。
惩山北之塞 惩,苦于。塞,阻塞。
出入之迂也 迂,曲折,绕远。
参考书下注解
(2)重点词语解释
参考书下注解
聚室而谋 室,家。谋,商量。
吾与汝毕力平险 汝,你,你们。多用于称同辈或者后辈。毕,尽、全。
指通豫南 指,直。
达于汉阴 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杂然相许 杂然,纷纷地。许,赞同。
其妻献疑曰 献疑,提出疑问。献,提出。
参考书下注解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
“连……都……”。
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把……怎么样。
且焉置土石 且,况且。焉,哪里。 置,放置、安放。
投诸渤海之尾 诸,相当于“之于”。
荷担者三夫 荷,肩负、扛。
叩石垦壤 叩,敲、打。
参考书下注解
箕畚:用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孀妻:寡妇
遗男:指死了父亲的男孩。
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始,才、刚。 龀,换牙。
寒暑易节 易,更替。节,季节。
始一反焉 反,同“返”,往返。 焉,语气词。
参考书下注解
河曲智叟 叟,老年男子。
甚矣,汝之不惠 甚:严重。惠,同“慧”,聪明。
毁山之一毛 毛,指草木。
其如土石何 其,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长息:长叹
固不可彻 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曾不若孀妻弱子 不若:不如,比不上。 弱子,幼儿,小孩。
虽我之死 虽,即使。
无穷匮也 穷匮,穷尽。
何苦而不平 苦,愁苦,这里指担心。
惧其不已也 已,停止。
帝感其诚 帝,指神话中的天帝。
一厝朔东 厝,放置、安放。
陇断 陇,同“垄”,高地。 断,隔绝。
参考书下注解
实词
虚词
文言词语
动词: 杂然相许 始一反焉 固不可彻 一厝朔东
名词: 聚室而谋 河曲智叟 无陇断焉
形容词:出入之迂 汝之不惠 无穷匮也
代词: 吾与汝毕力平险
连词:而 聚室而谋 而山不加增
介词:以 以君之力 以残年余力
副词:且 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助词:之 渤海之尾 虽我之死 操蛇之神闻之
(1)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无陇断焉(陇,同“垄”,高地。)
(2)词类活用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名词用作状语,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4.古代汉语常识归纳
①被动句
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②省略句
(3)特殊句式
A.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
(室人)杂然相许
B.省略介词: 帝感(于)其诚
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
③倒装句
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
现代口语的习惯语序:汝之不惠,甚矣。
①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解析:
指通豫南:(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
达于汉阴:到达汉水南岸。
5.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知土石?”
解析: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解析:“甚矣,汝之不惠”这个句子是主谓倒装。现代口语的习惯语序:汝之不惠,甚矣。
其,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④北山愚公长息曰:“……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解析:虽我之死: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二)阅读课文,揣摩文意。
1.理清内容,梳理结构。
用原文回答: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愚公移山的目标是:
移山方法(工具):
解决土石方法: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叩石垦壤,箕畚……
家人的支持:
众人的支持:
路程遥远,时间长:
移山信心:
移山结果:
杂然相许,杂曰……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无陇断焉。
主要内容:
本文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终于感动了天帝,“移山”成功的故事。
情节结构:
开端(1-2段):首先交代故事背景,接着写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全家人讨论后立即行动。
发展(3段):河曲智叟阻止愚公移山,愚公驳斥了他的错误观点。
高潮和结局(4段):天帝被愚公的决心所感动,山终被移走。
2.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
人物
大部分家人
相关语句
态度分析
杂然相许。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支持移山的举动,并主动献计献策,解决移山中存在的问题
愚公妻子
邻人之孀妻弱子
智叟
操蛇之神
天帝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对愚公的决心和勇气感到畏惧
人物 相关语句 态度分析
大部分家人 杂然相许。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支持移山的举动,并主动献计献策,解决移山中存在的问题
愚公妻子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对移山存有疑虑,一是担心愚公的力量,二是担心无处放置土石
邻人之孀妻弱子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的举动
智叟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轻视、嘲讽愚公,认为移山是愚蠢的行为,根本不可能成功
操蛇之神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对愚公的决心和勇气感到畏惧
天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被愚公移山的行动及其精神感动
3.揣摩心理,读出语气。
(1)愚公与智叟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愚公心理:
从话语中“毕力平险”“指通”“达于”都
诵读语气:
这句话虽是疑问句,但也要读出坚定的语气。
可以看出他是有决心有目标的。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智叟心理:
愚公大概是老糊涂了,竟然想凭着这把年纪和
诵读语气:
此句该读出责备、挖苦、嘲笑的语气。
这点力气把山移走,这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办到的。聪明如我,怎么可能去做这样的蠢事?
北山愚公长息曰:“……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愚公心理:
我虽然年迈,但我还有众多的子孙,他们还会有
他们的子孙,这样一代一代坚持挖下去,总有可以挖平的一天!智叟竟连这个道理都不明白,真是枉称一个“智”字!
诵读语气:
语气要坚定,据理力争。
(2)愚公妻子和智叟
“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式的运用,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的轻视。
“且焉置土石?”愚公的妻子有这个疑问,是合乎情理的“献疑”,说明她考虑到丈夫面临的困难,对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心。
从心理角度:
从语气角度:
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带有关切、担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委婉。
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夸张,带着嘲讽的意味。“其如土石何”与“如太行、王屋何”句式相同,但智叟的话中多一“其”字,加强了反问的语气,语气很重。
愚公的妻子称愚公为“君”,体现愚公之妻关切、担心愚公。
智叟则称愚公为“汝”,显得不客气,说明智叟讥笑、责难愚公,也说明了智叟对愚公轻视的态度。
从称谓角度:
(三)研读课文,问题探究。
1.你如何认识愚公和智叟的命名?
首先,“愚”和“智”是一对反义词,作者用一对反义词为两人命名,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
其次,作者在命名上还特意将这两个人物加以颠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坚定执着而命名为“愚”, 以智叟的鼠目寸光、冥顽不灵而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此外,“公”和“叟”的称呼也很值得玩味。“公” 和“叟”是带有一定感彩的:“公”是敬称,相当于“老人家”;“叟”则是一般的甚至带有一丝不敬的称呼, 相当于“老头子”。 这一安排反映了作者的感情倾向。
2.对于愚公的形象,你又有着怎样的认识?
抱负远大,造福子孙。
毅力顽强,勇挑重担。
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有正确认识。
3.怎样认识本文极具神话色彩的结尾?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幻想方式,它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扬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有着本质的差别。
《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通过采用神话结尾,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4.如何理解本文的寓意?
《愚公移山》这篇寓言从思想内容上看,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的道理。从形式上看,篇幅虽短,但语言凝练、形象、集中。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人物刻画形象生动,令人印象深刻。
(四)品读课文,鉴赏评价。
1.下列句子中标黄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杂然相许 许:赞同
B.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肩负、扛
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
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同“返”,往返。
C
三、反馈与评价
2.下列标黄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D
A.年且九十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且焉置土石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C.何苦而不平 D.帝感其诚
必先苦其心志 其妻献疑曰
A.“荷担者三夫”“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从人力之少、运输工具简陋等方面表现了移山的艰难,衬托出愚公移山的毅力和决心。
B.邻人京城氏的男孩尽管才七八岁,却能热情地帮助移山,写出了愚公移山这一行动得到人们的认可与支持。
C.愚公之妻质疑愚公,智叟嘲笑愚公,尽管他们说话的语气不同,但都对愚公移山持否定态度。
D.愚公不畏艰难、子孙相继挖山不止的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
C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四、课后作业
从下面两个场景中任选其一,以课文相关内容为基础,发挥想象,写一个片段。不少于200字。
1.愚公一家和邻家小儿“移山”
2.愚公与智叟辩论
五、结束语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寓言中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寓意深刻。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怀有远大抱负和排除千难万险的坚强毅力。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愚公精神,树立远大的志向,勇挑重担,持之以恒!